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实录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
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 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绿)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目之所及”的意思是——
生:“目之所及”的意思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哪个字是说“到”?
生:“及”。
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
生:(齐说)多。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所以“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
生:“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海洋。
师:(板书:如海)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生:作者是这样描写“林”像大海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刚才,大家认真听了没有?她是不是读了三个句子?
生:(齐说)是。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描写林像海的句子只有一句,就是“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师:这一句是描写什么?
生:描写“林”的多,“林”像海一样。
师:她读的后面两句是描写——
生:是描写绿颜色多。
师:描写“林”像大海的句子,谁还有补充?
生:“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里也写出了森林如海,因为落叶松是这里的主要树木,既然是落叶松的海洋,那么,大兴安岭也就是一片绿色的大海。
师:这就照应了课题——
师: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生:“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我觉得这一句也是写林如海的。
师:那在这么多树中,最多的树是什么?大家一块说。
生:(齐说)落叶松。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海边还有浪花,什么像浪花?
生:(齐说)白桦。
师:谁把写浪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吗?”“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生:能。“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意思有没有变?
生:意思没有变。
师:但是感情就变得怎样了?
生: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师:对!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这种句式的变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如此深层的理解,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羁绊,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第3自然段。(板书:联想)
生:(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了。特别是后两句,你读得特别 好。(范读)“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请你再读一遍。
师:谁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那刚才我们学习“林”这部分时,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的呢?
[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有鼓励,有示范,更有学生的实践,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训练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
生: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设置不同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生自学)
师:读过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板书:多美丽)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就是,“还穿着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是指什么?
师:(电脑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就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你们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作怎样的人来 写?
生: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
生:从“打扮”“衫”“裙”“穿着”“绣花鞋”(电脑显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白色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爱她吗?
生:喜爱。
师:大家喜爱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同桌练习一下。
生:(练背)
师:谁来试一试?
生:(背句子)
师:你背得正确、流利,但老师觉得“喜爱”的感情还不够。谁能背得更好?
(对优美、生动的句子、段落,在课堂上背诵,应该大力提倡。)
师:背得太优美了,感情真深。大家一起来背,好不好?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师:对,这些小果子除了可以装扮大兴安岭以外,还能为我们人类怎么样?
生:为人类创造财富。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作者写兴安岭的“花”,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谁来说说?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师: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
生:喜爱兴安岭。
师: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大兴安岭时非常细致。连一花一草一豆都观察到了。所以作者能把林海写得那么优美。
[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与中心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好处。]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解决了,看来你还没弄懂。哪位同学再帮帮他?
生:因为兴安岭有许多绿树、白桦、花。它把绿树当作一位姑娘的衬衫,把白桦当作姑娘的裙子,然后把这些小花当作成姑娘脚下穿的鞋。所以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现在你(指提出问题的学生)懂了吗?
生:懂了。
生:我还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师: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花很多。
师:对啦!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花”多而美的特点。现在,我们就进入林中去看看兴安岭那美丽的花。(看录像)
师:兴安岭美吗?
生:美。
师: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学6、7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教师从头至尾,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和说,把整堂课变成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与通常见到的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读说训练”的课相比,让人耳目一新。]
师:这些都是说木材为什么服务呀?
生: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说得好!(板书:建设)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句子,说它的美与建设有关。
生:这个句子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电脑显示句子)那“空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指没有内容。
师:“不空洞”呢?
生: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美。
师:是呀!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生:这个词是“兴国安邦”。
师:(板书:兴国安邦)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
师:“邦”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邦”在这里是“国”的意思。
师:“邦”和“国”是——
生:(齐)同义词。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是不是这里有很多的木材我们就只砍伐呢?
生:要合理利用大兴安岭的自然资源,要一手砍一手栽。
师:请你把文中的句子完整地谈一谈。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
师:对,我们这样做,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生:(齐)喜爱。
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兴安岭这座森林的宝库而感到自豪。
生:我向往美丽而富饶的大兴安岭。
生:我爱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师: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生:我们国家有大兴安岭这样的大宝盆,我能不感到骄傲吗?
师:他说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
生:我能不为祖国有兴安岭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而感到自豪吗?
[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学了这一课的感情。有学生的说,有教师的导,生动活泼,真实自然,要比过去那种教师的“总结谈话”实际得多,新鲜得多。]
生:大兴安岭真是一个资源宝库啊!
师: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吗?
生: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你能不喜欢它吗?
