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真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解析】 要注意“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借明月寄相思。另外,女主人公的“愁”“泪”等也证明了这一含义。
【答案】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
2.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4分)
【解析】 因为诗中提到了月亮,所以分析手法时主要应从景和情的关系入手。
【答案】 即景生情。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皎洁的月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东汉时期的诗歌。该篇诗歌突出表现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
此诗写闺怨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其愁由明月引起。“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第三联:“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能听见?他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啊该告诉谁去?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古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拓展阅读
1、东栏梨花古诗赏析阅读及答案译文
阅读练习一: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3)、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4)、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
3、淡白、清明, 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4、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5)①惆怅(1分)。②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练习二:
相关试题及答案
⑴从诗中柳深青、柳絮飞可以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3分)
⑵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请结合诗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5分)
3、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2分)
4.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
⑴惆怅、伤感(3分)
⑵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5分)
3.(2分)写出了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
4.(2分)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惆怅,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
5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①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
(6)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3分)
(7) 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8)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参***:
6、(3分)(1)色彩深浅组合,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言之成理即可)
7、(3分)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 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意思对即可)
(8)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阅读练习三:
1.明人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惆怅东栏一株雪中惆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参***
(1)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首句梨花淡白即在点题东栏梨花,花满城承梨花淡白而言,若首句改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指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桃花烂漫的意境也与诗人想感叹的春光易逝主题相差甚远。(1分)
(2)诗人惆怅的是春光易逝,人生短促。(2分)一、二句写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柳絮纷飞之景,说明时至暮春,盛极而衰,春天已一去不返,含有伤春的惆怅之情。最后一句写如此盛景,人生难得看过几回,由梨花盛开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无限感慨与惆怅。(2分)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
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
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的透彻与清明。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东栏梨花》的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的诗说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
2、杜甫《夔州歌十首》阅读答案附赏析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1.杜甫的这首诗气象宏大,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加以赏析。(5分)
2.有评论者认为,若将首句的“不可忘”改为“系人思”会更好,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参***:
1.这首诗中,参天的松柏和如火的云日等意象,庄严壮丽,气魄宏大,衬托了诸葛亮的伟岸形象。(3分,意象2分,把“干戈”作为意象不给分,衬托手法1 分。) 诗人为武侯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所激励,抛却个人烦恼,(1分)关注战乱动荡时代国家民生的苦难,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1分)(意思答对即可。)
2.(1)“不可忘”更好。
①“不可忘”语义直白明朗,直抒情怀,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情感方面)
②“不可忘”三个字都是仄声,铿锵有力,语势强烈。(语音特点方面)
③“思”过于缠绵,而“忘”则掷地有声,表达了对武侯的敬仰之情。(炼字方面)。
(每点3分,答出两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2)“系人思”更好。
①“系人思”在意义上与“不可忘”相同,但在情感上更加深切、细腻。(3分,表达情感方面)
②“系”字有缠绕难解之意,更真切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3分,炼字方面)(意思答对即可。)
《夔州歌十绝句》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这十首诗主要写夔州形胜、江峡之险、历史人物及当地风土人情。第一首点明夔州地点,突出夔州形胜,统领全篇。第二首承第一首中所写的夔州山高水险。第三首写*上的兴衰成败。第四、五、六首,转写夔州风景优美。第七首写夔州物产丰富,水路方便。第八首,记楚王宫,并**诗人的遐想。第九首特记武侯祠。第十首总结全篇,并照应第一首。此篇开后来《竹枝词》一类专写一个地方的风光和民俗的组诗之先。
3、落日望乡古诗阅读答案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
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
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1.请简要分析本诗首联的作用。(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4分)点题,“落日”、“乡思”扣题;(1分)开门见山,直接抒发思乡之情;(1分)“愁”总领全诗,(1分)奠定了全诗的哀愁的感情基调。(1分)
2.(6分)人在旅途的.思乡之情;前途迷茫的怅惘之情;有心出仕却无人引荐的哀怨之情。(每点1分,共3分)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典抒情。(每点1分,共3分)
小说知识点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美文短句摘抄
1.红尘是一个喧闹又萧索的大戏台,我们装扮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离合悲欢、生老病死。到最后,连自己亦分不清,哪段是真,哪段又是假。演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过了一辈子,那些携手并肩的人,随着光阴,且行且远。--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2.写字是件辛苦的是,尤其是耗费心力,投注情感的文字,期间的过程,经受的疲累,无处与人言说。写字亦是件幸福的事,独坐小窗,一盏清茶,伴着墨香,慢慢入境,到后来,内心洁净,竟是山河更替,亦无惊忧。--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3.武士就应该对死追问不已,高举着死而活,就像存在主义。武士刀法,讲究简洁、明快的动力美。武士赴死,于死的瞬间与美相遇,便舍弃人生,跟着美去。因此武士道是一种死的美学,就像落花之美。--李冬君《落花一瞬》
4.千年的爱与千寻真切又模糊,月色清浓下,多少人将泪洒入长江,满载一江春愁,无语东流。也许,这世间有些遇见原本就是为了分离,可就是那样短暂的相聚,会让你相信,这一个就是永远,然后总有人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缅怀与想念--那隔花的初见。--曾雅娴《花语为诗泪成词》
5.由我们生来不带乐观性的人看来,“将来”总未免太渺茫了,“现在”不过一刹那,好像一个没有存在的东西似的,所以只有“过去”是这不断时间之流中站得住的岩石。我们只好紧紧抱着它,才免得受漂流无依的苦痛,“过去”是个美术化的东西,因为它同我们隔远看不见了,它另外有一种缥缈不实之美。好像一块风景近看瞧不出好来,到远处一望,就成个美不胜收的好景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
6.无声的呜咽比嚎啕叫是更悲哀得多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
7.只有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好的自然赞美,缺陷里头也要去找出美点出来;或者用法子来解释,使这缺陷不令人讨厌,这种态度才能够使我们在人生途上受最少的苦痛,也是止血的妙方。--梁遇春《查理斯?兰姆评传》
8.只有那班不大同现实接触,住在乡下,过完全象牙塔生活的人,或者他们的心给一个另外的世界锁住,才会做文学的忠实信徒,把文学做一生的惟一目的,始终在这膝胧境里过活,他们的灵魂早已脱离这个世界到他们自己织成的幻境去了。--梁遇春《文学与人生》
9.普通人所认为虚无乡,在另一班看来倒是的实在。--梁遇春《文学与人生》
10.夕阳所以无限好,全靠着近黄昏。--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的人》
4、最新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别董大
【**--试题】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 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 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 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 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 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5、内宴奉诏作古诗阅读答案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
1.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2.把标题“__”改为“__”,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 “__”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4.“__”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说“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___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___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对这种题型,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9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