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品译文: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举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与我和影子成了三人。月不能与我共饮,影徒然跟随我的身体。暂且伴随月和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我吟诗时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舞。清醒之时,你我尽管寻欢作乐,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我愿与你结下忘情之友,相约在遥远的银河!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评点:
这是《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一首,表现了李白借酒浇愁的孤独苦闷心理。当时,唐朝开始败落,李林甫及其同*排除异己,把持朝政。李白性格孤傲,又“非廊庙器”,自然遭到排挤。但他身为*士大夫,既无法改变现状,也没有其他前途可言,只好用饮酒、赏月打发时光,排遣心中孤寂苦闷。于是,有了这首诗。
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头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写了人、月、影相伴对饮的画面。花间月下,“独酌无相亲”的诗人十分寂寞,于是将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来,三“人”对酌。从一人到三“人”,场面仿佛热闹起来,但其实更加突显出诗人的孤独。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部分。诗人由月、影引发议论,点明“行乐须及春”的主旨。“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明月和影子毕竟不能喝酒,它们的陪伴其实是徒劳的。诗人只是暂借月、影为伴,在迷醉的春夜及时行乐。诗人的孤单寥落、苦中作乐跃然纸上。
最后六句是第三部分。诗人慢慢醉了,酒意大发,边歌边舞。歌时,月亮仿佛在徘徊聆听;舞时,影子似乎在摇摆共舞。但是,当诗人一醉不起,月亮与影子就马上各自分开。诗人想和“月”“影”真诚地缔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之约,但它们毕竟“皆是无情物”,诗人的孤独苦闷溢于言表。
本诗用动写静,用热闹写孤寂,造就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诗人空有才华的寂寞,也表现了他孤傲不羁的性格。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诗人由*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拓展阅读
1、李白古诗《月下独酌》全诗赏析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注解】: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相期:相约会。
邈:远
云汉:银河
酒星:古星名。也称酒旗星。《晋书·天文志》云:“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酒泉:酒泉郡,汉置,在今甘肃省酒泉市。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大道:指自然法则。《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酒中趣:饮酒的乐趣。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温(桓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三月”二句:一作“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一作“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咸阳借指长安。“城”一作“时”。
径须:直须。李白《将进酒》诗:“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穷通: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汉书·谷永传》:“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质有修短,时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唐李商隐《戏赠张*》诗:“别馆君孤枕,空庭我闭关。”
穷愁:穷困愁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千万端:一作“有千端”。
三百杯:一作“唯数杯”。
酒圣:谓豪饮的人。宋曾巩《招泽甫竹亭闲话》诗:“诗豪已分材难强,酒圣还谙量未宽。”
卧首阳:一作“饿伯夷”。首阳,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
屡空:经常贫困。谓贫穷无财。《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颜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乐饮:畅饮。《史记·高祖本纪》:“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
安用:有什么作用。安,什么。
蟹螯(áo):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晋书·毕卓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金液:喻美酒。唐白居易《游宝称寺》诗:“酒懒倾金液,茶新碾玉尘。”
糟丘: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尸子》卷下:“六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蓬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此处泛指仙境。
乘月:趁着月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一》:“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韵译】:
其一
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其二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其三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无差别,何况世上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其四
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
虽然愁多酒虽少美酒一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开朗。
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
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
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
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又以贬低*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第三首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第四首诗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然后,诗人又拿*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乐胜于*。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便可以感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愁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2、李白《月下独酌》古诗鉴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结论的'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3、《月下独酌》之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诗赏析
原诗四首,这是第一首。
李白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但是,由于*上的失意,理想的幻灭,诗人心中郁积了巨大的痛苦和忧愤。他常常借饮酒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花间月下,对酒当歌,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诗一开始,便切入题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明月高悬的春夜,良辰美景深深吸引了诗人。他携一壶美酒,来到花间,准备痛饮一番。然而,诗人构置的氛围是单调而冷清的。“一壶酒”三字,已透出冷清之感;“独酌”二字,无限潦倒;“无相亲”重复言之,孤独和惆怅的心绪跃然纸上。
首二句是“抑”,三、四两句则是“扬”。
李白毕竟是一位旷达开朗的诗人,他突然异想天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为了摆脱孤独,邀请天空的明月、地上的身影,跟自己作伴,举杯共饮,同患难,共悲欢。
但是,“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影子毕竟是虚幻的朋友,明月不通人情,影子也不会饮酒,诗人不禁感到深深的遗憾。“既”字、“徒”字,感情色彩颇浓。诗人陶渊明《杂诗》云:“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此四句或受其启发。李家瑞《停云阁诗话》评曰:“李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东坡喜其造句之工,屡用之。予读《南史·沈庆之传》,庆之谓人曰:‘我每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马成二。’李诗殆本此。然庆之语不及李诗之妙耳。”孙洙《唐诗三百首》亦评曰:“月下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此时此刻,诗人李白无可奈何,没有办法,难道能让春宵虚度吗?
