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8 11:44:33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品译文: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举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与我和影子成了三人。月不能与我共饮,影徒然跟随我的身体。暂且伴随月和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我吟诗时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舞。清醒之时,你我尽管寻欢作乐,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我愿与你结下忘情之友,相约在遥远的银河!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评点:

这是《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一首,表现了李白借酒浇愁的孤独苦闷心理。当时,唐朝开始败落,李林甫及其同*排除异己,把持朝政。李白性格孤傲,又“非廊庙器”,自然遭到排挤。但他身为*士大夫,既无法改变现状,也没有其他前途可言,只好用饮酒、赏月打发时光,排遣心中孤寂苦闷。于是,有了这首诗。

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头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写了人、月、影相伴对饮的画面。花间月下,“独酌无相亲”的诗人十分寂寞,于是将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来,三“人”对酌。从一人到三“人”,场面仿佛热闹起来,但其实更加突显出诗人的孤独。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部分。诗人由月、影引发议论,点明“行乐须及春”的主旨。“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明月和影子毕竟不能喝酒,它们的陪伴其实是徒劳的。诗人只是暂借月、影为伴,在迷醉的春夜及时行乐。诗人的孤单寥落、苦中作乐跃然纸上。

最后六句是第三部分。诗人慢慢醉了,酒意大发,边歌边舞。歌时,月亮仿佛在徘徊聆听;舞时,影子似乎在摇摆共舞。但是,当诗人一醉不起,月亮与影子就马上各自分开。诗人想和“月”“影”真诚地缔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之约,但它们毕竟“皆是无情物”,诗人的孤独苦闷溢于言表。

本诗用动写静,用热闹写孤寂,造就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诗人空有才华的寂寞,也表现了他孤傲不羁的性格。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诗人由*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拓展阅读

1、

其一

花间一壶酒,无相亲。

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醉高台。

【注解】:

:饮酒。: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共饮,明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成三人:明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徒:徒然,的。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徘徊:明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相期:相约会。

邈:远

云汉:银河

酒星:古星名。也称酒旗星。《晋书·天文志》云:“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酒泉:酒泉郡,汉置,在今甘肃省酒泉市。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大道:指自然法则。《庄子·天》:“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酒中趣:饮酒的乐趣。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温(桓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三”二句:一作“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一作“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咸阳借指长安。“城”一作“时”。

径须:直须。《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

穷通: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汉书·谷永传》:“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质有修短,时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枕。借指宿、眠。唐商隐《戏赠张*》:“别馆君孤枕,空庭我闭关。”

穷愁:穷困愁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千万端:一作“有千端”。

三百杯:一作“唯数杯”。

酒圣:谓豪饮的人。宋曾巩《招泽甫竹亭闲话》:“豪已分材难强,酒圣还谙量未宽。”

卧首阳:一作“饿伯夷”。首阳,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

屡空:经常贫困。谓贫穷无财。《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颜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乐饮:畅饮。《史记·高祖本纪》:“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

安用:有什么作用。安,什么。

蟹螯(áo):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晋书·毕卓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金液:喻美酒。唐居易《游宝称寺》:“酒懒倾金液,茶新碾玉尘。”

糟丘: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尸子》卷:“六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蓬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此处泛指仙境。

:趁着光。《乐府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一》:“乘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

其一

花丛中摆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饮。

举杯邀请明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其二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其三

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谁能如我春来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无差别,何况世上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其四

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

虽然愁多酒虽少美酒一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开朗。

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

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

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

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这组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人由*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和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人执意与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而不,由不,再由而不的复杂情感。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第二首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这是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又以贬低*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人的情怀,人的爱酒,只是对*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第三首开头写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愁,对此径须饮”,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愁”一语,便流露出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第四首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然后,人又拿*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乐胜于*。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醉高台。”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意,便可以感觉到,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愁苦。

创作背景

这首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在长安,正处于*失意之时。此,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作于长安。当时*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作者简介

(701~762),字太,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人。有“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杜”。其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歌艺术的巅峰。存世文千余篇,有《集》30卷。

2、》古

花间一壶酒,无相亲。

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韵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无亲无友,孤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结论的'辩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这首,就只一个人,以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和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明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序中语)这四句又把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光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最后二句,人真诚地和“”“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而不,由不,再由而不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等字眼,可见人是怎样的孤了。孤到了邀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3、《》之原文

