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行记散文
丙申年春,时值三月下旬,往江浙寻访客户,此时江南大地,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时节,处处杨柳飞絮,桃红叶绿,好一番热闹景象。路经绍兴,听闻此处是大文豪鲁迅之故里所在,大喜若狂,心觉敬仰已久,此番来到,定要多留一日,待得处理完手头事物,要去看看这位文学史上的大家。
到得市内,特意找了离他故里不远的地方,想着隔日去时较为方便。当日工作事物不提,回到酒店已是夜幕低垂,便早早安歇,一心想着第二日能早早起身去鲁迅故里。
待得次日醒来,从窗户望去,朝阳已爬上上坡,匆匆盥洗一番,下到楼下,问及左右何去,言之由此顺着河道,约莫三五百米便是。
且说这河道,也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城中小河,宽窄也不过三两个乌篷船可相向同行而已。入得这故里,一股明清之风迎面而来,青石板,旧木窗,无不向来访的游客诉说着追忆着当年的历史。举目望去,熙熙攘攘甚是众多,想必都是仰慕文豪名气,从各地专程而来,抑或是像我这般顺路来作观瞻。
故里不需门票,一众游客依次排队,刷自己身份证即可入内。不算太宽阔的街道两旁相继有祖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过了窄窄的青石板桥,便来到门前,这乃是周家老台门祖居,这祖居门前河流淌过,乌篷船甚多,都是揽客去游览下一个景点沈园的,我想着时间紧迫,还是先参观完这些再做定夺。
鲁迅祖居,便是其祖上生活过的地方,也是那提及的老台门,规模也是宏大,主要建筑分四进,是一座典型的*士大夫的住宅。周家原是湖南道州人,在明朝时候来到绍兴,其祖父周福清曾获清*“翰林”之名,当时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有此匾,用以彰显地位和身份。听讲解的人员说,这祖居是目前绍兴城中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之一。
出得祖居,倏忽间,便已到达故居门口。这故居就在东昌坊间的路口,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说起这“台门”,我初始也不知其意,后查阅了一下资料,才知其意思为何,原来在绍兴,凡是房屋比较像样一些的都称作台门,且基本上是聚族而居,后来才随着历史变化,把具有一定规模的,封闭独立的院落也成为“台门”了。这里曾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居所,规模结构与其祖居老台门相同,大小房间七八十间,青瓦粉墙,和百草园相连,约有四五千平米,据说高峰期住着六个房族之多,鲁迅先生在此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少年时代。
百草园在故居后方,原本是周家十余户共同的一个菜园,平日里种些果蔬,每逢秋时也可晾晒谷物,间杂1种些桑椹和覆盆子等,倒也是一闲暇时光之好去处。鲁迅先生曾在文章种细致的描绘过此处的盛景,如今漫步在这书中所言的矮矮的墙角下,仿佛有种穿梭的感觉,貌似能在这房前屋后,庭院之间,闪现出这位大文豪的身影,又看到他在那夏日里和三五小伙伴追逐嬉闹,捕蝉捉蛐之景象,那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思忖之间,已离开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了。在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三味书屋,倒也是绍兴城内很著名的私塾,他少年时代便是在这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了勉励自己勤学早到,避免像那次迟到一样,再受老先生批评,便在书桌上刻一“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为学之道当以勤勉为上。那位在三味书屋授学的私塾先生,其为人待学之精神,在鲁迅先生看来,实属典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说起这三味书屋,其实就是当时的私塾先生的家里,鲁迅先生曾在此接受过五年的教育吧,内里不甚宽广,比不上今日之学堂,也就三十余平米罢,陈设也是照着以前之格局,当中挂着一幅牌匾,上书“三味书屋”几个字,听闻题字者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关于此人我也知之甚少,故在此不作赘述。三味书屋我从小学时,便从课本里知晓它,今天站于眼前,倍感亲切,有种故地重游的迷离之感。
