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郦道元《水经注三峡》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1、 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
(2)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看到三峡的人都说,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三峡工程蓄水之音,面对汹涌的江水,我们不由得想到郦道元《三峡》中表现夏水湍急的句子: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体现了三峡山的什么特点?
3、概括夏、春冬、初霜旦(秋)三段时间内三峡之美的特点。
4、季节的变化使三峡景色动静相生,节奏明快,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你认为三峡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5、本文只有150余字,却写出了三峡的气象万千,语言非常精练生动,请举例说明。
6、“清荣峻茂”描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从“良多趣味”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7、文中第四自然段写到猿猴的哀叫,又引用渔者歌曰,有什么用意?
8、从文中可以看出三峡的峡、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回答)
9、本文写四季景色,为什么不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
10、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请以“三峡景物,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为上句补出下句,使之与其构成一组对偶句。
11、翻译“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1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九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则素湍绿潭 素: (4)属引凄异 属:
(5)故渔者歌日 故: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7.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和 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2分)
18.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分)
1、(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3、夏水:奔放美。 春冬:清幽美。 秋:凄婉美。
4、夏水奔放,春冬清幽,秋季凄苦。
5、例如: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写三峡的范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的绵延;“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八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山高、陡、峡谷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入个字就形象地写出了“水急”;“清荣峻茂”四个字,一字一景,精当地概括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景物特点;而“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八个字又生动了三峡秋景的萧瑟悲哀。
6、①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②热爱,高兴。
7、写猿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显示峡长,声远,秋景悲凉。
写渔歌也是山高峡长,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
8、峡:窄; 山:高; 水:急。
9、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写水,而三峡之水以夏水为盛,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江水宁静秀丽,明净轻快,水光变幻,构成了春冬两季江水的共同特点,所以放一起写。秋天三峡,水枯气寒,猿鸣悲凉,充满了凄清萧条的气氛,这是秋峡的特点。
10、上联:三峡景物,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如: 巴峡风光,猿鸣不断,哀转久绝
1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12、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13、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15.(5分)(1)通“缺”,断缺 (2)逆流而上 (3)白色的 (4)连接 (5)所以
16.(4分)
(1)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2)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17.(2分)凄 哀
18.(4分)山的特点:连绵不断(山多),遮天断日(山高)。
水的特点:水势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
1.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作者是按情感的变化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的,请说说课文先后描述怎样的情感变化。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4.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1.①如果不是正午就不能看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不能看见月亮。
②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呀。
2.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夏季三峡带给人的惊惧之情,春冬之时给人带来的欣喜之情,秋离给人带来的哀凄(或肃杀、凄凉)之情。(意对即可)
3.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4.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四: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不见曦月(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4.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 , ”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2分)
15.三峡大坝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它的修建原因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2分)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参***:
12.①阳光②飞奔的马(2分)
13.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1分),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1分)。(重点词“襄”、“溯”)
1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分)
15.理由1:水流急(意对即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其间千二百里,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意对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共2分)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本文是《水经注·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该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遮蔽住太阳匿于天空,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壁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讫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三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拓展阅读
1、晏殊《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花柳②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成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失意。①赌,与人竞赛。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5分)
2.全词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词的上阙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2.运用了对比(或对照)的写作手法,作者将歌者曾经自负得意与如今四处奔波,知音难觅的前后际遇相对照,既表达了对歌者的欣赏与同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以及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
二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失意。②赌;比赛竞争。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1.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请简要赏析。 (5分)
2.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6分)
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年轻时技艺高超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2分)词的上片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通过歌者的口吻回忆当年多才多艺及其受人追捧的情景。(1分)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写歌女四处奔波,青春流逝,无处托身的悲辛。(2分)
2.①本词中流泪者为歌女,她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流下了眼泪(2分);而白诗流泪者为作者自己,听到琵琶女的自述和凄凉的曲声,自己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1分)②本词描写歌女流泪,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时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2分);而白诗直接以自己流泪来抒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1分)。
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
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是歌女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赌”是比赛竞争之意。这两句是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浪漫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
