《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分享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51:19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分享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诗,分享了《望庐山瀑布》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山前面的河流。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二)、[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

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学生评议标准为熟读。)

3、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

5、小组汇报,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理解难点: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泻落。(汇报中要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言、补充的机会)

6、朗读练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

(三)、了解诗人:

过渡语: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于李白生平的知识呢?

1、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知识丰富的同学。

2、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四)、巩固诗歌的学习:

1、回到《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体会李白诗作特点的表现,点到为止即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开展朗读竞赛,(评价要求为在读出瀑布磅礴的气势同时,读出语言的描绘的魅力。)

3、背诵积累古诗。教师点拨:读背无定法,只要能表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五)课外积累展示:学生自由诵读自己所知道的课外的李白的古诗。(力争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

(六)、学唱古诗《望天门山》:

过渡语:同学们,古诗不仅能读、能诵,还能唱呢!听——

1、学生学唱古诗《望天门山》。

2、反复六遍后,请已经能背诵的同学表演背诵,介绍经验。

3、学生自由背诵或唱诗,及时反馈背诵情况。

(七)、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看着同学们如此热烈地背诵,老师也不禁有些技痒了,我也来背一首李白的诗给大家听,好吗?

1、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学生指正。

2、鼓励背诵李白的名作《将进酒》。要求积累一句、两句均可。

3、师生共背《将进酒》。鼓励有困难的同学课后继续背诵,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学生在激情中吟诵古诗,进而产生了要背诵古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把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动、“飞流直下”的轻快充沛、“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学生在自发读与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拓展阅读

1、雅鲁藏大峡谷

一、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习生字:

二、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大峡谷。

思考:

⑴为什么说雅鲁藏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⑵雅鲁藏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⑴丰富的语言,例如: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堪称”、“号称”、“美誉”。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⑵特定作用的句子,例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2、数乘

1、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数乘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数乘数的算方法,会正确进行数乘数的算。

3、体验数乘算方法的探索性,感受画图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

准备:生每人准备两张长方形纸。

一、复习导入,沟通知识。

师:老师这有一组题,你能解决吗?

1、5的1/2是多少? 2、15的1/4是多少?

3、100的1/2是多少? 4、80的1/10是多少?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这几道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的。

师:同们,老师这还有几道口算题,相信你们能口算正确。出示口算题: 3/5×2,10×1/2,2/3×6,11×7/12,3/4×9,1/3×1/2

师:最后一道题,与前面几道题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都是整数与数相乘的乘法,最后一道是数乘数,不会算。

师:那数与整数相乘,你是怎么算的?

生:数与整数相乘,用子乘整数的积做子,母不变。

师: 那数乘数该怎样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数乘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 师:同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长方形纸,现在,拿出其中的一张,我们一起玩一个折纸游戏。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折一折。

(1)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这时你得到这张纸的几之几?能列算式吗?

生边操作,边回答问题,师相机板书:1×1/2=1/2

(2)在此基础上再对折,这时你得到这张纸的几之几?能列一个算式吗?

生可能答:1×1/4=1/4或1/2×1/2=1/4。如果生不出现第二种情况,师可出示材示意图,提问,你发现1/2和1/4有关系吗?引导生发现1/4就是1/2的1/2。

师板书:1/2×1/2=1/4

活动二:师:同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另一张纸,我们把它当作张大爷家的地。(师口述材活动的内容)你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折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吗?

生动手折纸,并别涂上不同的颜色。

师:蔬菜地的1/2种西红柿,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之几?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生:1/3×1/2=

师:1/3×1/2得多少,我们先动手折一折,看是多少?

生动手折纸,涂色,发现1/3×1/2=1/6。

师:你能说说1/3×1/2为什么等于1/6吗?

生可能这样回答:生1:(结合折纸和涂色)因为求西红柿占整块地的几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也就相当于把整块地平均成了6份,取了其中的一份。生2:(结合折纸和涂色)西红柿地是占蔬菜地的1/2,蔬菜地占整块地的1/3,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也就相当于把整块地平均成了3×2=6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随生的发言板书:1/3×1/2= 1/2*3=1/6

师:那问题(2)该怎样解答呢?同们结合折纸图独立列式算,然后和小组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谁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

生:(结合折纸和涂色)粮食作物占整块地的2/3,粮食作物的1/3种黄豆,求黄豆地占整块地的几之几?就是求2/3的1/3是多少,也就相当于把整块地平均成了3×3=9份,取了其中的2份

(师随生发言板书:2/3×1/3 = 2*1/3*3 = 2/9)

师:其他同有不同意见,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生可以继续进行补充发言。

师:题目中只说粮食作物的1/3种黄豆,也没说是2份呀?这里的2是怎么回事?(以此引起生的争论,使生明白,粮食作物占整块地的2/3,粮食作物的1/3种黄豆,黄豆的这一份包含了2小份)

师:有点明白了,那老师再补充一个问题,你帮着解答解答。如果粮食作物地剩下的这2/3(指图),种玉米,玉米地占整块地的几之几?

