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学设计
北仑区紫石中学 胡俊杰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组歌》教学设计4。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 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组歌》教学设计4》。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 (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 (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朗读感知
拓展阅读
1、诵读欣赏《蝉》教学设计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一、作者介绍
虞世南(公元558~638),唐初*家,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二、注释
1、饮:饮用,喝 2、籍:jiè 凭借
3、緌 :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4、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5、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三、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四、诗歌赏析
1、《蝉》选自 作者 ,字 , 地 区作家。
参***:全唐诗 虞世南 伯施 越州余姚(今属浙江) 2、你能说出几个含蝉的成语? 参***:噤若寒蝉 金蝉脱壳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寒蝉凄切 蛙鸣蝉噪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蝉联往复 蝉腹龟肠 蝉蜕龙变
3、、这是一首咏物诗,从 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参***:形状、习性、声音
4、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参***:托物言志
5、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6.虞世南《蝉》一诗中,诗人借蝉抒怀,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的句子是: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7.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8.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9.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力,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10.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 11.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13、积累:含蝉的古诗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14、赏析“垂緌饮清露”
参***: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15、赏析“流响出疏桐”
参***: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2、19《家庭电路》获奖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编号:yw20140910) 九 年级 物理 学科 导学案
执笔: 陈守勇 初审: 审核: 授课人: 使用时间班级: 九(4)(5)(6)
班级: 姓名: 小组: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1.扎实掌握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电路元件的作用; 笔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会确定允许接入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最大电功率。 3.激情投入,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家庭电路的组成,各元件的连接方式。 难点:熔丝的特点及熔丝规格的选择 【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
1.利用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难点,再独 立完成导学案。
2.训练案A层同学全做,B、c层同学做基础知识训练。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回顾
1.电路的联接方式有哪几种?
2.各用电器工作要互不影响用哪种联接方式? 二、预习指导 1.家庭电路组成:
① ② ③ ④ ⑤ 2. 连接顺序:
① ② ③ ④ ⑤
三、预习检测
1.简单电路的组成是什么? 2.各元件的作用是什么?
3.家庭电路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实用电路,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组成部分又有什么作用呢?
【课内探究案】
一、预习交流
课本108页1、2题。 二、明确目标 见最上端学习目标 三、分组合作
探究一: 1.明确家庭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探讨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及顺序?
①进户线:进户线共两根,一根叫火线,另一根叫 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为_____伏,在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为 伏,火线与大第1页 共4页 打印日期:1/12/2015 10:29:24 PM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编号:yw20140910) 地之间的电压为_____伏。为了安全考虑,家庭电路中还有地线。 ②电能表:作用是 ③总开关:作用是 ④熔断器:作用是 ⑤插 座:作用是 探究二:明确各元件位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议一议】组成家庭电路的原件及各部分的作用 ①进户线:进户线共两根,一根叫火线,另一根叫 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为_____伏,在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为 伏,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为_____伏。为了安全考虑,家庭电路中还有地线。 ②电能表:作用是 ③总开关:作用是 ④熔断器:作用是 ⑤插 座:作用是 展示点拨:熔断器的选择 【练一练】画出各部分元件 题1. 探究三:自学教材第112页(观察三线插头与三线插座) 按照接线规范将以下三线插座接入电路 【练一练】1.参照图15-15,按照接线规范将以下三线插座接入电路 零线 地线 2.观察开关与灯泡的连接,完成以下填空: ⑥开关:为了控制灯泡,开关应与灯泡 联。 ⑦灯泡(用电器):为了保证每个灯泡(用电器)都能独立的正常工作,各灯泡(用电器)都是一端接在 上,另一端接在 上,即这些用电器之间是 关系。 3.参照图15-15,按照接线规范将上图中电灯和开关接入电路 探究四:了解测电笔构造及使用方法 1、自学书本第20页,观察测电笔,写出它的构 造: 2、测电笔的正确握法: 3、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 思考:人能否接触笔尖金属来测量? 测电笔的作用:鉴别火线与零线 【练一练】 在图2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接通后,电灯L不亮,若用测电第2页 共4页 打印日期:1/12/2015 10:29:24 PM
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 个人具有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4.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怀特森老师具有的坚持不懈、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2.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
3.正确理解怀特森老师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精神的做法。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3、教师导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用自己的话说说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三、探究老师的个性
1.快速看课文,找出作者评价怀特森先生的一个句子。 (1)说说作者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他的个性表现在教学方法独特,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是出人意料。 (3)那么课堂上发生的哪些事情让作者出乎意料,也是你所没想到的? 2.学生交流。
(1)“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1
①试卷发下来后,“我”什么反应?(目瞪口呆)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能体会作者这种感受呢?(竟然)
②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什么叫“目瞪口呆”?在自己平时的生活,你遇到过让你“目瞪口呆”的事吗?想想在那种情况下的感受?再读一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惊讶来?