当然不能!诗人于是又说:“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在丑恶的现实面前,通过“行乐”来缓解、或暂时忘却心中的郁闷。这虽然流露出诗人思想性格中的消极面,但我们不必过分苛责。这种“行乐”,与统治阶级的“及时行乐”有着本质的区别。
接着四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中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诗人既歌且舞,时醒时醉,都离不开月光和影子,“三人”依依情深,相亲相知。
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把想象引向高远,整首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诗人真诚地与月、影相约,作那忘情之游,借美好的天国仙境来倾吐对人世间的愤恨和厌恶。“无情游”,因月与影都无感情,故称无情游,与上文月、影不解人事相应。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所处现实的深切感受,通过写处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独,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从而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写作者花间饮酒,表现了难遇知音的深沉的孤独感,全诗实际上是李白的内心独白。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有李白诗一贯的明朗豪放的风格。全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感情的抒发很有层次,由独到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贯穿回环,起伏相间,极富曲折变化,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沈德潜《唐诗别裁》赞誉此诗为:“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
从诗题可见,“独”、“月”、“酒”三字是全诗之关键,而其中“独”字又是一篇之“诗眼”,李白的孤独感在其《独坐敬亭山》一诗中表现得亦很突出,可与此诗对读互证。诗人一生喜“月”爱“酒”,创作了大量咏月诗、饮酒诗,这首诗既咏月又写酒,且以“月”、“酒”衬“独”,堪称佳作。
4、李白诗《塞下曲 子夜吴歌》原文 注释 译文 翻译 鉴赏
***山雪,无花祗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坚决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极力主张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定,他热情讴歌保卫边疆的爱国将士英勇奋战的精神以及人民渴求安定、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这里选的《塞下曲》和《子夜吴歌》两诗,创造性地运用乐府诗题,分别抒写边塞军旅生活和思妇怀念征夫之情,合在一起看,让人更能体会到李白诗歌的进步意义。
《塞下曲》为唐人的乐府新辞,本出汉代的《出塞》、《入塞》曲(见《乐府诗集》卷九十二)。李白运用五言律诗的体式以超逸天然的语言写作本诗,不受格律的拘束,突破律诗艺术结构的常格,真是独辟蹊径、生面别开,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创造才能。
首句就题叙写,“天山”一下子被扣到题面上。诗的首联、颔联,四句一意,极写边塞苦寒,为下文描写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张本。五月,天山上尚有余雪,所以“无花只有寒”,也看不到杨柳,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春色,只能在笛中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这四句诗意蝉联贯通,沈德潜评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说诗晬语》)。颈联对仗工整,概括力强,突现了战斗生活的紧张和艰苦。上句言“晓”,下句言“宵”,互文见义,概写一整天的战斗;着一“抱”字,比“枕玉鞍”要生动形象得多,将战士们随时准备参加战斗的紧张气氛烘托了出来。律诗结构的一般规律是,以一联诗为单位,按照起、承、转、合的方式组织全篇。李白这首诗打破常规,前三联诗,仅仅完成了“起、承”的结构功能,到了第四联,诗意才转合,运用汉代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振起一笔,表达边防战士为国立功、誓死杀敌的爱国激情。诗的前六句,全是描写边塞的严寒奇冷和征战生活的紧张艰苦,这与尾联的反振笔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艰苦的边塞背景,有力地反衬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卓绝的精神;也正是赖着尾联的豪迈气概,才使前六句诗不露出凄苦、苍凉的痕迹来。
《子夜吴歌》承袭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中《子夜歌》,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选录的是“秋歌”。《子夜歌》的体制本是每首四句,李白却扩写成六句;《子夜歌》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李白却由“闺情语”而“忽冀罢征”(沈德潜《说诗晬语》),这些,都是诗人着意创新的地方。
本诗一开始就写景,景中含情。王夫之评此诗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这四句诗,好就好在意境融洽。照临长安的明洁秋月,最容易**思妇怀念远方征人的情丝;这正是捣衣的时节,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杵砧声中,这种特殊的“秋声”也扣动了思妇的心弦;而不尽的秋风又送来阵阵捣衣声,声声牵动了思妇怀念远在玉关的征人的情怀。秋月、秋声、秋风,与思妇怀念亲人的情思,交织成浑沦、优美的意境。最后两句,思妇吐露出自己的心声: 什么时候能平定北方的敌人,丈夫可以凯旋归来,从此不再远征呢?这种渴望重过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的心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追求和愿望。美好的愿望融入优美的诗境中,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胡震亨说过:“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写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若合,曲尽拟古之妙。”(《唐音癸签》卷九)《塞下曲》和《子夜吴歌》两诗,都是李白创造性地运用乐府诗体写成的好诗,其他如《乌栖曲》、《远别离》、《行路难》、《将进酒》等乐府,也都有创新之处,这对后代的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晚唐诗人以乐府精神注入律诗,用律体反映社会现实,这种艺术传统实是远祧李白诗。后代诗人拟作古题乐府,常常突破体制和题材内容上的约束,也都是学习李白拟古乐府的结果。李白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乐府诗创作所作出的贡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5、李白《秋下荆门》原文 翻译 赏析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shàn)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练、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诗者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那么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弃其前者,而就其后者。那么李白呢?他对后者的态度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对前者呢?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不正是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吗?可见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均一反张翰之意,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适”其辞亲远游、建功立业之“志”。诗的第四句又该怎样理解呢?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诚然也是诗人所向往的,早在他出蜀之前这种兴趣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我们知道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一举而至卿相。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年轻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6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