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时代的教育治理转型》读后感范文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恒话题。什么是教育质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怎么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虽然素质教育提了近二十年,教育*在全国各地也搞得如火如荼,但是在这三个问题的认识上还是有些模糊,读了《人民教育》20xx年第7期《质量时代的教育治理转型》系列文章后,结合我们当地的教育实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再梳理、再认识。
教育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质量是指教育的结果或产出;广义的教育质量把教育结果、教育过程、教育投入都包括在内,实际上把影响教育结果的过程与投入要素纳入到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中。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教育质量,学校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它是否促进了学习结果的提高。教育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不在自身,现代教育的发展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衡量教育质量不能脱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也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育质量首先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质量,是促进所有人发展的教育质量,不是只促进部分人发展的教育质量;其次,教育质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第三,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是让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通过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质量。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具体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从基础教育看,“应试教育”大有市场,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到教师和家长,都存在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有的甚至较为严重。
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但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也是通过培养人去实现的。教育质量集中体现在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素质,体现在教育为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教育质量最终聚焦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质量:
1、我们需要“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还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让人的本性、天性、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人才能在一个高的境界上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我们要拒绝“高分低能”现象,我们要拒绝“复旦投毒案”的悲剧再次上演。
2、我们需要“聚焦核心素养”的教育质量。我们的应该教育也曾经培养了学生的一些“素养”,比如死记硬背的素养、题海站术的素养等,但这不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素养,我们需要的是能够适应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素养。人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在基础教育中,我们要抓住学习的大好时机,培养学生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比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
3、我们需要“增进人的现代化”的教育质量。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人,建设现代社会。在国家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公民。现代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具有人的主体性,包括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性意味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自主性意味着能够独立思考,有主见,不盲从;创造性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充满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的行为改造世界。
总之,不论是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还是人的现代化,都是对学生片面发展、被动发展的否定,都意味着教育质量观看重新定位。
三,怎样提高教育质量?
要改变教育现状,必须从改变学生精神的状态、改变课堂教学的生态、改变校园生活的常态,让校园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
1、让学生把书本“捧”起来。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大重要了,这一点大家都是有普遍的认同的。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成长史,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我们知道世界上最爱阅读的是犹太人,而犹太人在世界各个领域取得的成绩都是十分骄人的。如果我们的学生都热爱阅读,他的精神状态就是不一样;如果一个民族都是热爱阅读的,那这个民族也一定是强大的。但是对于阅读,学校教育有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呢?学生有没有真正地热爱读书呢?学生有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因此,我们学校要加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创造沉郁的书香校园氛围,让孩子们把书本都捧起来,人人都喜爱阅读,人人都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我在憧憬我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无论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公园、在*上……我看到的不是手捧IPAD、手机的人们,而是每个人都捧着一本书,沉浸其中,不时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2、让沉睡的课堂“醒”过来。虽然课堂教学*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很多的课堂教学并未改变多少,有的教师还是“满堂灌”“一问到底”,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教师讲得天昏地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必须改变这样的课堂生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我觉得落实“学讲行动”,打造学讲方式下的课堂教学就是很有实效的。这样的课堂生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互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练到位”;教师要做课堂的组织者、引领着,不做主宰者,绝不对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焕发互动的生机,让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让课堂充满灵性的创造,让沉睡的课堂“醒”过来。
3、让展示的平台“搭”起来。问一问现在的学生:你喜欢上学吗?你喜欢学校吗?有多少学生会说“喜欢”?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学校生活太枯燥乏味了,学生每天都是课课课,读读读,学学学,作业堆成山,试问这样的学校生活,你喜欢吗?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学校生活的常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塑造每一个“最好的自己”。
4、让学校与社会“联”起来。现代教育要培养现代人,去建设现代社会,因此学校教育不能与社会相脱节,我们不能培养现代的“书呆子”,不能再培养“高分低能”的人才。学校,除了开展校内的多种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外,还要与当地的社区、各行政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如联合交警部门,做一名“小小交警”;联合环保单位,做一名“地球小卫士”;联合企业,做一名“普通小工人”……
以上所述的观点,不新,甚至有点老套,但是却在新形势下不得不说,不得不进行再认识的,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再认认真真地思考,提高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迎来教育质量再提升的美好春天。
拓展阅读
1、爱的教育 读后感范文
在这美丽的世间“爱”究竟是什么?在这本书里爱又是怎样去体现的呢?它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教育的结晶呢?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时,这些问题便如潮水般向我涌来。带着这些未知的疑问我走进了《爱的教育》去探求我想要的答案。
这是一本以日记形式撰写的小说,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虽然比较短小,但是每一个个小故事都讲述着那父母与孩子间美好的爱、那老师与学生的情感、那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这一切的一切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爱。
我把这本书捧在手上,在阳光温暖的陪伴下打开了这本书,一页一页的仔细阅读起来。刚刚开始读它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是那么的频繁,才读了几篇我就有些厌倦了,也许因为它是名着我才肯继续读下去。谁知我越读越着迷,越读越感动,也许这就是“爱”的魔力吧,这一篇篇虽然语句普通,但是内涵深刻的故事,是让我从心底说出的赞叹,赞叹故事中人与人之间那美好的“爱”,赞叹作者能写出一本这样棒的一本的书,真是让我刻骨铭心。
在这所有的故事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名叫“栖身"的故事。它讲述的是小说的主人安利柯和他的姐姐无意中得知他们的爸爸妈妈最近没钱了,我本以为他们只会用要父母一些钱,没有想到他们竟然什么都不要了,衣服,零花钱,文具,日用品……能不要的不要,能少要少要。www.**.com
这还不够,他们尽量找出东西来换钱,给家长尽量减轻家庭负担。读到这,我心里便很不是滋味,同样是小学生,同样有着一颗爱父母的心,我为何就很少想过钱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家家都有钱,可是却很少有想一想假设家里没钱了时怎么办,也许想也会想,可是也不会像他们一样这样的省吃俭用去得钱。我真佩服他们啊!这只是父母与孩子间美好的爱而已。还有很多故事是讲述朋友与师生间的爱和人与人之间的爱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读完这本书,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我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爱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们不能缺少爱一样。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世界就将因为爱而变得更美好!
