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3:37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用语的出处 。连上两句是说。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

译诗、诗意:

(一)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二)

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拓展阅读

1、之涣《九日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之涣所作的古诗《九日》是一*喻户晓的名作,也是著名的诗。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1、蓟: jì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2、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稀:少,不多.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杂记》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归去的友人呢?

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

【大意】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公元725年前后,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在蓟北置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归。”秋风蓟北,草木调零,于此迂僻之地,自然不会有什么朋友.所以诗人才说故人稀.岂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诗这一位朋友吧!异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乡了,都要走,那谁谁呢?所谓且归,可说成同归吧。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菊花酒本为亲人朋友相逢时所吃的酒,的确,今天是相逢了,那就一起饮这酒吧,明天我们就要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之涣和上官致情当时皆因一些情由而都算做是失意之人.失意人和失意人同饮本是相逢时才吃的酒,酒后的第二天却又要天各一方了.从意外相逢到同饮菊花酒再到明日分,两人心里都各自压着一层霜,这层霜不是几杯菊花酒便化解得开的.那么,又是什么才能化得开呢。

2、商颂那

那题解:宋国人祭祀商的始祖成汤并赞美宋襄公。

猗与那与1!置我鞉鼓2。

奏鼓简简3,衎我烈祖4。

汤孙奏假5,绥我思成6。

鞉鼓渊渊7,嘒嘒管声8。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9。

於赫汤孙10!穆穆厥声11。

庸鼓有斁12,万舞有奕13。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14。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15。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16。

顾予烝尝17,汤孙之将18。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1.猗(ē)与那(nuó)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

2.置:植,竖立。鞉(táo)鼓:一种立鼓。

3.简简:象声词,鼓声。

4.衎(kàn):欢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5.汤孙:商汤之孙。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

6.绥:赠予,赐予。思:语助词。成:成功。

7.渊渊:象声词,鼓声。

8.嘒(huì)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9.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10.於(wū):叹词。赫:显赫。

11.穆穆:和美庄肃。

12.庸:同"镛",大钟。有斁(yì):即"斁斁",乐声盛大貌。

13.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14.亦不夷怿(yì):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夷怿,怡悦。

15.作:指行止。

16.执事:行事。有恪(kè):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17.顾:光顾。烝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18.将:佑助。

《那》是《商颂》的第一篇,同《商颂》的其他几篇一样,都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关于其成诗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成于商代,另一说则认为成于东周宋时。后一说以《史记》的记载最有代表性,其《宋微子世家》云:“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他的说法反映的是齐、鲁、韩三家诗的观点。而《毛诗序》云:“《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认为正考父只是得到殷商亡佚的十二篇颂诗,作了一番整理工作而已,后经孔子删定为今存的五篇。汉代商诗说、宋诗说两说并存,宋诗说占上风。其后欧阳修《诗本义》、朱熹《诗集传》等宋学名著均取商诗说。清代有代表性的《诗经》学著作,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陈奂《诗毛氏传疏》、方玉润《诗经始》等都主商诗说,但近代今经学家魏源、皮锡瑞、先谦都持宋诗说。至作《说商颂》,引殷墟甲骨卜辞为证,说明《商颂》非商代作品之后,宋诗说几成定论。本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一批新的成果,商诗说重新得到重视。笔者倾向于商诗说,同意持商诗说的张松如先生《商颂研究》的意见:“细详(《那》)诗义,似是一组祭歌的序曲,所谓《商颂》十二,以《那》为首。诗设有专祀成汤的内容,却描述了商时祭祀的情形和场面,大约是祭祀包括成汤在内的烈祖时的迎神曲。”

与《颂》诗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学史,而我们今天从音乐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所叙述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又有相当多的描绘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本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矿说:“商尚质,然构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我们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本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出现的乐器有四种:鞉鼓、管、磐、镛,分属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摹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我们从初步领略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伐鼓”,《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本篇的“奏鼓简简”、“鞉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摹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摹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描绘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所用之鼓为鞉鼓,据献记载,鞉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之鞉鼓当为立鼓,按《名·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解字》“虿”为*,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本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进行的,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始信仰意义的明证。自然,这个话题距离本本身的学鉴已远,那么,在此就当它是正式曲目之后的附加小品吧。(朱渊清)

3、《河石兽》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作者纪昀(jǐ 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编加的)。清代学者、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和其他人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固颠;求之地,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理。 今义:一种学科。

寓意:

《河石兽》是纪昀的一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点击查看更多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5242.html

热门阅读

  1. 暑期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总结范文
  2. 陶渊明《移居二首》全诗及赏析
  3. 201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4. 三八妇女节小学5年级优秀作文
  5. 最新给员工的实用生日祝福语
  6. 关于冬天雪景的句子
  7. 平安夜经典的句子
  8. 思乡爱国诗句大全
  9. 有关描写鲜花盛开的句子
  10. 一句简单的晚安说说
  11. 叙事作文:漫步在爱的道路上
  12. 最新天冷了送关心的短信问候语
  13. 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的通知
  14. 乾隆巧劝将相和古代寓言故事
  15. 小学语文《称象》的教案
  16. 《最美的美束》的教学设计
  17. 描写水的诗句大全
  18. 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19. 50句唯美的句子
  20. 行政管理专业实习的报告
  21.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词赏析
  22. 生命的价值与责任演讲稿
  23. 开业祝福语简短
  24. 用古诗赞美黄河
  25. 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26. 从自主管理走向自主发展演讲稿
  27.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美文摘抄
  28. 中考百日动员大会校长发言稿
  29. 我爱我的家乡手抄报
  30.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
  31.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整理与复习》说课稿范文
  32. 2019年新年贺词
  33.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和谐教育论文
  34. 关于人生感言的经典语句
  35. 关于郦道元《水经注三峡》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36. 农村土地转租合同模板
  37. 做文明中学生精彩演讲稿范文
  38. 撒贝宁李白森林婚礼宛如童话
  39. 企业工厂大门的标语
  40.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1 00:06:53
本页面最近被 86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天津,TA在页面停留了 12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