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1

题李凝幽居诗词赏析

【诗人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试不第。被讥为科场“十恶”.文宗开成二年被谤,责为遂州长江主簿。后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曾以诗投韩愈,与孟郊、张籍等诗友唱酬,诗名大振。其为诗多描摹风物,抒写闲情,诗境平淡,而造语费力。是苦吟派诗人。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此诗以“推”、“敲”一联着名,至于全诗,因为题中用一“题”字。加上诗意原不甚显,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领,讥其“意脉零乱”.我们且不管那个“题”字,先读尾联,便知作者来访李凝,游览了他的“幽居”,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由此可见,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而“题”诗门上便回,是不符合诗意的。先读懂尾联,倒回去读全篇,便觉不甚僻涩,意脉也前后贯通,不算有句无篇。

诗人来访“幽居”,由外而内, 故首联先写邻居极少, 人迹罕至,通向 “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一切,都突出一个“幽”字。“荒园”与“幽居”是一回事。“草径入荒园”,意味着诗人已来到“幽居”门外。次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第三联曾被解释为“写归途所见”,大谬。果如此,将与尾联如何衔接?敲门之后未写开门、进门,而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写游园。“桥”字承上“池”字,“野”字、“云”字承上“荒”字。“荒园” 内一片“野色”,月下“过桥”,将“野色”“分” 向两边。“荒园”内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移”步登山,触“动”了石根云气。“移石”对“过桥”,自然不应作“移开石头”解,而是“踏石”之类的意思。用“移”字,实显晦涩。这一联,较典型地体现了贾岛琢字炼句,力避平易,务求奇僻刻深的诗风。而用“分野色”、“动云根” 表现“幽居” 之“幽”,还是成功的。特别是“过桥分野色”,构恩新奇,写景如画,堪称警句。

《唐诗纪事》卷四十云:“(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推敲”一词,即由此而来。这段记载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却能体现贾岛“行坐寝食,苦吟不辍”的特点。

拓展阅读

1、宫中行乐八首·其二古白的

【原文】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注释】

⑴玉楼巢翡翠:“巢”一作“关”。

⑵金殿锁鸳鸯:“金”一作“珠”。

⑶选妓随雕辇:“雕”一作“朝”。

⑷征歌:召歌者唱歌。洞房:深邃的内室。

⑸昭阳:汉殿名。据《汉书·外戚传》,据昭阳者,本为赵飞燕之妹合德。《三辅黄图》卷三始谓飞燕据昭阳殿,唐人多用此说。

白《宫中行乐》,今存八首,据孟棨记载,是白奉召为唐玄宗所作的遵命文字之一。这是第二首。这是一首奉诏而作的表现宫中生活的白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秋奉诏入京,此当作于次年早春。

首联写春景,为全篇作环境渲染。柳色如金,梨花似雪,为寻常比喻。但以“嫩”和“香”点染,则柔枝轻摇,如睹其形;雪海氤氲,如嗅其馨。虽着意点染,但仍极自然,不露雕琢痕迹。

后面四句描写皇帝的宫廷生活。玉楼、珠殿、雕辇(装饰华美的人挽车)、洞房(*洞府般的房屋),铺陈皇家富贵,旖旎风光。“翡翠”、“鸳鸯”均水鸟,后者雌雄双栖,常以喻情人或夫妇。玉楼、珠殿,均非水鸟栖息之所。这里是语意双关。既谓宫廷楼殿装饰着各种禽类雕塑,以表现其富丽堂皇。中多称香炉为“金兽”,称被盖为“鸳衾”,也就是这个意思。也以喻人。“巢”亦作“关”。玉楼、珠殿关锁着众多的宫女。她们都是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笼中之鸟。人对那些不幸的宫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翡翠,似指一般宫女。鸳鸯,其中之一当指隆基,而另一位,当然就是指“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这也给尾联以赵飞燕比喻杨玉环作了伏笔。“妓”指女乐,“歌”指歌女,通指能歌善舞的宫女。妓需要花中选花,歌需要百里挑一,足见歌舞妓队伍之庞大。“随雕辇”,“出洞房”,乃是互文。这两句是说,后宫四万,佳丽三千,都是为皇帝一个人的享乐而存在的。从技巧上讲,这两句将宫廷深似海、宫女多如云的皇家气派渲染得酣畅淋漓。古人评之善言富贵者,倒不在乎多用金呀、玉呀这类字眼,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漫叟话》)白这两句,可谓乃善言皇家富贵者也。

