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搭石》教学设计模板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 读通句子,正音。
⑵ 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 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 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 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 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 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 指名读:
正音:伏。
⑵ 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 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 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摆
整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拓展阅读
1、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鲁迅,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各段间的联系;
3、通过质疑问难,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4、学会本课生字,并结合上下文或理解四字词语;
5、有感情地读出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质疑问难,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2、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鲁迅,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贵品质。
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自定目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
2、结合课外资料,说说你对鲁迅了解多少?
3、小结有关人物资料的搜集方法及作用。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预习,初步感知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
2、再读课文,想一想: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鲁迅生前的几件事?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
三、交流汇报,整体感知
1、交流易读、易写错的字,不理解的词。
2、分段指读课文,说每段的段意,引导学生根据段意加小标题或摘出主要的句子和词语作小标题。
四、初读课文,初步质疑
1、引导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质疑:
可对文题进行质疑;对文中重点词句质疑;对文中不合情理、矛盾处质疑;对文中特殊标点质疑;对文章表达方法质疑等。
2、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课时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引入
回忆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二、学习二、三、四、五段
1、提出自学要求:
⑴ 自由读,想想每段讲的是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 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自学讨论结果:
要求:
每小组汇报一件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⑴ 从第一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心子女
指名读有关语句。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带着感情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这句话,“我”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体会到伯父这句话里含义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骂还难受 。
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为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⑵ 从第二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敢于*
指名读有关语句。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抓住“黑洞洞”“碰壁”深入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势力*时受到挫折与迫害。)
再指名分角色朗读,体会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⑶ 第三件事讲了什么?
(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救助车夫,关心车夫,更关心穷苦人民。)
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伯父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
(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⑷ 从第4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心穷苦人
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从阿三的话中和前文的几件事中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爱憎分明
⑸ 小结:
体会这四件事说明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但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去世,去世时有许多人来哀悼他。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学生边听边勾出。
(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2、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当时“我”理解吗?
爱戴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因果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殡仪馆深切怀念
谈《水浒传》 关心后代 深受爱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碰璧” 抨击黑暗
救助车夫 热爱人民 忧国忧民
女佣回忆 关心他人
2、课文《最大的书》教学设计模板
A案
学习目标
1.会认读质等10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化石和矿石标本。
3.学生课前搜集或老师提供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听说过世界上最大而且没有文字的书吗?今天学习的一篇课文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揭示课题,说说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
朗读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读通难读的句子,直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分角色朗读。
(老师读叙述的语言,男生读叔叔的话,女生读川川的话。第二次男女生调换角色再读)
分组读议
让学生各自默读叔叔说的话,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1.叔叔为什么把这块岩石称作是一册厚厚的书?
2.为什么岩石上会留下这些雨痕和波痕呢?
3.你知道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吗?除了书上说的,你还知道别的用处吗?
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
汇报交流
1.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习结果,老师随机引导学生朗读有关课文内容,理解雨痕波痕等词语。
2.默读我知道,读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第 二 课 时
认读词语卡片
地质 勘探队员 一册书 厚厚的 岩石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波痕
自读课文,相互交流
1.边读边思考:从叔叔说的话里,你懂得了什么知识?(读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实物。(也可以由老师提供,学生阅读和传看)
总结谈话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复习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
2.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字形。(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早已认识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认识的)
3.边利用课件演示要求会写的字的笔顺,边指导书写。(注意提示笔画、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写字,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拓展阅读
绿色情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色情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去,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
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说。
小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们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话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3、课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范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 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 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 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
1. 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 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
1. 自己读课文。
2. 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 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
1. 朗读全篇课文。
2. 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 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五、拓展应用,以读代写
1. 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 念给大家听一听。
3. 师生共同评价。
4、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的教案设计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切入点:从“伟大的奇观”切入课文,带动阅读。
阅读点:课文的2—5自然段。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带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四、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五、练习朗读全文。
六、作业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复习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学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通过学习,同学们都被作者生动的描写所吸引, 都想亲眼看一看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今天,老师带来了海上日出的录像片,大家想现在就来欣赏吗?老师提个问题大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1、整体感知。(放录像片)
2、复习提问。(板书:常常看,晴天时,有云时,伟大奇观)
二、交待任务。
通过刚才欣赏,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海上日出景象壮美,作者的文笔更优美。那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观察,生动描写出。海上日出这一自然的伟大奇观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未深入学习。
三、学习新课。
1、打开预习本,结合预习中的有关这一段的思考题来学习。(具体讲一讲晴天日出的景象。
2 、按作者观察的顺序,学生讲课文中的句子。(板书:一片浅蓝,一道红霞)
3、小结:日出前,蓝天彩霞,颜色鲜亮。那么,太阳出来时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结合录像中的画面,继续学习。
①板书:小半边脸(看画面)
②幻灯出示:“太阳……使劲儿向上升。”一句。
a谈理解。b欣赏画面。朗读体会。
③理解“冲破W跳出”“红亮”“光彩”等词语。
5、朗读第二段。
6、尝试背诵。
7、小结:“晴天日出”一段,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首先,作者是按日出的先后顺序来描写的,在叙述时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正是这样细致观察才把晴天日出景象描写得生动传神。晴天日出壮观雄奇,那么,有云时日出景象又是怎样的呢?下面结合预习中的第三题,同学自己学习。
(二)学习第三段。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小黑板出示课后三题中的两个句子。②读题。③填空。④这两个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一边欣赏图画(贴挂图),一边观看录像来讲。
3、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我们感觉晴天日出壮观无比,有云日出也别具一格,每个人看后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幻灯出示)学生谈理解。
3、改成陈述句后与原句比较。
4、朗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是呀,像海上日出这样伟大的奇观,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很多很多。要想领略它们的美,大家必须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如果你在观察时做到了有顺序、抓特点,展开了合理的想象,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写出像《海上日出》这样优美的文章来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