生:大兴安岭真是美不胜收,让我感到亲切、舒服。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剩下的时间,我们有感情地把全篇课文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总评:
彭秀清老师执教的《林海》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虽早已为老师们摒弃,但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仍不多见。《林海》这一课能自始至终让学生当主角,这是可贵的。对大兴安岭的认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对词语的理解,彭老师都没有为学生设下框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老师只站在点拨、引导的位置,把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问题,争取参于各种读和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很高,学生“读、思、议、说”的时间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突出了语文训练的层次性
语文训练贵在一步一个脚印,练而有得。有些课采取“人海战术”,声势固然大,效果未必佳;有些课反复朗读,机械重复,学生原地踏步未见长进。彭老师的这堂课,避免了上述的缺点,突出了训练的层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她指导“岭”这部分内容的朗读训练是精彩的。学生在开始朗读的时候,未能读出温柔的语气,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词语对比,使学生从“高的,矮的……”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这组词语的对比中,明白山与山的差别不大,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哪座山会“盛气凌人”,从而改变了读的语气,读出
了温柔的境界。可是,喜爱的感情仍然不够,教师又进一步点拨,使学生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新的领会,新的提高,终于读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和作者喜爱的感情。
三、重视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课文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彭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没有平均使用精力,而是设置几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岭”这部分内容,然后半扶半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林”这部分内容。到学习“花”这一部分内容时,则让学生先,总结出学习以上两段内容的步骤:(1)找出特点;(2)品读词句;(3)体会感情。并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按照以上步骤自学写“花”的一段。学生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花”这部分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能重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将受益无穷。
四、明确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方向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为了摆架子、赶时髦。有的人把录像、电脑等媒体请进课堂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课“新”,好像这样一来,就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于是,滥用媒体,请人操作等怪现象就出现了。《林海》一课的多媒体运用是恰当的,得体的。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师把较长的语句投影出来;为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老师播放了配乐录像;为了突出某些关键词语,教师在电脑中有意选择了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教学所需要的,是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训练的,给人的感受不是华而不实,而是真正体现了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拓展阅读
1、《船长》教案实录参考
课前谈话
知道我们的哪些资料?
我记住这样一些同学
给我的印象是人才济济,相信我们的四十分钟的学习会让我们之间更加融洽
一、直接导入新授
1.请同学们将目光投放到大屏幕,这是诺曼底游轮,这是怎样的游轮。
出示:图和文字
诺曼底号邮轮,建造于1863年,到1870年,才七岁,它设施先进,是英伦海峡上最漂亮的邮轮之一。
师生交流:十分先进、豪华、年龄不大、十分巨大的游轮
2.但是在一天,这艘邮轮再也不在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文,看看哪一段写了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如果遇到难读的词语和外国人的人名就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
3.学生读课文
4.师生交流
文章的哪一个句子说诺曼底号遇难了、这句里面的哪一个字是说诺曼底号遇难了?
剖开
诺曼底号遇难了,这是怎样的一次灾难呢?请大家自读文章的四、七两小节,圈出一个你能够表现这场灾难的词语。然后分小组同伴进行交流,选择出一个最合适的,写在黑板上。
学生读――交流――写
5.哪一组找到了可怕?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是可怕吗?请小组读这个部分。
失魂落魄是哪个小组找到的,请小组读读这个句子。
这个失魂落魄是哪个组的,请这个小组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惊恐万状,请小组的人读
还有小组找到的是势不可挡
汹涌湍急
就是这样一个长夜,海水是势不可挡的,人们是失魂落魄的,一切是乱的不可开交。(教师板书:不可开交)
诺曼底遇难的时候,没有录像,但是有一段相似的录像可以把大家带到那个场景里去。
看录像《泰坦尼克》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黑板上哪个词语了?(师生交流)
在这个乱得不可开交的后果是什么呢?
学生说。
但是我们读完课文后发现,结果并不是这样的,你们找到了哪个词语,而是井然有序,板书。谁改变了这个结果。板书:哈尔威船长。
我们作者雨果用这样一个句子评价了哈尔威船长。学生读句子
读了这个句子你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为什么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一个海员和他相提并论?
请大家回到课文,放声朗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然后闭上眼睛想想留在你脑海中的是哈尔威船长的哪一个画面?
学生读课文――闭上眼睛想想留在自己的脑海里的画面
6.师生交流
(1)留在我脑海的中是船长和船员的对话,有和他一样的同学吗?
(2)留在脑海的是哈尔威船长指挥的画面
(3)闭上眼睛是哈尔威这样的几个画面,首先我们来看看哈尔威船长的画面。
出示: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
学生读
同学吗你们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狼》的课堂教案实录及评析
【教学要点】
因势利导,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深切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领会文章主旨。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个有关“狼”的成语?