据《后汉书》,赵飞燕及其妹均有宠于汉成帝,其妹“昭阳舍”。但《三辅黄图》称赵飞燕之,此即所本。“昭阳”与“珠殿”相照应,因汉代昭阳殿就是多以“明珠翠羽饰之”。尾联指杨玉环也与赵飞燕一样,在宫中美貌第一,得宠亦第一。这里表面上似乎是一片赞美之,实际上暗含讽刺。《经》中《君子偕老》一,是齐国人讽刺齐宣公夫人宣姜的。宣姜在宣公死后,与其庶子姘生子。中盛赞她头饰、衣衫和容貌之美,惟独不赞扬她的品德。言外之意是讽刺宣姜缺德。白以杨玉环比汉之赵飞燕,其言外之意自然将唐玄宗比汉成帝了。

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导致了“开元之治”。但到了后期,沉迷声色,任用奸佞。人是抱着“愿为辅弼”,“大济苍生”的愿望应诏入京的。而玄宗却只让他侍酒陪宴,“俳优蓄之”。人于失望之余,一再在应制中婉言讽谏,希冀沉醉于“温柔乡”中的皇帝能记取前朝荒淫祸国的教训,改弦更张,重振朝纲。这,就是此的微言大义吧。

前三联对仗工整,全藻华赡,音韵和谐,极富建筑美和音乐美,确实“律度对属,无不精绝”(《本事》)。且承转自然,一气呵成,诚如清人翁方纲所说:“太白五律之妙,总是一气不断,自然入化,所以为难能。”(《石洲话》)

肇自齐梁的宫体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情感缠绵悱恻,语言纤巧农丽,风格绮靡浮艳。但白的《宫中行乐》却华丽而不失清新,铺张而不忘讽兴,如仙韶妙音,不同凡响。虽是奉命而作,却能自留地步。所以沈德潜说这组“于缘情绮靡中,不忘讽意,寄兴独远”(《唐别裁》)。

人简介】

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士,唐朝浪漫主义人,被后人誉为“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白存世文千余篇,有《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杨万里野菊原文及翻译杨万里《野菊》

【**--宋代】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人”、“南宋四大家”。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杨万里《野菊》及,欢迎大家阅读。





未与**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不给文人**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香。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野菊。


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注释


**人:屈原作《离**》,因称屈原为**人。后将**人墨客称那些风雅文人。糗粮:干粮。指被文人识。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屈原《九章·惜诵》:“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政缘:正因为。政,即“正”。


肯为:怎肯因为,难道因为。


黄:指*。


东篱族:篱边人种的菊花。


创作背景


这首作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是年四月,拿干薪到了截止期限。五月,召赴杭州,辞;六月,奉旨不许,再辞;八月,除焕章阁待制(仍是虚衔),再与祠禄。这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言志之作。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人却给了它情画意,让它在坛上占一席之位。


的前半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写。“未与**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重阳有菊的习俗,两句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次句的语气紧连首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政缘在野有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闲自若,别有丰彩。以至于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这两句是说,野菊花一定冷笑那些篱边的*——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人邀宠,以取得人吟的荣光。言下之意,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惟以冷笑置之。


在无人看重的情况下,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识,有意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赞美之情。这也许另有所指。写得脱俗、婉转、流畅,给人很深的印象。在大量的咏菊中,这是颇有独创性的。

3、建安七子孔融的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作对于他来说肯定是手到擒来的。但是从小到大,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除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外,对他的作却很少提高。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融的,看看他的作品到底有着怎样的特色,能够让他在“建安七子”中占得一席之位?

