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舞会睡前故事
夜,真安静,房间里只有轻微的呼噜声。床前的大黑皮鞋叹了一口气说:“唉,真无聊!”
“是吗?”高跟鞋说,“如果你大无聊,我们就来跳舞吧!”说完,弯下细腰向大黑皮鞋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月光从窗口照进来,红地毯就像是被聚光灯照亮的大舞台。高眼鞋在跳芭蕾,泡沫拖鞋在跳踢踏舞,平跟鞋在扭秧歌,大黑皮鞋在跳迪斯科,旅游鞋迈着太空步,一飘一飘地跳开了霹雳舞……
“啪啪”,一双红绒拖鞋从床角落里钻出来。她身上有一条可怕的大口子—一鞋帮和鞋底儿裂开了,她没法儿跳舞,心里很难过。
桌子上针线盒里,一根看热闹的大针说话了:“红绒拖鞋,你别伤心,我来帮你缝好!”
他拖着一根结实的长线跳下来,一头扎进鞋帮里,又一头扎进鞋底,“哎哟哟!”硬鞋底儿把他的脑袋尖夹住了,进不去,退不出,疼得大针泪花儿直滚。“锥子哥,快救命呀!”大针忍不住高喊。
锥子急急跳出针线盒:“喔,大针,别害怕,我替你开路。”在锥子哥哥的帮助下,红绒拖鞋张着的大口子一点一点闭上了。“噢,谢谢,谢谢你们!”红绒拖鞋快乐得脸都红了!她优美地弯下腰请大针、锥子一起跳孵。
于是,红地毯上,红绒拖鞋、大针、锥子和各式各样的鞋子们都快乐地跳了起来。
突然,床上的人翻了一个身,喔,天快亮了!大家吓了一跳。他们踮起脚尖飞奔回原来住的地方,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只有红绒拖鞋不肯回到床下的黑角落里。
早晨,女主人起床了,看见曾经买来只穿过一天就裂了、想扔又舍不得扔的红绒拖鞋,吃惊得大叫:“咦,我的拖鞋怎么变好啦?”
她突然记起红绒拖鞋是被扔在床角落里的,她又吃惊地大叫:“咦,我的红绒拖鞋怎么自己跑出来啦?”
大针、锥子和所有的鞋子都忍不住笑,当然啦,他们得拼命忍着不笑出声音来,要不然女主人听见了,一定会说:“天哪!我该不是生活在童话里吧?”
难道不是吗?本来就是的。
拓展阅读
1、假如救下这只兔子宝宝睡前故事睡前故事
总统说,你们都别争了,这样吧,我亲自放一只兔子到森林里,你们谁能把这只兔子捉到,谁就最有本事,三个单位答应了。
于是,总统把一只兔子放进了森林。
首先出击的是*情报局, 他们很快布下了森林情报网,建立了很多情报点,盘问了森林里所有的矿植物系统。经过三个月的调查,*情报局向总统递交了一份长达几千页的报告,声称森林里没有兔子。
接着是联邦调查局进驻森林,经过一个星期的搜索,他们始终没有找到这只兔子,最后他们放了一把火把整片森林烧了个精光,并且嫁祸于兔子,说是兔子放的火。
最后轮到洛杉机警署出动了,只见洛杉机警察们冲进森林,两个小时后就拎着一只饱受鞭棍之苦的大狗熊走出森林,只见那只大狗熊气急败坏的叫嚷:别打了!别打了!我是兔子,我认了!