出得三味书屋,看到有条商业街,想着时间尚足,便大致游览了一番,有卖绍兴女儿红酒的,有卖花雕酒的,还有一店铺名“孔乙己”,门前竖一塑像,与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人物造型,甚是相像,仿佛那个人从历史中复活了过来一般,再往前走,还有个“咸亨酒店”,这酒店在绍兴城内,有百年历史,但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它,回来细查资料,原来这店铺竟是鲁迅先生的堂叔说开,后来在其其他小说中,也有关于“咸亨酒店”的描述,随着文学作品的问世,更使得这家店名扬海内外。
再往前行,便到了乌篷船的码头,听附近店铺老板聊起,但凡外地游客来到绍兴,这绍兴城内“三乌”是必不可少,即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梅干菜),我看看时间已近离开绍兴,便没有来得及去体会在乌篷船上随着轻风在水中摇曳的感觉,更没有时间去研究那乌毡帽的文化所在,以及乌干菜的美味佳肴,也唯有待得他日再访绍兴,细慢研究。
此番绍兴之行,虽有些许遗憾,但总算是用心去品味了鲁迅先生笔下那绍兴城原汁原味的文化,感受了一下先生在那个年代,生活其中的心境和轨迹吧。
拓展阅读
1、记忆里的芒果树散文随笔
在童年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棵芒果树婆娑起舞。
它栽种在老屋的后面,不知有多少年历史了。自我懂事起,它就在那儿。在我眼里,它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粗壮的腰身要三四个小伙伴手拉手才勉强能把它合抱住,高大的树干让我们穷尽千里目也无法穿透它的树梢,茂密的树叶彰显着它蓬勃的生命力。也许它正值旺盛时期,每年能产出一千多斤的芒果,方圆几百公里内,无一株芒果树能敌,被当地人誉为芒果树王。
每年农历五月份,芒果就成熟了,大大小小的芒果一个个你挤我,我挤你地缀满了枝头,稍有一点点微风拂过,熟透了的果儿就会从枝头坠落,落在空地上,落在草丛里,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果香,沁人心脾。
这时候,老屋的老老少少,最爱干的活就是捡芒果。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有老人或小孩打着手电筒,提着竹篮子,在果树的周围寻寻觅觅,每每都是满载而归。吃过午饭后,总有一大群孩子等待在芒果树下,等着风起果落的美妙时刻。大家竖起耳朵,弓着步子,做着起跑的姿势,铆足了劲,只待那扑通一声响,就像运动员听到了发令枪声,个个像离弦了的箭冲刺出去,敏捷地扑向那一个个果子,抓起,装袋,往往只是几秒钟的事,身手之敏捷堪比奥运短跑健将。要是刮台风,天上就会下起壮观的芒果雨。这时,大家就不用你争我抢了,那纷纷落下的果子根本捡不过来。塑料袋派不上用场了,竹篮子也太小气了,能容纳下战利品只有那大大的竹筐了,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捡个一两筐的抬回家。
那些掉下来的芒果,有的是完好的,有的已经摔伤了。有的是完全熟透的,有的还是青绿的。那些果熟蒂落的,往往被大家分而食之,剥开金*果皮,轻咬一下深*果肉,又香又甜又有弹性,只觉得是人间最美味的水果。而那些还未完全熟透的常常被妈妈拿来做成芒果蜜饯。妈妈先把芒果削了皮,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放在盐水浸泡三四个小时,捞起来在阳光下晾干水分,然后加入红砂糖熬煮,煮到粘稠时盛起,放置几天后再煮,大约煮过三四次后,好吃的芒果蜜饯就做成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芒果蜜饯就是我们最好的零食。肚子饿的时候,拿几块充饥,身体马上了有了能量;嘴馋的时候,拿几片塞进嘴里,那小馋虫便跑得无影无踪。妈妈的芒果蜜饯给了我甜蜜的童年时光。
后来,我去外地上学,每次开学,行李袋里也总是少不了几家乡的特色零食—芒果蜜饯。每次带到学校,都被同学哄抢一空。吃过的人,都说味道好极了,那芒果味太特别了,太香甜了,比店里卖的不知好多少倍。每年放暑假时,总有一些同学不辞劳苦跟我回家,只为了看一眼那传说中的树王,只为了亲自看看妈妈如何做出美味的蜜饯。毕业的时候,有个同学在留言册上写下了:“忘不了你那让人嘴馋的芒果,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你的恩赐解解口水。”
如今,虽远离了家乡的芒果树,然而在我居住的这个小城里,它是无处不在的。在小区,在路边,在学校,在公园。芒果树伫立着,茂盛着,芬芳着。可这满目的绿树,已经没有一棵是我所拥有的,那段快乐的捡芒果时光已不再回来。
但此刻,我可以漫步在树阴下,闻淡淡清香,享美好记忆,让芒果的清芬带我回到故乡的怀抱,这已足够!