孔融的很多已经失散了,现在存的比较完整的一共有八首,但是在这八首中,比较有历史价值的是《临终》。 其中“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两句,充分的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孔融是一个蔑视权贵,刚正不阿的人,所以他得罪了很多的朝中*,甚至于惹怒了曹操而被杀;“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句总体来看是悲观的,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

另外还有《六言》,如“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成衰。僭上虐下专威……”,不但痛斥当权者,同时也将董卓以下犯上,举止谋逆形象的表达了出来,这些还不够,他还把面对以上作为,*的态度也描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其文学天赋之高。

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作者对他的评价是说他的作中,激愤高于文笔,多辞藻华丽却很少阐明道理。那么就现在来看,该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客观的,孔融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传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最后因为太过于直言和不会收敛锋芒等原因死于曹操之手。孔融有很多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雕塑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他兄弟选梨子的时候都会选择最小的那一个,孔融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问孔融原因。孔融说我最小,应该拿最小。父亲笑着说弟弟比你还小,应该让他吃最小的。孔融认真地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照顾他,所以把大的梨子给他。父亲很满意地笑笑,心想这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有才能。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仪。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这个故事告诉后人,要尊老爱幼,不争不抢。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会让梨,说明的不仅仅是他尊老爱幼,更多的是他的聪慧。孔融年幼便能懂的这样的道理,也难怪他的父亲会说他日后成就不小。

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孔融的品性,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孔融日后并算不上一个品德好的人,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是说明了孔融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在日后的成长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孔融成为了之后那个不太负责任的人,甚至连累了幼子,全家都死在了曹操的手中,不得不说也是非常可惜的。

孔融被收出自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篇文言文,其实通篇讲述的主人公并不是孔融,而是孔融并没有留下名字的儿子。

当时孔融因为触犯了曹操的禁忌,被曹操抓捕,抓捕的时候孔融希望曹操可以放过他的妻儿,而孔融当时年纪尚且还小的儿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其实主要是因为孔融名气过大,却又不收敛,有人慕名去他府上讨教他也都欣然接受,经常在家里设宴款待这些名流,并且毫无顾忌的谈论时政,导致了曹操的猜忌。

孔融被收的结局是注定的,曹操本就多疑,自然留不得孔融这样得人心的人,况且孔融自己在言语上也不收敛,多次触犯了曹操的禁忌,曹操自然不可能留他。

孔融被收这个故事主人公其实在于孔融的儿子,反映了孔融儿子的聪慧。孔融向曹操求情,不过是因为存了一点希望,但是他的儿子却明白,孔融一旦逝世,留下的幼子又怎么可能安然无恙的活下去,毕竟孔融所谈论的时政得罪的人不只曹操一个,所以孔融的儿子才没有选择苟且偷生。

而孔融被收当时的情况也表明了孔融儿子想法的正确,曹操并没有打算放过孔融一家,他由始至终都是想要将孔融一家赶紧杀绝的。通过这一故事,可以看出孔融儿子的聪慧,但却因为父亲的行为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能留下来,着实可惜。

曹操为什么杀孔融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小时候的孔融非常懂事,知道分享和礼让他人。孔融在学问方面,也十分勤奋刻苦,后来,孔融得以进去东汉的朝廷*。孔融为人正直,对很多事情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孔融刚进入仕途时候,孔融看不惯朝中很多大臣的做法,对于贪官和奸臣,孔融丝毫无所畏惧的进行弹劾,董卓当时在朝廷中权势很大,孔融并不惧怕董卓的势力,进行大胆的谏言弹劾,结果孔融得罪了董卓,遭到贬官。

后来,孔融因看不惯曹操的做法,屡次进行嘲讽和劝说,曹操最后杀*孔融。

一次,曹操的儿子曹丕看上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并且强行闯进袁府对甄宓动手动脚,曹操知道儿子曹丕的行为,但是没有给予阻止。这件事情被孔融知道了,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孔融所指何意。过了几天,曹操和孔融在路上碰见了,曹操便问孔融书信中用纣王和妲己的故事出自何典故。孔融听后,嘲笑的反问了一句,曹操这时才明白,空冗政这是在讽刺自己。

后来,因为粮食短缺等问,曹操发布了表制酒禁,孔融听闻此事后,屡次给曹操写信,争辩禁酒的不好之处。孔融列举了很多历史人物来说明,喝过酒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创作的灵感。孔融接着又写了几篇论稿给曹操,曹操看后很生气。

曹操对孔融积怨越来越深,加上他人陷害孔融,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且还诛杀了孔融全家。

