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活动教案之睡了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2:27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之睡了

1、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学习"躺、钻、睁、站、停"等词。

1、配乐散文诗《睡了》。

2、课件(夜晚背景图,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红鸟、小黄鹂的睡觉的图片)。

1、师幼互动。

2、教师出示夜晚背景图,引出活动。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散文诗,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提问:听了这首散文诗你有什么感觉?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

(2)再次欣赏散文诗,理解诗中的主要内容,学习动词"躺、钻、睁、站、停";

4、学习散文诗,巩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动词的掌握。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散文诗,知道了很多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又是怎样睡觉的呢?

小朋友们知道得真多,让我们回教室把这些小动物也编到散文诗里好吗?

拓展阅读

1、《不起的消防员》安全

1、幼儿解基本的防火、救火常识,增强幼儿的防火意识。

2、指导幼儿练习钻的`作,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并训练幼儿作的协调性。

3、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4、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1、消防员的照片,消防录像

2、消防员救火图片一幅,场景布置“家禽、家畜、野兽”的家(包括字卡),

3、钻洞四个,平衡木四条,“哭声、电话铃声、消防车声”录音磁带。

一、交流收集的照片,

引导幼儿回想消防员不起的地方,引起兴趣。

二、探索消防员的工作与人们的关系

1、观看录像。

2、讨论(1)为什么会起火?

(2)如果你是消防员,你会怎么救火?

(3)消防员是怎么做的?

3、再次观看录像

(1)说说你们怕不怕火?为什么?

(2)消防员怕不怕火?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4、小结

三、游戏“小小消防员”

1、警报声响,师:物王国发生火灾,需要大家去帮忙救火。

引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讨论:怎样将小物救出来?

2、出示图片,让幼儿解基本的救火常识。

师演示用“水”救“火”(用字卡演示),讨论:除水,还能用什么救火?

(1)、交待角色:师“变”成消防队长,幼儿变成消防队员。,快速戴好消防标记。

(2)、队长交待任务及要求:钻过山洞,走过独木桥,到附近的小河找“水”救“火”,每个消防队员每次救出一个小物。

(3)、消防队员开始行,消防队长指挥消防队员用最快的速度扑灭大火,救出小物。师注意指导幼儿练习钻的作,在反复的来回跑训练幼儿作的协调性。

(4)、将救出的小物送回家:幼儿认读物名称,并按家禽、家畜、野兽将小物进行分类,并送回相应家

(5)、进行第二次游戏,再次复习认读相应汉字,并练习钻的作。听到小物的“哭声”,消防员再次进入火灾点,救出小物,并送小物回家。

(6)、消防队长小结,评价消防队员今天的表现。

学反思:

,幼儿的情绪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本以为一些较有难度的训练器材要大的孩子才能完成,没有想到的是的孩子也能很好的完成,特别是攀爬云梯的环节,孩子们甚至争先恐后的攀爬,而且都完成得很好,消防员是他们心里的骄傲,能帮助别人,让自己也变得像消防员一样的勇敢是小朋友投入游戏的出发点,整个训练过程没有孩子出现意外。

2、大

1、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准确性关心和爱护,从而更加尊敬老师。

2、能大胆地连贯地介绍老师对小朋友关心处。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挂图“老师的眼睛”

1、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学习的内容。

2、师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朗诵一遍诗歌。

3、启发幼儿回忆并讲述师在学习、生等方面对小朋友的关心、爱护、鼓励幼儿大胆地、连贯地讲述。

4、师的对话的方式,让幼儿讲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师出示图片,帮助幼儿记忆诗歌。

5、师带领幼儿朗诵两遍诗歌(师要用自己的情绪去*幼儿,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意义)。

诗歌欣赏不单单是让孩子们欣赏,更是要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融入到诗歌,并尝试对诗歌进行一个简单的创编。虽然这节课结束,但是我从学到很多,在以后的我要注意不要再犯同样的问题。

3、大

1、在听听、说说、猜猜解蓝狐狸长长名字的由来,感受故事的有趣。

2、借助作品知道名字都有含义,并对名字的由来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材料准备:PPT课件、物的名字符号卡片。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解自己名字的由来。

一、由蓝狐狸引出故事

1)师:瞧!这是谁?这只狐狸长得很特别哦!

2)小结:长着一身蓝蓝的毛就是这只狐狸特别的地方,所以狐狸妈妈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蓝狐狸”。

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

1、师讲故事——蓝狐狸遇见波波蛙和红叶鼠。

1)师边讲故事边在操作板上出现符号“波波+蓝狐狸”、“红叶+波波+蓝狐狸”。

2)师:现在蓝狐狸的名字叫什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2、师继续讲故事——蓝狐狸遇见绿草蛇。

1)师:瞧,这次蓝狐狸来到什么地方遇到谁?猜一猜,小蛇会有什么好听的名字呢?(幼儿回答,并听小蛇说话的录音)

2)现在蓝狐狸的名字长吗?

3、幼儿为蓝狐狸添名字。

1)师:蓝狐狸后来还碰到许多物,瞧!它先遇到谁,再遇到谁,最后遇到谁?

