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其三翻译赏析
读李白的《行路难》,应抓住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注释:
①“有耳”句: 引用尧时高士许由不受尧的*,不愿听尧*的话,而去洗耳的故事。《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颖川水,淮河最大的支流,在安徽、河南两省。
②“有口”句:用殷末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采薇饿死的典故。《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闻周武王伐纣,叩马而谏,隐于首阳山(在今**省偃师县),采薇蕨而食,终于饿死。
③含光:含藏美德。混世:混迹世上。贵无名:虽贵但无名望。
④殒身:死亡。
⑤“子胥”句: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员(字子胥)立有大功,后被吴王赐死,弃其尸于吴江中。《吴越春秋》:“伍子胥谏吴王不听,吴赐属镂之剑,子胥伏剑而死,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之器(皮囊),投于江中。”
⑥“屈原”句:战国时楚国忠臣三闾大夫屈原,由于受到靳尚等人谗言陷害,被楚怀王放逐。屈原乃作《离**》等篇以表明志向,后投入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自尽。
⑦“陆机”句:西晋陆机有才能,文章冠世。后为成都王司马颖平原内史。司马颖率军讨长沙王,以陆机为后将军,与王粹等战于鹿苑,陆机宫大败。宦官孟玖乘机谗言,遂被杀害,事见《晋书》。
⑧李斯:上蔡(今**省上蔡西南)人,秦始皇任为丞相。曾表白自己说:“斯乃上蔡布衣,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税驾也。”后被赵高进谗言杀害。税驾:解下驾车的马匹休息。税:解脱。苦不早:苦于不早一些。
⑨“华亭”句:陆机被杀害时,在刑场上叹息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华亭,在今江苏省松江县,陆机兄弟曾游历此地。唳,鸟类高亢的鸣叫。讵(ju 去声),岂。
⑩“是蔡”句:李斯被赵高陷害,全家被斩于咸阳市,临刑时对其子说:“吾欲与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
⑪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吴郡吴(今江苏省吴县)人,性旷达,喜优游,时人称为达生。
⑫“秋风”句:张翰曾在齐王司马冏(jiong 上声)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忽一日见秋风刮起,顿时思念故乡吴中的菰(gu 阴平)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乎?”遂辞官归隐江东故居。后司马莼败亡,当时人都称赞张翰识时机。有人问他说:“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名耶?”张翰回答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晋书·张翰传》载,张翰为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看到秋风吹起,想念家乡吴中的孤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认为人生最可贵的是适意,不能为了名利而在千里之外*,因此便辞官回去。不久,齐王冏失败,张翰因走得早,没有受到株连。他曾对别人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这两句诗是希望自己能如张翰一样,任性自适。看透了世路坎坷之后,胸襟旷达洒脱,连追求千秋万古声名,也不再放在心头。诗句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志不得伸、才不能用的苦闷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别学许由颍川洗耳,别学伯夷与叔齐去首阳山采蕨吃,别做有名气的隐士。
不如和小百姓混在一起,连清名也不要,多爽快!
翻翻历史书,功成不退的那就叫:死得快!
伍子胥冤*吧?屈原冤*吧?陆机冤*吧?李斯也是冤死的!
临死才想起鹤鸣好听,临死才想起打猎有刺激,晚了!
看看张翰这小子多潇洒!官做得不开心,就回家烹菰菜、莼羹、鲈鱼脍,生活多滋润!
说什么千秋万代的名气,去,来杯酒先!你不喝?别后悔!
看那些高风亮节的古人们,我无意去追寻他们的足迹,终南捷径终归不是我辈所图。许由、伯阳以及叔齐都是前辈,有着崇高的风范,但大道无形、大音希声,人贵在无名,若是太出名,怕也是犯了戒,何必要人都知道你的清高呢?是不是非要证明你比世人都清高才会显得如何?我看那些功成名就而不激流勇退的古人,没有一个不是悲惨结局。伍子胥、屈原、陆机还有李斯等人就是见证。还是张季鹰了解人生真谛,管他日后名声如何,且让我再尽酒一杯!