孔融是哪里人

孔融最被人熟知的可能是他小时候让梨的故事,但是他这个人的具体事迹却知道的不多。其中关于孔融是哪里人的问可能大多数人都回答不出来。

根据历史记载,孔融是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人才济济,因为汉朝宗室的无能,各地反对势力越来越多,国家处在分裂的边缘,作为当时建安七子的他名声非常响亮。如果不是在东汉末年,他的成就可能会更大,但是东汉末年的局势却是造成他死亡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朝局动荡,之后更是分裂成大大小小不少的国家。而这个时候的曹操野心已经显露了出来,而孔融当时的名气很旺盛,经常抨击*,并且言辞方面并没有避讳,更是对慕名而来的*或者其他名流来者不拒,在家中畅谈国事。

如果孔融不是东汉末年的人,可能会受到贤士的待遇,但是偏偏生在这个时期,还遇到了曹操这样多疑的人,后来,孔融的行为终于惹怒了曹操,一怒之下竟然杀了孔融一家,而孔融的幼子除了留下一句“覆巢之下无完卵”便在历史上被抹去。

所以很多人在问到孔融是哪里人的时候,知道的人无不感叹他生错了时代,如果生在一个*开明的时候,他未必不会成为一代贤成,而他的儿子,或许也会成为历史名人被千古流传,而不是小小年纪就去世。

4、汉高祖刘邦的

刘邦,一介布衣,豪放不拘泥小节,是开创整个汉代王朝的鼻祖。刘邦即位后,加强*集权,铲除异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刘邦虽然出身平民,读过的书不多,但他也努力钻研律,为后人留下了两首脍炙人口的

刘邦的分别是《大风歌》、《鸿鹄歌》,这两首都是刘邦即位为汉高祖时,遇到事情,喝些酒有感而发的。

刘邦的《大风歌》是刘邦即位后,黥布地区发生暴乱,刘邦亲自带兵平凡,回来后经过了沛县,沛县是当时刘邦起义的起点,在沛县刘邦高举起义的大旗,得到了众将士的一呼百应,想到这里,刘邦在沛县住下了,并邀请了昔日的好友,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饮酒回忆当年不容易。好酒、故人一下激发了刘邦的感慨,于是边饮酒边击筑,做了这首《大风歌》,道出了刘邦的王者霸气,表现他的志满意得、英雄豪气。这首《大风歌》在当时迅速的流传,妇孺皆知。

刘邦的第二首《鸿鹄鸽》是刘邦晚年的作品了,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虽然立了吕雉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但是对他软弱的性格表示不满意,时时想换了他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本就心狠手辣,召集忠臣想出了办法,让太子请出了贤人“商山四皓”,刘邦更换太子的想法只能作罢,便让戚夫人跳着楚舞,自己借着酒劲击筑,安慰戚夫人和自己,成就了《鸿鹄歌》。

不善将兵的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是史上著名的*家、战略家、指挥家。而众所周知,刘邦出身农家,并未有很多学识、不善将兵,但他依然打败了霸王项羽,成为了皇帝。这是因为刘邦善于驾驭将才,具有识人之明。

韩信是史上著名的将帅之才,善于领兵打仗。然而他又是为什么要投奔当时与项羽相比实力悬殊的刘邦的呢?最初韩信是投奔于项梁的,在军队中,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归属于项羽,项羽提升他为郎中,然而项羽并不识韩信,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项羽不予理睬,于是韩信又改投奔刘邦,然而,刘邦也并未重视韩信,只是让他做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最后韩信逃离汉军时,被萧何带回,最后萧何谏言刘邦重用韩信,从而韩信成为了刘邦身边不可缺少的大将。也成为刘邦夺得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邦也曾与韩信讨论过将领的军事才能,在他们看来每个将领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后来,刘邦问到:“你看我能统领多少军队呢?”韩信答道:“您最多统领10万人。”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说:“我越多越好。”刘邦听后不高兴的说:“照这样,为什么你又是我的手下呢?”韩信赶忙回答:“陛下虽不善带兵,但却善于指挥,是统治的人才,所以我才会是您的手下。”于是,刘邦才满意了。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刘邦虽不善将才,但却知人善任、善于指挥、统领。这才是能统一天下的重要才能,这也才能治理好国家。