③作者为什么“目瞪口呆”?“目瞪口呆”的只是作者一个人吗?(全班)从哪里可看出。
④一次考试居然全班得了零分,这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这正如作者所说的,这真是一个 “很有个性的人”?
⑤全班考试得零分,真是出人意料,还有什么地方让你出乎意料? (2)交流句子:
“很简单,??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是错误的信息。” ①对老师的这种解释,“我们”有什么反应?从哪看出来的?
②假如你是怀特森的学生,你现在怒火中烧,你回到家中,你会怎样向你的妈妈去学这一番话?试着说出来。
③我们全班都气炸了,但怀特森一点都不理我们的感受,这老师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为此他特别强调,??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①将零分写进成绩报告单,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②虽然把零分写进成绩报告单,对我们来说,是很难接受,但老师却一定要这么做,只是因为他希望我们记住的是什么呀?(指读“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③原来如此“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3.讨论: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 四、探究“最好”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 2.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句子来回答。
3.同学们,怀特森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科学的精神,教给我们人生的道理。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但他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当我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的朋友时,朋友是这样评价我的老师出示:“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对于朋友的评价,我是这样说的:“不,你的看法错了。” 因为,在作者眼中,怀特森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教师小结。
2
4、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原泉小学 姓名:刘玉兰 联系电话:13809386875 案例内型:课内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下册起,共安排了4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四篇文言文皆篇幅短小,可称“小古文”。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启蒙之门。
“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叶圣陶语)小学“小古文”教学,应遵循其“小”的特点,启蒙的阶段目标,把握三个一点:“激发一点兴趣”“读出一点韵味”“揣摩一点语言”。
一、激发一点兴趣
第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杨氏之子》课前交流,我从生活入手,老师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刘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学生联系生活明白是“姓刘人家的女儿”意在营造学古文的语境。
第二,降低难度,激发兴趣。“难读”“难懂”造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我们不妨降低难度,学生不会读,教师范读、带读、教读。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铺设台阶。
第三,拓展阅读,激发兴趣。《杨氏之子》从《世说新语》导入,拓充《徐孺子赏月》《口中狗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像《杨氏之子》
1
这样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有两千多个,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二、读出一点韵味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读”的指导要“实”,要求要适度。《杨氏之子》的读分四个层次:音、断、意、情。 三、揣摩一点语言
“文言共生”是语文教学的性质,教学中当警惕“废于清议”或“死于章句”的偏颇现象。如《杨氏之子》中“禽”的演变,“惠”的通假用法,“孔君平”、“孔”、“夫子”等同一个人的不同称谓,谁为谁设果的省略??只有把语言文字的教学放在文字文化的大背景下,教学才能扎实而不枯燥,浅白而不浅薄。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杨氏之子》《徐孺子赏月》《口中狗窦》的主要内容。
2、运用品味语言、比较异同等阅读策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精妙。
3、拓展阅读材料,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言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在交流朗读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特点。
2
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练,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引导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古文佳句,谁能说一说呢?刚才你们说的古文佳句用的语言是古人的,用这样的语言写的文章叫古文,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二、学习《杨氏之子》 (一)、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杨氏之子》出自哪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2.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尝试着读一读。 4.根据注释理解词语 5.“禽”是什么意思?
“禽”指鸟。这一句中,“家”和“禽”是两个词语,“禽”字前面要停顿,才能让人听明白。(课件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反复练读,理解课文内容。
3
(二)、抓人物,感知大意
1.再读一读课文,碰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
2.出示:“杨氏子”、“其”、“儿”、“儿”、“儿”、“君”这些词,再读读这些词语,又有什么发现?
