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 “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 “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拓展阅读
1、湖南天子山景点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各武陵源观光游览,很高兴为大家导游,大家将要游览的地方是武陵源中心景区之一,被誉为“峰林之王”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三大景区。天子山景区位于武陵源的东北部,南连张家界森林公园,西与杨家界风景区和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县相邻,向东南与索溪峪风景区相望。这里原来与黄石寨等山峰连为一体,统称青岩山。相传在宋代,土家英雄向大坤不满*朝廷的昏庸统治,率领数十万毕兹卡(土家族起义,声势浩大,震惊朝野。朝廷派大军进行围剿,经过数十年的浴血奋战,终因敌众我寡势力悬殊,加之叛军告密而导致全军覆灭,起义以失败告终。善良的土家族人为了怀念这位勇敢的民族英雄,将这座山改名叫做“天子山”。
从索溪峪上天子山有两条游道:一条是从“十里画廊”步行,经“宝塔峰”到“卧龙岭”,看完“西海石林”后到达“天子阁”山顶。另一条则是乘坐天子山索道。
天子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举目远眺,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整个景区由石家檐、茶盘塔、老屋场、凤栖山、黄龙泉等五条游览线构成,面积67平方千米,海天子峰1262米,景区内建有平坦的步行游道达16千米。下面请大家徒步漫游,用心体会这“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欣赏那“峰林之王”的无穷魅力。
大家现在来到了神堂湾。神堂湾是武陵源景区最为神秘的地方。相传向王天子当年兵败时曾率数十骑撤退至此,想到无数将士血染疆场,自己多年心血付之东流,仰天长叹,拍马跳下万丈悬崖,身后的将士们也跟着跳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家族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许多年以后,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几个老百姓途经此地时,却听见从悬崖下面传出人喊马嘶的声音,同时还有各种兵器碰击声。这种情景在以后的若干年中也时有发生,据说这是向王天子兵败后不服,在山谷里继续操练兵马,以图东山再起。听当地山民介绍,神堂湾共有岩墩九级,有人曾经想进山探险,但才下到四五十丈深的第四级,片漆黑,阴风怒号,还伴着各种凄厉的叫声,使人毛骨悚然,魂飞天外。1968年*某部为采灵芝等贵重药材,带上枪,利用绳索等工具,也只下到六墩就不敢下去了,因为从六墩往下看,还是阴森恐怖、深不见底,用望远镜往下看,还能看见巨大的蟒蛇和各种野兽。“神堂湾”从此以后便成为无人涉足的神秘世界。
从“神堂湾”往回走约500米,便是有名的“点将台”,相传向王天子当年曾在此地操练马、步、水三军,登台点将,发号施令,那是何等的威风!请大家仔细观察山下的一座座石峰,粗看是杂乱无章,细看则是井然有序,它们一个个气宇轩昂,精神抖擞,威武壮观,整齐严肃,不正像是即将出征的将士吗?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宋代著名的词人苏轼的《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面是贺龙公园,建在石家檐东侧云青岩上,1985年筹建,1986年落成剪彩。贺龙公园是整个武陵源惟一的一处大型人文景观,占地面积约3公顷。这里居高临下,视,环顾四方,景色绝佳。公园的园名曾先后由***、*题写,园内有***、彭真、廖汉生等人的题词。进人公园,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贺龙铜像,它高6.5米,包括战马重达9吨多,是中国近百年来的伟人中最大最重的一尊铜像,它是由广州美术学院著名教授、著名雕塑家潘鹤设计,由广东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浇铸安装。整个铜像犹如高高耸立的武陵奇峰一般。
2、描写“南山寺”的诗句有哪些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
紫盖矗天开,更无山并来。
脚飞云外去,眼到海东囘。
长啸落林叶,新题淋壁苔。
兹游亦奇绝,休惜醉徘徊。
2、《九日偕府城诸贵人游南山寺分韵和杜工部九日》
年代: 宋 作者: 何梦桂
饭山吟瘦带围宽,过得秋来一日欢。
谩道高风怜破帽,还应衰发恋南冠。
黄花几度今人老,蓝水千年时梦寒。
日暮归来成醉倒,南山风雨不堪看。
年代: 宋 作者: 舒璘
山谷幽深锁梵宫,千章灌木郁茏葱。
香浮古篆半檐雾,茶潄清泉两腋风。
鹤伴老僧归夕照,山留行客驻霜枫。
前朝阁阁浑秋草,眺望凄然碧岭中。
4、《人日南山寺约汪宪》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天开三十六宫春,又见阶蓂七叶新。
雨足翦来齐麦垅,时和看不断游轮。
记曾英荡为使客,却拥朱轓作主人。