“你永远不能拥有太多的天空。你可以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蝴蝶也不够,花儿也不够。大多数美的东西都不够。于是,我们取我们所能取,好好地享用。”取我们所能取,好好地享用,哪怕那只是片刻美好的忆念。
2、照片里的故事作文800字记叙文
人一生会照很多的照片去记录我们的生活,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也许心酸,或许快乐,可能伤心,兴许悲伤。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张照片——毕业照。我又拿起了这张照片,已经有点儿褪色和泛黄,遥想那个夏天,遥想曾经的同学。回忆把我拉回了的那个毕业季。
那是xx年的六月,我们作为毕业生,准备迎接小升初的毕业考试,曾经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而现在转眼就要各奔东西。当我们考完最后一门,所有同学冲回教室,我们在教室里沸腾了起来,每个人大呼小叫,男生追着女生打打闹闹,在以前这是不允许的,现在我们毕业了!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了床,好像忘记了毕业冲刺复习的劳累,因为这是我们同学共处的最后一天。那一天天气真好,偶尔有一丝微风轻抚过我的脸颊,风随着我的思绪一直飘逸,这时的骄阳,好像没有那么炽热,白云俯身触摸着远处的山峰,路边的小草野花也没那么娇羞,展现了无限的生机。来到了教室,看到了同学们:他们脸上没有了学习的压力,紧锁的眉头也舒畅了不少。我们将要在楼下拍毕业照。当我站在那里准备拍照时回想起了我的六年:一年级被爸妈送到了学校,来一进教室,进门听见了哭声,原来是有的小朋友没有适应环境,哭闹着要回家。三年级我们渐渐熟悉,三五成群的一起回家,一起写作业,五年级我们彼此了解,相互熟悉。午后的阳光总是那么刺眼,我们漫步在校园的石子路上。听着“红领巾广播站”那些稚嫩的声音,想想都很满足。抽屉里放着还没看完的小说……几个连不起来的画面,为什么会那么怀念?照相机快门“咔嚓”一响,使我回到了现实。没想到我们不怕六月的考试,竟会怕那六月的分离。真的还想再看看他们的脸,真害怕多年以后我会记不清他们的名字。那些对你们说不出口的谢谢,一遍遍的在心里默念。
一张照片,定格了我的年少时光,一场考试,考散了一群“疯子”。那张毕业照总是有些难堪,但每次想到心里都会特别的暖。操场上400米的跑道拉开了我们的距离,怀念那个与你们同窗六年的教室。多希望时间能够停在那个毕业季,别让时间带走你们给我留下的记忆,这张照片记录了我六年的年少时光……
3、照片里的故事作文800字记叙文
今天,当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陈旧的相册时,我顿时起了兴趣,忍不住的翻开看一看……
我小心翼翼的翻开第一页,呈现在眼前的这张黑白照已经发黄,而且图像也是很不清楚。可想而知,这一定是很早以前的照片。跟现在的照片相比真是无法并论。
我慢慢地翻着相册,看着相册里的照片,一张比一张好,而且到后面出现了彩色照片了。从里面似乎可以感觉到祖国一天天的在变化。
此时,我脑子里突然好奇起来,这些照片有着这么大的变化,背后一定有着它的故事。我还是去请教一下奶奶吧。
在奶奶的叙述中,了解到:以前人们生活还不是很富裕,想要照相就得上照相馆去照,来回从坐车得花钱,还要排队等候,他们那时用的相机是立式的双镜头海鸥牌照相机,木制的外壳显得很古朴,用的是黑白的135胶卷。我在看电视的进候,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照相机体积很大,一块布盖着照相机,而拍摄的人就躲在布里按下快门。照出来的照片比较模糊,但它却能记录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故事。
后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照相机走进了家庭。在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我们家有了一台照相机。我观察了一下,此时还留着的相机,这种照相机是银白相间的,底部是黑色,在上面有一个黑色的圆片遮住镜头,照相时,一揭下圆片就可以开始照相了。在往上看,有一个小小的窗口,是用来选镜头的。在窗口的上方有一个灰色按钮,也就是快门,想照相时,选好角度,按下就可以了。说了这么多,只讲了它的好处,该讲讲它的缺点啦!嘿嘿,这种相机美中不足的就是,照相时还得装胶卷,取照片时还要冲胶卷,别提有多麻烦了,不过,这是彩色的,照出来的相片比较漂亮。
如今,我们家用的是“x星”牌的数码相机。它的外表是银灰色的金属外壳,小巧玲珑自动伸缩镜头,体积只有手机那么大,便于携带,不再用胶卷了,照片也是更加清晰了,可以直接存入电脑,不用冲洗直接做成电子相册,还可以对你不满意的照片进行删除,真是又快又方便。
照相机虽然小,但在生活中作用却不小它能捕捉精彩的瞬间,拍摄珍贵的镜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照相机,而且,通过小小的相机还能看出大变化呢!