刘邦几岁起义

公元202年2月28,刘邦统一天下,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由一个小小的亭长变为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这不由得说起决定他命运的那件事情:起义。

刘邦出身沛县的一户农家,不喜下地劳动,又不如哥哥会经营,大人们都认为刘邦胸无大志,终究一事无成。然而刘邦并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又出走,与张耳结交,直至张耳成为朝廷要犯时,回到沛县,当上亭长,在当地小有名气。一次押送犯人的途中偶然看到了秦始皇的出巡仪仗,盛是壮观,他很羡慕,心中也有了想要向皇帝一样威风的想法。后来有一次刘邦放走了他押送的犯人,有几个愿意留在刘邦身边跟随他的,途中刘邦遇到一条大蛇,却毫不畏惧,拔剑斩向大蛇,后遇一老妇人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化为大蛇,却不想让赤帝之子杀了。”刘邦听后,暗自高兴,更加自负,之前的想法也更加强烈了。

直至秦末农民起义,沛县的县令想要响应起义,于是召刘邦回来,然而,刘邦回来的途中,县令心生悔意,命令关闭城门并捉拿身为县史的萧何与曹参。刘邦听闻后,投信于城内,鼓动百姓一起起义,保卫家乡。百姓本就对县令不满,于是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进刘邦,自此,已48岁的刘邦便顺应民意,设祭坛,立祭旗,自称赤帝子,领导百姓进行起义。

从此,刘邦踏上了争夺帝位的路程,开始一展抱负,实现他最初那个并未真实的想法,然而,这次的起义,成为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刘邦活了多少岁

汉高祖刘邦活了多少岁,这个一直也说不清楚,比较被大众认同的是61岁。根据记载,刘邦是公元前256年出生的,到了公元前195年6月份死掉的,那么刘邦就是活了61岁。

刘邦应该活到更大岁数的,当时他年纪这么大了,还去平定英布叛乱,结果是受伤了,但是当时刘邦不知道是不是迷信了,他然开始信天命,觉得老天希望他刘邦*,他就应该*,所以把吕后找来的看病的医生赶走了,还骂了人家一顿。刘邦这种行为有点活腻了的感觉,自己想*,谁也拦不住。所以刘邦活了61岁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完全可以听医生的话,好好疗伤,好好休息,没准再活个十几二十年也不成问

汉高祖刘邦的一生也算是值了,打下了天下,因为是自己打下的天下,所以刘邦那么大岁数还去平叛,只有自己知道这天下来之不易,所以不能放弃任何地盘,到了他儿子就完全不行了,这种就是富二代做派,任凭自己母亲吕雉在背后指挥自己,刘邦如果活过来也会被刘盈气死的。

刘邦活了61岁,在皇帝当中算是寿命比较长的了,*社会的皇帝,不知道是缺乏运动还是饮食有问,都死的挺早的。皇帝活了多少岁大多是身体状况决定的,刘邦活了多少岁然是他自己决定的,自己就放弃*了。想想刘邦跟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活腻了,一个是想长生不老,实在是讽刺。

汉高祖刘邦墓,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的东面一个叫做窑店镇的地方,这个汉高祖刘邦墓是刘邦好吕后合葬的墓地。这座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寝,西边是汉高祖的墓,东边是吕后的墓。

重修的刘邦墓

在刘邦称帝后的第二年就开始建造陵墓了,古代皇**有这癖好,刚登基就建造陵墓。这座陵墓是一个微缩版的长安城,刘邦可能是想着*到那边还能继续坐镇国都。与长安城只隔了一条渭河,他估计*也想监督自己的子孙们怎么样治理国家的。汉长陵的墓地规模虽然不是最大的,不过陪葬墓却是最多的,就是说刘邦的身边陪着他的人不少,都在他墓地附近埋下了。看来汉高祖刘邦墓不寂寞,很多人都去追随他了。

刘邦的长陵里面,按照古代的规矩,皇后,嫔妃都不可能跟皇帝的墓并排的,而且吕后的墓然跟他的规模差不多,这一点也是吕后对自己的功劳的认可,她可能觉得她对西汉的贡献不输于汉高祖刘邦,所以墓自然要一样的规制。