生①:狼心狗肺、狼狈为奸
生②:狼吞虎咽
生③:狼烟四起
生④:狼子野心
师:狼在我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齐答):狡猾、贪婪、阴险……
师:的确,狼历来就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两狼的智勇。(板书课题)
〔点评:由学生熟悉的成语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齐读)“蒲松龄简介”)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停顿。
(师范读完毕后投影展示生字。)
师:谁能把这些生字准确地读一遍?
缀(zhuì)窘(jiǒng) 苫蔽(shān bì)弛(chí) 眈(dān)暝(míng)隧(suì)黠(xiá)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谁能指出这位同学读得不理想的地方。
生①:“其一/犬坐/于前”他读成了“其一犬/坐于前”,停顿有误。
生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他的停顿也错了,读成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生③:“仍(réng)”他读成了“rén”。
师:以上这几位同学听得都很认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边读边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五幅图,准备根据画面复述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课文复述一遍?
(生①复述故事。)
师:你复述得真好!
生②:老师,我能比她复述得更好。
师:你这么自信,请你复述一遍吧!
生②声情并茂地复述。(全班热烈鼓掌)
〔点评:生动的复述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这一做法,改变了过去学习文言文注重字词解释的传统做法。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还给了学生。〕
师:确实很好!通过他们的复述,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请大家分组学习。
要求:
1、第一大组学习一二自然段,第二大组学习三自然段,第三大组学习四自然段。
2、从字、词、句入手,疏通文意。
3、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及狼和屠户的心理。
(讨论学习十分钟后,交流学习情况。)
第一组汇报:
生①:我们小组解决了以下问题(投影展示)
1、“缀行甚远”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贪婪。
2、“一屠晚归”中的“屠”是理解为“屠户”好,还是“屠夫”好?
用“屠户”更确切。通过我们知道了:二者都有“以屠宰牲畜为业的人”但“屠夫”更注重的是引申义,而“屠户”则更注重本义。
生②:我们小组补充一个问题(投影展示):
为什么屠户一开始不把骨头全部扔给狼?
我们认为屠户这样做是对狼抱有幻想。
生③:我认为屠户这样做,是因为想拖延时间,想出对付狼的办法。
(鼓掌。)
生④:我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投影展示)。
狼遇到屠户,为什么不一下子就把他吃掉?
生⑤:我认为狼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狼一开始抱着试探心理,也表现了狼的狡诈。
第二组汇报:
生①: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是描写屠户心理的句子。
2、“窘”与前文的“惧”都是在写屠户的心理,而且“窘”比“惧”的意思更进
一层。
生②: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投影展示):为什么屠户这时候才采取行动?
生③:因为屠户现在才明白,狼的主要目的是吃自己。
生④:因为屠户比较善良,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他不想杀害生命。(鼓掌)
生⑤:通过讨论我们小组明白了:(投影展示)狼的表现是“眈眈相向”。这也表现了狼的狡猾、阴险。
第三组汇报
生①: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暴起”中的“暴”应该重读,因为从这个字最能看出屠户的果断。
2、狼没有一起进攻,而准备前后夹击,也表现了狼的狡猾。
生②: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投影展示)屠户为什么这时候才杀狼?
生③:屠户开始以为可以摆脱狼。也说明屠户是迫不得已才杀狼。
师: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通过学习,我们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现在请大家再来看黑板上的五幅画面,谁能概括本文写了屠户与狼之间的几件事?
生①:我认为有四件事: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生②:我认为有三件事:遇狼──避狼──杀狼。
生③:他们都是从屠户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思路,我从狼的角度把这个故事分成了四个层次:遇屠──追屠──诱屠──被杀(热烈鼓掌)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能从新的角度看问题!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就选择一种最易于接受的观点。(板书归纳)
〔点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研讨环节,学生们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一至四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谁能翻译本段?
(生①通译全段)
(生②再次翻译本段)
师:本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①:寓言告诉我们,遇到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不要害怕,要敢于和他们作*。
生②:举个例子吧,如果在街上有个坏人向你要钱,你若给了他,下次他还会向你要。因此,我们要坚决拒绝,并及时报警。(全班鼓掌)
生③:遇到恶势力,要当机立断,决不手软。
(师再次强调寓意,板书:对恶势力要敢于*,善于*。)
(多媒体展示寓意)
师:请大家齐读寓意。
(多媒体展示板书,教师小结全文。)
师:请同学们对照本文,再来阅读一篇有关狼的文章《感恩狼》,看看两文中的狼有何区别和联系?