2、读《生本教育》有感读后感范文
以生为本,你舍得吗?
东洲国际学校 朱金燕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2015年第四期《人民教育》,这一期的主题是"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专辑。以"生本教育"切入,众多教育专家从课程组织、教学形式、前置研究、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等不同角度阐释了课程*的思路,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再造"的必要性。 读了这些精彩的文章,我深受触动。迄今为止,课程*伴随教育发展有十几年了,一路走来,每一步无不浸透着探索者的思想智慧,无不浸透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汗水。*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演绎着生命的活力与风采。只是,我们有多少老师舍得以生为本呢?
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要塑造人,要发展人,说到底,是一种遵从人性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塑造孩子的个性,让他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孩子的天性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灵性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天性上的东西,教师要去了解孩子的天性,就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进行交流,也就是降低课堂重心,少些说教,多些智慧的引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我就从孩子的天性出发,设计了"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样的题来打开孩子的思维,展开孩子的联想,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发挥。学完文章后,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呢?"这下可好,鸡为了去对面找东西、找朋友、家就在对面等,学生跃跃欲试抢着回答。"能不能个性化一点呢?"我又提高了些难度,结果正如魔术师刘谦所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绿灯亮了,鸡想不走也浪费了一个绿灯,为何不走呢?"
"鸡说别人都过马路,我也就跟着过马路吧!也许那边有热闹看"
"别人都在减肥,鸡也赶着减肥呢,所以过马路,多走些路呗!"
"鸡过马路也是无奈啊,周扒皮让他提前上班呢!否则要扣工资啊"
"刚上完数学课,鸡想证明,两点之间是不是直线最短!"
……
就这样,学生的个性解读一直到下课都没有结束。试想,如果教师只知道完成课时任务,不断地传授知识,一层一层束缚孩子的天性,缺失对孩子情感价值、意志价值、团结价值、合作价值、创新价值等价值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丧失灵性、个性甚至是天性,只能成为一个个教育流水线上来的产品,又何谈悟性和创新呢?
在学习马信德的《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文章时,我也从尊重孩子天性的角度呈现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火红的北京,洁白的哈尔滨,文章说威尼斯是蓝蓝的,学习文章后你能说说你认为的威尼斯的色彩吗?"学生开始回答了:"威尼斯是红色的,因为那里的人热情";"威尼斯是绿色的,因为那里很和谐",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答案?没有打开学生的求知欲,我有些不满足,转念一想,有了!我打开了班得瑞的轻音乐《莱茵河的波影》,说:"这样吧!我们听一首轻音乐,在音乐的感召下我们把对威尼斯的感觉倾泻于笔端,勾勒一种你感觉中的美妙色彩,好吗?"于是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四处蔓延,一曲终了,4分29秒,精彩竟然诞生了。
威尼斯是透明的,水波中释出忧郁与空灵,船橹搅动,清澈的水面漾起一串串笑窝;船橹搅动,搅碎了炫目的灯影,如同一片片玻璃棱片,回旋出透明的水纹;船橹搅动,混入偶尔飘过的絮语,威尼斯是一个梦,一个透明的梦。 (张誓育)
威尼斯是紫色的,因为古朴的宫殿,大片的水域有着淡淡的神秘,像是蒙了一层紫色面纱的花季少女。也似天朦亮时天边的第一缕紫光,那种神秘感让人的一颗心变得宁静。傍晚时,城中的第一盏紫灯,渗透着华灯初上的浪漫。 (施天歌)
威尼斯是古铜色的,建筑中沉淀着岁月的目光,亦如碑文的颜色,一段不朽的记忆,一个城市,不变的历史,根基于心,在复兴时代,纷纷片片耀眼中不褪变的古铜,酝酿地深沉恒久。 (黄铭敏)
纯白的威尼斯
很少敢用纯白来勾勒一个城市的色彩。
不论它的压抑与否,亦或它的环境依旧,
而,威尼斯,虽是我未曾到过的地方,
也未曾在梦中游过,再撒泡尿写上到此一游,我心中的纯白却给了它。
人是纯的,水是纯的,连带着花香的风都不显得腻,反而是白的淌汁。
它是如此素洁,素得像个新生婴儿的第一次啼哭,
素的像白纸上用铅笔点下的第一缕阳光,像一只老去信鸽的回眸。
不必多说,只须走过。
但凡心的路过,神志也漂白了,一句话
哥看的不是威尼斯的水,
是意境啊! (黄禹澄)
听这么精彩的文字,我仿佛能触摸孩子们灵动的思维,感受他们血脉的喷张,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试想如果我不"舍"花这4分29秒写,又花5分钟去展示,我只是自己不断地去教授课本知识,我又怎能感受孩子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呢?或者说他们的这种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不是就被我扼杀了吗?所以我很庆幸我"少教"了近10分钟时间,但"得"到的远比十分钟讲解字词、讲评作业多的多。这才是真正的重视孩子,爱孩子。