3.第三句,没有人物,为设果,到底谁为谁摆上水果? (出示填空:( )为( )设果) (三)、品对话,感悟聪慧 1.师生一起读文。
师:第一句总起,后四句用一个小故事具体写。
2.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能看出杨氏子的甚聪惠呢,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下来。(生边读边圈画) 3.交流汇报。
4.师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特点。 三、阅读《徐孺子赏月》《口中狗窦》 学习要求: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短文,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大意。
2、完成下列表格。 阅读篇目 《徐孺子赏月》 《口中狗窦》 精妙的语句 写出喜欢句子的意思
4
四、课外延伸
1.课后搜集广告词、歇后语、相声、笑话等,下一周我们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体会语言的精妙。
2.借《世说新语》读一读,这本书里有原文、注释、译文,相信你能读懂,也会喜欢。
小古文 语言的精妙
《杨氏之子》 风趣幽默 《徐孺子赏月》 偷梁换柱 《口中狗窦》 击中要害
5
5、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一、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及其意义 1 、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 设计所涵内容广泛
说到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应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即便在教学设计之前嵌有“小学记叙文写作”字样的限制,但范围同样还是过大。
如果辨析一下,大家就会发现“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至少应该拥有两大方面:一是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二是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局部的教学设计。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因为视角不同,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①从一篇文章而言的整体设计 ②从一批学生而言的整体设计 ③从一节课程而言的整体设计
从一篇文章而言的整体设计,出发点是“一篇文章”,立足点是
“一篇文章”,终极归宿仍旧是“一篇文章”;从一批学生而言的整体设计,出发点是“一批学生”,立足点是“一批学生”,终极归宿仍旧是“一批学生”;从一节课程而言的整体设计,出发点是“一节课程”,立足点是“一节课程”,终极归宿仍旧是“一节课程”。
因此,若进行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那就务必要确认到底由哪个整体角度入手。只有如此,教学整体设计才能务实,才能深入。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局部的教学设计,与整体的教学设计异曲同工,但是拥有不同视角,最起码也有三个不同领域:
①“方法传授”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②“学生差异”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③“课程结构”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方法传授”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是以“方法传授”作为切分“局部点”的一种局部设计。这类“局部设计”的第一关注点是“这种方法的哪个局部,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学生差异”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是以“学生差异”作为切分“局部点”的一种局部设计。这类“局部设计”的第一关注点是“这个学生、或者这批学生的哪个局部,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课程结构”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是以“课程结构”作为切分“局部点”的一种局部设计。这类“局部设计”的第一关注点是“这节课的哪个局部,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
因此,你若进行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局部的教学设计,那就务必确认到底由哪个局部角度入手。只有如此,你的教学局部设计才能务实,才能深入。
⑶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常有人说到“窥一斑见全豹”。“窥一斑见全豹”固然有其优势,“见全豹”比较费时、比较费力,“窥一斑”则可以摆脱这些麻烦。通过一个局部,了然一个规律!确实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
不过,也有人喜欢先做“整体全面把控”这项工作。“整体全面把控”是学习的必要前提。倘若,我们在学习之初对于整体面貌似是而非,那么,无疑会给学习效果打上折扣。事先全面了解学习过程之中各个环节,对于保证学习成色同样关键!
那么,我们这里的课程——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鉴于时间、篇幅等原因,到底要给大家讲授哪种教学设计呢?
请大家注意,“从一篇文章而言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整体设计中的、构思入门的教学设计”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⑴设计是一张蓝图,是一个预案
如果说教师教学是一项工程,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工程的蓝图。你听说过没有蓝图的建筑工程吗,随着时代发展,蓝图的精密程度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是由于发展的继续,一种大于蓝图的事物——预案应运而生。但凡组织活动,一定要先有预案。防患于未然,事先把一切可以想到的全部情况都要想到??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工程之中、活动之中的蓝图、预案。
⑵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成色 如果说教师教学是一项工程,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工程的蓝图。工程的蓝图,筹划了工程的整体面貌,算出了工程的各项数据,标注了工程的各项指标,同时也指出了工程的各项禁忌、注意事项等等许多于工程顺利开展关系极为密切的内容。
如果说教师教学是一项活动,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活动的预案。活动的预案,不仅预设了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预设了活动可能出现的麻烦,而且,特别是还设计了应对问题、应对麻烦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
因此,无疑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论:假设单从教学设计而言,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教师倘若能够做好,他的记叙文教学效果则
好。反之,教师倘若不能做好,他的记叙文教学效果则差。
1 、 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在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中的位置 从一篇文章而言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整体设计,拥有三个主体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第二阶段是“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第三阶段是“小学记叙文成文教学设计”。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三个主体阶段分为两个单元:“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与“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是一个单元——基础单元;是“小学记叙文成文教学设计”是另外一个单元——生成单元。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基础单元”中的两个子项——“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与“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教学顺序可以自主选择,先教“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后教“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或者先教“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后教“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均可。
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任务在于从总体上设计文章的主骨
架。也有人爱开玩笑,说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任务在于设计“记叙文的妈妈”!
人体不能没有骨架,没有骨架,人体就会瘫倒。人人都有妈妈,记叙文其实与人一样,同样应该拥有自己的妈妈。
以下面这篇文章为例: 战胜懒惰
战胜懒惰,可以扫清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战胜懒惰,可以激发自己前进途中的信心!接受战胜懒惰的至理名言,必然进步!
