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论文
摘要: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文化;军事工业;文化教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以奕訢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 “安内”“御外”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彰的人物。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从1861年起,他们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1862年奕訢等人在天津组建了洋枪队,聘外籍教练,选派京营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训练。与此同时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称作“防军”。中法战争后,清*更意识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五艘。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轮船招商局,成立六七年来,已收入运费二千万两,将中国航运业的权利收回了约五分之三。所以说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的出现表明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创造了机会,起了摧生扶幼的作用。一些企业后来直接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
同时,洋务派举办的军、民用工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使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据统计,1894年以前在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约有工人3.6万人,这一数字已多于外国在华企业中的工人数(3.4万),也高于在私人经营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数。
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奕訢曾指出“欲悉各国情形,必行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李鸿章也有同感西学“自强之道似有裨助。”于是,洋务派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进行了*。首先,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堂。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1872年,清*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877年清*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技术。 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洋务论者已把师夷之长,夺夷所恃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在学习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主张君主立宪的人。郭嵩焘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可见,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在此思想的启示下,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派,开始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郑观应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制度方面从事*。
因此说洋务运动不仅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首先,洋务派是在极力维护*制度的前提下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这根本不可能在国内形成适应近代化工业发展的良好的环境,带有浓厚的*性。这一点在军事工业中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各局厂采取*衙门式管理体制,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单位,成为清*的一个分支部门。其一,所有权属于清*,采取*衙门式管理。其二,就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目的,但仍必须满足清*的特殊需要。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从洋务运动所处的国内环境看,*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并幻想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他们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不得不做出让步,使许多计划难以实施。
从国际看,列强他们想完全控制中国,以便创造他们经济侵略的良好环境,因此不会真正对中国进行技术开放。
因此说由于洋务派本身的弱点,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它不可能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不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再次,洋务派创办企业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统治,正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
同时,洋务派在当时由于他们的*性,不可避免地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因此说,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总观洋务运动,由于它向西方学习,购器、制器,引入了先进技术,先进技术人员,从而使中国有了自己近代化工业,军事体系,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在文化教育、思想上促进了近代化,无论是自保还是自治,在当时内忧外患,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洋务运动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步伐。
拓展阅读
1、浅谈《中国旅游业的出路在哪里》文化随笔范文
中国,应该是旅游业的输入大国了。也应该是旅游业输入最好的国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有着众多的领先世界的古文化遗迹,就这些名胜古迹,已经足足能够吸引他们外国人来观摩和欣赏。我们更有着很多稀有矿产和名山大川,真可谓地广物博,我们中国是人口大国,更何况我们中国人自己就是一支旅游大军,就单单这支旅游大军就已经能撑起我国旅游业的这面大旗,而且能长久的屹立不倒。
可是,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是我们国家旅游收益一年不如一年,每况愈下,这不得不让人唏嘘嗟叹。
随着外国人来我们国家旅游的次数越来越少,也引发了我们国人的口水大战,有人说外国人不积极来中国旅游,是因为中国的钱币升值,买不了更多的东西,也有人说是因为中国能方便外国人取钱的ATM机器太少了,不方便消费,众说纷纭。
我看却不尽然,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我们的旅游链条不完善,很多地方没有键接到位,最起码服务就没有跟上,不做好服务这一块,人家是不会来的,大家想想,旅游本就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结果呢,落了个怏怏而归。
人类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同一个地点或同一件事上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一些地方还是老方法,只管收门票,抱着愿者自来的态度,缺少帮助和热情,让游客们自娱自乐去吧,落个清闲还不担责任,乐哉悠哉。一些景点的这些冷漠态度也着实凉了不少游客的心。
假如我们是在串亲戚,那么,谁又愿意到一个不好客的地方去呢?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愿意在你那里消费,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傲慢,因为你的冰冷。花钱还要看冷眼,那我们不去不行吗?。
现在,中国人却越来越喜欢到国外一些地方去旅游了,也逐渐形成了国人到国外旅游的热潮。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有一些国家就非常重视旅游业,从接待,到引导和做参考,有些景点甚至不收什么门票,在服务上他们已经就能赚得盆盈钵满。以至于把服务也做到了极致。据说中国人旅游消费的出手阔卓不比外国人逊色,重点是服务过程满意。
我们一些地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不容乐观,滥挖滥采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原本好好的一个景点变成了千疮百孔。这是一些地方错误认为卖矿产比旅游价值高。
有些景点大肆修建高楼大厦,你是让游客看你的钢筋水泥吗,你是让游客看你的造状多么超前吗,你要比这些你比得了国外的建筑吗,这恰恰是拿我们的劣势比人家的长处,好好的一个自然景观,摆弄得不伦不类,难怪人家外国人不稀罕。
再一个就是我们旅游业没有一个整体感,非常零碎,各自为政,缺少整体规划布局,重复建造,千篇一律,往往一个事物多处出现,既混淆了游客的视线,也造成了建造资源的浪费,再就是遗产景点改动太大,很多都是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让人看看都感觉有哭笑不得的感受,尴尬心情自不必说。
我想说;我们旅游业是不是也应该整体合一,各地方也都放下架子,陪个笑脸,打开大门,热情迎接各地方、各民族的到来。使我们旅游业笑起来,让游客们也都笑起来。
原 著 作 者 ;不 也 先 生
2、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摘要: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时间长、内容复杂、空间变动等特点,在实践中面临着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应用范围上存在局限、在应用阶段上存在局限等问题,迫切需要引入信息技术。对此,就需要加大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力度,打造各类网络信息平台。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实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各地在短时间内新增了大量建筑群,建筑工程管理成为一个极为热门的工作。另一方面,目前的信息技术较为成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任务,对管理者的能力和相关技术有着较高要求。基于此,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极端必要性。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1.1时间较长
