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的《除夜有怀》全诗及评析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1、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2、岁华:年华。
【韵义】
巴郡巴东巴西,离家多么遥远;
漂泊在这艰险之地,真难容身。
山峦错落,大雪下到更残漏尽;
孤烛一支,彻夜伴我异乡客人。
我与骨肉亲眷,不觉渐离渐远;
只有身边僮仆,跟我越来越亲。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经受得了?
除夕一过,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末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春秋时期,争霸是一场连续不断的挑战。晋文公的争霸之战结束,秦国也日益昌盛起来,图谋中原之意,蠢蠢欲动。于是公元前627年,秦晋之间爆发了一场争霸之战,但是秦晋相争,得利的却是楚国,这场殽之战到底是怎么打的呢?
崤之战之所以会打起来,跟郑国有分不开的关系。
秦穆公在位时曾与晋国交好,在城濮之战中也曾帮助晋文公登上霸主之位。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以郑对晋怀有二心为由,联合秦穆公伐郑。郑文公自然不敌,派了一个人去游说秦君,将两国灭郑的利害关系一一剖明,秦穆公被说服了。
这个人就是烛之武,这也就是我们后来耳熟能详的“烛之武退秦师”。秦军退兵,晋国自然有人不满,但是晋文公认为秦军于晋有恩,所以干脆晋国也退兵了。
两国这个时候还没有翻脸,却为殽之战埋下了导火索。
随后晋文公去世了。秦穆公得到情报,有内应掌握了郑国城防,一个偷袭灭郑的机会被送到了秦穆公眼前,一直谋求向东发展的秦穆公当然忍不了这个诱惑。
明知这是一场孤军深入的冒险之战,秦穆公还是发兵袭郑了。大军千里奔袭还是走漏了风声,秦国见内应逃了,郑国已有了准备,索性不打郑国了,把郑国边上的滑国给灭了,满载而归。
这时,晋国得到了秦国偷袭郑国的消息,认为这是偷袭秦军的天赐良机。晋国本不欲毁掉秦晋联盟,但是一来晋文公已死,二来秦军意图灭郑暴露出了图谋中原的野心。于是晋襄公联合姜戎在崤函地区的东、西崤山之间设下埋伏。
拓展阅读
1、下武先秦 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1】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
【2】世:代。
【3】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
【4】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5】王:此指武王。
【6】配:指上应天命。
【7】求:通“逑”,匹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于京者,由其可与世德配合耳。”
【8】言:语助词。
【9】命:天命。
【10】孚:使人信服。
【11】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
【12】式:榜样,范式。
【13】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王引之《经义述闻》:“孝者美德之通称,非谓孝弟之孝。”
【14】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15】媚:爱戴。
【16】一人:指周天子。
【17】应侯顺德:吴闿生《诗义会通》:“侯,乃也;应,当也。‘应侯顺德’,犹云应乃懿德。”而《水经注》等书认为应侯是武王之子,封于应(地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18】昭:光明,显耀。
【19】嗣服:后进,指成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广雅·释诂》:‘服、进,行也。’……《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嗣,主人将为后者。’……是知嗣服即后进也。”
【20】兹:同“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兹、哉古同声通用。”
【21】来许:同“后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谢沈书引作‘昭哉来御’是也,……许、御声义同,故通用。……‘昭哉来许’犹上章‘昭哉嗣服’也。”
【22】绳:承。
【23】武:足迹。祖武,指祖先的德业。
【24】於(wū):感叹之词。
【25】斯:语助词。
【26】祜(hù):福。
【27】不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云胡不也。”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者,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陆氏以《尚书》等经文印证此诗,谓“‘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继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顾命》所云‘命汝嗣训,临君周邦’也;‘绳其祖武’,即所云‘答扬文武之光训’也;‘四方来贺’,即《康王诰》所云‘诸侯皆布乘黄朱,奉圭兼币’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也”。陈氏以为其所析“以经证经”,“不为无据”。
《大雅·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修辞上,此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不及远矣。而且此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下武》,读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2、诗句点评及解析聚集
1、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苦命的人儿,这些年你都经历了什么?)
2、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此意境,只有汉语做得到。)
3、夜深忽梦少年事,惟梦闲人不梦君。(跟此人有仇啊?)
4、借问酒家何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不许瞎说!)
5、洛阳亲友如相问,轻舟已过万重山,(欠人钱了?跑得够快的啊!)
