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咏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6 18:15:05

南中咏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注]据《旧唐书·韦承庆传》载,神龙初年,韦承庆在核审张易之弟张昌宗罪行的过程中,“失实,配流岭表。”诗当作于被贬途中。

诗人借咏雁抒发贬谪之悲。请从“雁”这一意象入手,对诗歌加以赏析。

参***

诗人通过描写在贬谪途中看到春雁北归,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遭贬之恨。“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人南去”“雁北飞”对比。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那种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紧扣归雁,进一层抒发思乡之情,把作者那欲与大雁同归而不可得的贬谪之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我被流放到万里之外、土地荒芜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时的大雁正朝北飞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与你们一道回到北方?

本来,武后时期,承庆颇受宠幸,在任雍王府参军期间,府中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谓文采风流,声名远扬;掌天官选事时,也能做到“铨授平允”,颇受好评。如今*犯法,发配岭南,诗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因此在被贬途中,当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飞去,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意思是:春暖花开,群雁北归,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万里之遥到那险恶湿热的南方瘴疠之地,春雁都能回到自己的乐园,我却身不由己,沦落偏僻的异地。首两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那种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紧扣归雁,进一层抒发内心的悲愤与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古人称北飞的雁为归雁。诗人此时身处南地,凝望那阵阵北归的群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们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园?古时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被贬谪南地的人往往凶多吉少,加之路途遥远艰辛,更是生死难料。诗人那绝望、负罪的悔恨,都交织在这末二句上了。

这首诗情真意切,出语自然。诗人通过描写在贬谪途中看到的春雁北归,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个在漫漫谪迁之旅中驻足长叹、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二句自然、真挚,脱口而出,毫无矫揉装束之态,沈德潜评云:“断句以自然为宗,此种最是难到。”

这首诗,通篇用叙述的笔调,语言直白、通俗,如话家常。短短二十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贬谪之痛,完满地表现了出来,自具动人的力量。

拓展阅读

1、《秋》作文《秋》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田边斜月,新两三行。

(1)这支曲子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支描写秋景的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4分)

参***

(1)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图。西湖上满眼秋光:亭亭的荷花倒影湖,金*菊花傲然绽放;凋谢的枯荷下,藏着鹭鸶;秋风阵阵,送来桂花的馨香。诗人营造的开阔秀美的意境,正是他闲适、开朗心境的写照,表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开阔舒展*襟。(描绘画面2分,概括感情2分)

(2)①渲染。菊花黄、荷叶枯、鹭鸶藏、成行、飘桂香等都是有秋天特色的景象,渲染秋的清爽明净。②白描。一句一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③动静结合。大飞与弯月斜挂,一动一静。④多角度描写,绘形绘色,大成行绘形,荷粉菊黄绘色。(描写技巧一点2分,两点4分。)

二:

1、从诗歌的样式来看,本诗属于 。前五句描写了 的图景,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2、该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4分)

参***

1、(3分,每空1分)

曲、元散曲、小令等(任选其一) 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

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开阔舒展*襟

2、(4分,每点2分,任2点即可,表达技巧和分各1分,仅表达技巧不得分)

①渲染。菊花黄、荷叶枯、鹭鸶藏、成行、飘桂香等都是有秋天特色的景象,渲染秋的清爽明净;②白描。一句一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③动静结合。大飞与弯月斜挂,一动一静;④多角度描写,绘形绘色,大成行绘形,荷粉菊黄绘色。

清清湖水映照着芙蓉亭亭玉立的身影,岸上菊花迎霜怒放一片金黄。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秋天的风光。老于干枯的荷叶底下有白鹭躲藏。秋风阵阵,飘来桂枝的幽香。

在雷峰塔畔登高远望,钱塘江浩渺无涯,湖水清澈,江潮涌起,波光荡漾。抬头看一弯新月斜挂在天上,还有归的大两三行。

此曲为贯云石晚年隐居杭州时所作。他对风光秀丽的杭州怀有深厚感情。该曲极尽西湖秋色之美。其所描绘的乃是一个略显善意的清爽、沉静的境界。其深层则是其淡泊名利、飘然出世的思想。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西湖亭亭玉立的芙蓉,静静地觅食的白鹭。菊花怒放,满目秋光,金风习习,桂香送爽。登高远望又见钱塘波涌,一派长江大河气象。湖水清澈,江潮滚动,天边已挂斜月,两三行新掠过天空。此曲所择取的景物和意象,都极富秋之神韵,作者又能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使得情景合一,加大了情的深度与景的厚度。

这是元代维吾尔族散曲家贯云石的一支散曲,描绘杭州秋色之美。其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写西湖,角度是俯视;后半部分是写钱塘江,角度是远眺。

这首散曲有两大特色,第一个特色与炼句关系不大,它一反国古代词人悲秋的基调,将西湖、钱塘之秋景秋色描绘得鲜明而开朗,格调清新而豪放,毫无萧瑟之景、悲凉之态,反映了诗人豪放而开朗的性格特征。

第二就是在画面的布局和景物的选择上很有特色,一句一个画面、一种色彩基调:作者先写西湖,后写钱塘,再写钱塘江外天边的新。写西湖时又是从湖面芙蓉到湖边*,从荷底水鸟到空桂香;写钱塘时也是从水上江潮写到空斜月新。这样由近远,从低到高分层来写,显得极有层次。在景物选择上,作者摄入镜头的是映水芙蓉、灿烂*、荷底白鹭、澎湃江潮和天边的斜月新,画面清新、寥廓,与诗人豪宕的情怀、开阔*襟极为合拍。