有时孩子们说,这个课是要表演的,行,那就表演吧,有时孩子们说,这个课是要演奏的,好吧,那就弹奏吧,有时孩子们说,这节课要出去玩的,好吧,那就去堆雪人吧,有时孩子说,我和你比赛,行,那就比吧。也许有些老师会说:你吹吧,你来得及完成教学任务啊?说实话,我有的时候是来不及,但是眼光要放长远些,学生只要快乐地学,健康地成长,他就会喜欢你这个老师,而亲其师,信其道,我们以后的工作就会方便很多。总之,课堂是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生本教育使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我们教师一定要从行动上舍得这么做,坚持这么做!
3、爱的教育 读后感范文
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弥漫在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读了《爱的教育》,我更加肯定爱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
《爱的教育》是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日记的体裁写出的。是叙述了小主人*利柯每天的故事,字里行间,皆离不开一个“爱”字。父爱,母爱,友爱,师生之情……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小抄写员》了。
《小抄写员》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孩子又多,父亲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抄文件。小叙利奥眼看着爸爸早生白发,就想帮爸爸抄写文件,多赚点钱。可又因为爸爸不同意,所以他只好每天半夜起来偷偷的帮爸爸抄。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许多,而小叙利奥却因为长时间缺乏睡眠而导致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爸爸看了,非常生气,还屡屡责骂他。小叙利奥虽然很委屈,但还是帮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发现了这个秘密,才知道自己错怪儿子了,愧疚万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感动于小叙利奥的坚强。他虽然出身贫苦,但他不但努力学习,而且还默默为家庭分忧,即使是受到了责骂也默默地忍着,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强!他也曾想过停止抄写,他深知这样的下去*不行。可是一到十二点,就有一种力量促使着他去做。不做,就像偷拿了家里几块钱似的。这股力量是什么?是一种责任感。
“穷人孩子早当家”,叙利奥小小年纪就背起了支撑家庭开支的重担,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而且,他顶着爸爸的责骂去帮爸爸抄写,更是一种坚强。为了看到爸爸舒展的笑脸,他宁愿自己默默**泪水和委屈,如果是我,肯定会和爸爸赌气不干了。叙利奥的责任感,和那种坚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爱,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身边。爱像是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抚过你的身体;爱像是一杯清水,时时滋润你的心窝;爱像是一条没有尽头的田间小路,盛开野花,需要随时发现,随时采摘。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谁在爱,谁就在活着。
4、优选小草和大树读后感范文四章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我学完了它,从中受到许多益处。
课文介绍了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艰辛苦难的一生。她们虽是女子,但她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用冲破旧势力的勇气和胆识,创作出了《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雷格》这本小说。这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便立刻引起了评论界的重视。
三个平凡女子,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如果她当初听从她崇敬的前辈罗伯特?**塞的训诫,那么,《简。爱》这本出色的小说就不会问世。然而,她并没有听从训诫,而是把这训诫钉到床头,让它随时鞭打、刺激自己的灵魂,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争分夺秒地在文学道路上创作,从而在这短短的一年里成为一个震惊世界文坛的名人。
读完此课,我深深认识到: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乎条件的好坏,而是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平时,有些人总是以条件差呀,困难多呀为不能取得成就而找到理由。但是,跟夏洛蒂比,这些条件又显得十分微不足道呀!一个人只要胸怀远大的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人应该如何面对逆境,在逆境中成才?我觉得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为我的疑问做了回答,她们的人生道路就是我应走的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