6、爷娘闻女来,举身赴清池;阿姊闻妹来,自挂东南枝。小弟闻姊来,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位姑娘,你人品真差。)
7、在天愿作比翼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你俩真配……)
8、美人卷珠帘,万径人踪灭。两岸猿声啼不住,惊起蛙声一片。(这还是美人吗?)
9、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么绝情?)
10、一朝被蛇咬,处处闻啼鸟。(这个很内涵。)(:)
11、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使我不得开心颜!(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你。)
12、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装病?回光返照?)
13、车辚辚,马萧萧,二月春风似剪刀。(贾府组织春游?)
14、满堂花醉三千客,更无一人是知音。(天才都是孤独的。)
15、垂死病中惊坐起,夜深还过女嫱来。(死性不改。)
16、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该庆幸还是郁闷?)
17、问君能有几多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究竟是不是原配啊?)
18、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跳崖了?)
19、醒时同交欢,儿女忽成行。(因果关系。)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工整啊!)
21、江州司马青衫湿,宣城太守知不知。(有JQ。)
22、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写实派。)
23、天苍苍,野茫茫,一树梨花压海棠。(春光乍泄……)
24、问世间情为何物,两岸猿声啼不住。(悲情的`猿。)
25、春宵一刻值千金,绝知此事要躬行。(干巴爹Vs,压灭跌。)
26、床前明月光,对影成三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7、天子呼来不上船,芙蓉帐暖度春宵。(好大的胆子。)
28、桃花潭水深千尺,温泉水滑洗凝脂。(姑娘小心溺水!)
29、人生得意须尽欢,从此君王不早朝。(你个昏君!)
30、朕与先生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腐!)
有关背古诗词时老师的点评
80后的我们,学生时代,经常都会背诵或者默写古诗词,而把古诗词背串这种情况那就多了去了。那么看看下面的这些串烧诗词,让老师表示鸭梨山大啊!不过这老师的点评太精辟了!
1、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苦命的人儿,这些年你都经历了什么?)
2、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此意境,只有汉语做得到)
3、夜深忽梦少年事,惟梦闲人不梦君。(跟此人有仇啊?)
4、借问酒家何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不许瞎说!)
5、洛阳亲友如相问,轻舟已过万重山,(欠人钱了?跑得够快的啊!)
6、爷娘闻女来,举身赴清池;阿姊闻妹来,自挂东南枝。小弟闻姊来,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位姑娘,你人品真差)
7、在天愿作比翼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你俩真配……)
8、美人卷珠帘,万径人踪灭。两岸猿声啼不住,惊起蛙声一片。(这还是美人吗?!)
9、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么绝情?)
10、一朝被蛇咬,处处闻啼鸟。(这个很内涵)
11、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使我不得开心颜!(爱人结婚了, 新郎不是你)
12、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装病?回光返照?)
13、车辚辚,马萧萧,二月春风似剪刀。(贾府组织春游?)
14、满堂花醉三千客,更无一人是知音。(天才都是孤独的)
15、垂死病中惊坐起,夜深还过女嫱来。(死性不改)
16、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该庆幸还是郁闷?)17、问君能有几多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究竟是不是原配啊?)
18、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跳崖了?)
19、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工整啊)
20、江州司马青衫湿,宣城太守知不知。(有JQ)
21、问世间情为何物,两岸猿声啼不住。(悲情的猿)
22、天子呼来不上船,芙蓉帐暖度春宵。(好大的胆子)
23、桃花潭水深千尺,温泉水滑洗凝脂。(姑娘小心溺水)
24、人生得意须尽欢,从此君王不早朝。(你个昏君!)
25、朕与先生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腐!!)
