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欲是种幸福的美文摘抄
*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历来是名利的发源地,小沈阳上了春晚,出场费由500元上升到10万元,而刘谦也是财源滚滚。一夜成名了,让人充满幻想。但是,2009年的春晚,有一个人不会逊色于他们,这个人就是农民歌手:马广福。
一位来自乡间的汉子,用美妙的民歌在“星光大道”节目上拿了亚军,,接着又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与歌唱家吕继宏、王宏伟同台合唱。如报道所说,上了春晚的那个仅靠演“二人转”糊口的小沈阳是“苦尽甘来”,于是人们也纷纷期待着当了几十年农民的马广福也能“苦尽甘来”。一夜成名的重点就是:钱途无量!
一而再、再而三的猜想和采访,这位老农民总是一笑置之。他说:“只要不影响下地干活儿,我都愿意去。其实参加春晚就是玩儿,这是春晚刚结束可能大家伙对我挺好奇的,过后我还得该干啥干啥,开春了还得上地里把我那稻田种好才是真格的。啥歌手呀,我在春晚都惦记咱家的100多亩地了。我在地里干了大半辈子的农活,种地才是我的主业,唱歌是为种地服务的。我现在就等着开春4月份之后,好好把我家的稻田和旱田都侍弄好,春天插完秧,我还住进地边的小房子里,一直唱到秋收,年底有个好收成。”
马广福口口声声惦记着的,还是让他苦了半辈子的田地,甚至他压根没把自己当成歌手。唱歌只要不影响下地干活就行,想想这不正是一个当了40多年农民的马广福的淡然吗?他也许太清楚自己了,没学过音乐,不识谱,闲时觉得哪首歌好听。于是跟录音机学,学会了,下地干活也这么喊、这么唱,纯粹是一种自娱自乐。难怪他说上春晚唱歌如“我在家地头上,扛着锄头就在那里那么喊着,就那么唱”。
出人意料的答案,见证他的朴素。仅仅是朴素吗?何尝不是一个人的知足呢?知足常乐,就是如此吧!有媒体问:“会不会考虑演电影呢?”他乐了:“你要说演种地的还行,别的我都演不了。演种地的,我知道我懂啊!有些台词我还不用太背,我现在就害怕对词,一拿到词儿我就蒙了!”记者们问来问去,都问不出一个想当歌手、想演电影的马广福,他一直坚持当农民。唱歌必须是有时间,有空闲的时候。与他不靠边的好事他都不想,这是一个人的本色。
这种有所不欲的人是不是太逗人了呢?是不是太可爱了呢?但对于他自己,这是不是太幸福了呢?这种幸福就如他所打算的那样:“回家后打算的就是买一台收割机。”买了这台收割机以后,可以减轻工作量,于是他就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唱歌了。
记者希望他对年轻人说些鼓励的话,他说:“人就应该实实在在地做事,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完美了。自己掂量掂量。考虑考虑自己适合做什么,就要去做什么!比如说你把一个东西想得太高傲了、太苛刻了,可能自己也太累。我觉得应该现实一点。虽然说现在咱们国家是发展了,文艺界这方面也挺复杂,年轻人都挺有追求的,那我想什么呢?咱们就是现实一点,你确实有那个才,唱得很好,大家也认可,你可以往前发展自己的。但是觉得这方面不行,你可以做其他的。比如像我这样,业余爱好也行啊,参与一下。我就种地,我把地种好了,也是自己的一个收入,也是一生的一个交代!”
他觉得一个人关键是要“有所不欲”。是的,从开始喜欢唱歌到上春晚,他就非常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拥有的。于是面对“名与利”这种世人都认为的好东西时,他可以那么坦然冷静地对待它,取舍它,最终不被它所累。其实“有所不欲”是一个人的自知,因为自知所以知足,所以自信,所以幸福。于是人们也永远忘不了那个一笑便露出满口白牙的农民,那个一边干活一边唱歌的农民,当然也忘不了他的幸福。这种幸福就是他的“有所不欲”。
拓展阅读
1、微笑是幸福的种子作文范文
清晨,站在镜子前,看到的是一张睡眼惺忪的脸,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于是拍拍脸蛋,挤出一丝微笑。走在路上,听着MP3里FIR那首著名的《让我们一起微笑吧》,让心情舒畅起来。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呢?
