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只有一个地球》的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题目贯穿全文,先讲人类拥有的地球美丽而渺小,接着讲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小、资源有限,然后讲人类不能够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呼吁人类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赖以生存的星球。
教学目标:
1、学习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小、慷慨、枯竭、和蔼可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地球的自觉性。
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精心保护好地球。
学情分析:
使用本教学设计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次,要求学生对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等方面有一定的感性积累,这样在课堂上才容易与文本共鸣,较快地进入情境。最后要求学生有积极表达的愿望和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才会精彩,教学目标才能高质量的完成。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环保方面、地球知识方面的资料。
2、教师制作相关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壮观,另一方面真实地向学生展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两种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真正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要精心保护。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并根据文章最后两段填空(出示课件)
因为(1)这个地球太 ,同时又太 ;(2)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 ;(3)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 ,所以要精心保护地球。
2、指名练习填空,并齐读这段话。
3、说说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感悟到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人类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我们马上就要跟随费俊龙、聂海胜两位宇航员叔叔去遨游太空了(播放课件)到了,快睁开眼睛看,我们的家在哪儿?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内容:宇宙空间画面,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画面以及一组表现地球山青、水绿、天蓝的壮丽画面。
意图:联系时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宇宙空间的神秘氛围,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直观、真实、具体地感受地球的美丽壮观,拉近了学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2、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地球美丽、渺小的句子。
3、交流画出的语句,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①.......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4、指导朗读交流的句子,读出对地球母亲的感激,读出自己独特的
感受。
过渡: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但它却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那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读自悟三、四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交流。课件出示重点句段,加以点拨。
①、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滥用化学药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3、让我们亲眼来目睹一下人类的愚蠢行为吧!(播放课件)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
课件内容:地球遭到破坏的情景。如森林被毁、大气污染、水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海湾战争的破坏以及沙尘暴肆虐、伊拉克油井大火等画面。
意图: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对地球母亲的摧残,活生生的画面,富有*力的解说,怵目惊心,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人类这种暴行的憎恨,对地球母亲的深切同情,其环保意识在他们心中不知不觉地就进一步增强了。
4、(出示课件)练习填空
我是( )资源,( )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是由于人类的破坏,我( )不能再生,( )造成( )生态灾害,如( )。
(任选一种资源来填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关联词语的用法,体会资源的有限、宝贵及其对人类的重要)
5、指导朗读三、四自然段,读出对人们破坏环境的焦虑、痛心,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过渡:茫茫宇宙,星球无数,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我们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
(三)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1、自读自悟这三个自然段,说说课文怎样说明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联系上下文理解资源枯竭。
2、抓住关联词......但是......即使......也是.......再说......领悟第七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展开小小的辩论(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及课外收集到的资料)
人类是否能移居别的星球
小结:既然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那我们就更应该精心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播放课件)向学生展示一篇相关的文章《地球万岁》学生自读感悟。
意图:这里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
2、今天,就让我们站在万里之遥,再看一看地球母亲吧!(播放课件)当你看到这位饱经沧桑、伤痕累累的母亲,作为她的孩子,你想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动手写下来。
五、作业
成立环保小分队,拟定一份保护地球母亲的活动方案。
拓展阅读
1、涡流教案一等奖设计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课堂因反思而出彩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形势下,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语文教学*,冷静反思新课改赋予语文教学的新的理念、目的、内容和方法。
如教学《台阶》时,在完成了一个班的教学后,没有达到我的预设效果,我就认真反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觉得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时,耗时过多,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文章主题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有点儿缩水,而且还忽略了课中动态生成的问题:“父亲花大半辈子的时间去造房子,值不值得?” 的有效处理。导入新课时播放的背景音乐《愚公移山》,不能提前播,也不能整首播,提前播可节约时间,但缺乏新鲜感和神秘感;整首播耗时长,不能快速吸引学生。于是,我就截取了“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一段,且只播一边,声音可以稍大声点。在对课外延伸环节播放的音乐《父亲》的处理也如此,我只截取了“想想你的背影---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一节。结果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此过程中,我通过请教学校电脑老师,掌握了利用音频处理软件截头去尾的技术和不同音频文件之间格式的转换知识,还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也不能信手拈来就可以用,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地。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在课堂上出彩,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再如,教学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时,我起先采用干巴巴的说教,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后,就逐句进行讲析,结果教学完毕时,我随便叫一个同学,让其背诵,他却背不上来;更不用说“愿”的含义和对诗人情感的积极体验了。这样的教学在我的心中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不经意发现一个学生在画陶渊明种豆的图画,触发了我的灵感,使我想象到王国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是,我在教学本诗时,引入了用flash制作的动态画面《月夜归耕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处理,增加了《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对写作背景进行了更详尽的讲解:“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辞*)是对其三(乐农事)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的这两首诗。”结果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使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很准确到位,全班同学都能当堂背诵下来。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才能为学生烹制出营养丰富、色味惧佳“课堂大餐”。学生爱吃了、吃饱了、吃好了,我们就知足了,就会感到欣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只有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才能拥有出彩的课堂,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拥有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拥有生命的精彩。
2、涡流教案一等奖设计反思
教师的成长,除精深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之外,更在于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反思能力,这种能力,是导致一部份教师迅速成为优秀教师,而另一部份不能或比较缓慢地成为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概括出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的、片面的、肤浅的经验,无益于教师专业成长,无益于学校教育品位的提升。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是何等重要。
我们欣喜看到,这一点已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变成孜孜以求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教师的教育反思仍处在一种随意的、散乱的状态之中,影响了反思所应该具有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碰到了教育教学中的某个触发点,突然引起教师的灵感,从而再去思考、探究,并用文本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反思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随意性,也必须是零碎的,杂乱的,说得不好听,有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那儿。
因此,我们应该对“反思”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努力提升反思的质量。
怎样提升反思的质量呢?
