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10个生字,认识其它七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4、通过品读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及理解的自我诊断与矫治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解释“沟”,指山沟。
2、根据课题质疑。如: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取名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个山沟?……
3、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对照生字表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思考刚才的问题。
4、检查自读。
(1)指名逐段朗读,读通读顺。
(2)说说课文内容梗概。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读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九寨沟在哪里?它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找出关键的词语。(神奇)引导朗读这句话。
(2)提问:看到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3)讨论问题“九寨沟是怎么样的?”
(4)朗读1、2自然段,说说根据1、2段的介绍,你想象中的九寨沟是什么样子的?。
2、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文中介绍了哪几处景观?逐句找找,划出你最欣赏的一处。
(2)指名把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给大家欣赏。
(3)讨论交流:从第一句“**云霄”、“银光闪闪”你想象到什么?从第二、三句中你有感受到什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说说“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九寨沟还神奇在那里?
(4)边讨论边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5)最后,生再练读第3自然段,进一步感受体会。
3、读第4自然段。
(1)回忆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看介绍了几处景观;边读边品;讨论交流体会;感情朗读。
(2)生依据学法自学。
(3)讨论交流:课文介绍了哪四种珍稀动物?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4)朗读,体会动物的机灵可爱。
4、读第5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边自渎,边思考:省略号前面和上文的关系?省略号后面与上文的关系?
(2)讨论交流,明确前半句是对九寨沟风景名胜的概括,总结了全文;下半句和“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互相照应。
四、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试试当个小导游,向人们介绍九寨沟。
2、提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背诵。
3、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五、发展性练习。
搜集描写祖国名胜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课内交流。
拓展阅读
1、九寨沟的旅行日记
有了去九寨的想法后,就多方收集九寨沟的信息,是坐飞机还是坐汽车,听说成都茶店子有很多班车到九寨沟。冬天飞往九寨的航班一般都会延迟。所以我们决定坐汽车前往。
一大早,我的那位就催促我赶往茶店子。其实到九寨的车票是很好买的,票价是xx元,*费xx元。我们去时xx点钟的班车已经出发了。我们就买了xx点的车次。
刚开始我们一路上都兴致勃勃的,谈天说地,欣赏着那瞬间而过的风景,可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过去了,慢慢地感觉身心有些疲惫,没了观赏沿途景色的心情了,还好,师傅驾车技术很好。虽然很疲惫,但不用提心吊胆。因为沿途路面上还有积雪,公路两边隔一段距离都有提示:冰雪路段,谨慎驾驶。