(生快速阅读《感恩狼》后,交流阅读情况)
生①:《感恩狼》中的狼知恩图报;《狼》中的狼恩将仇报。
生②:狼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所以,看问题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才会客观、正确。
生③:大家都听说过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和人一样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鼓掌)
生④:狼对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澳大利亚就有因为捕杀狼而导致野兔破坏草原的例子。所以,我们不能滥捕滥杀狼。
师: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能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后继续努力。下课。
这节课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主性: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它使我们的学生观有了彻底的改变。过去我们讲究集体,忽略个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基本上是老师领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现在《课程标准》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习是个体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带着新教材走向不同的学生,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会真正爱学语文。例如,这节课教师没有给学生提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 提问题,互相之间提问题。还有,我们以前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要么是一个学生说了算,要么是教师说了算,而这节课教师一直在倾听每个学生的感受,允许理解的多向,答案的多元,不断给学生鼓励和掌声。因为阅读是一种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我,教师只是帮助学生阅读。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新的意义,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学习过程是可设计的,又是不可设计的,教学中常常会有不可预料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无心插柳柳成阴”的现象,所以不能拿一个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语文教学只有在这种“模糊”与“精确”中同时展开,才有可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主精神。
2、合作性:
本节课,学生们的回答多次赢得了听课教师和学生们的掌声。究其原因,是学生们的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教学的最精彩部分就是集体交流。这是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探究成果的初步展示。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会产生碰撞;在交流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会得到培养;在交流中,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释放出学习的潜力,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3、探究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就要体现在能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学习的资源。本节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考习惯,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向更高的层面拓展,力求摸索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如: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窗前的气球》课堂教案实录
(课前放歌曲《歌声与微笑》,师生拍手跟着吟唱,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时为感悟课文内容做铺垫)。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微笑,共同学习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多媒体显示出一幅窗前飘着一个画着可爱小脸的红气球图。)
生:我看到窗户外面有一个红气球。
师:仔细观察,这个气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1:我看到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
生2:我看到气球上画的小脸是笑眯眯的。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这个气球是哪儿来的?
生2:我想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个气球放飞在窗户前?
生3:我想知道气球上为什么要画一张笑眯眯的小脸?
师:真会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师手指课题,生齐读课题:22.窗前的气球。)
[点评:观图质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来自由地读课文。读课文前,哪个同学来给小伙伴们提个要求呢?
生:我希望同学们把生字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请教下面的树叶,并多读几遍?
生:我希望同学们做到不添字,不加字,把句子读通顺。(生认真地自由地读课文,认生字。)
[点评:通过学生自己提读书要求,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课件出示带音节生字,学生个体展示读,生生挑战读、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点评:通过自读、评价读、挑战读,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轻松达到读准字音,突出重难点字音的目的。]
师:看看这些生字朋友,想想你有哪些好办法记住它们。
生1:我会记“猜”,“情”的“忄”换成“犭”就是“猜”。
生2:科利亚的“科”就是科学的“科”。
生3:我给大家出个字谜:一个女孩在舞台旁边跳舞,大家猜猜我说的是哪个字?
生4:我会记“拴”,拴要用手,所以有个“扌”。
生5:我会记“逗”,那个“辶”像一匹马,马驮着豆角,就是逗人的“逗”。
师:你们真能干,会用这么多方法来记生字,下面我们来玩识字游戏。(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闯迷宫读词语。)
师:祝贺你们,送你们一份特殊的礼物。(课件出示写有“我会写”的智慧花。)
[点评:注重情趣化识字,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并利用有趣的游戏及时巩固识字效果,并以“趣”来激发、保持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师: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又正确,又美观呢?
(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特点,找出写好生字的关键所在,由学生自己来认识如何写好字,取代老师一笔一画的分析。师故意误写,让学生来纠正。生认真描红、临写,师**指点。)
师:写完了对照田字格中的字,自己评一评,写得好的,奖自己一颗☆,再和同桌看看、评评。
[点评:注重学生的自评与师生、生生间的互评,使评价多样化,实现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三、朗读感悟
师:认识了生字,再读课文,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加流利,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生选喜欢的方式:自己读、同桌读、小组读、和好伙伴一起读课文。)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住进了医院,同学们不能去看他,放了一个气球去问候他。
师:什么是“传染病”?
生1:像“非典”这样的病就是传染病。
生2:会传染给别人的病。
师:同学们,科利亚病了,住进了医院。
(课件出示科利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的情景图,并配上让人感到孤独寂寞的低调音乐,教师入情地范读,生看图听读,引生入境。)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很难过。
生2:我感到科利亚好孤独啊!(很难受的样子。)
生3:我有点想哭(眼圈红着)。
生4:我也想哭(泪珠滚动)。
生5:我觉得科利亚好寂寞,好孤单啊!