我们的祖国也像这个照相机一样,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祖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照相机”,它会拍摄出最美丽、最动人的画面!
4、照片里的故事作文800字记叙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童年的背影已渐行渐远,幼时的记忆也慢慢地淡忘,而当我一拿起这张照片,眼前就浮现出那已不复存在的老房子的原貌,以及曾在那里度过的快乐时光。
这张照片,是我今年“五一”假期回老家时拍的。照片中的一片废墟,是我外公、外婆以前的家,因*,他们如今已搬到城里去住了。这儿,曾是我幼时生活过的地方,尽管它已全然不是以往的模样,但一来到这里,我的思绪还是不由自主地飞向了从前……
大约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只要幼儿园一放假,妈妈就会带我回老家。在那里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最美的时光,每一个角落都几乎成了我快乐的天堂。最爱在那石头做的门槛上,上下蹦跳;喜欢在院子里的水泥场上,踩着滑板一圈圈地转;喜欢在饭后捧着饭碗,把我不吃的肥肉丁或吃剩下的米饭和菜梗,丢给时常来院子里“光顾”的狗或鸡;更喜欢跟着外公走大约一里多地的泥巴路,到地里或田埂旁,将稻草人的头和手臂裹上一层塑料布……细想起来,在故乡度过的童年,是那么的安逸、恬静和美好!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里,最有意思的活动还是捉蝉了。当清朗澄静的第一缕月光掠过树梢,老柿树上的蝉便开始唱歌了,歌声并不悦耳,甚至还有些吵闹,所以每当蝉鸣时,我都会让爸爸去捉蝉。把长竹竿的一头绑上一个塑料袋,就是最简单的捕蝉利器。先把袋子通过长竹竿慢慢靠近蝉,然后迅速地罩住,再轻轻地一卷,这只可怜的小“歌唱家”就无声无息地落入袋中了。我通常也就是细细地观察它一番,再逗一逗它,便将它又放回院中了。在清朗的月光下,摇着躺椅,静静地聆听清脆的蝉鸣和微风拂过树叶时的沙沙声,这是何等惬意的一件事!
最后一次见老房子,距离现在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五一节再去时,已经荒芜得都快认不出路来了,直至看到那片水泥场,才知道这就是老房子的地基。乱石中,杂草肆意地疯长着,都快比人高了,只有那棵高大的水杉和左右两棵老柿树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在和煦的微风中吐露着晚春的气息。
四季轮回,燕去还会来,花谢会再开。可是,没了老房子的故乡啊,你到底在哪里?
