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七年级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4 11:56:43

木兰诗七年级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在诵读品味、细细咀嚼文中精妙语言,慢慢体味独特情感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同时,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我采用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诗歌教学还应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我还运用鉴赏法,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鼓励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本文详略分明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木兰的形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每个环节都让他们独立研究,或者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寻求知识。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花木兰从军片段)、 文言文词典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如: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 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流程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多个小组合作,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复述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学习她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2)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木兰勤劳质朴、勇敢坚毅、爱国爱家、不慕容华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汇积累。

三、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

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印象。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如西汉王昭君戎装跃马抱琵琶出塞和亲,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秋瑾投身**为国捐躯等等。当然还有花木兰, 提起花木兰,我们既陌生又熟悉,今天我们走进《木兰诗》看看花木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民间歌诗是其精华所在, 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四、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是古代河南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十多年,屡立战功。凯旋回朝,天子*加爵,木兰不受;扬鞭催马,回归故乡。唐朝初年,追封为“孝烈将军”,建木兰祠,并立碑塑像,流芳千古。

五、字词

1.注音

机杼ān jiān 辔头pai 燕山yān .zhù 可汗..ka hán 鞍鞯....胡骑机róng 朔气shu(北方) 金柝.jì(战马) 戎...tu红妆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 .zhuāng 著..

2.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

3.古今异义词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只。今义:但是。

(2)策勋十二转 古义: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今义:转过。

(3)赏赐百千强 古义:多,有余。今义:与“差”相对。

4.形近字辨析:杼(zhù) 柝(tu)戎(róng) 抒(shū) 析(xī) 戍(shù)

5.一词多义

(1)东市买骏马 市:名词,集市。 愿为市鞍马 市:动词,买。

(2)昨夜见军帖 帖:文书。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6.数次运用:军书十二卷 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

六、文章翻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爹征。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册,每一册(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七、梳理文意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1.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2.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3.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4.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5.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6.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7.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

八、作业

1.将诗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写在作业本上。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 )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厚禄 )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多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课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详略分析: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这些内容详写。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六、主题探究:歧视妇女的(无情嘲弄)

*士大夫热衷功名利禄的(无情的讽刺)

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拓展阅读

1、二语文《坐井观天》

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生分析:

班内大多数生聪明活泼,乐于表现,乐于体验实践。愿意朗读而且表现不错。分角色表演更是他们展示个性的良好舞台。

复现感知铺垫——朗读感悟实践——拓展想象发挥——巩固识字写字——收集积累语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尊重生在习过程的.独特的体验。充分让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习,体会主动,探究的快乐,在体验成功中不断进步!

1、巩固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4、在自由的空间里,让生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展示。

一、复现感知铺垫: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青蛙和小鸟,(随机出示青蛙和小鸟图),你还记得他们所在的位置吗?谁能把他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指名生把青蛙和小鸟图贴在小黑板的背景图上)

是啊,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边说边贴词卡“坐井观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应位置上]谁能把“沿”字写在卡片上?(指名填写卡片,其余同写在同桌手心里。)

(贴图是孩子们喜欢的习方式,用这种形式导入,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了生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习。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复现了课文内容,为打下铺垫。把巩固识字,写字渗透在这一过程之中,便全员参与写字活动,落实全体性原则。)

二、朗读感悟、实践

这节课我们继续习13课《坐井观天》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对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激起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青蛙、小鸟对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自读课文,思考勾画。)

(充分落实生主体地位,让生在自主习中探究,习。)

总结习情况:同们可真会习,有的同边读边画,有的同桌互相讨论,有的同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家得都很认真。

(总结习情况,对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欣赏,同时也会再次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继续投入习活动中。)

青蛙和小鸟怎样说天?(组织讨论交流,生各抒已见。)

(根据生回答板书:无边无际。指名读词,巩固识字。)

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生看图,看书回答,注重良好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实践去看看,走出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样走出室?(生纷纷发表见解,守秩序,讲礼仪的育渗透在无声之中。)

生有序地走出室,先出后进,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们叽叽喳喳兴奋交流着,更深刻地体会了寓意。)

通过亲身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交流收获,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丰富了内心体验。)

留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更丰富的感受。

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读,也会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无形之中渗透法和情感态度的育。)全班合作:男同当青蛙,女同演小鸟,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先别着急,怎样才能读好?