我这人原来比较懒,干什么都不是很努力。不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开始尝试着念书战胜懒惰。学习语文,语文课里记叙文课是最让大家头疼的。我也不是很喜欢记叙文,但是为了改变自己懒惰的毛病,我强迫自己每天设计两套提纲,同时还要从休息时间里掰出一块时间练习写作段落!不仅在学校是这样,周末,大家都愿意到外面去玩儿。哪怕不玩儿,在家里休息一下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我呢?每个周末都坚持不休息,把所有休息时间全部用于做数学题,温习一周自己课上记的所有笔记。遇到有些笔记不是很清楚的时候,还要重新整理一下那些笔记??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通过努力,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外语测验,老师出的题目特别难。许多外语原本不错的人都*了,而
我却不仅把所有题目都顺利做了出来,而且名次还提升了九位??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更应该去主动接受那些至理名言。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更应该去努力寻求助我前进的至理名言!
梳理文章构思: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
所以,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时的重要工作。在设计过程之中,大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基础构思教学设计、实战构思教学设计。
入门,就是基础。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入门,需要关注三个重要问题:
①关注构思“入点句”的设计
何谓“入点句”,“入点句”就是完成构思的切入点。能够回忆起
你在母腹里最先长出的是什么吗?是鼻子尖儿!听说过“鼻祖”一词吧,那就是佐证。
构思有如一个人,构思在出生过程之中,同样拥有鼻祖,构思的鼻祖就是“入点句”。
人拥有“鼻祖”之后,以它为参照,上面长眼睛,下面长嘴巴??构思拥有“入点句”之后,以它为参照,才能完成其它句子??
怎样完成“入点句”呢?一共是三步,我们仍以《 战胜懒惰》为例。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战胜懒惰》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战胜懒惰》一题,属于“什么样”。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谁 +干什么 +可以表现“ 战胜懒惰”呢?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念书 + 战胜懒惰。 至此,我们完成了构思第一句: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②关注构思“配合句”的设计
何谓“配合句”,“配合句”就是构思完成 “入点句”之后,设计配合“入点句”的句子。
从原则上讲,“配合句”可以分为“前配合”、“后配合”两种。“前配合”是——原因的配合,“后配合”是——结果的配合。
在入门阶段,教师可以只设计“后配合”——结果的配合。具体步骤有三:
构思“结果配合句”设计第一步: 看清“入点句”—— 我念书战胜懒惰。 构思“结果配合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 我念书战胜懒惰之后,谁会什么样? 构思“结果配合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至此,我们完成了构思前两句: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③关注构思“归纳句”的设计
何谓“归纳句”,“归纳句”就是完成构思“入点句”、“配合句”之后,归纳“入点句”、“配合句”所表达意思的句子。
完成“归纳句”,应该要比完成“入点句”、完成“配合句”复杂,而且还要拷问操作者的分析、归纳、选择、提炼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构思“归纳句”设计第一步:
提问——“入点句”的核心意思到底是什么? 比如,“入点句”是“ 我念书战胜懒惰” 回答—— 战胜懒惰 构思“归纳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结果配合句”的核心意思到底是什么? 比如,“结果配合句”是“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回答—— 进步
构思“归纳句”设计第三步:
提问——“入点词语”“结果配合词语”能够整合成一个什么句子?
比如,“入点词语”—— 战胜懒惰 “结果配合词语”—— 进步 回答——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
也可以 回答—— 若想进步,你就需要战胜懒惰! 特别注意事项 1:
使用“选择法”,归纳——句子的核心词语。 比如“被归纳句”是: 我 学习认真。 前提 确认句子类型—— 谁 + 干什么 +什么样 方法 选择法 1 、删除“谁” 2 、删除“干什么” 3 、剩余的——中心词 注: 什么叫做“中心词”
我 学习 特别认真。——中心词是“认真”,不能有“特别”这
类修饰语。
特别注意事项 2:
使用“提炼法”,归纳——句子的核心词语。 比如“被归纳句”是: 老师经常表扬我。 前提 确认句子类型—— 谁 +什么样 方法 提炼法 1 、删除“谁”
2 、对剩余的“词语”进行“抽象”:被表扬 注: 什么叫做“抽象”
抽象——去个性、找共性——放大“涵盖范围”。 特别注意事项 3:
怎样“整合”两个核心词语为一句话? 比如两个核心词语是“ 认真” “ 被表扬” 方法 1 “ 入点词语 ”在先 1 、 认真 , 就会得到表扬!
2 、 认真 就能被表扬。 ??