生6:老师,他哭了。
……
师:你们都是情感十分丰富的孩子,能通过朗读来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请自己练一练。(生在音乐声中,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含着眼泪)很入情地朗读。
师:都想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吗?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读读1—2自然段吧。(生齐读。)
[点评:用CAI、音乐、教师的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自己接触语言材料,用他们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师:科利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不能和爸爸妈妈去逛公园,也不能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他只能呆呆地望着窗外那一角天空,他觉得真没意思(板书“真没意思”)。(音乐停。)
师:此时此刻,科利亚呆呆地望着窗外在想什么?
生1:他好想爸爸妈妈来看他。
生2:他好想自己的病快点好呀。
生3:他好想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
生4:他好希望同学们来看他,和他讲故事,讲学校发生的事。
[点评:换位体验,让学生融入课文情境中,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师:正在这时,科利亚突然看到了什么?
(课件演示,一个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上来,在窗前停了一会,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的情景图。)
生1:他看到一个红气球在窗前停了一会,还一上一下地动起来。
生2:他看到气球上画着一张笑眯眯的小脸。
出示句子:
①气球上画着一张小脸。
②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生自由读句子。
生:我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写出了这张小脸的样子很可爱。
师: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体会到这张小脸的可爱吗?(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师:读得多好啊,你们想读吗?
生:想。
师:一起读读吧。(生齐读。)
师:我看到了教室里有40张可爱的小脸。谁能用“可爱的”说一个句子?
生1: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可爱的洋娃娃,可逗人喜爱了。
生2:我的妹妹长着一张可爱的小脸。
……
师:当科利亚看到这个画着可爱小脸的气球,他怎么样了?(出示科利亚高兴地笑了的画面和句子:科利亚望着窗外那逗人的笑脸,高兴地笑了。)
生齐:他高兴地笑了。
师:我看到你高兴地笑了?看到他也高兴地笑了。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都体会到科利亚高兴的心情?(生练习朗读。)
生:有感情而且带着表情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生齐带着感情有表情地朗读。)
师:读了这句话,想想你能给大家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生:他为什么高兴地笑了?
师:是呀,他为什么高兴地笑了,快和同桌认真读读4.5自然段,边读边想,想好了互相说一说。
[点评:培养学生读中质疑和合作释疑的能力。]
(学生同桌边读边议。)
生1:因为他看到气球上的小脸看上去很好玩、很逗人,所以高兴地笑了。
生2:因为他看到气球,知道同学们来看他了,所以高兴地笑了。
师:现在你们就是科利亚的同学,想一想你们在窗下是怎样把这个气球放上来的?想好后,在四人小组里商量商量,并试着演一演。(生分小组自由排练,师**并点拨。请一组同学合作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想通过这个气球对科利亚说些什么呢?
生1:科利亚,你好了吗?
生2:科利亚,祝你早日康复。
生3:科利亚,安心养病,听医生的话,快点出院和我们一起玩吧。
生4:科利亚,你看到这个气球,高兴吗?
……
[点评: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科利亚的同学,入情入境,成为剧中人,在角色体验中通过阅读、思考把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用创造性的语言回答,体现了“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四、拓展
师:除了这个办法,你还有什么办法去问候科利亚?
生1:我放一只风筝,上面写着:科利亚祝你早日康复。
生2:我给他打电话,和他聊天。
生3:我给他写信,告诉他学校里的趣事。
生4:我折一架纸飞机,飞上去。
生5:我给他发手机短信。
……
师:有同学们关心他,想着他,想想没过多久科利亚怎么样了?
课件出示:想想说说:没过多久,科利亚……
生1:没过多久,科利亚的病好了,出院了。
生2:没过多久,科利亚出院了,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
生3:没过多久,科利亚回到了学校,和我们一起打篮球,踢足球。
……
师:科利亚得了传染病很不幸,可是他又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有这么多同学关心他,让我们一起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吧。(生齐读课文。)
[点评:延伸课文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五、深化主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手指课题,生齐读课题)。
你喜欢这个气球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这个气球很可爱。
生2:喜欢,因为这个气球给科利亚带去了欢乐。
生3:喜欢,因为这个气球让科利亚忘掉了病房的孤单。
生4:喜欢,因为这个气球给科利亚带去了同学们的问候。
生5:喜欢,因为这个气球带去了同学们对科利亚的关心。
生6:喜欢,因为这个气球传递着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
[点评: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巧妙的提问,让学生明白这个气球的重要意义,体会同学们的独特用心,从而深刻领悟同学间的真挚友情。]
六、小结
师:说得好!这个红气球传递着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衷心的祝福,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小伙伴听,让他们也喜欢上这个窗前的气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