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9-13 12:19:55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在宣城(今属安徽)所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蜀国曾闻子规鸟⑵,宣城还见杜鹃花⑶。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⑷。

【注释】

⑴宣城:今属安徽。

⑵蜀国:指四川。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⑶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⑷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白话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

另一种说法以薛天纬为代表,他认为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之后,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李白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写下此诗。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拓展阅读

1、《行路难》原文翻译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

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人在*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更多古词阅读请关注微点阅读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2、拟古十二首古

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石。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

银河无鹊桥,非时将安适。闺人理纨素,游子悲行役。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客似秋叶飞,飘飖不言归。

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知

高楼入青天,下有玉堂。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

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

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知

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黄金高北斗,不惜买阳春。

石火无留光,还如世中人。即事已如梦,后来我谁身。

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主

清都绿玉树,灼烁瑶台春。攀弄秀色,远赠天仙人。

香风送紫蕊,直到扶桑津。取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

相思传一笑,聊欲示情亲。斋

今日风日好,明日恐不如。春风笑于人,何乃愁自居。

吹箫舞彩凤,酌醴鲙神鱼。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馀。

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舒。

无事坐悲苦,块然涸辙鱼。斋

运速天地闭,胡风结飞霜。百草死冬月,六龙颓西荒。

出东方,彗星扬精光。鸳鸯非越鸟,何为眷南翔。

惟昔鹰将犬,今为侯与王。得水成蛟龙,争池夺凤凰。

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扬。斋

世路今太行,回车竟何托。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

旷野多骨,幽魂共销铄。荣贵当及时,春华宜照灼。

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古

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玉露生秋衣,流萤飞百草。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蟪蛄啼青松,安此树老。

金丹宁误俗,昧者难精讨。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

饮酒入玉壶,藏身以为宝。古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知

仙人骑彩凤,昨下阆风岑。海水三清浅,桃源一寻。

遗我绿玉杯,兼之紫琼琴。杯以倾美酒,琴以闲素心。

二物非世有,何论珠与金。琴弹松里风,杯劝天上月。

风月长相知,世人何倏忽。知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怅望凉风前。斋

去去复去去,辞君还忆君。汉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

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群。越燕喜海日,燕鸿思朔云。

别久容华晚,琅玕不能饭。日落知天昏,梦长觉道远。

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斋

3、《秋登谢眺北楼》

[注释](1)谢朓北楼:在安徽省县阳陵山顶。谢朓是南齐人,此楼是他任太守时所建。(2)江:指。(3)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下有凤凰、济川两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4)彩虹:指水中的桥影。(5)人烟:炊烟。(6)谢公:谢朓。

谢朓北楼是南齐人谢朓任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的登览胜地。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牧《题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从金陵再度来到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人把他登览时所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话》云:“太发句,谓之开门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读了这两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人们的美感也不一样,而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使人惊叹。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人的心情是完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遗留下象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马茂元)

[译文]优美的风景犹如画中一般,傍晚站在阳陵山北楼上观晴空晚景。宛溪、句溪水流清澈,凤凰、济川二桥的拱门和水中的倒影合成圆形,有如明镜,又像跨过溪水的彩虹。炊烟袅袅飘入桔柚林中,平添了一份寒意;秋意浓浓,梧桐树叶桔黄纷纷落地。谁会想到在这北楼上,还有人面对秋风怀念人谢朓呢。

4、谢公亭古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谢公亭位居安徽北,谢朓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到古人,度过每一天却觉得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人自己的受谗遭妒,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人欢聚的场面不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人“生愁”的寂寞。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自己的生活感受。,也经常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尽,接着两句“池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的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池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风景虽然好,但人事依然不免寂寞。这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人眼前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经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这种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但其中却表现了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的五律,具有近似于古体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像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并无多大区别,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说它在唐代律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至于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评选》)因为“池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包含在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笔排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死后,别无他人,也就是“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西月下吟》)的意思。这样就使得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尔发一点思古的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像这种风神气概,就逼近古,而和一般的初唐律面貌迥异。

5、古风其一古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山,分写两扇,完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确是五言古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人”。《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平。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篇》所说“扬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的。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唐代是近体律绝新兴的时代,何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又何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虽各有胜处,但用“清真”两字,也只是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赋取士,文胜于质,又何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这六句所写的那样,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何至于“吾衰竟谁陈”呢?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象孔子删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人以开创一代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由于这首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完用中锋正笔。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的立场使然。千古以来,对此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人当时以此集卷首的苦心了。

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62771.html

热门阅读

  1. 儿童拉丁舞教学计划
  2. 三字经的故事
  3. 报时的造句
  4. 高中军训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5. 关于自信的诗句
  6. 201清明节祝福语:祭祖短信
  7. 与圣诞节有关的句子
  8. 从点滴做起的教师师德演讲稿
  9. 倾斜的商机励志美文
  10. 正规购房合同范本
  11. 关于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12. 关于秋天的优秀美文
  13. 512国际护士节搞笑祝福语
  14. 公司三八妇女节贺词
  15. 感谢朋友祝福的诗句
  16. 周末愉快祝福短信13条
  17. 小学课文《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设计范文
  18.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范文精选
  19. 小学生借物喻人的作文500字
  20. 创意手工教学计划
  21. 药店医院开业贺词
  22. 社会实践报告总结精彩样本
  23. 2016年感恩节送给教师祝福语短信
  24. 写给外公祝福的句子
  25. 表白的句子给闺蜜精选
  26. 《骆驼祥子》读后感
  27. 欢欢喜喜闹新春的初中作文550字
  28. 弟子规读书笔记
  29. 教师学习黄大年事迹心得体会
  30. 南站爱情诗歌
  31. 201年鸡年大吉祝福贺词
  32. 观看2016年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直播心得体会
  33.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
  34. 201年春节后第一天上班祝福短信
  35. 有关于春节诗句大全
  36. 我的春节初一作文850字
  37. 时间会怎样对待你我美文摘抄
  38. 有关赞美梅花的诗句
  39.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设计
  40. 元旦经典结婚对联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