5、农历二月行走在灵台梁原的山村记事散文范文
梁原乡是位于灵台县西北角的一个川区乡镇,大部分人们散住在东西偏北走向的川道里,只有几个村子的人住在靠近木林乡的塬面上,由于地利位置所限,它显得相对孤独和封闭。
从朝那走不到半个小时,下一趟曲折缠绕的坡,就到了乡*所在地。
农历二月二是梁原的古会。只见摩托车从桥那边一直排到了坡口,客商把前后街道摆得满满的,大多是卖衣服的,购物的人并不拥挤。只有在那些摆放着杂七杂八的小工具摊前,挤满了挑选的人们。摆在剧院门口的油炸鸡的那个摊贩,让街道里满是那种怪怪的油腻味道。
坐落在后街上中学的教学楼上,课间的孩子们爬在护栏上,一双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扑闪闪地看着来回穿梭于路两边用帐篷搭起的商铺之间的行人。
年轻人早都跑到外边打工去了,在街道里转悠的多是苍老的容颜,他们的脸上大多都刻着岁月沧桑的印记,他们或坐在凉粉摊前,吃一碗酿皮,或者买一个麻花,津津有味地嚼着。
剧场是多年前盖的,也许在当时还算气派,但如今看来,显得是那样的矮小和单薄。秦腔戏是平凉青年剧团唱的,会场里人稀稀落落,整个剧院几乎看不到一个年轻人的影子,大多是须发花白的老者,他们坐一小凳,神情专注地盯着舞台,或许他们一边看,一边还在回忆年轻时看戏的情境。
十多年过去了,感觉梁原的变化没有其它乡镇大,似乎还保留了那种纯朴的、慢悠悠的生活气息。抬头望去,只见天空仿佛被罩上了一层灰尘,太阳光散散的,圆圆鼓起的洞山仿佛还在冬眠,看不出一点新春的生机,只有那密密的树伴着枯草,伫立在风中。
二月的天,二月的风,二月的思绪,都仿佛青黄不接般,只有街道里众多的人,才烘托出一种热闹的氛围来,让整个山川也变得富有激情起来。
原本就不喜欢喧闹的我,便沿着河边麦田的地埂,慢慢地踱步。环顾四周,满目还是记忆中的那山、那水、那麦田。那连绵曲折、沟壑纵横、被修成层层梯田的黄土山坡,却只能看到冬天的倦怠,看不到一丝春天的活泼。
梁原的桥是一座石拱桥,在山川里算是一道风景,由于建设的年代较为久远,桥的承重量抵不住几十吨拉煤的、拉沙石的大车碾压,桥身出现了裂痕,为了保护桥身,避免出现意外,过去曾经在桥的两端倒了两个硕大的正方体水泥块,以杜绝大车的通行。
走着走着,思绪便回到十多年前......
九一年我刚参加工作,在梁原下乡,一跑就是五六年,那时就一趟班车,错过了,只能等到明天。路是用沙石铺成的,天晴时,车过则卷起一路尘土,散落两旁的农家小院,下雨时,一路泥泞。
那时我们下乡大多吃住在辅调员家里。记得有年一个农历二月天,我下乡时气候已很暖和,我便只穿了西装,结果下午气候突变,还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空气骤然下降。在赵家咀村忙完业务,下午四点多钟,吃过晚饭,便匆匆启程步行着去另外一个调查点。寒风夹着雪透骨的寒,一路上连一个车那怕一个手扶拖拉机也没碰见。等跌跌撞撞赶到横渠村的辅调员家里,已到晚上八点多,只见他招呼了一房子人正在打扑克,我只好坐在有气无力的火炉旁。由于衣服湿透,我感到一阵一阵的寒冷和眩晕。好不容易等他们玩结束了,这才睡到了烙炕上,还感觉冷。第二天早上,本想起床走到梁原街道去赶十点半的班车,但感觉发昏心里难受想呕吐,连一步也走不了。辅调员连忙找来了大夫,给我打了两针,开了些药,到了下午,竟能凑凑合合地走了,便坐上从安口返回的班车。
记得在九几年,有年也是农历的二月,气候比较温暖潮湿,梁原川区的麦田里生出了一种专吃小麦根须的虫子,名字好像叫地老虎,县乡组织动员单位**职工帮助农户捉虫子。看着挖出的一条条麻色的、还在弯曲挣扎的虫子和一枝枝被切去根系的麦苗,心里真替那些辛苦劳作的农户们难受,那时的粮食可是农民的命根子啊,除了保吃饭,还要上缴三提五统,供孩子上学。至今,那年秋天县电视台播出的农户缺粮的专题片里那悲怆、苍凉的二胡声还在耳畔回荡。
如今,农村的三提五统早都取消了,初中以下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也取消了,*费报销、六十岁老人的新型养老*、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的权益和生活保障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今年也是在农历的二月,“让甘肃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的宣言,让山村的小道忙碌了起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使省市县的**职工走进了贫困户,面对面的交流,找出贫困落后的根源和症结,一户一策,制定脱贫措施。愿梁原的人民在加快发展中早日实现小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