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三月桃花水》的优秀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春水的可贵滋润大地,催生万物,春天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全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般技能: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春水的可贵滋润大地,催生万物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通过课文学习;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学用具:
投影,图片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你喜欢春天吗?
你听,有一种声音,像小铃铛;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蓝天?
这是什么?(板书:三月桃花水)
二、听录音,读课文:
1、放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标上自然段。
2、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三月桃花水是什么样的?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春天的竖琴春天的明镜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1、再读课文1-9小节,你觉得三月的桃花水美吗?找出自己认为最喜欢的句子读读,说说为什么?
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说
集体交流
3、重点学习3、4、5、6小节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你听到奏出了什么的样的乐曲?
(2)听音乐,想像这种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美读3、4段落
(5)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乐读读5、6小结
(6)说说明镜中还映照了哪些景物?
仿照这样的格式说一说我看见()
发现()
4、听音乐朗读3、4、5、6小结
5、说说你认为三月桃花水还像什么?
(1)集体交流
(2)齐读7、8、9自然段
五、师生沟通: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变化。学完课文你还了解到哪些?说个大家听好吗?
板书设计:
春天的竖琴
春天的明镜
比金子还贵
比银子还亮
课后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三月桃花水》这一课,我们能流利读课文,下面老师想请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前现来给大家读一下,哪位同学有这个决心啊?
二、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三月桃花水是什么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1、复习课文内容:
2、作业交流:面对春水的力量,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
展示画的三月桃花水的景象,做一句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5、比较这篇课文与《春潮》有什么不同?
四、学写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袅弦
作业设置:
摘抄表现三月桃花水的句子。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板书设计:袅弦
拓展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二)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三)感受并交流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我”是花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借助“/”符号,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3)理解“亮晶晶的眼睛”“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星星和太阳,初步感受想象奇特。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朗读课文,学生找出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我”是花,画上波浪线,并做批注。
2.交流指导,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仔细看板书,读一读花瓣上的关键词,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交流。(板书:由花的特点想开去)
(三)研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默读1-4自然段,画出花有哪些别名,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赋予花这样的别名?
(1)交流反馈,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
(2)小结:作者由花的各个方面想开去,赋予了她独特的名称,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想象的独特。
2.关注“我”的行为,感受奇特的想象。
(1)出示句子,画出表示花的“行为”的词语
(2)引导学生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感受想象的独特。
(四)感受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
出示句子,学生思考并选词填空,得到启示。
(五)作业
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或者“我”还会做什么?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悟作者借“花”表达自我的精神追求。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体会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
1.以“花”激趣,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纪伯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给散文诗分段。
三、品读第一部分
这首散文诗的题目是“花之歌”,而全文却没有一个“花”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1.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2.用圆圈图梳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
3.展开想象,仿写课文第1~4自然段。
四、品读第二部分
(一)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从“我”每天做了什么,你想到了哪些画面,从中体会到“我”怎样的精神追求。
1.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2.用思维图示梳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3.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既然文中的“我”是指花,那么将文中的“我”改为“花”行不行?五、课后延伸
(二)阅读课后“阅读链接”,默读思考:你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想象奇特?
1.默读文章并做批注。
2.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优秀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________
本文作者是黎巴嫩的纪伯伦,译者仲跻昆。
4、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优秀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的各种形象。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并阅读相关的美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花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谁能背一背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学生自由说)有一位的黎巴嫩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花之歌》,走进花的世界。(板书课题)
1.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交流资料,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
(2)教师简介作者及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情感,读出语言的节奏感、音律美。
2.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了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感知形象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及学习要求:课文题目是《花之歌》,可全文没有一个“花”字,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花又具有哪些形象?
(1)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相应的位置作上批注。
(2)读完后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花的各种形象。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读到“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时,我仿佛看到花儿花开花落,来年又开花的画面。(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
(2)读到“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绿茵中闪闪发光的画面。(高洁夺目。)
(3)读到“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时,我仿佛看到了花儿在人们的微笑中传递,在幸福的婚礼上散发芬芳,在死者的葬礼上默哀。(对人类无私奉献。)
(4)读到“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美丽的原野上摆动身姿,在风儿的吹动下散发清香。(与万物和谐共处。)
(5)读到“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抬头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积极向上。)
……
3.汇总整理,感知形象。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儿怎样的形象?(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无私奉献、积极向上。)
(2)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作者写花的各种形象的意图。
(作者在文中其实是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四、精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仔细阅读课文,揣摩文中的想象。
2.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大胆想象。
(1)如果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2)对比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找出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小组交流。
五、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在写人,诗人以花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1.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2)同桌交流:说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全班交流小结: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2.思考: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同?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七、布置作业
1.以“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
2.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1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