这首诗吟咏伍子胥、屈原、李斯、陆机等古人的遭遇,他们都有功或名,但最后一个个却落了悲惨的*,还不如学吴中的张翰,急流勇退,及早辞官归隐。本诗表明了作者旷达*怀、豪迈乐观的性格。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道:“读李诗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胡应麟《诗薮》评论说:“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在《行路难》三首中,这一首用典最多。但是在这一首中,作者并没有以古人自比,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价甚至否定,表达出自己面对现实极其复杂的心情。
诗人首先否定了“ 许由颍川洗耳”和“ 伯夷、叔齐首阳采蕨”这两个为人称道的先贤故事。可以说是出语惊人。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朝廷黑暗*的时候,不妨和光同尘,默默无闻,但是,即使淡泊名利,也不能像伯夷、叔齐一样与当权者为敌,他们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拓展阅读
1、《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描写了李白陪族叔李晔畅游洞庭湖排遣愁绪的情景:第一首诗借用阮咸与叔父阮籍的典故,同为仕途不通的同怜人,欲借酒消愁排遣愁绪;第二首诗描绘出一幅酒船管弦齐奏、皓月浮光静影沉璧、白鸥盘旋飞翔的湖上美景图,以情景交融的方式,让诗意意境开阔;最后一首诗运用独特的奇想,铲去人生坎坷障碍,用无穷尽的酒醉刷掉心头的'愁闷。全诗层次分明而又环环相连,丝丝入扣,通过借酒吟诗消愁,排遣李白心中数十年壮志未酬、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的千古愁、万古愤。
作品原文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1、竹林宴:用阮籍、阮咸叔侄同饮于竹林事,《晋书·阮籍传》“(阮)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此以阮咸自喻,以阮籍比李晔。
2、小阮:即阮咸,与阮籍相对,故称小阮。
3、桡乐:谓舟子行船之歌。挠:舟揖也。
4、刬(chǎn)却:削去,铲掉。君山:在洞庭湖中,又名洞庭山、湘山。
5、湘水:洞庭湖主要由湘江潴成,此处即是指洞庭湖水。
6、巴陵:岳州唐时曾改为巴陵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阳。
作品译文
其一
今日与我家贤侍郎共为竹林之宴饮,就像阮咸与叔父阮籍一样。
酒过三杯,请容许我酒醉之后高迈不羁之态。
其二
船上齐唱行船之歌,我们乘着月色自湖心泛舟而归。
湖面上白鸥悠闲不远飞,倒是争相在我们酒筵的上方盘旋飞翔。
其三
把君山削去该有多好,可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去望而无边。
巴陵的美酒饮不尽,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这一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运地遇到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是因为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湖南。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当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湖,心中充满感慨,因有此作。
作品鉴赏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第一首:“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借用阮咸与叔父阮籍的典故,暗寓李白与族叔李晔共为竹林之宴饮,同为仕途不通的同怜人,以阮咸自喻,以阮籍比作李晔。“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讲述李白欲借酒消愁,排遣心中的愁绪。
第二首:“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描绘出一幅酒船管弦齐奏、皓月浮光静影沉璧、白鸥盘旋飞翔的湖上美景图。四句诗句前后片浑然一体,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诗意意境开阔,动静虚实,相映成趣。
第三首:“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铲去挡住湘水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的君山,就好像李白想铲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诗人运用独特的想像,不假安排,自然拈出“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诗句。“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句设喻巧妙,令人回味。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作品点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李太白云:“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二公所以为诗人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明·谢榛《诗家直说》:《金针诗格》曰:“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若子美‘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是也。”此固上乘之论,殆非盛唐之法。且如贾至、王维、岑参诸联,皆非内意,谓之不入诗格可乎?然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数。太白曰:“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迄今脍炙人门,谓有含蓄之意,则凿矣。
明·郝敬《批选唐诗》:率尔道出,自觉高妙。
清·黄生《唐诗摘钞》:放言无理,在诗家转有奇趣。四句四见地名不觉。