方法 2 “ 入点词语 ”在后
1 、若想得到表扬,做事必须 认真 ! 2 、被表扬的人,大多都是 认真 的人。 ??
至此,我们完成了构思三句话: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
入门之后,拥有了基础。拥有了基础,还需要升级。
在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入门之后,教师还需要进行构思教学设计升级。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升级,需要大家关注三个重要问题:第一, 明确三类“基础题型”的“入点句”设计方法;第二,学会
设计“变易题型”的“入点句”;第三,了解构思教学设计升级中的事半功倍、以逸待劳。
①明确三类“基础题型”的“入点句”设计方法
在完成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入门之后,教师需要进行升级设计。升级设计的第一步,即——教会学生能够针对三种不同样式的“基础题型”设计“入点句”。
小学记叙文的题目,基础题型有三: 基础题型 1 、勇敢 基础题型 2 、上体育课 基础题型 3 、我
怎么才能面对三种基础题型设计“入点句”呢?
第一,面对“基础题型 1”设计“入点句” (这是前面介绍过的方法) :
比如, 题目是《勇敢》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勇敢》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勇敢》一题,属于“什么样”。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谁 +干什么 +可以表现“ 勇敢”呢?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上体育课 + 勇敢。
第二,面对“基础题型 2”设计“入点句”: 比如, 题目是《上体育课》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上体育课 》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上体育课 》一题,属于“干什么”。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谁 + 上体育课 +什么样 ?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 上体育课 + 勇敢。 第三,面对“基础题型 3”设计“入点句”:
比如 题目是《我》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我 》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我 》一题,属于“谁”。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我 + 干什么 +什么样 ?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 上体育课 + 勇敢。 ②学会设计“变易题型”的“入点句”
教师在构思入门之后进行升级设计,教会学生能够针对三种“基础题型”设计“入点句”之后,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教会学生能够针对各类题型设计“入点句”。
什么叫做 “变易题型”呢?
所谓“变易题型”,就是“基础题型”繁衍出来的、并非像基础题型那般规矩的题型。特别需要指出,在实际写作之中,这类题型所占比重很大,务必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那么,“变易题型”到底什么样?可见下图: 记叙文题型示图:
大家看到的这 15个题目,其中前三个属于 “基础题型”,另外的 12个则属于 “变易题型”。问题来了,对于 4—— 15这些题目,到底怎么设计它们的“入点句”呢?
在数学学习之中,我们经常使用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这样的说法。已知条件是人家给我们的, 未知条件是需要我们去寻找的。其实,在记叙文学习之中,在完成“变易题型”“入点句”的时候,同样拥有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这样的概念。
我们这里要讲的,其实就是分析题目到底属于“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之中的哪个条件,把它视为 已知条件,之后根据题目所给的 已知条件,再去补足 未知条件!
我们给“变易题型”设计“入点句”的基本对策是:
首先,分析题目属于“入点句——三位一体”中的哪一条件(把
题目视为 已知条件)——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其次,根据题目这个已知条件,去补足“入点句——三位一体”中的未知条件 。
大家可见下面的“入点句”设计操作: 1 、认真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参加考试 + 认真 2 、画画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画画 +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 、我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扫地 + 任劳任怨 4 、合作
谁 + 干 什么 + 什么样
—— 我和爸爸 + 合作 做饭 + 配合得很不默契
谁 + 干什么 + 什么 样
—— 我和爸爸 + 做饭 + 合作 得很不默契 5 、选择
谁 + 干什么 + 什么 样
—— 我 + 扫地 + 专门 选择 明面儿的地方扫 谁 + 干 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做值日 选择 最累的扫地 + 极为认真 6 、微小
谁 + 干什么 + 什么 样
—— 我 + 考数学 + 丢了一个 小 数点儿 7 、雨中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冒雨 回家 + 发现了小草的坚韧 8 、礼物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为同学制作 礼物 + 创意新颖 9 、苦与乐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练习 800米跑 + 几次几乎昏迷 —— 我 + 参加 800米跑测试 + 全班排名第一 10 、心灵的距离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们 + 准备联欢会 + 什么都瞒不过老师的眼睛,老师什么也瞒不过我们的眼睛
11 、读书真好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读历史书 + 考试时历史书帮了我大忙 12 、失败的泪水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 # 原因
—— 我 + 坐在屋里 + 无声的抽泣 * 翻译
13 、幸福的港湾(痛苦的泥潭) 什么东西 + 什么样
——我寒冷,家给我温暖;我失败,家给我安慰 # 原因 —— 家 + 是幸福的港湾 14 、挫折让我成长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我不按规矩操作 # 原因
—— 我 + 糊风筝 + 风筝根本飞不起来 —— 我汲取教训获得了成功 15 、在 的日子(拼搏、受挫)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准备体育考试 + 拼搏 ——我体育成绩逐日攀升 # 结果
③了解构思教学设计升级中的事半功倍、以逸待劳
可能在前面开始进入“升级设计”的时候,就有人产生了疑问:自从“升级设计”开始,我们的构思设计就一直在讲“入点句”的设
计,而几乎一直没有再说到“配合句”、“归纳句”。那么,“升级设计”难道就没有“配合句”、“归纳句”了吗?