晚上xx点多钟到达了九寨沟的车站,下车正好有辆的士在等客,我们便过去咨询那位师傅哪里有比较干净、卫生、方便的宾馆。听师傅说天堂青年施舍还不错。而且离沟口也不远,于是我们就乘坐这位师傅的车到了天堂青年施舍,办理了住宿手续,果然如那位师傅所说:干净卫生,标准二人间,独立卫生间,还有热水供应,xx元一间。感觉还挺温馨的。
我们很早就起床了,风儿吹得很大,感觉特别冷,听前厅叶子小姐说:“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说下雨就下雨,说变天就变天,说出太阳又出太阳,一天可以经历4个季节,全年只有6,7,8月的早晚温度是单衣可以承受,其他时间早晚一定要准备厚外套。下面我的行程可能跟前辈们的行程差不多,因为冬季的九寨沟主要景观基本差不多。
九寨沟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中南部,因沟内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景观分布成Y型的树正、日则、则查3条主沟内,总长50余公里。Y字的中心是诺日朗,那里也是沟内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想去三条沟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在这乘换观光车,这里还可以看到诺日朗瀑布,是沟内最宽的一个瀑布。从诺日朗往下,是树正沟,一直到沟口,全长15公里,分别经过犀牛海,老虎海,树正瀑布,树正群海,卧龙海,双龙海,芦苇海,盆景滩。从诺日朗中心站坐车到Y字型的左侧则查沟顶部的是长海,那里是九寨沟最大的海子,也是海拔最高的地方,沿途还能经过下季节海,上季节海,五彩池,全长18公里,不过冬季枯水,上下季节海基本干涸,长海也结了厚厚的冰层,所以景色比起其他两条沟较为逊色。从诺日朗往右则是日则沟,也是九寨沟的精华所在,冬季箭竹海以上被封闭,可以见到的景点有箭竹海,熊猫海,五花海,珍珠滩,镜海。而五花海又称是精华中的精华,是九寨景色最美的地方。
我们坐观光车在诺日朗下车,沿着栈道,走到了一条无人的小路上,其实冬游九寨,感觉还真好,由于行人比较少,所有的美景似乎都为你一人所准备,而此时细细的水流发出沁人心脾的音乐,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诺日朗瀑布。诺日朗瀑布落差20米,宽达300米,是九寨沟众多瀑布中最宽阔的一个。而我们看到的诺日朗瀑布已挂起了冰柱和冰帘。
离开诺日朗瀑布后,我们便乘车来到了犀牛海。如果你的体力能够支撑和时间比较充足的话,也可以步行。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九寨的乘车点也很多,可以坐车逐个游览。树正沟的海子基本上都连成一片,非常的美,非常的幽静。本来我们计划在沟里玩两天的,但是冬季的九寨沟,有很多景点被封闭,所以一天的时间把九寨沟也逛得差不多了。晚上,在驴友们的建议下我们去了藏家乐,那里可以跳锅庄,观看藏羌歌舞,考全羊,美丽的藏族姑娘领着我们转塔灵,许愿。真的挺有意思的。
听说九寨周边景区有的地方也封闭了,黄龙也封山了,所以没去成,只有留待下次了。虽然有点遗憾,但驴友们说牟尼沟的`景色也很不错,而且那里的水还不会结冰。顿时我的心儿又开始飘了起来,一拍即合的和驴友们商议去牟尼沟。
我们给师傅讲好了,去了牟尼沟顺道就回成都。一早我们迎着刺骨的寒风和不时轻盈飘洒的雪花又开始了新的旅程,路上,师傅还免费为我们充当导游,给我们介绍当地风情习俗,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九寨到川主寺的途中,有个叫九道拐的地方,曾有人叫那里为“爱情弯”,因为那里弯多路陡,以前路况没有现在的好,乘坐大巴车就像是小时候坐摇篮一样,人就在车上摇来晃去的,有一对陌生青年男女就在这巅簸的路上相识、相知、相互掺抚到走进婚礼的殿堂。不知不觉中,师傅告诉我们已来到了大唐松州又叫松潘古城的地方,说这里很值得我们停留片刻。
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当地官府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自领兵入侵,唐战败,后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又大胜。松赞干布后又派使者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而后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了松赞干布。城门前的广场上还矗立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雕像。城门两边士兵骑着战马手持兵器严历把守。城门上还有各种别具匠心的浮雕。城内是小桥流水。上了城墙还可以饱览周围的美景,真的是太美了,不愧为是历史的纪念地啊!
