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故事第三单元
《三字经》以少儿启蒙读物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三字经的故事有哪些呢?
1、《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着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拓展阅读
1、初三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我眼中的孔子作文700字
春秋末期,有一位圣人。他有着“仁”的思想、“儒”学的精华。他的一言一行,更是通向幸福的指标。虽然离我们有2000多年的距离,但是,这个名字我们终生不忘——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刚刚学习的《论语》就是记录了他和弟子言行的一本古书。书中所讲的,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而孔子这位圣人,在我的眼中,更是高大、尊严的形象!
孔圣人教导“诚实守信、厚道人意、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他所倡导的思想也正是我们如今最需要的。象他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圣人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道德的修养和心态。让我们的品德高尚,升华。也正是这一点,让孔子,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孔圣人”。在不知不觉当中,我对孔子的话了解了一番,对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深切的感悟。这就是我们应有的做人根本!自己不能做的事不能施加给别人。也正是孔子的这一翻令人受益匪浅的话,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我也十分敬佩孔子。因为孔子对我的帮助则是胜过一切的!我的一切成功都离不开他的帮助。孔圣人不但对我有着莫大的帮助,对整个中国的“现代文明”都有着重大帮助。所以,孔圣人就像是一盏明灯,不仅把我的人生照亮,还把整个中国的历史照亮,让我们的文明达到了高点。
在我的眼中,孔子、孔圣人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他的每句话都是对我的极大的感触!如果说,秦始皇是对我们国家发展产生了重大贡献,那孔子就是我们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贡献人!
2、我眼中的孔子初三下册第五单元作文700字
孔子这一位圣贤,在历朝历代都是有争议的,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至今仍有争议,但是在我眼中,他无疑是一个普通的老师,而且喜欢妄下结论,甚至使用一些错误的结论来欺骗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吗?请往下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想必孔子缺乏创新意识,属于保守派,一直维持着这种思想,最终只会走向灭亡。整本《论语》都只是叫人学习,恭敬守旧,让人们不能拥有一点自己主观上的思想,培养出一群中庸附和逆来顺受的儒生,等待着别人发号施令。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种所谓的“仁政”其实不过是一个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而已,孔子要求君主*,要求不同阶级要有明确的礼仪,这正合了*集权君主*的统治纲领,让这种思想禁锢文人的手脚,打造出一个看似和谐的天朝。所以,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作*方正统思想至今。但在士人阶层,又有何人会尊孔呢?我认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国君很聪明,没有被孔子的言行左右,而听取各方意见,才形成门庭若市的格局。
有一言可以终生害人呼?其“学而优则仕”也。孔子为了避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及民众形成反抗势力,选官而推行。把知识分子用《论语》《中庸》《大学》等洗脑,再挑选唯命是从的书生*。这种做法不知毒害了多少先进的文人**客,也包括孔子在内,多少年轻人被摧残终生,更可笑的是,这种做法竟然维持到新世纪,我们还在背诵他的《论语》应付考试!
在古代,想当孔子的学生可不容易,那可是要送礼的,如果你送一斤猪肉,他送三斤牛肉,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也就流传下来,也转换成现在的“*”和“*”,不得不说,这招在*特别好使,这也算孔子的一项壮举吧。
这就是我们尊敬的孔圣人,可能他在你眼中至高无上,可在我心里却没有一席之地!
3、未来的衣服500字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
2482年的一天,共和大厦时代服装店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们正围着一个服装新品展示柜台议论着什么……哦,原来是我刚发明的新型“飞虎变色衣”闪亮登场隆重上市了。记者纷纷用相机拍照咔嚓咔嚓的闪光灯亮个不停。
这时一个认识我的记者举着话筒截住我非让我向大家介绍我的这项获奖发明。我向观众们介绍起来:这是一种会变色的衣服。我为什么要发明它呢。那是因为它能治病和抓小偷。如果衣服脏了你只要按一下白色纽扣就行了,它会在一眨眼的功夫让衣服变得干干净净。衣服的这些功能是由五个纽扣控制的,你们可不要小看这些纽扣哦。它们的里面可是都装着芯片的。
如果天气非常寒冷你只要按一下红色纽扣就行了,衣服就会发热使你感到很温暖。如果天气非常炎热的话你只要按一下蓝色纽扣就行了,衣服就像空调一样帮你降温,使你感到凉爽宜人。
我设计的这个衣服最为神奇的地方就是会治病、抓小偷。如果医学界界有治不了的病那就来找我。只要病人穿上它把病情说清楚就行了,接着我这衣服就会对症下药把病人的病治好。
我设计的这个衣服还有一个神奇地方那就是会抓小偷。有一天我穿着它出去玩,半路上遇见小偷我大胆地走过去,小偷冲我开了一枪,我会挺直了腰板这时子弹就会弹了回去,把那个小偷的脑门儿上打个大紫包。那俩小偷看了撒开腿就跑,我拨通110,警察就轻而易举地抓到他们……我的话音未落,哗……我只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
看我设计的这个变色衣还行吧。
我们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所穿过的衣服越来越多,放在衣柜里堆成象小山似的。穿旧的衣服扔掉后十分可惜,不但耗费了大量的金钱,而且不利于环保。我想发明一种衣服,既美观又实用,一般只需一件即可满足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这种衣服可以用遥控器来控制。它的外表能变化,有各种各样的花色和面料质感。比如:我想要一件外衣,按一下遥控器的按纽,衣服就会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变化出不同的颜色和外观供你选择,如果看中那种颜色款式,按确认键即可。
这件衣服还能自动的调节温度,像一件“空调”衣一样。夏天穿上很凉快,而且可以挡住太阳的紫外线,雨天时还可以防水。寒冷的冬天穿上它时,虽然衣服很轻很薄,但是很暖和,一点也不影响我们运动和锻练。这种衣服还有杀*消毒的作用,能保证我们再也不会得象“非典”那样的传染病。
这种衣服还有一个特点,它内置了很多好听的音乐和歌曲,当你在休闲和上学的路上,会根据你的情趣自动播放音乐。在横穿马路和上学快要迟到的时候,能自动用语音提示你注意,以确保交通安全和上学准点。
多么好的衣裳啊,相信大家一定很喜欢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这种衣服的时间离我们不远了。现在,我们必须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当上科学家,发明更多更实用的东西,造福于全人类,同时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绚丽多彩。
4、我眼中的孔子初三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
推人道,复周礼,功比三皇五帝;
创儒手,育桃李,才领万世风**。
“复八百载先周礼之乐,创五千年华夏之瑰章。”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文化,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之中,虽经无数风雨洗礼,但仍熠熠生光。
在一个礼乐崩坏,征伐不止的时代,孔子放弃了隐退归林的消极做法,以一颗赤诚的社会责任心,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积极用事,推行*。“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用来形容他或许再恰当不过。
他走在世人的最前列,倡导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会使百姓“有耻且格”;他奉行以信取天下,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憎恶僭越之行径,痛恨“八侑舞于庭”的大不敬做法;他向往灿烂的周文化,坚信“文王既没,文在兹矣”;他远离小人,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悔恨“没世而名不称”,感伤“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揽五美于一身,屏四恶于万里”,圣人以其高尚的精神品质,为万世之楷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是他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的品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他严于律己、非理不为的品质;“正名、顺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他正己修身,模范带头的品质;推“三年之丧”,行“孝悌”之名,是他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告的品质;“以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是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品质……“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让人遵循”。孔子以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问心无愧的顽强,一路走来,并将继续走下去,永远不停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