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何姓何国人
唐代有一位高僧,法名僧伽。龙朔年间,僧伽常在长江、淮河一带云游,他修行深邃,心存四海之间,行迹奇特。
一天,僧伽行至一处河滩,他看那远帆、白云,心中甚是空旷、超脱。正一人不知不觉散步间,迎面走来当地一书生。书生见这位僧人仙风道骨,高雅不俗,便上前与他攀谈。
书生问:“敢问高僧,姓何?”
僧伽双手合十,低眉闭眼,回答:“僧何姓。”
书生觉得真巧,这位高僧竟然就是姓何。书生接着又问:“高僧不知何国人?”
僧伽手捻佛珠,很自然地脱口答道:“何国人。”
书生听后,明白了,原来这位僧人姓何,是何国人。
过了几年,僧伽因病逝世,大才子李邕(yong)为僧伽写碑文。李邕找来当年曾与僧伽交谈过的那位书生,书生将僧伽所言说给李邕听了,李邕也并未理解高僧对书生所说话的真正含义,他和书生的理解是一样的。于是,李邕在给僧伽所写传记中这样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氏。”
这碑文实在有点像对痴人说梦话,不知所云。
其实,僧伽作为出家人,四海为家,也无所谓姓氏、故乡,而大才子李邕竟也只会表面理解、悟不出深意,可见凡夫俗子原来比不上道行高远的出家人,闹出如此笑话,背离原话旨意,最后遗人笑柄。
有一次齐桓公骑马出游,来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见远处有一只老虎挡道。齐桓公正打算绕道前行时,不想那只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动也不敢动。于是,齐桓公一行得以从老虎身边飞驰而过,打猎满载而归。
齐桓公回宫后,便问管仲:“今天我骑马外出,老虎见了我竟吓得不敢往前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骑的是一匹毛色驳杂的高头大马,迎着正在升起的太阳奔跑吧?”
齐桓公赶紧点头:“正是这般情景。”
管仲于是分析说:“这种马飞驰起来很像一种叫做‘駮’(bo)的猛兽,而駮是专以虎豹为食的。那只老虎以为您骑的是駮,它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这则寓言说明,老虎被像駮之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于是将自己给吓住了。聪明的人类则应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一步步地接近于客观的实际。
中国寓言:不龟手之药
宋国有个人善于炮制防止冻裂的不龟(jun)手之药,他的家族靠着这个祖传秘方,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始终勤勤恳恳,披星戴月,但由于收入菲薄,生活总是很贫困。
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听说有不龟手之药的秘方,愿以百金求购。这可是个大数目!不龟手之药的主人动心了。但想到祖传的秘方要卖出去,也是件大事,于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员共商转让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议论,最后总算统一了思想:祖祖辈辈以漂洗丝絮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药方,可以获取大笔金钱,何乐而不为?于是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把药方卖出去。
客人得到秘方以后,立即奔赴吴国,对吴王说,今后将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为冻手犯难了。不久,越国大军压境,吴国告急,吴王委任此人统帅大军。此时正值严冬,吴越两军又是进行水战。由于吴军将士涂抹了不龟手之药,战斗力特别旺盛,因而大胜越军。班师回朝后,吴王大喜过望,颁诏犒赏三军,同时将献药之人视为有特殊贡献的统帅,割地封赏嘉奖他。
同样是这个不龟手之药,宋国人世世代代用来漂洗丝絮,结果始终贫困交加;而吴国用来作战,则可以战胜敌国。由此可见,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其结果和收效也会大不一样。
拓展阅读
1、《中国寓言·越人遇狗》寓言赏析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 与若中分。”越人喜, 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狗得盛礼, 日益倨,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辄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 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豢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邓牧《伯牙琴》
越人喂狗猎兽,结果反而被狗所咬。这个悲剧是怎样出现的?作者认为,“以家人豢狗(用把狗当成自家人的方式豢养), 而与狗争食,几何(如何)不败也?”这就是说,归根结底,不是由于狗性凶恶,而是人对狗的态度不当。其一,忘记了狗的兽性,其二,丧失了人的尊严。一句话,不应该模糊了人与狗的界限。