2、假如救下这只兔子宝宝睡前故事睡前故事
两只兔子头一次从自己的窝里钻出来,觉得外面的世界漂亮极了。
但它们首先要做的是:好好看看自己,再看看对方。因为,在它们出生的那个黑黑的洞里,几乎看不见东西。
在明亮的阳光下,它们终于看清了自己和对方的模样。一只是雪白雪白的,像团棉花球;一只是土黄土*,像团枯草。
白兔子咧开三瓣嘴大笑起来:“哎呀!我真没想到,天底下还有这么难看的兔子。像一团土、一把枯草,放到草垛里肯定没人看得出来。”
黄兔子却说:“我觉得自己挺好看,毛色和土地的颜色很像,而且我和你一样,也有两只漂亮的长耳朵。”说着,它使劲晃了晃耳朵。
白兔子说:“瞧我!雪白雪白的,走在路上大家都看我,这才叫漂亮。”
黄兔子不说话了,趴在枯草上晒太阳。
“唉!我要是长成你那样,才没心情出来玩呢,真为你感到不幸。”白兔子继续说。
这时,一只老鹰飞了过来,一个俯冲就把白兔子抓了起来。
白兔子吓坏了,它知道被老鹰抓住的后果。可它还是颤抖着声音问:“你怎么非要抓我,而不抓和我在一起的另一只兔子呢?”
老鹰问:“你的身边还有另一只兔子吗?可我在空中只看到了你,因为你长得太白了。”
白兔子大难临头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拥有漂亮的外表并不是什么好事。
|橡树下的兔子和梧桐树下的兔子|撒谎的兔子|
3、假如救下这只兔子宝宝睡前故事睡前故事
森林里住着很多很多的小动物。
一天,小兔帮助兔妈妈去采蘑菇,它一边唱歌一边跳着舞在采蘑菇,一不小心掉到了一个很大的枯井里了,它在里面拼命地叫着:救命啊!救命啊!过了一会儿,小松鼠听见了,就飞快的跑到枯井边问:里面是谁啊?小兔子哭着回答:我是小兔子,我在采蘑菇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到这个枯井里了。小松鼠就说:我来救你吧!小松鼠拿来一根绳放到了下面,小兔子就顺着绳子爬了上来,小兔子就说:我的篮子还在下面呢!小松鼠就说:好吧,我就把你的篮子钩上来吧!小松鼠拿出一根很长很长的钩子,放下去就把篮子钩上来,小兔子就说:谢谢你小松鼠!小松鼠说:不用谢,我带你回家吧。它们会到家里,兔妈妈说:小松鼠你真乐于助人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乐于助人,就会得到别人的表扬
4、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睡前故事
晚上,小头爸爸骑车带大头儿子从郊外回来,不料半路上自行车轮胎坏了,这么晚,上哪儿去找修车铺?他们只好推着车往家里走。
“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吗?”大头儿子担心自己会走不动。
“不远,我们穿小路,只要十几分钟就够了!”
“小路?就是树林里的小路吗?那儿会不会有鬼?”婶婶讲的鬼一般都是在树林里。
“哈,有鬼才好呢,鬼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说不定它们的修车铺倒开着,那我们就可以请鬼帮我们把自行车修好了呢!”小头爸爸说得真轻松。
一会儿他们就走进了树林里的小路。树林里是没有路灯的,开始他们还能借着从树叶间漏下来的月光,看清前面的路。可走着走着,头顶上的树叶越来越密,月光怎么也钻不进来了,大头儿子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晚上还戴着墨镜走一样。
“小头爸爸,我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头儿子有点害怕。“现在我们是在赶路,又不是在开玩具展销会,用不着看见什么。”小头爸爸好像比鬼还要勇敢。
忽然,小头爸爸一下子站住,慢慢抬起小头往一棵树上看。
“小头爸爸,怎么啦?”大头儿子害怕地靠紧爸爸,声音都已经发颤了。
“你,你听……”没想到小头爸爸的声音颤得还要厉害。大头儿子果然听到了从树上传下来的笃笃笃笃声。
“你也害怕了?”大头儿子担心地问。
“我才不怕呢!不过我们人最好要有礼貌,不要去惊动鬼。”说完,小头爸爸就弯下腰,轻轻地、轻轻地继续往前走。可是树上的笃笃声好像盯住了他们,他们走到哪儿,笃笃声就跟到哪儿。
扑通!小头爸爸忽然摔了一跤,连同自行车一起倒在地上,大头儿子也倒在地上,大头儿子刚要张嘴大哭,被小头爸爸一把捂住:“千万别出声,它们鬼多,我们人少。”大头儿子这才没敢哭出来。
“大头儿子,婶婶有没有教你怎么捉鬼?”