生:2/3×2/3 = 2*2/3*3 = 4/9

师:给大家讲讲吧!(引导全体生结合图理解其中的算理)

师:经过刚才的习,你能总结一下,数乘数的算方法吗?(引导生总结方法:数乘数,用子相乘的积作子,母相乘的积作母。)

三、及时拓展,巩固新知。

1、完成“试一试”。师: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努力,已经探究出了数乘数的算方法,相信下面几道题一定难不住你。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要求生说出算过程和结果。

2、完成练一练第1、2、3题。生独立做,集体订正,订正时要求生说名列式的想法及算过程。

3、完成练一练第4题。生独立做,订正时,请生说明比较的方法。如果最后一题生用乘法交换率进行比较,师要给予表扬。

4、作业:练一练第5题。

后记:在完这节课后,我觉得生对一个数乘数的意义的理解时还不够课透,以后继续加强这方面。对于一个数乘数的算方法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有个别生会把整数跟子约,有个别生没有约到最简数,以后不断加强生的训练。

3、数乘

吴江市梅堰实验小 黄振华

内容:苏版六(上)第三单元p45-46例

4、例5和“练一练”、练习九的第1~5题。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数与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数乘数的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生通过习进一步体会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好数的信心。重点::探索并掌握数乘数的算方法,能正确算。难点:熟练掌握数乘数的算法。准备:(具)小黑板(具)长方形制片若干 过程:

一、复习

1.25的2/5是多少? 2.3的5/9是多少? 指名口答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之几用乘法算。

情境: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小明到小强家去做客。小强请小明吃西瓜,他先切了一半留给爸爸妈妈,小强又切了西瓜的一半的一半给小明。请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的几之几? 指名口答,列出1/2*1/2 顺势揭题:数乘

二、探究

生观察后提问:

(1)涂色部各是长方形的几之几?(2)画斜线部各是1/2的几之几?

(画斜线部各占1/2的1/

4、3/4,把1/2看做一个整体后理解它的1/

4、3/4)(3)提问: 1/2的1/

4、1/2的3/4别是这张纸的几之几?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写出结果吗?(生观察可得出1/

8、3/8,并列出算式)

生回答后师板书出: 1/2*1/4=1/8 1/2*3/4=3/8 明确:求一个数的几之几,这里的一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数。

引导:观察上面的两个数乘数的算式,你能猜想下数乘数应该怎么算呢?

2、例5 到底是不是这样算,我们再举个例子看看.(1)请同拿出一张画好2/3阴影的纸片,师出示2/3*1/5=(), 要求:请生在另一张画好2/3阴影的纸上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算结果,再填空.交流数乘法算式的意义:积是怎么得到的?(生:2/3*1/5=()就是求2/3的1/5是多少.)(2)请同们在另一张画好2/3阴影的纸上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出2/3*4/5=()的算结果,再填空.交流数乘法算式的意义:积是怎么得到的?(生:2/3*4/5=()就是求2/3的4/5是多少.)(3)引导:观察例

4、例5中得出的4个数乘数的式子,你发现积的子、母与两个因数的子、母各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数和数相乘,用子相乘的积作子,用母相乘的积作母。

(1)请同们把书翻到第46页,完成试一试的最上面部,你能先约算吗?师同时出示小黑板。

明确:数乘数的算方法,要约的先约,再算出结果。

(2)出示小黑板,我们前两堂课习了整数和数相乘,那么这样的题目能不能用数乘数的方法算呢?

请同们思考后在试一试中完成。

引导:数和数相乘的算方法适用于数乘数相乘吗?为什么?(生:可以把整数看作母为1的假数。)

说明:整数乘数其实就是数乘数的一种特殊情况。(3)简化

其实在我们实际的算中,不需要这样子算的。师小黑板出示两道用简化算的式子。提问:你发现这两道题的算比以前的算,简便在哪?(4)算练习

请同在书上完成第46页练一练,注意简化算的方法,师**,再请四位同上台板演。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请同思考后,先在图中表示出来,再列示算。

引导:求1/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1/2的1/3是多少.求2/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1/2的2/3是多少.2、练习九第3题(改错)

出示小黑板,在书上两题的基础上再补充两题。提问:每一道题都错在哪里?