事实正好相反,“升级设计”不仅不能没有“配合句”、“归纳句”,而且“升级设计”在有些时候还需要更多的“配合句”和更复杂的“归纳句”。可是,我们在前面讲授“升级设计”过程之中,确实又没有再讲“配合句”、“归纳句”,原因何在?
需要大家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升级设计”,一切都要依据题目来进行。因为题目变化了,“入门设计”时学习的方法或许就“不能继续支持‘新题目’入点句的设计”了。
注意,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面对“新题目(包括‘除入门讲解过的一种题型、另外的两种基础题型’和所有的‘变易题型’)”的操作,就一定会因为没有支持而变得捉襟见肘。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是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最为事半功倍、最为以逸待劳的方法,就是面对“新题目”,我们学会设计“入点句”,学会给所有“新题目”设计“入点句”,只要“入点句”设计好了,“配合句”还有“归纳句”按照“入门设计”时学习的方法照方抓药,一切也就都不在话下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逸待劳。 当然了,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的设计,我们上面所言还仅仅属于
一个开头。在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的设计之中,完成了“入门设计”,再完成了“升级设计”,姑且不去说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不去说记叙文成文教学设计,后面的工作也仍旧还有许多许多,不过见于篇幅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了。
有道是研究没有捷径,也有道研究没有极限。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的研究没有捷径,同样也没有极限。大家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继续研究下去,那样,我们一定还会发现其中更多的奥秘、体会其中更多的乐趣。
好了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次再见! 案例评析1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构思写作第四课 补充证明》
讲课教师: 范华佳(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教师) 评析教师: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教案】
课题: 构思写作第四课 补充证明 设计: 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 范华佳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构思设计”之中的“补充证明” 2 、比较“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用于自己的设计 3 、让学生体会“选择”的快感
课型: 作文综合课
教学重点: “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补充证明”中的“翻译法”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法 教具: 计算机多媒体 课时计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生分组写出“谁”、“干什么”和“什么样”,组成各种有趣的句子。
二、复习巩固:
1 、复习“设计提纲”的五步。 2 、复习作入点句的前三步。
过渡:前三次课,我们学习了设计提纲“入点句”中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落实人物和落实事件,现在我们来学习完成“入点句”中最重要的一步——“补充证明”。
三、学习“补充证明”
(一)、 为什么学习 “补充证明”
1 、以 “勇敢”为题,完成入点句的前三步,并给它加上补充证明。 2 、看“勇敢”的入点句,找出哪是“补充证明”
移入法 嵌入法 翻译法
(三)、练习
现在让我们做个练习来检验一下这三种方法 练习一、 请你来说说下面的补充证明用了什么方法 题目:任劳任怨 我扫地,任劳任怨
我扫地,主动、认真,一点怨言都没有。 我扫地,大家都夸我任劳任怨。
练习二、 请你自己试着用这三种方法之中的一种完成下面的补充证明
题目:胆怯 我参加考试,
总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 “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中,“移入法”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同学们在使用“嵌入法”时大多是用 “总是、一直、始终”等这样的词语与题目相加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让我们的“嵌入法”完成起来变得容易了。但是,通过练 习老师也发现同学对“翻译法”掌握不好,没关系,我们来看下面的例题,你会发现“翻译法”也是有小技巧的。
(四)、重点学习“翻译法” 例子: 题目:胆怯
我学游泳,刚呛了一口水 ??
看见别人淹着了 ?? ??
归总:你有什么发现?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用“找台阶”的方法来思考“在我学游泳时,发生什么事我就胆怯了呢?”这样我们会想到很多事情,再把它用一句话写出来,这就用“翻译法”完成了对“入点句”的“补充证明”。我们来做个练习。
(五)、归总“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
练习三、 试试看,下面这道题,你能用“翻译法”完成几组补充证明? 题目:不认真 我写作业,
过渡: 到此为止,我们就学完了完成一个“入点句”的四步,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入点句”的出生全过程。
四、设计 “入点句”的出生全过程 ⑴注意一个题目 ——胆怯 ⑵设计
第一步 ——理解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勇敢,干什么都害怕! 第二步 ——落实人物: 谁?
