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点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B.久之,转中书舍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C.权贵有嫌其出位/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D.与刘宾客齐名/与生彘肩
1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白居易传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原上草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参***】
9.A(致仕:辞官归家。)
10.C(A. 介词,给/介词,在。 B. 助词,无实义/代词,他。C. 代词,他D.连词,跟、同。/动词,给)
11.C(“老妪”应改为白居易。)
12.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拓展阅读
1、《托尔斯泰传》语文阅读和答案
【**--摘抄】
①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只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是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②我懂得,托尔斯泰在我的精神上将永不会磨灭。1886年,俄罗斯艺术的美妙的花朵终于在法兰西土地上出现了。托尔斯泰的译本在所有书店中同时发售,而且是争先恐后般的速度与狂热。1885至1887年间,巴黎印行了《战争与和平》等很多作品。在几个月中,几星期中,我们发现了含有整个的伟大的人生的作品,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的作品。
③那时我初入高师。我和我的同伴们,在意见上是极不相同的。在我们的小团体中,有讥讽的现实主义思想者,如哲学家乔治·杜马,有热烈地追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诗人,如舒亚莱,有古典传统的忠实信徒,有司汤达派与华格耐派,有无**与神秘主义者,掀起多少辩论,发生多少龃龉;但在几个月之中,爱慕托尔斯泰的情操使我们完全一致了。各人以各不相同的理由爱他:因为各人在其中找到自己;而对于我们全体又是人生的一个启示,是开向广大宇宙的一扇门。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家庭中,在我们的外省,从欧罗巴边陲传来的巨声,唤起同样的同情,有时是意想不到的。有一次,在我故乡尼佛纳,我听见一个素来不注意艺术、对于什么也不关心的中产者,居然非常激动地谈着《伊凡·伊列区之死》。
④我们的著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温暖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和维克多·雨果。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没有影响,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他的力量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素养,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⑤不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否受过影响,欧罗巴可从没听到像他那种声音。除了这种说法之外,我们又怎么能解释听到这动人心魄的音乐时所感到的情绪的激动呢?——而这声音我们已期待得那么长久,我们的需要已那么急切。流行的风尚在我们的情操上并无什么作用。我们之中,大半都像我一样,只是在读过了托尔斯泰的作品之后才认识特·伏葛著的《俄国小说论》,他的赞美与我们的钦佩相比已经逊色多了。单是赞赏作品是不够的,我们生活在作品中间,他的作品已成为我们的作品了。我们的,由于他热烈的生命,由于他青春的心。我们的,由于他苦笑的幻灭,由于他毫无怜惜的明察,由于他与死的纠缠。我们的,由于他对于博爱与和平的梦想。我们的,由于他对于文明的谎言加以剧烈的攻击,也由于他的现实主义,由于他的神秘主义,由于他具有大自然的气息,由于他对于无形的力的感觉,由于他对于无穷的灵感。
⑥这些作品之于今日,不亚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之于当时:是我们的力量、弱点、希望、恐怖的明镜。我们并未考虑把这一切矛盾加以调和,把这颗反映着全宇宙的复杂心魄纳入狭隘的*的与*的范畴;我们不愿效法人们,学着浦尔越(Paul Bourget)于托尔斯泰逝世之后,以个人的*派观念去批评他。仿佛我们的朋*竟能成为天才的度衡那样!…… 我们会顾忌到但丁与莎士比亚是属于何*何派的吗?