3、练习九第4题(算一算,比一比)算左边两组题

引导得出:整数与数相乘时,可以把整数与数的母先约,再相乘。算右边两组题

引导得出:数乘法的算和数加法的算不同,不能混淆。

四、课堂总结

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请生谈谈。五,课堂作业

(1)练习九第2题的下面四个题目。(2)练习九第5题

4、数乘

石狮余梁小 杨芳

本内容是人版六年级数第一单元的内容。该单元是在整数乘法、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是数除法和百数的重要基础。而本课承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让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算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算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培养生应用数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说好本课的内容是对数的简算、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标

1、使生懂得数乘数的算理,并能运用算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数乘数的算方法。

3、发展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培养数形结合意识。重点、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生明白数乘数的算理。过程

一、复习引入1、2/15×9= 5×12/11= 6×2/9=

2、强调:求一个数的几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李伯伯家有一块1/2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玉米的面积占3/5.(1)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2)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确定方法。

师:如何列式?为什么?

生1:第一个列式是1/2×1/5,因为是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

生2:第二个列式是1/2×3/5,因为求一个数的几之几是多少,就用这个数乘数,所以用乘法算。

师:1/2×1/5和1/2×3/5如何算呢?这是我们今天要习的内容。引出课题。(板示)

3、操作探究算算理

(1)、(各拿出自已备好的白纸。)生猜测,如何通过操作得出1/4×1/5 的结果。

(2)、抽生发表自己的意见。(3)、师引导,小组合作完成。

师:用这张纸表示一块地。用浅色涂它的一半。(如图板示)生动手折纸。

提问,1/2的1/5怎样涂呢?

启发:把1/2在看做单位“1”,将单位“1”平均成5份,再涂其中的一份(如图板示)

(4)、师:观察这个图,从涂色的结果看,1/2×1/5的结果是多少? 生:是1/20(5)、交流涂色的过程,成果。

(6)、同样用上面的方法让小组合作来算1/2×3/5的结果是多少?(7)、根据生的汇报板书: 1/2×1/5 =1/20 1/2×3/5=4/25(8)、师:从这两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归纳法则

(1)、让生充发表自己的看法。(2)、填空:

数乘数等于(母)乘(母)的积作(新母),(子)乘(子)的积作(新子)。

(3)、练习:3/10×2/9=(要求在纸上操作得出结果)(4)、生汇报。抽一名生结合图用语言叙述。(5)、师评价并引生概括。

师:3/10×2/9=6/90=1/15能把这句话补充吗?

数乘数等于(3)乘(2)的积作(子),(10)乘(9)的积作(母)。能(约)要(先约算)。

五、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1、(小黑板出示)例4的内容。蜂鸟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蜂鸟每钟可飞行3/10千米,2/3钟飞行多少千米?

2、师:从这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又根据什么列式?

3、结合生回答,要求生独立完成。

4、抽生板示:3/10×2/3=6/30=1/5(千米)(说说算过程)

六、巩固新知,反馈提高

1、算。(抽生板示,说明算过程)

1/3×2/5= 8/9×3/10= 6/7×14=

2、填空。

8/15×4表示(4个 8/15 是多少)8/15×1/4表示(8/15 的1/4是多少)

4、解决问题。

1枝粉笔长米,2枝粉笔长多少米? 1/2枝长多少米? 2/3枝长多少米?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求出数乘数的算方法的?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呢?

上了这节课感觉还是可以的。课堂上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成效地习,总的来说效果还好。本节课有这些特点:

一、激发习数的兴趣,把生的注意力引到问题上。

我把导入问题生要去旅游,而要经过家长检查合格后才同意,让生们帮一帮解决,从而激发生的习欲,提高兴趣。而又无形中生要好好习,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二、以生为本,转变角色,做好引导。

本课的,我始终做好生与自己的角色转变。出示问题让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信息,然后在师的引导下生独立思考、完题。倾听生答题的理由,发现错误,及时帮生纠正。让生在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有效地习。

三、在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培养迁移能力。

生在上一节课已经习了《数乘整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习经验,2小时能涂这面墙的几之几?生很快就能回答结果并说明理由。那么在下面的问题中让生自己拿出具,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去发现 × 的算结果,感受到知识是动手探究中得来的,既提高生的兴趣又懂得方法,这何乐不为呢?然后在这种情况把法迁移到求 × 的结果上,可以说轻车驾路。

四、在练习中得到巩固,提高理解能力。

生通过有效地探究得出数乘数的算理,我精简练习让生既巩固基础,又提高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加强算理的理解。

点击查看更多《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分享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5278.html

热门阅读

  1. 写同学相聚开心的句子
  2. 高中毕业同学聚会发言稿
  3. 2016圣诞贺卡经典祝福语大全
  4. 201母亲节微信祝福语短句和长句
  5. 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发言稿
  6. 踏雪寻梅的教学反思范文
  7. 小学三年规划发展目标德育工作自查报告
  8. 山水风光古诗词四十二则
  9. 《我为你骄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0. 周末快乐祝福语
  11. 非因工死亡赔偿协议书
  12. 技术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13. 房地产活动的精彩广告词汇总
  14. 2015年经典圣诞节祝福语
  15. 寓言故事《蝴蝶和火焰》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