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珍珠鸟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爱的颂歌,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境界。
1、理解内容,理清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信赖,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感悟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整体感知──局部探究──语言品味──拓展提高
【课时教案】
一、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鸟语花香》,伴随着鸟欢快的叫声)
这里是澳洲的东部。生活着一种小鸟,他们的体态娇小玲珑,他们的歌声婉转悠扬,它们的羽毛五颜六色,还缀有珍珠似的白点呢,它们生性胆小,常躲在繁花绿叶中,探出小小的脑袋,露出红红的小嘴,和阳光捉迷藏。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吱的一声钻进了树林,洒落一片歌声。这啊,就是美丽的珍珠鸟。
试想,如果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它动情的歌唱,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当代作家冯骥才就曾养过珍珠鸟,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和鸟和谐相处的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1、品味细腻、生动的语言。
2、感悟信赖缔造的世界。
三、听读感知──认识珍珠鸟
教师配乐《大地的旋律》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2、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
四、问题探究──了解珍珠鸟
要求: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说说:
1、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
2、第二段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能去掉吗?为什么?
3、我为与鸟的和谐相处做出了哪些努力?在我的努力下,小鸟对我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要求: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并用不同符号标划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回答,梳理文章叙事线索:
我的爱护──提供环境
不去惊动
不去伤害
不去惊扰;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
渐渐胆大
开始亲近
完全信赖
五、美读品味──亲近珍珠鸟
人的存在,使鸟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平添了生活的情趣。因此作家是用饱含爱心的笔描写这只娇憨可爱的珍珠鸟的。
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小鸟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并说说你的感受。
六、
拓展反思──告别珍珠鸟
1、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图片资料:
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
鸦鹃首次飞临洞庭湖。
(人和动物之间,只有付出真爱才能赢得信赖!)
2、理解信赖:
信赖与和谐仅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吗?(还存在于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
你能仿造下面的句子,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说你对信赖的理解吗?
例:信赖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心灵相通。
七、小结
信赖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有了它,生活就会五彩缤纷,爱就会永驻人间!让我们彼此信赖,共同谱写爱的乐章!
(在音乐《爱》中结束)
拓展阅读
1、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范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了解故事内容的`神奇,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生交流读过的神话故事。
2.出示课题盘古开天地(齐读课题、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及时正音。
缓缓、一丈、逐渐、四肢、肌肤、辽阔、血液、祖宗
3.让学生根据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品悟。
1.交流初读感受。
2.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用心默读,勾画出让自己感到神奇的语句。
3.交流勾画的语句,并认真品读,通过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盘古的伟大。
四、总结拓展。
1.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宇宙,进一步感受神奇的变化与盘古的无私奉献,升华情感。
2.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浏览各民族创世神话,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练习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三、让学生积累本课优美词句。
四、仿照第四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可以从下面的话题中选择一个接着写,也可以自己确定内容。
1.公园的景色真美呀。
2.超市里,商品的种类真不少。
3.我们的校园可美啦!
2、关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 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 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 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1 2 3 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四、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3、关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斜面的作用以及知道一些应用斜面的实例。
2、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认真细致的科学实验态度。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具准备:
斜面实物、电脑课件、分组实验材料。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图片一(建在树上的房子),思考:如何到树上的房子里?(同时思考楼梯)
2、出示图片二(把东西送到车上),思考:如何把东西送到车上?
引出:我们生活中有些省力的设备,这些设备都有一个特点(倾斜)。
3、斜面的介绍(多媒体):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探究斜面是否更省力。
1、思考,使用和斜面和不用斜面,有什么不同?斜面能省力吗?
2、我们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测试力度(测力计)
提升物体(螺帽、大塑料模具、小塑料模具)、
斜面提升(搭建)
直接提升
3、学生分组实验,下班指导。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斜面上推(或拖)一重物,使它沿着斜面向上移动时,比使垂直提升重物要省力。
三、探究斜面坡度与省力的关系。
1、思考:如何让斜面更省力?
2、我们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测试力度(测力计)
提升物体(螺帽、大塑料模具、小塑料模具)
不同坡度的斜面(由大到小共4种,自己搭建)
统计表
3、学生分组实验,下班指导。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斜面与水平之间的夹角越小,沿斜面提升重物就越省力。
四、巩固与拓展
1、说说工人为什么利用斜面把东西推到车上(比直接提升更省力)
2、说说生活中有那些地方运用到斜面的(为了省力的设备)?