化石吟教案及点评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1、感受该诗的音乐美以及学会从多角度品析诗歌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照应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国庆节,你们都到哪里去玩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让其它的同学感受下你的快乐呢?(让三位同学来说)看来,这几天大家确实过得很开心,老师此刻也被你们的快乐所*。有没有同学去深圳呢?据老师所知,国庆期间,一批国家级恐龙化石首次走出博物馆,在深圳的华发北、华侨城铜锣湾广场亮相,重现“侏罗纪公园”里的场景,市民可以免费观看。有没有同学去看呢?(有的话,就让学生说一说)虽然许多同学错过了这次展览,但也用不着惋惜,因为老师今天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化石吟》。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认真学好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化石和生物进化的知识。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作者是张锋。
二、解题:《化石吟》及听录音朗读。
1、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尸体、甲壳)、遗物(如唾液、粪便)或遗迹(活动留下的痕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我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2、吟:“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学生背诵)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背诵)谁能说说这两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啊?(提问学生)
教师归纳:《暮江吟》主要是赞颂了夕阳西下傍晚时分江面的美景,《游子吟》则抒发了对无私母爱的赞美。所以“吟”是吟咏的意思,以“吟”为体式的诗歌一般是含有赞颂、赞美的感情。我们通过对题目的解析可以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录音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美。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认真体会这首诗歌的感情色彩,并同时思考一下这首诗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检查预习,理清重难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奇huan( ) guǒ( )藏
cōng long( )zhuo yue(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
猛犸( ) 悄( )然
(2)在下列横线填上此诗中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码 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确:(1)幻 裹 葱茏 卓越 hai qian ke dang mǎ
(2)奇幻 平凡 冰冷 珍贵 高明 卓越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四、通过朗读,梳理文章结构。
刚才,我们通过做这两个练习把这篇诗歌的重点难点字词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自己再好好巩固一下。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下这首诗歌,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同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 全诗一共有多少小节?可以划为几部分?
2、 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2节)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
第二部分:(3~6节)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第三部分:(7节)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字词以及结构,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吟”这种诗歌体式主要是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回去请同学们好好复习今天学过的内容,同时思考课后练习的一二题。
六、板书:
一(1~2)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
二(3~6)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三(7)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排比句的特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科学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化石吟》这篇文章,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谁能够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提问学生)没错,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再次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二、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排比句式的特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科学知识。
通过这几次的朗读,同学们基本上能够把握住诗歌的充满赞美的感情基调。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说到《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也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在此之前,老师已经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化石吟》的诗歌特点,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贯穿于这首诗歌中以及怎样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1、 请一二组的同学朗读一下第一部分,其它同学思考这一部分的诗歌有什么显着的特点,等下我们请同学们来谈谈。
问:这一部分有一个很显着的特点,大家有没有发现?(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明确: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小节是以四个问句开头的,这有什么好处呢?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对化石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很急切的想知道这一切的答案。连续使用四个问句,又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手法呢?对,没错,是排比。用排比句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气势,使好奇的语气更强烈。老师举一个例子,同学们仔细听好,比较一下哪个句子的语气更强烈一点。“妈妈,快来啊!”“妈妈、妈妈、妈妈,快来啊!”很显然是第二个句子的语气更强烈,它连续使用了三个“妈妈”。所以第一小节也是这样连续使用了四个问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们。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下这种写法,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好的,全班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一小节,注意读出好奇的语气。
2、大家读得非常的好,能够把这种好奇的语气读出来,好的,我们紧接下来看看这一部分的第二小节。(教师读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小节继承上面第一小节继续发问,引发联想,接连用了两个问句。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问句跟第一节的四个问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小节四个问句写的是个别事物,具体写了四种古生物,依次是无颌鱼类(颌: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被子植物。而第二部分的两个问句主要写的是一般的事物,即以上生物的化石。(个别——一般)“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化石能否说话呢?我们的诗人紧接着对此作出了怎样的回答呢?全班同学读一下下面的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前面句子的巧妙回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不是说“化石”能说话吗?因为它能“说话”,所以才有对那亿万年前世界的情形的描述,因此,这个句子在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啊?(学生回答)没错,承上启下的作用。
3、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诗歌的第二部分,请三、四、五组的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边思考看看沉睡万年的石头究竟向我们说了什么?(提示:各小节主要的内容)
明确:
①第3节: 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eg:西方,*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③第5节: 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四、板书:
二(3~6)具体内容
3 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4 裹藏生命信息
5 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6 雕刻家、魔法师
五、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这一部分,同时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1从修辞、词语、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诗歌
明确:
(1)从修辞方面:
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码”形象生动)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拟人: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化石,显得自然亲切
(2) 从词语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实状态,又能表现真理的冷静。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的“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3)从感情方面,把握两个感叹句: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六 、 把握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品析诗歌,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如果大家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坚持多运用,老师相信大家的语文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好的,现在请第六七组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和第一部分构成了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七、了解有关恐龙、猛犸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约20分钟)
关于《化石吟》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到这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这一句诗句引发你作何感想,现在我们请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就你们组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记住哦,时间不要超过一分钟。
相关资料:
1.恐龙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最大的腕龙等。
恐龙家族之最:
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 美颌龙 空尾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 似鸡龙 棱齿龙
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 腕龙 虚幻龙
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 长颈巨龙 梁龙
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 霸王龙 跃龙
食量最大的恐龙有:腕龙 虚幻龙 达玛拉龙
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 蜀龙 梁龙
吼声最大的恐龙有:拟栉龙 巨龙 美颌龙
2.猛犸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但依考古发现可以推断的是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八、总结
同学们,这三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化石吟》,了解到“吟”这种诗歌体式主要是抒发赞美、赞叹之情,学会了从诗歌的节奏、韵律来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大家!