建筑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时间跨度较大、周期较长,同时也对相应的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具体而言,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推进,各种内外部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造成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对管理人员造成极大困扰。这时,我们就可以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借助这一高新技术在每一时间段内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完美控制。
1.2内容复杂
由上文可知,建筑工程是一项成体系化的工作,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普及之前,管理人员很难高效地对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进行管理。新时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变革式的发展,能够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
1.3空间变动
任何工作都必须在特定的空间内展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更是如此。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所处的空间基本上是固定的,但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发生频繁的变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积极引入最新的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建筑工程管理紧密联系起来,就会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信息技术在一定范围内被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不可否认,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依然面临困境。
2.1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即是指一些建筑工程企业和管理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还没有充分认清信息技术的巨大威力,还没有认识到在建筑工程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可能性、重要性和必然性。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2.2在应用范围上存在局限
在应用范围上存在局限,即是指一些建筑工程企业和管理人员认识到了必须在建筑工程领域引入信息技术,但应用的范围较为狭窄,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应有的优势。比如有的企业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而另外一些企业则没有;有的企业在所有的建筑工程项目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而另外一些企业只是在特定的施工内容中引入信息技术,收效甚微。
2.3在应用阶段上存在局限
在应用阶段上存在局限,即是指一些建筑工程企业和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但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周期较长,很多管理者只是在项目的前期进度中引入信息技术,却在中后期阶段忽略了这项工作,导致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效果不佳。
鉴于新时代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可行策略,迫在眉睫。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3.1加大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力度
加大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力度,需要建筑工程企业和管理者充分认清引入信息技术的极端重要性,积极探索在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可行策略。比如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应对方案;在建筑工程进度控制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监控每个项目环节的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有效做好对项目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调配,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
3.2打造各类网络信息平台
鉴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长期性,要想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就必须积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打造各类信息平台,比如网上办公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安全预警系统、信息共享系统等。特别是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日益凸显,这些系统能够很好地为管理者充当科学、有效、便捷的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3、走进古城触摸历史感知中国古文化写游记的作文1000字
上初中后,学习中国历史,我被中国的古文化深深的打动和震撼,就趁着‘十一’国庆假期,走进古城,实地去感知一下古文化,触摸一下历史的足迹。
去哪里呢?选择就近的地儿——安阳。一是因为安阳离濮阳比较近,再者它不仅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还是甲骨文的故乡勒!
2号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由于不认识路,我们边走边问,约9:30时到了我们旅行的第一站——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给人一种气派,庄严的感觉。在主体建筑前面,是一座高高的图标,上面写着甲骨字样的文字。让我陡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走上宽宽的甬道,只见两边用大大的玻璃镶嵌着一块块儿仿制的甲骨,上面刻着一个个象形文字——甲骨文。我们就好奇的趴在上面,辨认了起来。结果发现,上面的字儿,好多都不认识,有的能猜出来,有的猜不出来。后来,有人转到了它的背面,原来,后面是译文,我们才知道:原来甲骨文上面的文字,主要是为了记载古时候的*或记载重要的事情的。在远古时代,没有纸和笔,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如: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森林着火等等现象弄不明白,就用*的方式来寻求原因,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些甲骨文就是文字的雏形。
走进大大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大的,一人多高的一块儿大石头,上刻着两个鲜红的大字:论语。论语是中国文明礼仪的代表作。作者孔子的思想贯穿其中,扬名海内外。
各展厅展示了各地出土的甲骨文,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文字的演变过程,图文并茂,让人不得不佩服老祖先的伟大创造。该馆共收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走着,看着,感动着,佩服着!
走出中国文字博物馆,找个地方吃饭。吃完饭后,继续我们的第二站——安阳殷墟。
殷墟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两岸。是中国商代晚期的古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的历史。
我们带着一颗虔诚的仰慕的心前往的。
我们首先参观了殷墟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出土的一系列的文物精品,其中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及甲骨文等国宝级文物共500多件,展示了古时候中国文明的程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我知道了历史书上的司母戊鼎的用途:原来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著的一个鼎。在这里“司”是‘祭祀’的意思。它又被叫做“后母戊鼎”。司母戊鼎高大厚重,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接着观看了殷墟车马坑。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车身上放着马和车夫的累累白骨,殉葬的。
观看妇好墓。妇好是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家。妇好墓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司母辛鼎就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奠他的母亲妇好而铸的。(武丁的3个配偶中,有一个庙号称“辛”。“母辛”是子辈对其母的称谓,推测妇好即母亲。)妇好为生称,“辛”是她死后的庙号。该鼎比司母戊鼎小了很多,说明当时长幼地位的区别和界限分明。
最后观看殷墟王陵遗址。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它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
一路参观,一路感叹:中国人太聪慧了,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历史;古时候的人的地位差距太大了!皇帝高高在上,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而奴隶却没有人身自由,或被奴役,或被买卖,死后还被用来陪葬,真的很可怜!
他们创造了历史,同时又跟随历史的车流远去。应该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