客主何常均寄耳,系边认取本来身。
年代: 宋 作者: 赵企
背日西来眼界明,隔溪遥见梵王城。
旌旗夹道蔽山影,笳鼓入林闻谷声。
青鸟向人疑有意,白云迎客不无情。
夕阳临水共归去,明日纷纷尘事生。
【名词解释】:
1. 海南省三亚市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以西40公里南山文化旅游区内的“佛教文化公园”中。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三亚南山寺占地400亩,仿唐风格,建有仁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钟鼓楼、转轮藏、法堂、观音院、悲田院等,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庄严肃穆,清净幽雅。入其境若入真观音菩萨说法之道场。
2. 莲花为观音菩萨三昧耶形,其种子字为纥哩 ,表诸法自性清净亦如人之肉团心,似八叶莲花,本体原自清净。《崖州志》载:“光绪六年(公元1881年),三亚鸭仔塘村(南山东南麓)忽自产莲花,叶甚茂,三年乃谢。光绪二十三年,复产,愈甚,至今愈茂”。由此可见南山与佛门之殊胜因缘也。后来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日本获得成功,因此称颂南山为吉祥之地。
3、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魏晋南北朝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这首诗描写江、天、烟、树等景物,构成苍茫寥廓的画面,衬托诗人告别友人所产生的孤独、迷惘之心绪。描绘景物富有变化、层次分明。
开头“江干远树浮”两句,写自新亭告别处远望所见景色: 江面无比宽阔,烟雾迷迷茫茫,故江对面的远树,看来犹如飘浮在江面上似的。继续纵目眺望,又见天边处高高地飘起了一缕孤烟。“远树浮”,将江面宽阔、烟雾迷茫之景突现出来。其中“远”字烘托江面之宽,“浮”字暗写江面烟雾迷茫,造成“远树浮”的迷离奇特景象; 又烘托诗人因远离朝夕相处的友人,远赴任所而产生的迷惘心情。“孤烟起”,因人烟稀少烟才呈孤单之形。从侧面烘托诗人告别友人产生的浓重的孤独感情。“江天自如合”两句,诗人越远望,视野越扩大,注意中心稍一移动,变换了角度,不仅看到江对面,还望到大江流动的方向,那里是江和天的尽头,江与天好象自相融合在一起; 继续纵目望去,又见到远方的烟雾和树影昏暗一片,浑然相似,难以分辨。虽然承上边两句再次写江、天、烟、树,然而视野角度不同,景色也异。写江天融合、烟树难辨之景,更进一步衬托诗人即将上路可能有的那种迷惘、惆怅、孤独、寂寞的心情。正基于这种感情,诗人才高唱“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此番离开京城赴零陵任所,面对无比浩大而源远流长的长江,觉得它没有尽头,又不能追溯它的源头,从而引发出零陵路途遥远,相隔千山万水,扬帆远去,航船何时才能停棹,旅程何时才能结束的感慨。这种感慨正是登上旅程、离别友辈、远赴任所的孤寂、迷惘与倦于游宦的种种情绪的总和。
此篇描写的景物,有远有近,层次分明; 有融合有相似,富有变化。景物的选择、捕捉又正与离别的孤寂、惆怅以及倦于游宦的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远树浮”、“孤烟起”等景象,似是“无我之境”,其实诗人正在其中,景物与人的心境完全融为一体,正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较完美之作。
4、王维《和贾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称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珮声归向凤池头。
这首诗写于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是和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全唐诗》卷235)诗。同时和诗的还有杜甫、岑参等。大明宫在禁苑之南,与京城连接,南北长五里,东西宽三里,规模宏伟,内有太液池、蓬莱岛等,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当天晴日朗,南望终山如指掌,京城市坊街陌,俯视如在栏内,高雅清爽。
诗写唐时百官在大明宫早朝。首联写准备早朝,天刚发亮,守宫卫士、鸡供奉报晓,开启宫门,尚衣局掌管供奉冕服的人为皇上送上珍贵的冕服。绛帻,夜间守护宫门卫士所戴的大红色头巾;鸡人,官名,即鸡供奉。《汉官仪》云: “卫士于朱雀门外著绛帻,传鸡唱。” 《周礼》云:鸡人“夜呼旦以叫百官”。翠云裘,用翠羽编织的带有云形图案的衣裘,这里指华贵的冕服。中间二联极写唐王朝早朝时的庄重典雅。九天,天子所居之地,阊阖,指京城;万国衣冠,指各国使臣;冕旒,天子的冕冠,这里代指天子;仙掌,汉武帝造金铜仙人,承接甘露;衮龙浮,金殿上香烟缭绕,天子的衮龙袍的龙像是在浮现。生动地描写了天子升殿,百官朝服,使臣冠带,都来朝拜的情形。尾联写朝拜已毕,各归其所,天子收回五色诏书,中书舍人也回归中书监(凤凰池)。诗写了早朝的全过程,突出写了唐王朝威武的气魄和早朝的气氛。诗写得雍容华贵,气象堂皇,虽是一般的颂圣之作,却显示出作者的大家手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