离开大唐松州后我们就直接进入了牟尼沟,绕过一条小道,扎嘎瀑布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是那样的壮观。瀑布顺流而下,气势着实让人震撼。沿着栈道而上,大大小小的湖泊迎着瀑布从高低不一的坎台上跌落而下,形成形状各异的梯瀑,有的在山林间漫流。有的在山凹凹里回旋。最上面就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松柏苍翠,古木参天,层层叠叠的。空中飞舞的雪花落在树梢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银色的山峰。接着我们便来到了独特魅力的二道海。这里特别幽静,二道海景区的第一个湖泊是天鹅湖,水色深蓝,给人于很宁静的感觉,而百花海是二道海中最大的湖泊,湖水静碧,倒映着山峰绿树。犀牛海是由多个湖泊连接组成的巨大湖群。走进它好像整个世界把我们遗忘了,又好像我们把整个世界遗忘了。整个身心都与这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通过对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惆怅、凄凉的情感。
3.学习诗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惆怅、凄凉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重阳节的小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解题
题目的意思: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行军路途之中,思念故乡长安。
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
三、知人论世
定义: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1.知人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论世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四、内容理解
1.朗读
注意重音指导。注意“强欲”“故园菊”“傍”等字眼及含义。
2.用典
好处: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活动一:用几句话说说诗人内心的想法。
我勉强想去借登高来寄托自己的思亲之愁,却没有人能够给我送酒解愁。
诗人内心是惆怅的、凄凉的、感伤的。
3.意象
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多有诗文加以赞美,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它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平静。
唐·元稹《菊花》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的意象:孤傲高洁,顽强不屈,直面霜寒,绽放生命。
活动二:展开想象,描述诗人笔下的“故园菊”。
要求:多角度想象。如直觉想象: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傲然地盛放。
从嗅觉的角度想象、从触觉的角度想象、从远观的角度想象、从特写镜头的角度想象、从仰视的角度想象、从俯视的角度想象......
诗人笔下这一株“故园菊”已然不再是我们寻常巷陌见到的菊花,不单单承载着我们在重阳节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它更承载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更有诗人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啊!
五、手法理解
这首小诗很有特色,通过几组对比可以窥探一二。
去与来,远与近,柔与刚,小与大。
活动三:选择一组词语,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观点。
示例:
“柔与刚”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名句。人都有两面性,诗人亦是如此。“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无奈世道多艰,战乱纷乱,不得不刚。征战沙场奋勇杀敌是阳刚的,而依傍战场盛放的一株小小的菊花才是诗人安宁内心的归宿。
“去与来”
“强欲登高去”,去登高是为了与亲人团聚、思乡,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惆怅,寄托内心的情感。希望有人来是为了找到可以倾诉衷肠的友人,但却是“无人送酒”,战乱时代,哪还有人饮酒作乐呢。去是勉强的,来是充满期待的。读来令人倍感凄清,令人为之动情。
“远与近”
“遥怜故园菊”,与亲人分别,远离故乡,即使是重阳节也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远远地望着故乡的方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战争。即使是家乡,也是战火弥漫,连想象中盛放的菊花,也充斥着硝烟的味道。
“小与大”
“故园菊”,一株小小的菊花,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惆怅与挂牵。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更是对饱经战争又换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小小的菊花,大大的以小写大,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小诗,我们了解了用典的好处,我们学习到了承载着思念、同情和渴望的“菊”这样一个意象,我们认识了一个有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的岑参。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好动、思维简单。从小学到七年级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都需要他们适应。这时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正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自然过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对于古诗理解,朗诵是帮助理解诗歌一个重要手段。
3、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4、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熟悉吗?讲的是什么节日呢?那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好,请大家一起背一下这首古诗。
提到重阳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这首诗中,诗人登高思乡,写的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却行军他乡,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岑参,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找同学朗读)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三、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请同学们听范读音频,要注意标准字音和句子的节奏,把握语音语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3、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放慢语速,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1)学生单个读,教师从字音、节奏、语调、语速、感情方面进行评价(至少找两个同学)
2)学生齐读
四、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十分重要。接下来请同学们和同桌为一组,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先找同学说
2)再让其他组同学评议补充
3)最后再出示课件
五、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古诗,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哪一句写的最好?为什么?(简单提示可以从单个字或者古诗的意象方面考虑)
1)先自己思考回答
2)回答不出来小组讨论
六、给一分钟的时间进行背诵(检查)
七、课堂小结
同样是重阳登高,岑参因故园战乱未平,在行军途中写下了这首诗篇,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写出了与其他重阳节诗作不一样的荡气回肠。
5、设计思路
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设计周密,讲解时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语言要生动形象,善于抓住学生思维,重视启发诱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养成他们重视语文,学习语文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