这则寓言的写作动机,是作者对南宋灭亡之事的感慨。蒙古强大起来以后,曾与南宋相约灭金,以黄河为界中分金国土地。但蒙古灭金后,随即南下,大举侵宋,终于导致南宋灭亡。从蒙古统治者方面说,与宋联盟是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一种策略:从宋统治者方面看,则是对蒙古贵族的扩张意图与贪婪本性缺乏认识。作者用人狗关系来作比拟,当然表现了某种民族偏见,但他的矛头是指向背信弃义的蒙古贵族的。这表现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今天,这则寓言显示给人们的当然已不是当年那种特殊的*寓意,而是一种深刻的道德教训,就是要明善恶之分,对恶人的本性要提高警惕。
这则寓言对人和狗的形象刻画都是富有特征的。狗始则摇尾作人言,伪装善良,得盛礼则日益倨,终则咬死主人,彻底暴露它的凶恶:这是恶人的三部曲。越人始则轻信狗言而喜,继则盛礼待狗而恭,最后是虽醒悟但却已迟。这样人与狗的形象都获得了某种典型意义。
2、名人写下的读书名言警句中国名人读书格言警句
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
4、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5、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7、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9、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韩愈
10、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4、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1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1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颜真卿
1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名人写下的读书名言警句中国名人读书格言警句
1、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4、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6、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学问。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0、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6、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17、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18、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生活中感人的故事有哪些?寓言故事
感动,感人的故事,刚上大学的农村女孩,爸爸出意外车祸,突然离世。
01、刚上大学,爸爸突然出车祸
很多年前在农村,有一位18岁的姑娘,家庭过的拮据。白天爸爸靠给工厂打工,晚上还得做份苦力,来保障一家人的生存。
有一天爸爸意外出了车祸去世了,肇事者逃逸了一直未找到。失去了至亲,全家5口人的精神和经济支柱突然间垮了,学费也是成了最大的问题。那段时间对于女孩是尤其难受和悲伤的。
02、后院的男同学
那是个冬天的夜晚,家里进进出出都是帮着办丧事的人,都比较忙。她就独自一个人跑到了后院,坐在一张条凳上,看着院子里光秃秃的柿子树发呆,目光呆滞,头发些许凌乱,随便裹着个棉衣。整个人看起来很狼狈,疲惫的样子。
这时,一位平常和她很少说话的男同学走了进来,与她并排坐在条凳上。她以为他又要说那些安慰的话语,它们已经多到让她感到厌倦,所以她没有开口。那个男同学同样沉默不语,两个人就在冰冷的冬夜里并排坐了很久。
03、打破了沉默
最后还是那位男同学打破了沉默,他指着面前的柿子树说:“这柿子甜吗?”她不知道为什么,就顺着这个话题开了口。于是,两个人讨论了半个小时的柿子,一直讨论到明年春天是否应该修枝嫁接一类的事情。然后,那个男同学起身道别,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悼念和安慰的话。
10多年后,每当她回忆起那一幕,都觉得那是她有生以来得到的最温暖的安慰。
最好的安慰不在于言辞,而是用行动表示我和你在一起,就像一起坐在冬夜里的条凳上那样,最好的安慰也不是安慰本身,而是让对方升起对未来的期待,哪怕是为了一株柿子树。
这是今天讲的感动,感人的故事。
总结:可能世上最温暖的故事,就是陪伴,不用太多言语的装饰。
今日话题:
有遇到过感人又温暖,记忆深刻的故事吗?
欢迎留言互动,分享。
声明:文章作者,社会事I生活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犯,联系删除!
5、名人写下的读书名言警句中国名人读书格言警句
1、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代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1、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王梓坤
1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朝于谦
14、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