》其一

花间一壶酒,无相亲。
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之(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古

四首,这是第一首。

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但是,由于*上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心中郁积了巨大的痛苦和忧愤。他常常借饮酒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四首(其一)》写花间,对酒当歌,表现了深沉的孤感。

一开始,便切入题旨:“花间一壶酒,无相亲。”明高悬的春夜,良辰美景深深吸引了人。他携一壶美酒,来到花间,准备痛饮一番。然而,人构置的氛围是单调而冷清的。“一壶酒”三字,已透出冷清之感;“”二字,无限潦倒;“无相亲”重复言之,孤和惆怅的心绪跃然纸上。

首二句是“”,三、四两句则是“”。

毕竟是一位旷达开朗的人,他突然异想天开:“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

人为了摆脱孤,邀请天空的明、地上的身影,跟自己作伴,举杯共饮,同患难,共悲欢。

但是,“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影子毕竟是虚幻的朋友,明不通人情,影子也不会饮酒,人不禁感到深深的遗憾。“”字、“”字,感情色彩颇浓。人陶渊明《杂》云:“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此四句或受其启发。家瑞《停云阁话》评曰:“‘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东坡喜其造句之工,屡用之。予读《南史·沈庆之传》,庆之谓人曰:‘我每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马成二。’殆本此。然庆之语不及之妙耳。”孙洙《唐三百首》亦评曰:“偏幻出三人。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此时此刻,无可奈何,没有办法,难道能让春宵虚度吗?

当然不能!人于是又说:“暂伴将影,行乐须及春。”在丑恶的现实面前,通过“行乐”来缓解、或暂时忘却心中的郁闷。这虽然流露出人思想性格中的消极面,但我们不必过分苛责。这种“行乐”,与统治阶级的“及时行乐”有着本质的区别。

接着四句:“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中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人既歌且舞,时醒时醉,都离不开光和影子,“三人”依依情深,相亲相知。

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把想象引向高远,整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人真诚地与、影相约,作那忘情之游,借美好的天国仙境来倾吐对人世间的愤恨和厌恶。“无情游”,因与影都无感情,故称无情游,与上文、影不解人事相应。

这首表现了作者对所处现实的深切感受,通过写处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从而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写作者花间饮酒,表现了难遇知音的深沉的孤感,实际上是的内心。这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有一贯的明朗豪放的风格。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感情的抒发很有层次,由到不,由不,再由而不,贯穿回环,起伏相间,极富曲折变化,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沈德潜《唐别裁》赞誉此为:“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人不易学。

题可见,“”、“”、“”三字是之关键,而其中“”字又是一篇之“”,的孤感在其《坐敬亭山》一中表现得亦很突出,可与此对读互证。人一生喜“”爱“”,创作了大量咏、饮酒,这首既咏又写酒,且以“”、“”衬“”,堪称佳作。

4、《塞曲 子夜吴歌》原文 注释

***山雪,无花祗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剑,直为斩楼兰。

长安一片,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坚决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极力主张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定,他热情讴歌保卫边疆的爱国将士英勇奋战的精神以及人民渴求安定、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这里选的《塞曲》和《子夜吴歌》两,创造性地运用乐府题,分别抒写边塞军旅生活和思妇怀念征夫之情,合在一起看,让人更能体会到歌的进步意义。

《塞曲》为唐人的乐府新辞,本出汉代的《出塞》、《入塞》曲(见《乐府集》卷九十二)。运用五言律的体式以超逸天然的语言写作本,不受格律的拘束,突破律艺术结构的常格,真是辟蹊径、生面别开,充分显示了人的创造才能。

首句就题叙写,“天山”一子被扣到题面上。的首联、颔联,四句一意,极写边塞苦寒,为文描写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张本。五,天山上尚有余雪,所以“无花只有寒”,也看不到杨柳,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春色,只能在笛中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这四句意蝉联贯通,沈德潜评说:“一气直,不就羁缚”(《说晬语》)。颈联对仗工整,概括力强,突现了战斗生活的紧张和艰苦。上句言“晓”,句言“宵”,互文见义,概写一整天的战斗;着一“抱”字,比“枕玉鞍”要生动形象得多,将战士们随时准备参加战斗的紧张气氛烘托了出来。律结构的一般规律是,以一联为单位,按照起、承、转、合的方式组织篇。这首打破常规,前三联,仅仅完成了“起、承”的结构功能,到了第四联,意才转合,运用汉代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振起一笔,表达边防战士为国立功、誓死杀敌的爱国激情。的前六句,是描写边塞的严寒奇冷和征战生活的紧张艰苦,这与尾联的反振笔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艰苦的边塞背景,有力地反衬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卓绝的精神;也正是赖着尾联的豪迈气概,才使前六句不露出凄苦、苍凉的痕迹来。