首句“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是抓住西湖秋景的典型特征进行总体概括,一句作者点出两种景色:一是“芙蓉映水”,这是写湖面景色。诗人特意点出芙蓉,既显出秋的特征也显出了西湖的特征。因为西湖多荷,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菊花黄”是写岸上。在作者眼,粉红的荷花映着清彻的湖水,灿烂的*盛开在湖岸边,这就是“满目秋光”的主要内容。在诗人看来,“秋光”是很明净也是很开朗的,并不一味是萧瑟、苍凉,这正是诗人独具慧眼之处。

下面三句“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是在泛写之后进一步细描湖边的秋景。诗人观察得很仔细,居然看到了藏在枯荷下的水鸟。枯荷,本来会给人零落颓败之感,但残叶下藏着鹭鸶,这就显得活泼而新鲜了。况且,诗人写枯荷是为了衬托鹭鸶,而不是在伤秋。因为如果是茂密的荷叶,就会看不见躲在荷下的鹭鸶,只有在凋残的枯荷下,鹭鸶才会藏头而露尾。这时,随着阵阵的秋风,又飘来了阵阵桂花的芬芳,诗人嗅着这弥满湖面的馥郁清香,端详着这芙蓉*,枯荷白鹭,纵览这湖面的一派秋光,当然会心醉神迷、心旌摇摇,感到秋景无限美好了。

诗人在领略了西湖美妙的秋景后,又把他的目光延伸到远远的钱塘江上。寥廓的江天分外澄澈,更能体会到秋天的明净和秀美。“雷峰塔畔登高望”写他登高远眺,观察的角度也由前面的俯视细察变为放眼纵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浩浩荡荡的“钱塘一派长江”。这里的长江是指长长的钱塘江水。下面四句“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两三行”是细写作者站在雷峰塔上由近远,登临纵目的眺望过程。“湖水清”说的是脚下的西湖,“水清”固然是由于西湖水色秀美,但恐怕也与秋天有关吧。因为秋天是“潦水尽而寒潭清”嘛!“江潮漾”说的是远处的钱塘江潮。由于钱塘江入海处呈喇叭形,向内逐渐浅窄,海潮涌来时受其约束形成很高的潮头,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贯云石在这首小令把此天地间的壮观概括成“江潮漾”与“湖水清”对举,作为余杭诱人秋景的代表,是很有其典型性的。“天边斜月,新两三行”则是越过江潮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天边。斜月之下,几行新披着冷冷的清辉向天的尽头飞去,诗人的心被带得很远很远,整个画面也在无限地向前延伸。秋天的清彻、寥廓,诗人心胸的开阔、舒展,通过这无尽的画面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精致构图,一句一个画面,在国古典诗词还很多,如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小令用极经济的文字,描绘了秋日的特有景物,特别是后面两句,作者给山、水、草、叶、花,分别涂上了青、绿、白、红、*颜色,把一片秋色点缀得如此鲜明、绮丽,充满生机,不少评论家认为可与马致远这首《秋思》媲美。再如吴均《山杂诗》:“山际见来烟,竹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沈德潜说它是“四句写景,自成一格”(《说诗脺语》)。四句全是动态的。诗人以动衬静,反衬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学教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心思想.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一、揭示课题: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启发教育“我”要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心句,点明心作用)

3、题西林壁和原文题西林壁原文

【**--古诗】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4、归王官次年作古诗

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如果六要素的某些要素是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也已经具备了。

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是在叙述过程,暂时断,**另一段与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

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课文,看看其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5、归王官次年作古诗

来源

采用跳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把握全文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隐含的信息,分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将问题带回文段再次

在解试题时,我们不妨将问题带回文段,在反复之后,有时会清晰可见。同学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的原文加以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语言有时比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要简练、明确、生动。因此,学会在文段寻找有用信息,是能力最基本的能力,当遇到考查“这”、“那”、“它”等代词的指代作用时,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寻找到的去替代这些代词,看看文段是否说得通,衔接是否恰当,以此检验的正确性。同学们还可以用铅笔将文段提出问题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明确问题的所在,增强题的针对性。另外,学会在文心句,抓关键词也是至关重要的。

点击查看更多南中咏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9773.html

热门阅读

  1. 大学生管理教育措施论文
  2. 百分数应用题优秀教案
  3.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4. 迷人的秋随笔
  5. 写人的作文500字左右
  6. 三八妇女节快乐作文500字范文
  7. 《弹力与摩擦力》教学反思范文
  8. 我熟悉的姐姐作文
  9. 初三物理教研活动总结
  10. 《永远的白衣战士》优秀教学设计
  11. 寒假我搬砖搬了一个月明白了啥散文
  12. 牙齿本领大主题教案分享
  13. 关于60岁生日贺词大全
  14. 重阳节祭奠父亲诗句
  15. 辞狗年迎猪年诗句
  16. 初中优美的句子
  17. 诗歌教学的价值论文
  18. 国庆节送给老师的祝福语
  19. 单相思的世界越是矫情越是惬意美文
  20. 养成良好习惯共创美好校演讲稿
  21. 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的作文范文
  22. 201年除夕夜祝福语大全
  23. 有关我的童年的散文诗
  24.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优秀模板
  25. 关于国际志愿者日的活动总结
  26. 难忘的除夕夜精选作文350字
  27. 初三语文上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28. 你的心完美这个世界就完美的经典语句
  29. 20不努力30做助理美文
  30. 楼盘评选获奖者的获奖感言范文
  31. 精选描写梅花的诗句
  32. 刘涛名言集萃
  33. 文化节征文比赛学生优秀作文
  34. 2015年四个字的新年贺词
  35. 优秀散文:愿堵成疏
  36. 古代描写春天的诗句
  37. 真爱爱情诗歌
  38. 读弟子规有感范文550字
  39. 续租房协议范文
  40.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1 03:52:16
本页面最近被 68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海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3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