首先,教师本人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特点,树立一个自身发展的"大致方向,明确一段时期研究的基本主题,强化问题意识,然后围绕这一方向、主题,变被动发现为主动寻找,变偶然触发为有机探索,从而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体系,使反思趋向于理性化、系统化,能有重点地探索、解决问题。
其次,要把握反思的侧重点。一般来说,反思的经过、成果,常常是以教育叙事案例、教育随笔等方式呈现出来。从实际情况看,我们教师没能处理,许多侧重于叙事,而忽略了分析,有点像教育故事。其实,顾名思义,“反思”是侧重于“思”而并非“叙”的。虽然“叙”是“思”的前提和基础,但“思”是“叙”的升华和最终目的。我们要多花功夫在分析研究上下功夫,讲深讲透。
第三,积极与其他教师合作,特别是同备课组教师的力量,广泛收集案例,集体攻关,拓展反思的横截面,使反思跳出窠臼,走高更广、更宽的境界,从而更具典型性。一个人闭门造车式的反思,往往受思想、经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免会产生片面、甚至歧误的后遗症;而通过群策群力,通过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一定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最后,在个案反思的基础上,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把相对分散的、零碎的反思成果,分门别类,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总结、分析、提炼,注入更多的理性思辩,形成有质量的科研成果,从而获得更大收效,促进自身专业的更快成长。不能在反思过后,将反思成果束之高阁。因为反思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成长过程的一个小小的中转站,一个登向顶峰的一级小小的阶梯,而*不是成长的终结。
我想,以上所说应当成为深化“反思”的努力方向。
3、涡流教案一等奖设计反思
在四年级美术教学中,校徽作为一种标志开始进入到学生的设计练习中,并且和学生已有的对生活的接触与理解相关联,作为小学生初次接触标志在这一课堂该如何启发呢,为此,将我关于这一课《校徽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和一点感受记录下来,以便提高对小学生所设计的校徽中表现形式的指导水平。
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所熟悉的标志,标志是什么,标志本身表达了什么意思,从回答中发现学生对已知事物本身了解并不深,为此,我结合了演示来启发学生,如交通标志,这次从学生回答中发现対实物标志的理解是有条件的,比如标志本身所处在的环地点等。有了以上简单的对标志的理解后,进而引申到校徽作为一种标志也应该是我们所熟悉和理解的,以此导入课题《校徽设计》。
其次,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所熟悉的标志,它们分别有什么寓意,如麦当劳、奥运会、美术馆……,从而激发学生对标志的设计产生兴趣。在这一环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已知生活中的事物是理解一点的,但是在语言组织和表达上还是要加强的。
接着出示一枚校徽案例,请学生谈一谈一个完整的标志由哪些要素组成,通过演示法和思考法步步启发学生,总结出三要素:图案、色彩、文字,那么,在了解标志本身三要素后,难点就出现了:怎样向学生传达既能体现图形、色彩、文字三要素又构图合理、造型美观的标志图形;另外,能否以欣赏法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标志,并从中引申出标志的表现形式:a.以文字为图形,b.以具体形象为图形,并且要始终将标志的表现手段:简约、概括和夸张等手法贯穿与上述难点教学中。
针对上述思路,展示了以文字为图形的学校标志和以具体形象为图形的学校标志,并结合演示同步讲解标志的三要素是否都具有及要注明该标志的设计意图,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标志的理解和创作思路,最后在评价上应本着学生自主、大胆的精神能否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与创作思路,并且是否符合了该学校的特色,通过几节实践教学我发现并且思考到:该如何通过作业收集并展示来反思去指导小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思路创作设计作品。
4、涡流教案一等奖设计反思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教学反思。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教学反思《千米教学反思》。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5、涡流教案一等奖设计反思
一周的工作有结束了,总结本周的工作如下:
本周听取了5月27日杜郎口中学之行的教师的汇报课以及6月3日的学校的开题报告及教研室徐以山主任的精彩指点。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面对学校现状,面对学校课改,学习杜郎口经验,听取教师的汇报课,聆听专家的指导,并经过自己的不断的思索,也领悟到了一些新的理念,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要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这一点,在我们教师的课堂上也充分得到了体现。
(二)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三)要给学生一个“落实的课堂”
在几堂课中,学生的合作交流、展示都做得还是比较好,但总感觉还是缺少了点什么,还是课堂的落实问题。一堂课落实上没有做好,那不算是一堂好课,至少是不能算是一堂优质课。那么怎样落实呢?
1、在合作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做大限度的发展自己,也为自己后面的展示提供好的舞台。
2、展示交流时,教师不要经常性的让学生自愿上黑板展示,(我们还没有达到一种程度)这样久而久之可能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反正我不上去展示又上去的,这样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就会不那么自觉了,学习的落实,课堂的落实更无从谈起。
3、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学生展示时,不要使用一种模式进行,要学生自觉展示、小组几号同学展示、教师点名展示(要优等生、良好生、特困生搭配)相结合这样可能学生学习落实上要好一些。
要想教学落实好,还远远不止这些,还值得去探索、去学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