2)师:这些物也都有好听的名字,我们来猜一猜。

3)幼儿商量,帮蓝狐狸添名字。

4、师继续讲故事——结尾。幼儿帮蓝狐狸还名字。

三、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评价:

1、师注重学环节的情景性——始终在有趣而连贯的情景穿行,使得一气呵成,前后呼应。让孩子们和听*在自然的情景学有所得。

2、师注重学内容的生性——来自于生是幼儿所喜欢的。“我的名字”基本生元素运用到去。

评价

1、能从幼儿喜欢的图书着手,选择的内容是每个幼儿都有经验的,能充分引起幼儿的共鸣。

2、能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幼儿解名字的由来,尤其是图文夹字,更是符合大幼儿的学习特点。

3、有效的提问与良好的师生互使得每个幼儿能大胆想象,敢于表现,也充分体现师对每个幼儿的关注。

思考

在“幼儿帮蓝狐狸还名字”这一学环节,师提要求时“还”的顺序没有强调,因此幼儿的回答各有不同。因此,思考一是在师能否明确要求,二是在很长很长名字形成过程将“+”改成箭头的图示,由下至上形成叠加,在“还”的时候再一步一步退回,以此帮助幼儿理解正向与逆向的名字还法。

有效性体现——

1、充满情趣性,让孩子在浓浓的趣味,感受到蓝狐狸名字不断变长的过程与趣味性。

2、通过具的有效使用让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在同样都得到展现。

3、在孩子学习、理解和思维的过程,让学的公平性也得到体现。

再思考——

学目标知道名字的含义,对自己名字由来进一步探索只在最后

一个环节提及,整个学的心体现在加名字和还名字的过程,是否可以进行目标的修改,使其更为适切。

目标让幼儿“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对自己名字由来有探索兴趣”,但在名字环节的导入有一些牵强。由于时间的限制,“名字”一环节的文章没有做透,有意有未尽的遗憾。

2、师注重环节的精致性。

3、师注重幼儿学习的层次性——两节师注重学的层层推进,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学,达到预期目标。

4、大

一、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住在树林里的老奶奶为小朋友们找到许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个个全包进粽子里,谁吃粽子,谁就会讲故事……

(二)主题分析

通过讲述老奶奶把故事包进粽子里,然后再寻找吃会讲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经历,引发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时激发起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

(三)情节分析

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谁呢?一位躺在床上、头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进入小读者的视线: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小读者是否很担心呢?

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出现在屋外,她的病好,可是她拿着白米和叶子做什么呢?

物们都来吃包着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不同小物的叫声一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引发焦虑:松鼠、狐狸、百灵鸟……它们不会说话!

于是小物们找到会说话的小姑娘,并脑筋把她带到老奶奶家,小读者的焦虑此时可以放下一半。看,小姑娘吃香喷喷的粽子,给大家讲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读者一定也很想听听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的老奶奶胖胖的身体、自自的头发、围着围裙,除生病的那幅画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

故事每个小物的出现大都是笑眯眯、可爱的样子,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个小物的眉毛纠结、嘴角下垂,显露出它们的苦恼。

小姑娘慌张、惊讶、开心的表情变化,正是她对“粽子里的故事”从不知道到解的心理转变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五)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画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黄*、橘色的暖色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也能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温暖、祥和的气息,凸显故事的主题。

在构图上,作者运用大片的、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和主题,使得人物的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

2.图画蕴藏的细节

图画书老奶奶的发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辫、花棉袄配小绿裤的服饰打扮,还有小背篓、小陶盆以及溪边淘米、洗粽叶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故事的主线“粽子”串连起来,展现出

浓浓的民俗韵味。

(六)分析

故事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不同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二、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中班语言活动教案之睡了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4693.html

热门阅读

  1. 会计个人实习自我鉴定范文
  2. 经典的十一祝福短信
  3. 《江姐》优秀教案
  4. 有关于雷锋日记的摘抄
  5. 《天上的星星》优秀教案
  6. 春夏秋冬的句子
  7. 中秋月亮的古诗词
  8. 有关于形容荷花的诗句大全
  9. 123数字小班教案
  10. 新年英文手抄报内容
  11. 点焊的解释及造句
  12. 《小动物过冬》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3. 小狗波波小学日记
  14. 李白 《望天门山》
  15. 小学生的个性自我评价
  16. 关于郭沫若的名人名言
  17. 《格列佛游记》高中读后感650字
  18. 动漫友情语录经典语录
  19. 201春节祝福标语
  20. 电信员工的心得体会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研究论文
  22. 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
  23. 幼儿园小班第一学期健康教育教学计划范文
  24. 话剧《雷雨》全剧本第二幕
  25. 小学生谷雨的古诗
  26. 201年母亲节感恩祝福语
  27. 春节的诗句
  28. 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制约因素和对策论文
  29. 蕴含哲理的古诗大全
  30. 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努力美文摘抄
  31. 七夕节的小故事
  32. 迷雾水珠—情感美文
  33. 2016年经典的劳动节祝福语
  34. 201端午节搞笑短信祝福语
  35. 席慕蓉《成长的痕迹》读后感
  36. 长征故事:红军扣留“西方间谍”瑞士传教士“参加”长征
  37. 浅析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合作学习的启示教育论文
  38. 关于浪漫爱情的诗句
  39. 《美丽的宝岛》教学反思范文
  40. 201年54青年节经典祝福语大全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0 22:28:01
本页面最近被 81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河南,TA在页面停留了 7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