(“小鸟”和“青蛙”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了读好的好建议。)

(师生合作读。)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们成功了。

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出示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读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带上漂亮的头饰表演。先小组合作演一演吧!请小组内选出导演。

(在初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小组内演一演,指导**,并指一组表演。)

他们演得怎样/

(组织生生互评,提倡欣赏的评价。)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做?谁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发了生想象,进一步理解寓意。)

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生大胆展示收获,交流展示,张扬了个性。)

三、巩固识字,写字。

1、精彩的表演进行到这儿,有一个生字宝宝着急了,他对我说:“老师,老师,快让我和同们见见面,大家可别把我忘了?”(出示字卡“信”)你还记得他吗?(用“信”扩词,评选扩词大王。)

(激发兴趣,吸引生注意,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寓于乐。)

2、我们书后的田字格里还有5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写呢?(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你认识他们吗?(齐读生字)

你认为哪个字难写?(生自主提出难字,使得更主动。)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个字?(生:洼、娃、哇……)

(启发生思考,联想旧知,巩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识。)

你为老师写好字提些什么建议?

生是习的主人,变被动地看字,练写为自主发现字在占格和笔画应注意到什么,得轻松而主动。)

(同桌互评)

四、你有什么收获?

生各抒已见,展示收获,体验成功)

五、作业

收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

(培养生自主积累意识。)

2、小下册语文《我和企鹅》

1、认识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阅读,知道企鹅岛上三种企鹅的特征;了解企鹅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前准备:

1、一个地球仪或者地图。

2、搜集有关企鹅的资料或图片。

3、布置预习课文。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挂图

一课时

一、介绍南极与企鹅。

谈话:同们,你能从地图上找着南极大陆吗?

(出示地球仪,分别指明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的位置,并讲解)地球南北顶端就是南极和北极,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南极(指明位置)。因为这里离太阳远,照到的时间很少,所以天气十分严寒,终白雪覆盖。不过在这天寒地冻的地方,还有动物活动着,其中就有企鹅。(出示企鹅的挂图)

在我们这儿看不到企鹅,你们一定很想了解有关企鹅的新鲜事儿,现在就习《》。(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纠正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

2、思考问题: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2)你对哪个内容更感兴趣?为什么?

(3)记下你不懂的问题。

1、读课文交流

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到达南极、企鹅的大小、毛皮、小企鹅吃食的情况和换毛情况。)

②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引导生理解企鹅外形的独特,种类的繁多,生活习性的有趣。

外形:黑白相间(结合看图理解)

金企鹅:嘴是金红色的、头部有两块白毛(抓住颜色变化来写)

帽带企鹅:颈部有一圈黑毛,好像系帽子的带儿(抓住特殊部位的颜色来写)

2、进行朗读课文的训练,引导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表达。

3、质疑

把读文时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梳理归纳后小组交流。全班评议。

①为什么南半球正是夏天时,南极大陆上仍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结合地图理解此问题)

②领地和出境为什么带引号?

(通过理解领地和出境的本义和文中的意思,来帮助生理解。)

③文章题目为什么叫?

(结合文章内容,引导生弄清:本文介绍了我第一次去南极看到企鹅的情景,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企鹅的喜爱。)

4、读了本篇课文,你在写作上有哪些收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

①介绍动物要抓住其特点,如外形、种类、生活习性等。

②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要细致观察。

如本文作者观察企鹅细致入微,包括皮毛颜色、企鹅动作等。

③写作要带着感情,注意细腻描写。

如小企鹅吃食的情景,作者写得活灵活现,抓住了其可爱的动作,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介绍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

3、预习积累·运用一

我 1月8日北京出发 1月14日到南极大陆 (远)

长城站 (几只企鹅)

金企鹅 走路 有趣

企鹅岛 帽带儿企鹅 企鹅 喂食 用嘴

(成千上万) 阿德雷企鹅(驴企鹅) 换毛 两次

3、三语文《惊弓之鸟》第一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难点──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过一些成语故事,谁记得,都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2、揭示课题

鸟,是指什么鸟?(大雁)

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吗?

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这只大雁会害怕弓箭呢?

二、初读课文,习词语

1、听课文录音(课件)

检查提问:通过听课文录音,你懂得了什么?

2、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3、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课件)

三、分析课文,自读自悟

1、习第1自然段。

(1)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生说)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

a、“更”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b“魏国”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c“能手”什么叫“能手”?(指1~2名生说)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

(3)来,咱们把这一段读读好。

2、习2~8自然段。

(1)过渡:(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奇怪吗?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找段落。

a、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的。默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的自然段开头打一颗星。

b、交流。(指1~2名生回答)

(3)指名分节读。

我请三个小朋友读,听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读准。

(4)圈词语。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交流。

a圈了哪些词语?板书:疑惑、大吃一惊、更加奇怪)

b理解。“疑惑”什么意思?(信不过)

给“本事”找个近义词。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

魏王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最后,魏王更加奇怪了,什么原因?