《子夜吴歌》承袭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中《子夜歌》,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选录的是“秋歌”。《子夜歌》的体制本是每首四句,却扩写成六句;《子夜歌》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却由“闺情语”而“忽冀罢征”(沈德潜《说晬语》),这些,都是人着意创新的地方。

一开始就写景,景中含情。王夫之评此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拾得。”(《唐评选》)这四句,好就好在意境融洽。照临长安的明洁秋,最容易**思妇怀念远方征人的情丝;这正是捣衣的时节,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杵砧声中,这种特殊的“秋声”也扣动了思妇的心弦;而不尽的秋风又送来阵阵捣衣声,声声牵动了思妇怀念远在玉关的征人的情怀。秋、秋声、秋风,与思妇怀念亲人的情思,交织成浑沦、优美的意境。最后两句,思妇吐露出自己的心声: 什么时候能平定北方的敌人,丈夫可以凯旋归来,从此不再远征呢?这种渴望重过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的心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追求和愿望。美好的愿望融入优美的境中,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胡震亨说过:“太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案写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若合,曲尽拟古之妙。”(《唐音癸签》卷九)《塞曲》和《子夜吴歌》两,都是创造性地运用乐府体写成的好,其他如《乌栖曲》、《远别离》、《行路难》、《将进酒》等乐府,也都有创新之处,这对后代的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晚唐人以乐府精神注入律,用律体反映社会现实,这种艺术传统实是远祧。后代人拟作古题乐府,常常突破体制和题材内容上的约束,也都是学习拟古乐府的结果。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乐府创作所作出的贡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5、《秋荆门》原文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写于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shàn)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具有凝练、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者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人在表“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那么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弃其前者,而就其后者。那么呢?他对后者的态度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对前者呢?人没有明说。可是,“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不正是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吗?可见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均一反张翰之意,只不过在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适”其辞亲远游、建功立业之“志”。的第四句又该怎样理解呢?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诚然也是人所向往的,早在他出蜀之前这种兴趣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我们知道自视不凡的,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一举而至卿相。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年轻人“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60768.html

热门阅读

  1. 兼职人员合同模板
  2. 关于对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动员阶段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的通知范文
  3. 经典童话故事《巴尔特克医生》
  4. 过年的经典散文
  5. 农药销售员实习报告范文
  6. 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7. 和雨有关的诗句
  8. 军训日记精选范文
  9. 2015年教师三八妇女节演讲稿范文
  10. 明明如月美文
  11. 生日告白作文范文
  12. 元宵节的精选祝福语
  13. 窗帘公司会计实习报告范文
  14. 汉语拼音aoe教案一课时
  15. 幸福是什么《姆米谷的夏天》优秀读后感850字
  16. 海丝文化作文1500字
  17. 《撒哈拉沙漠》的读后感
  18. 用闲暇造句
  19. 勾肩搭背引发的检讨书范文
  20. 古诗词中细节描写的举例
  21. 培训学习心得
  22. 小学《怀素写字》教案范文
  23. 难忘的六一小学生作文300字
  24. 张译名言集萃
  25. 敲响新年的钟声作文
  26. 抒情的爱情句子
  27. 道路桥梁施工管理优化措施的论文
  28. 情感散文:上人与下人
  29. 格林童话故事《无所畏惧的王子》
  30. 物流公司乔迁开业贺词
  31. 《村行》全诗译文及赏析
  32. 201跨年祝福语汇总
  33. 《灰雀》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34. 中国寓言:何姓何国人
  35. 关于读书的优美句子
  36. 2015大学生教师节祝福短信大全
  37. 关于农事的大雪节气谚语
  38. 关于人生感悟的好句子
  39. 月亮的诗句大全
  40. 大学生经典语句集锦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17 20:42:25
本页面最近被 698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宁夏,TA在页面停留了 6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