⑦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因为我们本能地感到在这样的心魄中,一切都有立场,一切都有关联。
(选自《名人传》,有删改)
19.分析“这是 1886年,俄罗斯艺术的美妙的花朵终于在法兰西土地上出现了”一句的表达效果。(4 分)
①本句运用了比喻;
②用“花朵”比喻托尔斯泰的作品;
③突出了托尔斯泰作品的伟大(含有整个的伟大的人生,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
④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法兰西对俄罗斯艺术的期盼、惊喜、赞赏。
每点 1分,意思答对即可。抓住“美妙”“花朵”“终于”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20.在评价托尔斯泰时,文中提到了哪些不妥或错误的做法? (5分)
①认为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是借鉴的结果,他的伟大与魅力源于他的思想。
②只是从文学的角度赞赏作品,没有全面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
③把托尔斯泰的复杂思想纳入狭隘的*的或*的范畴去评论。
答对 1点得 1分,答对两点得 3分,答对 3 点得5分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补充:
1、“他思想中的精华是汲取其他作家的”或者“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第④段中的原句略有改动。)
2、单是赞赏作品本身,不知道我们生活在作品中间,他的作品已成为我们的作品了。(第⑤段中的原句略有改动。)
3、人们愿意效法他人,以个人的*派观念去批评托尔斯泰。(第⑥段中的原句略有改动。)
亦可每个要点给 1分,要注意本题题干中“不妥或错误的做法“,若考生没有注意答题的角度,应该扣分。若考生将参***和上述增加三例穿插起来答,答对四个方面即可给5 分。
21.请从托尔斯泰的作品内容方面,概括作者 “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的原因。(6 分)
①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热烈的生命,青春的心。(从 “由于他热烈的生命,由于他青春的心”概括)
②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博爱与和平的追求。(从 “由于他对于博爱与和平的梦想”概括)
③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坚持正义;(从 “对于文明的谎言加以剧烈的攻击”概括)
④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世界、生命客观、理性的认识;(从 “由于他苦笑的幻灭,由于他毫无怜惜的明察,由于他与死的纠缠。也由于他的现实主义,由于他的神秘主义,由于他具有大自然的气息,由于他对于无形的力的感觉,由于他对于无穷的灵感”概括)
评分标准:答到 1点得2分。答对任何 3 点得6 分。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补充:
1、在他的作品与心魄中,一切都有立场,一切都有关联。(第⑦段)
2、他的作品反映了伟大的人生、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第②段)
3、他的作品是开启广大宇宙的一扇门,能唤起广大读者的共鸣。(第③段)
4、他的作品能充分彰显思想的表情、个人的素养、艺术家的特征、生命的气息。(第④段)
5、他的作品是我们的力量、弱点、希望、恐怖的明镜。(第⑥段)
亦可每个要点答对给 1分,若考生仅答第⑤段的相关文句而不加归纳,视其作答的全面程度酌情给2-3分。若考生将参***和上述增加五例穿插起来答,答对4 点即可得6分。
2、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一位朋友出差归来,对当地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水准印象深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②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敬业精神不仅是通向职场的“绿卡”,更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涵。
③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早在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当时的国人缺少认真的精神。有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没有敬业的精神,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更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
④没有敬业精神建不成现代化。懒懒散散,工作就没有效率;粗枝大叶,容易造成失误、留下隐患。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背后,**大意、失职渎职是重要的原因。
⑤敬业精神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却不是竞争力的全部。在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敬业,还要专业、职业、精业,才能从尽职尽职跨越到尽善尽美,才能从优秀跨越到卓越。
⑥在我们身边,大体有四类人。有的人既敬业又职业,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核心竞争力。有的人敬业不职业,这样的人吃苦耐劳、精神可嘉,遇到紧急情况招之能来,可是,来了却不一定能战。有的人职业不敬业,虽然业务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却三心二意、毛手毛脚,容易“大意失荆州”,一失足造成千足恨。有的'人既不敬业又不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浑浑噩噩混日子,误己误人。
⑦敬业不易,精业更难。梅兰芳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流光溢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眼神活起来,眼睛近视的他每天早晨放飞鸽子,极目苍穹,苦练眼功。邓亚萍打球快速凶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增强手腕的力量,身材娇小的她曾用铁拍子练球。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⑧在职场上,既敬业又精业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常常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既勤勤恳恳又有创新能力,就能引领科技、创作品牌,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就很难拿出有品质、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落伍是早晚的事。
⑨不断强大的国家、名族,无不有着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个以实力说话的时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只有秉承敬业、职业、专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后来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的标题为“敬业?职业?精业”,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分析选文第⑦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⑧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
1、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只有秉承敬业、职业、专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后来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2、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职业强调业务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精业既强调职业精神又强调业务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所以三者的顺序不能调换。
3、本段文字首先提出“敬业不易,精业更难”这一观点,接着举梅兰芳苦练眼功和邓亚萍铁拍练球的例子具体论证观点,最后强调成功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4、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敬业又精业的人是“抢手货”与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对比,突出了只有秉承敬业、职业、专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的观点。
3、欧阳修《浪淘沙》原文阅读答案
【**--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8.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9.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8、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9、 “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4、最暖心的事作文600字 《最暖心的事》阅读附答案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 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不要钱.”我答道.