刘邦也效仿了古代的地方,整了不少兵马俑,主要是意思自己去那个世界要有人送葬啊,这些兵马俑就是这作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不仅仅是这些兵马俑,还有就是挖打了一个皇后的玉玺,也就是吕后的。

应该说汉高祖刘邦墓地还算是一个帝王的规制,只是吕后的墓不像以前皇后的墓地,她认为她跟高祖的功劳一样,所以去跟高祖墓凑个热闹。

刘邦项羽评价

在用人方面,刘邦*是一把好手。他说自己没有突出的才能,在拟定战略和谋划布局方面比不上张良,在守护国家、安慰百姓、运送粮草方面比不上萧何,在带兵打仗方面比不上韩信,但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得到了江山。但是项羽身边就范增一个,还是不可用的人。

黄秋生和任程伟版刘邦和项羽

性格方面,刘邦与项羽截然不同。其一,刘邦宽容大度、心性豁达,能容纳不同的人和事。他在当亭长时押送过犯人,当不断有人逃跑时,他干脆把犯人都放了,还与他们一同喝酒。在垓下之战前夕,刘邦没有把握打败项羽,但是他在张良的建议下以利益拉拢了英布、彭越、韩信等势力,最终合力打败项羽。反观项羽,心胸狭隘,为人吝啬。每次打完胜仗或者部下立功,他都不进行嘉,韩信就说他手里攥着的官印都快要从方的磨成圆的了。其二,刘邦冷酷无情,他被项羽追赶时,为了自己活命,三次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车,登基后对待异性王也绝不手软。而项羽太看重情义、英雄气短,垓下之围都火烧眉毛了,不解决当下危机,只顾他的虞姬和乌骓马。其三,刘邦能屈能伸,早年还没发家之前,就被乡里人和父亲看不起,但是他依然喝着他的酒想着干大事业。项羽却在垓下兵败后不肯逃回江东,选择自刎。

*素养方面,刘邦要比项羽高。刘邦有长远的眼光,能看清当时的局势,够腹黑,他先入的关,不杀投降的嬴子婴,收买当地民心,等项羽一来,知道自己的势力不足以抗衡,就立马拱手相让,送礼请罪。项羽在*上显得很稚嫩,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范增看出刘邦不一般,叫他提防,他却不听。后来进入咸阳,他杀掉子婴,烧毁秦皇宫,还*咸阳城,先前攻下的城都被屠戮过,完全不得民心。

心理素质方面,刘邦面对失败,能够冷静思考应对,项羽心浮气躁,受到挫折就丧失斗志了。项羽曾经绑了刘太公威胁刘邦要煮了他,但是刘邦却用一句“我父亲即为你父亲”化解了。垓下之战,项羽大败,不肯听亭长的话过江东,全然没有要东山再起的想法。

5、苏小小减字木兰花

对南北朝历史比较了解的人可能都知道苏小小这个人吧,苏小小是南北朝南齐时期的钱塘地区有名的歌妓,她不但长得曼妙多姿,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在感情上也是敢爱敢恨。由于她同当时的文人雅士来往的比较多,所以在当时就名满钱塘了。不仅如此后代文人也对她的外表和内涵称赞叹惋。既然说苏小小多才多艺,那么她有什么流传下来吗?

翻阅资料后发现她的一首《减字木兰花》一直流传至今,原文如下:

别离情绪。万里关山如底数。遣妾伤悲。未心郎家知不知。

自从君去。数尽残冬春又暮。音信全乖。等到花开不见来。

那么这首写的是什么呢?从苏小小的经历,我们就能发现,这首是写给她的情郎阮郁的。阮郁在当时是一个年轻公子,外表长的非常俊朗,有很有才情。于是在他和苏小小见面后,两人就互相喜欢上了,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形影不离同塌而眠,感情非常好。但后来让阮郁的父母知道了,由于苏小小在当时是有名的歌妓,所以阮郁的父母不同意她们在一起,硬生生的拆散了他们,不准阮郁再去找苏小小。

在这首中,苏小小表达了情人离去不回来的伤感之情,她是一等再等,数度春去秋来,阮郁仍然不见回来找她,让她很是伤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小小对情郎归来的期盼;同时也表达冬去春来无可奈何的怨之情。

自古佳人多薄命,苏小小本来身体就虚弱,再加上长期忧郁,年仅十九岁就病重咯血而死,她的死也被历代文人墨客而扼腕叹息。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而作为歌妓社会地位就更加低了,她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虽然卖艺不卖身,但依然被人们看的轻如草芥。南北朝的著名歌妓苏小小可谓是世人皆知,那么苏小小到底是何许人呢?

