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古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0 12:07:18

春寒古诗翻译赏析

陈与义

二月巴陵**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春寒字词解释: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

春寒袭人,也侵凌着初春的花朵,怎不叫人担忧。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

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春寒背景: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拓展阅读

1、江南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这首《江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既写出了江南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景明朗的一面。所以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江南》反映了中国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情。

关于《江南》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唐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流连的。

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2、雪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这首《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所以标志着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冬中久盼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处”,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色。真正的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雪不也照样给人以的气息吗!人对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天的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的构思甚奇。初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的意趣。“作飞花”三字,静态为动态,把初的冷落成仲的喧闹,一,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雪似乎也给人的气息,为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创作背景

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

3、《夜书所见》原文及叶绍翁的

萧萧①梧叶送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意,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更多词名句请关注微点阅读网,我们将持续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4、生查子·新月曲如眉大全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注释

(1)团圆:指月圆,此指团圆。

(2)不堪:承受不了,不忍。

(3)桃穰:即桃核,又叫桃仁。

(4)人:与“仁”谐音,桃仁在桃核里,意中人在心里,两句双关谐音。

(5)早晚:迟早。连理:指异本草木的枝干连生为一体。人以「连理枝」比喻夫妇恩爱不离。

新月恰似秀眉/不见有团圆佳意/不忍看粒粒红豆/相思人泪眼迷离/整天劈着桃核/意中的人儿在我心里/隔墙而生的两朵小花/迟早会结成连理。

从新月想到未能团圆,从红豆感到相思之苦,用的都是比兴的方法。此词所咏新月、红豆、桃穰,既切于情事,又别有生发。写法上用下句进而解释上句,表达女子对爱情的热切追求,保持着乐府民歌的本色。词中用语亦雅俗并行,且兼用六朝乐府的谐音双关。

这首词写少年对意中人的相思之情。上片以新月起兴,描绘少年迫切期待与心上人团圆的心情。「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把弯弯的新月比作心上人的弯眉,看见月儿就想到恋人。「未有团圆意」,明说初月还未到圆满时,暗写心上人欢聚团圆也有阻隔。「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写尽少年相思之苦,相思之深,也流露出对爱情不能圆满的无限悲伤。下片以「劈桃瓤」的比兴,表达少年深藏内心的情思。「终日」突出了对心上人永无休止的思念。结尾用连理枝这一形象比喻,倾*与心上人永远相爱,生活在一起的美好愿望。全词语言质朴生动,情感纯朴真挚,带有浓厚民歌情调。

5、沁园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李曾伯的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注释】:

这是一首抒发怀才不遇情感的和词。词人通过登多景楼的所观情景的描写、抒发,表现出怀才不遇的困惑 、无奈。但通篇并无消沉之感,而是慷慨悲凉。多景楼 ,镇江名胜,其地三面临江,“东瞰海门,西望浮玉,江流萦带,海潮腾迅,而维扬(扬州)城堞浮图陈于几席之外,断山零落出没于烟云杳霭之间。”(南宋乾道年间镇江知府陈天麟《多景楼记 》)如此形胜,加上镇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因此,北宋以来此处的题咏很多。

曾伯词从形胜写起 。多景楼原有吴琚“ 天下第一江山 ”的题匾,此词以此写其神奇。“江浮两山”,两山指焦山 、金山(又名浮玉山,时在江中),二山东西相望 ,就象浮在江面上一样 。“浮”,当是由江面看山的幻觉 ;下面写空中、江中、江岸。“晴烟抹翠,怒涛雪”,色彩鲜明悦目,又给人一种动态美。“离离塞草 ,拍拍风舟”,草多么繁茂(塞草此即指岸草 ,因此地为要塞),江船顶风前进,给人一种生机,一种力量,同时也会引起岁月如流的感触。这几句写景意在展示“江山如画 ”、“逝者如斯”,从而逗起今昔同怀的意绪。

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 。”这意思作者说出来了。往今来多少人像我这样眺望江天 ,共看江天皆如此啊。但今之人有如东逝之水。“几度斜阳人倚楼”写落寞之情,言许多英雄豪杰正是在这般“倚楼”中壮志销磨。陆游、陈亮也曾在楼头题词 ,陈亮在词在大呼:“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念奴娇》)那样的英风豪气结果不是落了空吗?“英雄白发 ,空敝貂裘”,用战国时苏秦游说诸侯,怀才不遇,黄金尽、貂裘敝的典故,就中饱含着作者的自怜、自伤。据考证,是年作者颇遭非议 ,“言者相继 ”。身为两淮阃帅而无法进取,坐看年华老大(时四十九岁 ),怎能不感到悲哀!一个“空”字蕴含了多么沉痛的心情。

镇江这地方,晋宋间有多少英雄驰逐!词的下阙是由对现实的感慨而反思 ,显得比较冷峻 。“淮头,虏尚虔刘 ”。“淮头 ”,淮水上游,指淮西一带。“虔刘”,劫掠,侵扰。据《理宗本纪》,这年兵攻寿州一带,“将士阵亡者众”。“谁为把中原一战收?”意思是说,谁能象晋宋英雄那样一扫胡虏?晋宋时的几次北伐都是从镇江出发的,如祖逖、刘裕,而以谢安最为著名。谢安在指挥淝水之战获得大捷后,又命令谢玄率部北进,收复了黄河南北大片土地。

“问只今人物 ,岂无安石 ;且容老子,还访浮丘 。”意思是当今世界,是可能有象谢安石一样的有才之士吧。那么,还是让我去访求浮丘道人去吧,反正我是做不成安石 。这表示自己要引退。《宋史》本传记载作者在本年正月就“乞早易阃寄,放归田里”,由此可知词人已是意冷心灰,欲乞归还乡了。下面又写“眼前风景”:“欧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 。”自己这般愁苦,但风景还那般好,风景越好越会激起自己的愁绪。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使感情更加深切。“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归休”就是引退,前加“去去”,表示主意已定,不会反顾。虽则如此,从“渺沧波无极”的感触里,可以体会到他万千愁绪 、万千的不得已。就在写这首词后不久,他真的被罢免了。

此词虽然表现了词人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对国事的关切 ,对时局的不安,但情绪到底还是低沉了些,这是时代性决定的 。朱熹曾说过:“ 绍兴渡江之初,亦自有人才,那时士人所做文字极粗,更无委曲柔弱之态,⋯⋯只看如今⋯⋯是多少衰气!(《朱子语类》卷一○九)这几句话是批评当时的文风,也可移用于词风。南渡以来爱国词人所激扬起来的大声镗鞳、慷慨纵横的豪放词风,开禧后日趋衰惫,至淳后更是强弩之末了。

点击查看更多春寒古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1286.html

热门阅读

  1. 教育办公室年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范文
  2. 2018教师节祝福短信息
  3. 把挫折踩在脚下的故事
  4. 乌镇英文导游词
  5. 《山谷中的谜底》公开课教案素材
  6. 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兵读后感500字
  7. 六十个悲伤的句子
  8. 关于母爱的古诗
  9.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始皇求仙》
  10. 关于秦始皇的爱国故事
  11. 关于幼儿园的学期教科研计划
  12. 二人搞笑小品剧本
  13. 幽默的母亲节短信祝福语
  14. 弘扬长征精神的诗歌范本
  15. 林建致精选语录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