“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11期,有改动)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阅读第段,仔细揣摩并分析菲奥娜太太经过城里这两个多小时的心理感受.
(3)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关于“我”的两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这些细节的丰富内涵.
(4)文章题目为“最暖心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暖心”的理解.
(5)读罢此文,你在为人处世或者对人生的认识方面产生了哪些感悟?请用凝练的语言写出来.
(1)“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生命的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或送她到她想去的任何地方),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她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很温暖.或者:我送一个即将告别人生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并不收费,使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温暖.
(2)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生命的不舍.
(3)作者对老太太的外貌(肖像)、神态作了细致描写,写老太太穿戴过时花哨,以及沉浸在对过去美好时光回忆的神态(或“默默凝视”的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太太热爱生活(或爱美),对年轻时代美好生活的眷念(或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老太太的怜悯、欣赏、和爱心.
(4)暖心:菲奥娜太太在生命结束前得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关怀和帮助,她感到快乐和温暖;“我”帮助了一个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太太,“我”感到温暖.
(5)示例:①对待弱势群体要友善、有耐心;②在生活中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能帮助人的小事”,也许会给别人带去很大的温暖.
5、良师阅读答案记叙文
①从小学到大学,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教六年级科学课的惠特森先生。
②上课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课上介绍了一种昼伏夜出,早在冰川时期就已灭绝的“怪猫”。他一边进行认真翔实的讲解,一边饶有兴趣地让同学们传看一个头盖骨标本。我们都赶着记笔记,因为课后有一个测验。卷子发下来时,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错。因为我在卷子上写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亲口说的,可眼前的试卷上,每道题目都划着鲜红的叉。紧接着,我发现全班没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很简单,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释道:“怪猫”完全是他生编乱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笔记、答卷当然无一例外,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
③毋庸讳言,我们都给激怒了。这算是什么考试,他还算是个老师!
④可惠特森先生却振振有词:“你们自己应该能够猜得出来。”因为,就在大家传看那个“怪猫”头盖骨时(那事实上是一个家猫头盖骨),他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没有留下任何一丝考古线索。可另一方面,他却详细描述了它惊人的敏锐的夜间视觉,它皮毛的颜色以及其他特点。果真如他所说没有可考线索,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后面的种种信息?重要的是,“怪猫”这个夸张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没有引起我们的怀疑。惠特森先生说这次考试的分数将记录在案。他说到做到。
⑤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权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他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的错误,一定要大胆提出。
⑥“怪猫事件”的影响很快波及全校,人们把“怀疑一切”的新原则运用到每一门课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规蹈矩的老师们极大的反感。几年后,惠特森先生离开我们学校,迁到远在异地的另一所学校担任校长。
⑦每每想起六年级的科学课,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敢于向任何谬论说“不”的勇气,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吗?
2.文章第②段“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一句中的“居然”能否删掉?理由是什么?
3.惠特森先生为什么一定要将这次考试的分数记录在案?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吗?
4.根据你的理解,将第⑦段画线部分补充完整。
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5.惠特森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
1.通过“怪猫事件”
惠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不要轻信权威,要“怀疑一切”。(4分,意思相近即可)2.不能。
“居然”强调了作者对自己不及格意想不到(或出乎意料)和吃惊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3.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
4.敢于向任何谬论说“不”的勇气(或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
5.略。
你也可以在微点阅读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良师阅读答案记叙文范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