苏小小年仅19岁就年轻谢世了,她生活在南北朝南齐时期的钱塘地区,她能歌善舞,而且多才多艺,相传苏小小曾经写过一首叫做《同心歌》,体现了自己敢爱敢恨的情感。苏小小的才艺被历代文人称赞不已。她的祖上本来是东晋时代*的官宦世家,父母都是商人,因为她生的娇小可爱,所以给她取名:小小。在她十五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于是苏小小变卖了家产,把家搬到了一个叫西冷桥的地方。由于没人约束,苏小小便同许多文人雅士来往,常常以会友,久而久之,苏小小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妓。

后来,苏小小遇到一个叫阮郁的俊美公子,两人互相爱慕,便走到了一起。但这件事被阮郁的父母知道了,自然非常反对,不准阮郁再同苏小小来往。苏小小每天都等着阮郁,但始终见不到情郎去找他,于是就病倒了。自古红颜多薄命,苏小小在十九岁的时候就病*。传说苏小小死后葬于西泠桥畔,然而她的阴魂久久不能散去,时常还在生前游玩的地方出没。而苏小小的墓也被钱塘人们熟知,今天更是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了。

因为苏小小的美丽外表,加上她多才多艺,被历代文人称赞和惋叹,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为她写过文,包括白易、贺、余秋雨等等。

想必大家对中国古代四大名妓这个条一定不陌生吧,她们都有倾国倾城的容貌,更有让历代人称赞的才华;她们分别指的是北宋和宋徽宗相好的师师,南北朝钱塘苏小小,使自成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以及明末清初的柳如是。那么大家知道苏小小的故事吗?

苏小小的祖上是东晋时候的官宦世家,后来家道中落流落到钱塘一代经商,日子过的也还算富足。苏小小因她长的娇小可爱而得名,苏小小不但长相娇美,而且才艺无双,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她15岁的时候,父母都相继去世了,于是她和乳娘就搬到西冷桥边住了。

她们住在松柏林中,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苏小小也和当地的文人雅士交往起来,她们以会友,久而久之苏小小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妓。她们的日子一直这样过着,直到有一天,苏小小遇到了阮郁,阮郁很有才华而且上相俊美,所以她们两人遍一见钟情了。之后她们每天在一起游山玩水,过着*眷侣一般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阮郁的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极力反对,不允许阮郁再和苏小小来往。之后苏小小每天都望眼欲穿等待情郎的归来,但始终等不到,最后忧郁成疾病倒了。虽然后来苏小小有所好装,但无奈心中忧郁难以排解,最终21岁就年经去世了。曾经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高中状元后回来看到了苏小小的墓,伤心感叹不已,为她了“钱塘苏小小之墓”。后人又在苏小小的墓地上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字叫“慕才亭”,以供吊唁的人遮风避雨。苏小小因为其美貌和才艺,本历代文人墨客称赞不已,而她的墓也成了今天钱塘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

苏小小怎么死的

对于历来讲求礼仪道德的中华名族来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一直都是一个被看不起的职业;然而有些*凭借着自己的美色和才艺,亦或者对爱情的执着,被文人墨客称赞不已。比如我们熟知的宋朝师师、明朝的杜十娘、“秦淮八艳”中的陈圆圆等等,当然还有南北朝时期的苏小小。苏小小作为一代名妓,被历代风雅之士所称赞,但年纪轻轻就去世了,那么苏小小是怎么死的呢?