“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仍然是歌女十分自负的口气。“花柳上,斗尖新”之“花柳”代指一切歌舞艺术才能技巧。“斗”,仍是竞赛之意。“尖”,是高处,是过人之处。“新”,不是陈陈相因的旧套。合起来,这是歌女说自己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偶”,有随便之意。“念奴”是唐天宝年间有名的歌女。词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诉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听我歌唱,足见我唱得有多么美,多么动听。“高遏行云”,语出《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几句,当是失意时回忆当年得意情事所言,所以,每一句自负的话后面,都有一种反衬中的失意悲慨。自负的口气,实是自负的不平。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辛劳。“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当时很名贵,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们的财帛。
下片描写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抒发词人对她的无限同情。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是失意后凄凉冷落境遇的写照。从词里的“西秦”、“咸京道”地点上看,当是晏殊被贬知永兴时,慨叹自己的不平境遇而作的。可见作者这首词确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寓意。这首词的整个口吻都寄托着感慨。“残杯冷炙”语本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此处写歌女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歌者因为*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地位,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个足以托身的所,可以安身立命,终生为之奉献而不改变。“衷肠事”,是指内心的事,这里是指终生相托的大事。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徧唱阳春”,仍是以歌女的口气自述: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采”,选择、接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又体现了一个中国旧知识分子、*士大夫的报国之情。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了。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而当时这个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重掩”,是屡次流泪,屡次擦干。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强作笑颜,其悲哀就更为深重了。
这首词在《珠玉词》中是别具一格的。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作品的风格来说,也一反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这一转变或许与作者罢相知外郡的境遇有关,虽则词中没有象自居易的《琵琶行》明写“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但读者仍可以看出作者借歌女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寓意。
2、《宋史廖刚传》阅读试题及答案与原文翻译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 顺昌民以刚为命 B. 刚喻从盗者使反业
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 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D. 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是欲置我何地耶 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8. 【解析】:A项“檄”,这里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再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其余各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9. 【解析】:B项“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争的语言表现,符合要求。A项中,“昌民以刚为命”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C项中“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与 “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D项中“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对圣上的劝谏之言,不能说是“敢于抗争”。因而,A、C、D三项均不能选。
10. 【解析】: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A项是对廖刚的总体介绍,B项和C项分别概括了廖刚军事思想和重视粮食生产,均为正确选项。
11. (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宜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推辞不受。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艰难已达到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营建建康,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重新为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开始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说,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当时朝廷追究章敦、蔡卞误国之罪,追贬他们,又下诏子孙不得在朝中*。到这时章杰从崇道观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廖刚密封交还诏书,认为这样做,以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一并给与祠禄官。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他,希望抑制圣心,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以了。”郑亿年因与秦桧关系而得到美官,廖刚上疏明显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金人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近藩,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御史中丞。当初,边报到时,从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用百口保金人,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有什么面目还待在朝廷呢?”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朝。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
3、《山坡羊潼关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3、本曲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家。山坡羊是___________。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仔细品味画线的句子,说说加点的字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3.张养浩 元 散曲 曲牌名(2分)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分)
5、“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使人觉得黄河如兽在咆哮,并联想到河水奔腾澎湃的情景。(3分)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7)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8)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9)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这首曲的作者是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 ”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3分)
(11).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2分)
6、“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7、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讽刺。
8、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9、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10. (3分) 张养浩 聚 怒
11. (2分)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思对即可)
二: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D(最主要的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意近即可)
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答案: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4、曲子开头怎样描写潼关地势?作用是什么?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吕,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作用:A引发历史兴亡之感慨。B极言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突出主题。
5、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议论针对什么事实而发?
历代王朝兴亡更替,“宫阙万间”修又毁,毁又修,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
6、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对统治阶级无比失望和怨恨的复杂情感。
三:
1、赏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并答题①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 ;。②归结全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答: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3.你是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
答: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4、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5、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答:“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6.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处?
答:最后四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力。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作为文学家,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感人至深,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本散曲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特别是一句兴亡百姓苦,几成千古绝唱,也是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这种关心人民疾苦,并努力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思想在《为政忠告》中得到充分体现。
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精辟。
主旨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1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