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唐诗《上元夜》
《上元夜》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的七绝组诗。诗共六首,其中第一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最著名。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拓展阅读】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神灯佛火百轮张,
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如闻金口说,
空中似散玉毫光。
今年春色胜常年,
此夜风光最可怜。
鳷鹊楼前新月满,
凤凰台上宝灯燃。
金勒银鞍控紫骝,
玉轮珠幰驾青牛。
骖驔始散东城曲,
倏忽还来南陌头。
公子王孙意气骄,
不论相识也相邀。
最怜长袖风前弱,
更赏新弦暗里调。
星移汉转月将微,
露洒烟飘灯渐稀。
犹惜路傍歌舞处,
踌蹰相顾不能归。
拓展阅读
1、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在朋友空间里看到一篇《元宵节里话传统》的文章,说很多人都在感叹现在的节日越过越没味儿了,节日成为了浮在表层的暂时的欢愉,是因为节日的民俗渐行渐远,节日里所蕴涵着的文化与传统几乎被遗弃了。这日正是元宵节,耳边响起几声稀稀落落的鞭炮响声,锅里煮着汤圆,思绪不由回到了幼时的元宵节。
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开心最盼望的莫过于元宵节晚上提着自己心爱的灯笼在街上走来走去了。正月十四的晚上就要试灯笼,镇上挂着的花花绿绿的纸灯笼在风中摇摆,直钩着孩子们眼馋的双眼。只是家里穷,很多时候是没有额外的钱来用于买这些灯笼的。元宵节前几日,在勺子里放上些白面,加了水,在火上打成浆糊,拿出过年剩下的五色纸,在废旧的竹帘上取一些竹篾,捡来一起光滑些的棍子,对着事先画好的各种图案,兴趣盎然地制作自己的灯笼。做好后,只等到了十四的晚上,穿上新衣提着灯笼到街上去小心的走来走去。
到了晚上,天刚擦黑,几只小灯笼便晃晃悠悠地出了家门了。有几家比较富裕的,会在镇上买各种式样的灯笼,外面画着精美的图案,蜡烛的光把灯笼映射的`朦朦胧胧的,下面还有红色的樱子随着走动晃动着,煞是好看,让人真想上去摸一摸。那人走到我们跟前,便会骄傲地斜视一下,以显得自己的灯笼是多么洋气。此时一群男孩子手里举着自制的萝卜灯笼哄笑着跑来了,那根本就算不上灯笼,只不过是一个白萝卜,把根部用刀子掏空,使它变成一个小碗的形状,放上线拧成的灯捻,倒上些煤油,用铁丝拧个架子,插上木棍,到了晚上便点燃了,专门去吓唬女孩子的灯笼。买来的灯笼材料很薄,轻飘飘的,这些男孩子一过来,吓得女孩子们转身就跑,可是风一卷,那些灯笼便轰然着火了,眼睁睁地看着它美丽的燃烧为灰烬,而我们自己做的却结实得很,就这样安然无恙的,从十四一直打到十六的晚上,甚至到了十七晚上还舍不得放过去,便又偷偷地点亮在家里转几圈,这才把它挂在屋顶的大梁上,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再恋恋不舍地看上几眼,这才香甜如梦,待到第二年的元宵节,再兴致盎然地取下来,灯笼里摇曳着一个甜美的梦。
再大一些,上了初中,便渴望着元宵节晚上的猜灯谜了。这天吃过晚饭,便会早早的地来到镇上,镇上道路两旁挂满了灯笼,每个灯笼下面都会有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灯谜。家距离镇上还很远,几个朋友约好,还要找上一两个男生,因为猜灯谜的时候,猜出来了还要去挤着排队告诉答案,如果对了就可以领到奖品,一支铅笔或者一个本子什么的,女孩子排队根本挤不到跟前,甚至还会被从队里挤出来,这些男孩子经常是不屑与猜那些灯谜的,但他们乐于帮忙排队领奖品。再者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有几个男孩子作伴,总是可以壮壮胆子的。去的时候还带着关于灯谜的书,男孩子们便随便出些考大家,猜一个再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从中寻找猜灯谜的方法,这样说着到了镇上灯谜活动基本上就要开始了。然后分开来,找到自己会的,便急忙喊那高个子的男生把灯谜扯下来,写了答案,跑去排队,如此也获得了不少的奖品。过后,余味未尽,几个人挽着手臂挤在人群里看灯,各式各样的花灯,各式各样的图案,映照着每个人欢乐的笑脸。