点评《观沧海》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原文:
观沧海 / 碣石篇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3、李商隐的诗全集李商隐《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诗歌赏析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8首。这首诗写的是江亭饮酒席散之后,循柳路归官舍途中回忆席间吟诗的情景,抒发自己的诗曲高和寡的感慨。
古诗名句“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就是出自《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这首诗。
春咏敢轻裁,衔辞入半杯。
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
从诗得何报,惟感二毛催。
①诗在梓州幕作。
②春咏:指本篇作诗时在春天,故云。
③衔辞:含辞,犹吟哦。
④宋玉《对楚王间》:“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⑤殷忧:深忧。
⑥二毛:头发花白。语出潘岳《秋兴赋》。感:全诗校:“一作看。”
此诗作于何时何地,注家尚无定论,但由末句“唯感二毛催”,可知当作于三十岁以后的壮年或老年。潘岳《秋兴赋》云:“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者,斑白的头发也。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晋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这首诗写的是江亭饮酒席散之后,循柳路归官舍途中回忆席间吟诗的情景,抒发自己的诗曲高和寡的感慨。首二句是说席上饮酒赋诗,诗题是“春咏”,李商隐不敢轻易吟咏,吟了半句就止住了。“敢轻裁”是反语。裁,裁答,酬唱意。是不敢轻易唱和的意思。为什么呢?紧接着三四句作了回答:诗人吟“江映柳”,遭到嘲讽;吟“雪藏梅”,更被人斥弄。李商隐《柳》诗有云:“柳映江潭底有情。”“江映柳”是写情的;“雪藏梅”,是梅花被压在雪下,不能见天日,难艳于世,这是写诗人怀才不遇压抑痛苦的人生遭际的。既然“江映柳”,“雪藏梅”都不能吟,便只好“衔辞入半杯”了。当然,“江映柳”“雪藏梅”也可解释为诗人循柳路归家途中之所见。但即便如此,也仍然是诗人对自己“春咏敢轻载,衔辞入半杯”暗喻性的解释,是对自己诗歌创作特点的真切的概括。
五句写诗人对平生作诗和之者寡的感慨。曲高和寡,写了好诗也是徒然。六句写诗人忧国忧民,自己仕途坎坷,前程渺茫,殷殷之忧,时时袭来,融景生情,见则感,感则动,发自内心的忧愤要抒发,于是禁不住又写。
末二句,写诗人追求的执着。纵然曲高和寡,诗不被人理解,自己从诗中也得不到什么,但是,仍然要写,以致于年纪不是很大就生出斑白的头发,催迫自己未老先衰了。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作者:唐·李商隱
春詠敢輕裁,銜辭入半杯。
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寡和真徒爾,殷憂動即來。
從詩得何報,惟感二毛催。
4、有关春天的诗句大全汇编
1、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于谦《咏煤炭》
2、片时欢笑且相亲。——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3、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4、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5、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6、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9、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10、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1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12、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1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来。——杜甫《客至》
14、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15、紫黯红愁无绪,日暮春归甚处?春更不回头,撇下一天浓絮。——龚自珍《如梦令·紫黯红愁无绪》
16、縠皱波纹迎客棹。——宋祁《玉楼春·春景》
17、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8、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19、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于武陵《赠卖松人》
20、送春春去几时回。——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21、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张敬忠《边词》
22、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23、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24、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5、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2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7、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28、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29、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30、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31、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32、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33、一片春愁待酒浇。——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34、时时自有春风扫。——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35、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36、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37、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春景》
38、二月春花厌落梅。——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39、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三》
40、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41、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42、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43、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44、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45、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6、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47、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48、搓得蛾儿黄欲就。——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49、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纳兰性德《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50、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5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5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3、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
54、镜中已觉星星误。——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55、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56、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
57、一鞭清晓喜还家。——万俟咏《诉衷情·送春》
58、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
59、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程颢《郊行即事》
60、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1、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62、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63、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64、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65、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66、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67、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68、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69、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70、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71、欢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7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73、东城渐觉风光好。——宋祁《玉楼春·春景》
74、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