“教了,她说碰到鬼不要害怕,只要站住了,对着四面吐四口唾沫,鬼就会跑开的。”
“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小头爸爸赶紧停下,转着身体朝四面连吐四口唾沫,笃笃笃笃的声音果然没有了。
“嘿,这一招还真灵,我们就用这一招来捉鬼吧!”
小头爸爸丢下自行车,往前走几步,转着圈吐四口唾沫;再走几步,转着圈吐四口唾沫。大头儿子也跟在后面这样做。他们果然不害怕了,竟大着嗓子对着黑乎乎的树上喊:“鬼,我们不怕你!有本事你出来!”他们光喊还嫌不够威风,又用脚去嗵嗵地踢树,好像非要把鬼从树上踢下来不可。
“扑棱扑棱……”忽然从树上飞出一样东西。
“小头爸爸,你看鬼逃跑了!”
“原来是一只会飞的啄木鸟鬼!”小头爸爸说完和大头儿子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晚上走夜路之所以因为一点风吹草动而感到害怕,那完全是心里作用引起的,世上科学家都没验证过有没有鬼,晚上可能会遇见小动物,偶尔一次走夜路的经历是会非常难忘的,大头儿子跟小头爸爸有过走夜路,小朋友可能没有跟爸爸一起走夜路,但是爸爸们永远是非常爱你的。
5、假如救下这只兔子宝宝睡前故事睡前故事
因为一只兔子,王小小和驴友吵了起来。
这只兔子是在旅行中的河畔草丛里发现的。当时,王小小对同伴做了个“嘘”的手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打算捉住它的耳朵,结果发现,这只灰兔不知道被谁下的夹子套住了,断了的前腿靠一点皮毛连接着,血迹都干了,看样子已经被夹住好几天了。
巨大的救赎情结让王小小心跳加速,她蹲下来试着掰了掰铁夹,纹丝不动,她只能向同行的男生求助。
同伴远远地扫了扫灰兔的断腿,站在原地不紧不慢地说:“救了它也活不了。”
王小小急了:“你凭什么说活不了?如果不救,它只有一种结局;如果咱们把它救了,它就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算下来基本为零。”另一个同伴凑过来帮腔,“它在野外已经没有了生存能力,天敌、伤口*,都可能要它的命。”还有一个男生正打开汽车后备厢拿东西,“要不放进后备厢,中午烤了吃吧。”
王小小被他们的漫不经心激怒了,她像被点燃了小宇宙似的,站起来演说家一般地回击:
“可能性根本就不能量化,没人能全知全能地预知结果。”王小小涨红了脸,她觉得自己不仅是为了一只灰兔的性命,而且是在为一个她所相信的、抽象的世界辩护。
三个同伴看着她,不明白什么事值得她如此激动。其中一个最为年长的从鼻子里哼出了一声笑:“没什么不对。你现在还年轻,还相信这种可能性,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知道它基本不存在了。”
王小小突然发现自己的认真在他们眼中显得那么可笑,在年龄和经验面前,她无力回击。
这些“有经验”的人,总在善意地提醒年轻人。他们也曾是那个满怀希望的年轻人,现在,他们算出了答案,就像辅导书一样摊在别人的面前,剥夺别人对于答案的想象以及演算的乐趣。
也许他们说得都对,可是有些事情总是需要直接经验的。
同伴架不住王小小连声的央求,最终掰开铁夹,放走了兔子。王小小看着它扭着蹦进草丛继而消失不见,确信它一定会活下来。她转过头得胜般地想告诉他们:“看,灰兔跳得快着呢。”可她的同伴早就在车上等得不耐烦了。
王小小不知道是自己对这个世界依然保持着幼稚的信心,还是他们已经没有了想象力。
故事启示:成长的路上,我们收获了经验,丢失了梦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