当然除了晚上,白天也是安排的很满的。从正月初七开始,各个小村落里组成的村民表演都开始训练了,有敲大鼓的,有舞龙、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抬花轿的,也有学校的学生们的节目,敲小腰鼓的、吹大号的、舞花环的,扭秧歌的等等,热闹非凡。记得我们曾经参与了一个舞花环的节目,每天彩排,十四到乡里演出,十五十六到县里表演,天不亮就坐上大汽车,到了县城,一个个节目从表演的舞台上经过,大家就饶有兴致地仰着脖子观看,使劲地拍手鼓掌,拍的手都是红肿的。现在想来,村民敲大鼓的劲头,舞龙、舞狮子的精彩,踩高跷的得意、狮子抢球的惊险,扭秧歌的快乐,抬花轿的诙谐,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无论大人,无论小孩,脸上都是一个表情,快乐。表演完毕,每个孩子发一块钱,算是这些日子辛苦训练的工钱,一串糖葫芦,或是一截甘蔗,或是一个江米团,吃到嘴里也甜到了心里。
从回忆中走出来,觉得周围显得异常的安静。正如朋友文章里所说的那样,一个本来很平常的日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延续数百上千年的一个节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里面蕴涵着很多文化与传统。于是,带着女儿,走出门外,去寻找今年元宵节节日的气息。
2、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春节的脚步声还没有走远,又迎来了多姿多彩的元宵节,这可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了。什么,你觉得元宵节没那么精彩?No,No!那你可大错特错了。不相信?那就听我一一道来。
我的家乡在富饶的江苏南通。如果元宵节你来到这儿,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习俗,那就是放“社火”。
这不,刚吃完晚饭,就只见爸爸在灶前拿起一把芦苇枝,再抓起几把稻草,将稻草环绕着芦苇包裹起来,然后抽出几根稻草代替绳子,把草把绑扎结实。当时我看见了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爸爸这是要干啥呢?总不会是又要和我操练“打狗棒法”吧?
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摸了摸我的头,笑眯眯地说:“今天是正月十五,我要去田头放‘社火’呢!”
“哦?什么是放‘社火’?”
爸爸挥了挥手中的草棒,摇头晃脑地说:“这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瞧他那臭美的样,我才没耐心听他说那些呢,赶忙打断他:“得了老爸,你还是告诉我怎么放‘社火’吧!”
“好吧好吧,不过我现在不告诉你,我问你,你想不想放‘社火’呢?”
这不是逗我么,我立刻跃跃欲试,爸爸又给我做了个小小的草棒。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面黑漆漆的,我可兴奋了,一蹦一跳地跟着爸爸来到田头。只见爸爸掏出打火机,把两只草棒点燃。开始的时候火头很小,爸爸让我学着他的样子来回挥舞。我摇呀摇呀,火越来越旺,就像一团大火球。爸爸说:“火越旺就代表着庄稼大丰收,日子越红红火火。”听了这话,我舞得更起劲了。爸爸将草棒一会儿左右荡,一会儿上下甩,宛如火龙在美丽的夜空跳跃。爸爸一边摇晃,一边教我说吉利话:“放‘社火’,放‘社火’,别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
“哇!”我一声大叫,原来一不小心,我手中的草棒烧得太旺了,火舌几乎要舔到我的头发。我一下子扔掉火把,爸爸看我狼狈的样子,乐得哈哈大笑:“原来你就是个胆小如鼠的男子汉呀!”
我心想,才不上你当呢,放“社火”还是要安全第一嘛。
渐渐地,远处田埂上的人多了起来,点点“社火”汇集起来,与夜空中的星星争辉……
怎么样,我的元宵节够“给力”吧,如果你也羡慕得不行,来年请来我的家乡南通吧,保管能让你“乐不思蜀”的。
3、关于描写元旦节的诗句
古代元旦诗歌卓越,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下面是关于描写元旦节的诗句,**。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拜年》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凤城新年辞》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丁卯元日》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着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杜位宅守岁》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