我
第三步 ——落实事件: 谁 + 干什么? 我一个人在房间睡觉,
第四步 ——补充证明: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就算是勇敢? 注意这时就要找出“补充证明 ”了 ,引导学生找答案,根据答案出示:
我一个人在房间睡觉,听到一点儿声音就吓得哆嗦。
练习三: 请你自己试着完成一个“入点句” 题目:有爱心 入点句:
方法提示:再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入点句”可以用 “谁 +干什么 +什么样”的格式来完成! 五、作业
作业一: 请选择补充证明方法中的两种补完下面题目的两个入点句 题目: 仔细
作业二: 请你试着完成下面题目的“入点句” 题目:马虎
【案例评析】
范华佳 老师的构思设计第四课,是“小学生构思入门系列课程”的第四节课。前面的第一课,老师讲解的内容是“理解题目”;前面的第二课,老师讲解的内容是“寻找人物”;前面的三课,老师讲解的内容是“寻找事件”。老师的构思设计第四课“学会补充证明”是在前面三节课基础之上生成的。
本课教学目标中的第二条明确指出“ 比较‘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用于自己的设计 ”,我以为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 设计,就是一个盘算。教师教学设计,实际就是在授课之前精心盘算如何把自己要讲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掌握。 范华佳 老师为完成教会学生掌握构思“入点句”起见,在学生领会“小学生构思入门系列课程”前三节课之后,精心设计“ ‘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 ”,无疑是“精心盘算如何把自己要讲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的一个具体落实。
“ ‘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 ”到底什么样?移入题目为一,嵌入题目为二,翻译题目为三。
值得一提, 范华佳老师特意把“翻译题目”设计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十分准确。毫无疑问,无论移入、抑或嵌入,都要远远比翻译繁复许多。那么,老师精心设计翻译法在学生课堂之上的落实,肯定就成了本课设计之中的重中之重!
案例评析2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构思设计第九课 学会设计归纳句》 讲课教师: 王银玲(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教师) 评析教师: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教案】
课题: 构思设计第九课 学会设计归纳句 设计: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 王银玲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构思设计”之中“设计归纳句”的方法 2 、让学生学会在两个单句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3 、让学生体会概括与分解的辨证关系 课型: 作文综合课
教学重点: “设计归纳句”的三步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 整合归纳结果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法 教具: 计算机多媒体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构思前三句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要想学好作文就要先学构思,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提纲。 “ 设计提纲 ” 要做五句,我们已经学习了制作提纲的
前三句,谁说说哪三句?这节课我们学习设计提纲第四步——做归纳句 (板书:归纳句)
2 、引入新知,理解“归纳”:
什么是归纳呢?老师查字典后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归纳 就是归拢并使它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
出示水果蔬菜图,分一下类。得出水果和蔬菜两类。再进行归纳,水果和蔬菜可以归纳为同一类——食物。实际上我们刚才做的事就是把这些东西进行归拢,让它们有条理,这就是归纳了。 3 、学习归纳句的意义
出示《聪明》这篇文章(出示课件),师范读一遍。
师:归纳句就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出示:归纳句,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是写出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板书:中心)
出示《聪明》这篇作文的提纲。理解小提纲。 二、学习制作归纳句 1 、打比方理解归纳句
水果就好比入点句,蔬菜就好比是原因句,实物就是我们制做的归纳句。
2 、学会设计归纳句的设计方法 ⑴ 出示 归纳句的设计方法 指生读。
⑵ 学习 第一步:把入点句变成一个词语
①指生读第一步 ②出示提纲: 聪明 原因句 入点句 归纳句
阿猫、阿狗经过特殊训练。
两个盗贼行窃,阿猫、阿狗巧施妙计抓住了盗贼。
指 2 生读入点句,第二生读时请生回忆:入点句如何制作出来的? ③寻求方法
入点句就是给题目做的一个具体句。得出入点句变成一个词语的小窍门是:题目配合法:题目是什么,就归纳成什么。为了好记,我们可以把入点句变成的词语叫做入点词(板书:入点词)在变入点词时我们看什么?(板书:题目) ⑶ 把原因句变成一个词语。 ①指生读原因句 ②“寻找提炼法”
问:你们判断哪个词是阿猫阿狗抓住盗贼的真正原因。指导生找到关键词——训练,小结方法:我们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原因句变成了一个词语,我们也可以叫它原因词。(板书:原因词) ⑷ 把归纳出的词语写成一个句子。 ①理解 “入点先后法” ②入点词在先用常用连接词组句
出示常用的连接词语有: 是、要、需要、源于、 必然、使(人)、 让(人)
生试着用连接词写出归纳句: 聪明是训练出来的。 ??