苏小小和阮郁

苏小小因她长得曼妙娇小而得名,她不仅长相甜美,而且她擅长琴书画,可谓是多才多艺,更重要的是她对爱情敢于付出,至死不渝,这也是她被历代文人称赞的原因。当然对于苏小小的死,要从有一次苏小小出去游玩之时说起。巧合之下她遇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这人叫阮郁,她们一见钟情,便私定终身。这段日子阮郁一直同苏小小住在她家,形影不离,每日一起游山玩水,如同*眷侣一般逍遥自在。但好景不长,阮郁的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当然是极力反对的。我们也知道对于苏小小这样的歌妓是被人们所看不起的,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谁又会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娶一个*为妻呢,所以就硬生生把她们拆散了,不让阮郁再去找苏小小了。

这对苏小小的打击自然是很大的,苏小小每日期盼阮郁归来,望眼欲穿,但就是等不到阮郁的身影,所以慢慢就病倒了。虽然后来她有所恢复,但世事的冷漠,加上情郎的离去,对她的打击是不可磨灭的。在她二十一岁那年春天,苏小小看着春去满林的落花,不禁伤感不已,之后就病逝了。

苏小小的死也令许多文人感叹不已,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她曾经帮助过后来科考高中的鲍仁;可以说苏小小也算是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等级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说到古代有名的歌妓,我们就会想到《水浒传》中迷倒宋徽宗的师师、明代小说《警世通言》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还有”秦淮八艳“中的董小宛、陈圆圆、香君等等,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南北朝钱塘湖畔的苏小小。苏小小不仅长相美妙无比,更是身怀绝技,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但自古红颜多薄命,她年仅21岁就去世了。那么问来了,既然苏小小这么有名,那么她的墓地在哪呢?今天还存在吗?在这里我们就来解密苏小小墓的谜团。

钱塘苏小小墓

关于苏小小的墓地在什么地方,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在西泠桥侧,认可这种说法的人最为众多。另一种说法是在廨舍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嘉兴,是因为康熙想看看这个墓,浙江知府便将她的墓地迁到了嘉兴。

今天都认为钱塘西冷桥畔的苏小小墓是最真实的,据说苏小小的墓是她死后,人们仰慕她的文采在修建的,苏小小墓的字是她资助过的长相和她的情郎阮郁很像的鲍仁所的。后人又在她这座墓上修建了一座亭子,是用来为吊唁的人遮风避雨的,亭子的柱子上有许多名人的楹联。这座墓用青石雕砌而成,四周有六根方形的柱子作为支撑,高度大约3.1米,墓地直径2.6米,高度约为0.9米。墓碑上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墓上的这座亭子也被后人称为“慕才亭”。

自苏小小死后,不论是曾经和她交往过的文人墨客,还是单单听过她的名声的雅士,都赶来吊唁,当然在唐宋时期更是数不胜数,许多著名人都为她写下了叹息的句。今天钱塘苏小小墓已经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来往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当然对于墓地的保护 也成为了一个重点工作。

点击查看更多题李凝幽居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9283.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元宵节的现代诗歌
  2. 201年幼儿园鸡年祝福语大全
  3. 小木偶的故事续写
  4. 大学生实习周记优秀范文
  5. 刘伯温智救工匠的故事
  6. 转租房子合同范本
  7. 公司同事拜年贺词
  8. 卫生院行政部述职述廉范文
  9. 小学班级教学计划
  10. 村委会送温暖活动的发言稿
  11.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
  12. 湖心亭看雪的重点句子
  13. 谢谢祢救赎我情感美文
  14. 我的春节寻根我的祖国我的家征文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教育实践报告
  16. 陆游《清商怨·葭萌驿作》原文及赏析
  17. 精选2016年平安夜温馨祝福语
  18. 压岁钱历险记作文500字
  19. 学校招生的标语
  20. 优秀学生经验交流演讲稿
  21. 服装订货协议合同范本
  22. 践行弟子规高中作文
  23. 三字经故事第三单元
  24. 财务部实习优秀报告
  25. 爸爸真辛苦小学二年级作文
  26. 市企业内部技术职称评聘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27.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
  28. 给友善一个回应的美文摘抄
  29. 儿童故事一颗开花的树
  30. 201年五一劳动节给朋友的祝福短信
  31. 标准室外灯具购销合同
  32. 有关月亮的诗句
  33. 银行实习的报告总结
  34. 大一学生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35. 2016年最新猴年新春祝福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1 01:39:07
本页面最近被 486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湖北,TA在页面停留了 114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