近代·陈伟勋《酌雅诗话》:瞿存斋云:太白诗:“铲却君山好,平浦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是甚胸次?少陵亦云:“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然无许大胸次也。余谓不然。洞庭有君山,天然秀致。如铲却,是诚趣也。诗情豪放,异想天开,正不须如此说;既如此说,亦何大胸次之有?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诗豪语辟,正与少陵“斫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匹敌。“巴陵”一句,极言其快心。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言铲去君山而令湘水平铺,太白胸中放旷豪迈可见。中流畅饮,洞庭秋意,尽收于醉中矣。
唐·皎然《诗式》:首句,若以君山在湖中不免犹为芥蒂,不如铲除更好。二句,君山铲去,湘水平流,则眼界弥觉空阔。三句,先点“酒”字,四句,落到“醉”字。步骤一丝不乱。三句有了“无限”二字,四句“醉杀”二字迎机而上,所谓一应一呼也。结句有醉倒在洞庭秋色之中,有“一脚踢翻鹦鹉洲,一拳捶碎黄鹤楼”之概。(品)豪迈。
日本·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便露出碎黄鹤气质。
近代·安旗《李白诗秘要》:其三纯是奇想。其所以发此奇想者,总为胸中与积愤欲抒,况又在醉后。故自然流出,不假安排。然亦须其一、其二为之铺垫。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2、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优秀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3、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翻译赏析
《春夜宴桃李园序》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末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释】
①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者:用在主语后面,表示语音及语气上的停顿。逆旅:旅馆。逆,迎,迎止宾客的地方。
②过客,过路的旅客。
③而:连接上文,表示顺承关系。浮生:谓世事无定,人生短促。这是旧时对人生的消极看法。汉贾谊《鹏鸟赋》:“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 几何:多少。
④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良:实在,的确。以:原因,道理。也:表示肯定语气。
⑤阳春:温暖的春天。烟景:春天的美好景色。大块:大自然。《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期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清人俞樾认为“大块”就是地。见《诸子评议》卷一。文章:错综美丽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锦绣般的自然景物。
⑥芳园:即花园。序:欢舒,畅谈。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⑦群季:诸弟。古人兄弟按年龄排列,称伯、仲、叔、季。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陈郡阳夏人。谢灵运的族弟,当时人称他们为“大小谢”。作者借以赞誉诸弟的才华。
⑧吾人:即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咏歌:吟诗,做诗。康乐:即谢灵运。他在晋时袭封康乐公,所以称谢康乐。他是南朝宋的著名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这里是作者借以自愧。独惭:犹言自愧。
⑨幽:沉静,安闲。清:清雅。
⑩琼筵:比喻珍美的筵席。南朝齐谢眺《始出尚书省》诗:“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坐花:坐在花间。飞:形容不断举杯喝酒。羽觞:古代喝酒用的两边有耳的杯子。醉月:即醉于月下,中间省去介词“于”。上一句的“坐花”结构相同。
11伸:抒发。雅怀:高雅的情怀。
12依:按照,根据 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的杯数。晋朝富豪石崇家有金谷园。石崇常在园中同宾客饮宴,即席赋诗,不会做的要罚酒三杯。石崇《金谷诗序》中有“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的句子。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灯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他的道理啊!何况温暖和煦的春天以如烟的秀美景色来召唤我们,充满美妙声色的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我们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这春夜幽雅的景色的情趣未了,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如果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诗赋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记叙了诗人在春意融融的月夜,与弟兄们聚会于桃李芬芳的名园的盛况。文章虽短,写出了赏美景,叙天伦,清言高论,饮酒赋诗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豪情雅兴,也夹杂着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诗人的一个“召”,一个“假”,描绘出一种慷慨博大*怀。大自然的给予是慷慨的.,诗人与兄弟们的诗赋是出口成章。恰逢这阳春烟景,才俊聚集,诗酒文章,赏花醉月。何等豪迈潇洒?这也许正是诗人总使后人望尘莫及之处。
李白虽然享尽荣华,但他的人生经历锻造出他对人生更真切的感悟。“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光阴中匆匆而过的是人,无论贫富贵贱,谁都不能幸免。一个“浮”,道出了人生中意想不到的劫数。人活着是没有根基的,彼此归宿一样,只是早晚之分而已。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敏锐而悲切。所以“为欢几何?”于是便有他的诗文“行乐须及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潇洒之句。他要用自己的不羁来装点自己人生。豪放地饮酒赋诗,大胆地酔戏君皇之妃“云云想衣裳花想容。”还叫大内总管为之脱靴之举,只他一人敢为。为何?“为欢几何?”
我钦佩李白的豪迈潇洒情怀,诗酒文章。却不认同他的不羁。已然浮生若梦,何必为难他人。给别人留点尊严,也同样给自己留点尊严。在此并非谴责李白的性格。其实罪魁祸首是酒精。浮生若梦,让我们的人生也活出欢乐,活出精彩,但更重要的是充实、健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