3、出示图片(山峰),想想能否在这里利用木板做一个斜面让我们**上去?人类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引出下节课内容)
4、关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学生准备:科学记录表、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螺丝刀、铁锤、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重物、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一)问题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有几个工人师傅遇到了困难,他们要把几个大铁桶搬到大卡车上去,可是铁桶太重了,搬不动,你们能帮他们想个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一块木板搭在卡车上,然后把铁桶滚上去。
师: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样?好不好?为什么好呢?
师:其实,像这个同学刚才所说的,一块木板抬起它的一端,就会形成一个斜坡,这,其实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机械,我们称它为斜面!(板书:斜面)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利用斜面能够省力,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板书:省力?)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生动手搭斜面,画斜面,观察斜面,了解斜面。
1、老师给每一个小组准备了几块木块和一个盒盖,你能用这些材料来自己搭一个斜面吗?
学生分组搭斜面,搭完后找两组高度不同的展示。
2、你能用线条将自己搭的斜面画下来吗?一生到黑板上画。
【设计意图科学一定要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边动手边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斜面的是什么形状的?(直角三角形)是的,这条直角边是我们要提升重物的高度,我们叫它斜面的高度,(板书:高度)这条斜边,是我们搭斜面用的木板,我们叫它斜面的长度,(板书:长度)木板与地面之间会形成一个夹角这是斜面的坡度,(板书:坡度)现在同学们了解了斜面各部分了吗?哪个同学能指着这个斜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生到黑板前指着一斜面介绍斜面各部分。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斜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长度相同,高度不同,坡度也不同。)哪一个坡度大,你认为坡度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板书:长度相同,高度越高,坡度越大)
4、老师也想搭一个斜面,(老师在原来一个斜面的高度的另一边用短一点的木板搭一个斜面。)同学们请看,这是两个斜面吗?它们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个坡度大?坡度和长度、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约小。)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己搭斜面,观察斜面,知道了斜面有高度,长度和坡度,而且坡度的大小和长度、高度有关系,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越小;长度相等,高度越高,坡度越大。
活动二:做实验研究斜面是否省力。
1、现在斜面我们搭好了,它是否能够省力呢?大家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实验)老师还给每一个小组又准备了一个小车和一个测力计,用这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吗?
【设计意图:设置一个稍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展示不同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提醒其他小组要认真听,可以进行补充。)
师在黑板一侧板书:竖直提起小车用的力(N)
在斜面上拉小车用的力(N)
3、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交流,师腔调:
a、小组内的同学要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展示实验记录单1)
b、测量在斜面上的拉力时,测力计要和小车在同一直线,要匀速运动时读数。
4、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教师**指导。
5、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测得的数据,师在黑板上记录。请同学们比较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斜面可以省力)师擦掉问号。
6、我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了利用斜面确实可以省力,同学们再来观察这组数据,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各组虽然都用了斜面,却用力情况不一样,说明省力情况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7、学生进行猜测,可能是坡度的不同造成省力情况不一样。师继续问:那你认为,坡度大小可能和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坡度大,用力大;坡度小,用力小。
活动三:深入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1、坡度的大小是否会影响斜面省力的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我们仅凭猜测不行,还是用这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吗?
2、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设计的理由。老师相机在黑板一侧板书:
在斜面上拉小车所用的力(N)
1块木块2块木块3块木块
【设计意图:放手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设计不同坡度的实验,只要坡度变化明显,实验结果就一目了然。】
3、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2、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黑板板书数据。
5、比较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坡度大,用力大,坡度小,用力小。)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斜面可以省力,而且省力大小和坡度大小有关系,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活动四:生活中的斜面
1、正是因为斜面有这样的特点,所以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斜面,同学们能举个例子说一下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吗?学生交流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
2、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老师这里还搜集了一些,请看大屏幕。(师播放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活动五:认识变形的斜面。
1、师出示螺丝钉,问:这是不是斜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螺丝钉到底是不是斜面呢?老师做了一个螺丝钉的模型,下面我就把它的螺纹展开,(师展开铅笔上的螺纹。)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3、师出示螺纹疏和密两个螺丝钉模型,同学们猜测一下,哪个拧起来更省力?学生猜测并说理由。
4、把两个模型的螺旋展开,现在谁能说一说,哪个拧起来更省力?为什么?(螺丝钉上的螺旋就是变形的斜面,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越小越省力,所以螺旋密的省力。)
5、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形的斜面呢?学生交流。师出示课件:盘山公路。 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运用了斜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了解更多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活动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斜面,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探究骑自行车上坡怎样才能更省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1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