5、分角色朗读。用我们的声音把魏王奇怪的语气表现出来,愿意做魏王的小朋友站起来,坐着的小朋友就读更羸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

五、习第9自然段。

1、过渡:魏王一次比一次奇怪,更羸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咱们来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快速看一下。

2、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

3、默读。

(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听到的,用“──“划出来;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用“()”括出来。)

(1)哪些是更羸看到听到的?(指1~2名生回答)

(2)引读。

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板书:飞得慢听到它──(叫的声音很悲惨)板书:叫声惨

5、指名读2~4句。

看到这种现象,更羸是怎样分析的?

谁愿意读更羸分析的话。

(1)指名读第2句。

更羸先是怎样分析的?板书:分析

(2)引读。

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

(3)小结:这一句是先说结果,再讲原因的。

(4)推断。

小朋友,我们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通过这一步分析,更羸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

为什么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掉下来呢?↓

更羸又作了怎样进一步的分析。

咱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想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

六、感悟(第5自然段)

1、找。更羸一步一步的分析正确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

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嘣”的一声,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理解:“直”。

(1)这一段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

(2)“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

(3)“直掉下来”呢?(垂直)

、总结谈话。

1、第5自然段就是说更羸不用箭,只拉弦,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这和更羸的判断是完全相同的。

板书:判断更羸真不愧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八、复述课文。

1、同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更羸不用箭观察分析判断

射下

飞得慢――――受过箭伤

大雁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叫声惨――――孤单失群

4、三语文《惊弓之鸟》第一课时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识更羸。

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具准备:

课前活动:

1、猜成语、寓言故事,填成语、寓言故事。

2、交流:你在课外阅读中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回答。

3、出示成语,齐读:狐假虎威三顾茅庐纸上谈兵草皆兵闻鸡起舞完璧归赵

背水一战胸有成竹纸上谈兵手不释卷步成才高八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

说说成语故事的主人公。

一、谈话导入,解析课题。

1、导语:在这些成语寓言故事中我们受到了启发和育。今天,我们要的课文也是一个成语故事,叫《惊弓之鸟》。指导书写“惊”和“弓”。

课题中“惊弓之鸟”的“鸟”,指的是什么鸟?(大雁)课件出示大雁的图片资料,了解大雁。指导书写“雁”字。(雁:“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

“惊”是什么意思?(惊恐)“弓”是什么意思?(在课文里指拉弓的声音)“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那么,“惊弓之鸟”就是——听到弓声就惊恐害怕的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同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几位同来读读文中的生字词。)

2、指名生分段朗读全文,纠正正音,理解词语。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指导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擅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好了。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三、自由朗读,理清思路。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交流。(课文先写了更羸说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再写更羸果然只拉弓不用箭就让大雁掉下来;最后写了更羸不用箭让大雁掉下来的原因。)

四、习第一段,初识更羸。

1、你认为更羸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怎么评价他的?(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

理解“能手”的意思:在某方面能力很好,做得很出色的人,称作“能手”。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是“人”的意思。)

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

3、就这一句话,聪明的你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信息,他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高明、百发百中。两千五百多前的他至今仍为大家都熟悉。从文中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我们留到下一节课习。

五、指导书写。

“羸”是怎么记住它的?”赢”是“亡、口、月、羊、凡”组成。(挺好,大家看—羸是上中下结构,它们都很谦让,应该把字写扁。)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白”子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

1、熟读课文并抄写生字新词。

2、阅读成语故事。

点击查看更多木兰诗七年级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1271.html

热门阅读

  1. 幼儿故事小刺猬卖花
  2. 人教科副科长职位的竞聘演讲稿
  3. 关于莫言的命题650字作文
  4. 《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心得体会范文
  5. 戴军名言汇编
  6. 2015年羊年新年祝福语
  7. 2016年经典的周末祝福短信
  8. 庆祝六一的诗歌
  9. 美术教案:小猴过生日
  10. 关于七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11. 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12. 化肥化学农药农膜商品购销合同
  13. 爱之声随笔
  14. 护士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15. 描写春天的古诗3首
  16. 初一学生《弟子规》读后感
  17.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美文
  18. 对每一天尽全力美文摘抄
  19. qq心情说说伤感
  20. 各行各业优秀对联
  21. 财务个人述职报告
  22. 《火烧云》的教学设计模板
  23. 饮料包装有限公司年度的自查报告
  24. 英文新年祝福语
  25. 军训日记900字
  26. 2016年猴年公司贺词
  27. 留恋大学演讲稿
  28. 有你有我也有他杂文随笔
  29. 《九寨沟》教案
  30. 排队中学生演讲稿
  31. 选大王的寓言故事
  32. 十二生肖中羊的故事
  33. 读小王子心得1500字范文
  34. 朋友故事作文300字左右
  35. 人生之忌美文
  36. 学生学业成就自我评价范文
  37. 九月开学广播稿
  38. 春天花的古诗
  39.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40. 森林防火的承诺书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0 23:00:15
本页面最近被 34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甘肃,TA在页面停留了 14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