③入点词在后用常用连接词组句 训练原因聪明。 ??
3 、总结 设计归纳句的设计方法(结合投影、板书) 4 、 学会设计归纳句的设计方法 出示提纲 2 聪明 入点句 结果句 归纳句
观察:和刚才的提纲比有什么变化? 按照 归纳句的设计方法作归纳句。 第一步,把入点句写成一个词语——聪明
第二步:把结果句写成一个词语,聪明的结果是什么?找关键词——
两个盗贼行窃,阿猫、阿狗巧施妙计抓住了盗贼。 阿猫、阿狗得到了主人的犒劳。
犒劳。我们写归纳句的目的是告诉人们道理,所以在找到关键词犒劳时还可以进一步提炼成——嘉奖,
第三步:把两个词语写成一个句子。两种情况:入点词在先,出示常用词语,生选择,聪明必然受到嘉奖。入点词在后,选择连接词:嘉奖源于聪明。
5 、总结方法:归纳句的设计方法有三步出示课件
三、练习 虚心
入点句 我写大字虚心 向老师学习。 结果句 我参加书法比赛,得了一等奖。 归纳句
四、总结(板书)
1 、把 “ 入点句 ” 变成一个词语 (题目相配法)
2 、把“原因句” (“结果句”)变成一个词语 (寻找提炼法)
3 、把归纳出的词语,写成一个句子 (入点先后法) 五、作业
同学们,知识在于运用,学会了设计归纳句的方法,我们要在课下多加练习。出示作业:
六、回归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给入点句、原因句或入点句结果句做归纳句的方法。构思设计分五步,我们学会了构思设计最关键的第四步,学好了这四步,我们就可以写出一篇构思巧妙、立意深刻的作文了,相信待你们学完整套构思设计的方法后,你们的写作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七、板书
【案例评析】
王银玲 老师的构思设计第九课,是“小学生构思入门系列课程”的倒数第二课——学会设计归纳句。
归纳,是关于作文、关于阅读的双重任务。在写作教学范畴,构思设计之中需要归纳。在阅读教学范畴,归纳同样拥有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
这里我们需要提出一个观点:老师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得实在?若想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得实在,务必竭尽全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强劲支持,务必竭尽全力给学生搭建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的支架。 请看 王银玲老师的构思设计第九课的支持、支架: 1 、把 “ 入点句 ” 变成一个词语(题目相配法) 2 、把“原因句(结果句)”变成一个词语(寻找提炼法) 3 、把归纳出的词语,写成一个句子(入点先后法) 关注上面这三步支持,大家需要看到以下不同: 第一,支持、支架是分步骤的。
这里的 1 、 2 、 3 ,恰恰就是步骤的落实。 第二,支持、支架是分层次的。
比如, 老师的支持 2 —— 把“原因句(结果句)”变成一个词语(寻找提炼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寻找提炼”。何谓“寻找提炼”实际是两种不同的具体支持!寻找,是在被归纳句之中“找”出核心意思词语;提炼,是在被归纳句之中“炼”出核心意思词语。
衷心期望所有教师在自己教学设计过程之中,都能够把 竭尽全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强劲支持作为自己的备课追求。
王银玲 老师的构思设计第九课,是“小学生构思入门系列课程”的倒数第二课——学会设计归纳句。
归纳,是关于作文、关于阅读的双重任务。在写作教学范畴,构思设计之中需要归纳。在阅读教学范畴,归纳同样拥有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
这里我们需要提出一个观点:老师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得实在?若想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得实在,务必竭尽全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强劲支持,务必竭尽全力给学生搭建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的支架。 请看 王银玲老师的构思设计第九课的支持、支架: 1 、把 “ 入点句 ” 变成一个词语(题目相配法) 2 、把“原因句(结果句)”变成一个词语(寻找提炼法) 3 、把归纳出的词语,写成一个句子(入点先后法) 关注上面这三步支持,大家需要看到以下不同: 第一,支持、支架是分步骤的。
这里的 1 、 2 、 3 ,恰恰就是步骤的落实。 第二,支持、支架是分层次的。
比如, 老师的支持 2 —— 把“原因句(结果句)”变成一个词语(寻找提炼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寻找提炼”。何谓“寻找提炼”实际是两种不同的具体支持!寻找,是在被归纳句之中“找”出核心意思词语;提炼,是在被归纳句之中“炼”出核心意思词语。
衷心期望所有教师在自己教学设计过程之中,都能够把 竭尽全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强劲支持作为自己的备课追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1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