记得曾经有一位摄影师,别出心裁地把相机放在肩膀上,让镜头对着后面,在闹市中一边走一边摁动快门,他想拍摄到人们无意间展示出的最真实的表情。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几百张面孔,冷漠、晦暗、麻木……竟然没有一张笑脸!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感到紧张、不安,加之年龄的增长,人们渐渐失去纯真的笑容,代之以礼节性的微笑、虚伪的微笑。金钱、地位让人感到满足,感到幸福,感到快乐,但这幸福的根基到底有多深?有多少微笑发自内心?相比之下,小孩子就显得可爱多了,看到有趣的人和事毫不掩饰地笑,没有任何顾忌,毫不做作,因为他们真诚,他们展示的是发自内心的笑。
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丑女林无敌的身影,长得丑有什么关系?只要微笑够真诚,同样可以获得尊重和友情。微笑是因,也是果:赠人玫瑰,手有*,你付出的同时,也会得到回报。面对陌生的人和事,打破尴尬的最好办法就是亮出真诚的微笑。
看过一篇哲理短文,一位忧郁者问智者:“如何才能让我跳出忧郁的深渊?”智者说:“微笑,对所有的一切微笑。”“可是,我为什么要微笑呢?我没有任何微笑的理由啊?”忧郁者疑惑地问。智者微笑着回答:“当你第一次向人微笑时,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假如你是一颗微笑的种子,那么他人就是大地!”
微笑是一颗种子,在真诚的土壤里可以开花、结果。微笑可以融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坚冰,可以修复残缺的心灵,可以让纷乱的世界回归真实自然。不是吗?*给予人类最美的表情就是微笑。幸福因微笑而真实。有微笑,才会有幸福。
把微笑送给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浮云、每一个幸福或者不幸福的人,因为微笑是幸福的种子!
2、不是幸福的幸福初二作文
“啪”又是一声玻璃摔碎的声音,我卷曲在角落里,无助的泪水爬满了脸瑕,身体无助的颤抖着,明明又被爸爸打了。不知道这是多少回了。
我是一只猫,从明明出生之前就来到了这个冰冷的家。也许,我不该把它称之为家。对于我,也只是他们的一个发泄物而已。明明是个自闭症患儿,天生的。终于在明明两岁时,两人忍不住,离婚了。明明被法院判给了爸爸,在他和爸爸搬走的那一天,明明只是一直把我抱在怀里,一声不吭。来到新家,我们有很多的不适,但又不能不适应。爸爸都是每天深夜醉的一塌糊涂回来。对于我和明明也只是视而不见。
很多年过去了,明明上小学了。我也老了很多,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时时刻刻都想睡觉,也许我该走了。可心里始终放不下明明,不知为什么,我始终搞不懂,明明一直在等什么!每天放过学,都抱着我坐在大门前向远方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刮风下雨也始终没变过!我始终没搞懂过!
这天我依旧趴在沙发上,蠢蠢欲睡,“碰”门被人一下撞开了,我猛地抬起头,还没回过神,就被人一把抱住,抬起头,是明明,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大大的蛋糕。我疑惑的看向他,明明没有看我只是一直抱着我往阁楼跑。来到阁楼,明明轻轻把我放下,啪一下坐在地板上。慢慢地抽搐着接着又一发不可收拾的大哭了起来,我着急了,明明怎么了,我着急的围着明明,喵喵的乱叫。明明把我抱了起来,不停地哭。不断有泪水落在我的脸上,我终于忍不住了。呜呜的哭了,这是积累了多少年的泪呀!从小被谁疼过,爱过,抱过……残疾儿童又怎么样!
许久,明明累了。趴在地上哽咽着。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种不好的预感。很晚了,透过小窗户,外面的月亮好美,月光洒了进来,地面上像结了一从霜。小阁楼内一丝声音都没有,难免有些凄凉,我下意识的往明明怀里挤了挤。看来爸爸今天晚上不会回来了。
忽然,吊钟响了起来,已经12:00了,明明猛地坐起来。拆开了蛋糕盒,哇,真的是好漂亮的蛋糕,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有一个男孩天真无邪的笑着,在他的旁边有一只猫在玩皮球。不知觉得,我的双眼湿润了。是太幸福了!抬头望着明明,发现他嘴角那淡淡的有丝忧伤的笑。
蛋糕很好吃,真的。
幸福,我很骄傲,因为我得到过。它是个奇怪的东西,怎么说那,就像那个蛋糕一样,甜甜的。
3、完美是否幸福作文情感作文
初读《窄门》,我对它的一切都感到迷茫:阿丽莎为何执着于追求“天堂”,乃至于不顾自己与杰罗姆之间的爱情、不顾那触手可及的幸福?而那所谓的,阻挡杰罗姆靠近阿丽莎的美德,到底是什么?朱丽叶选择了另一条道理,而她真的对这件没有希望的爱情释怀了吗?她真的幸福了吗?而最重要的是,到底完美是幸福的基石,还是幸福是完美的途径?也行是阅历毕竟有限,我对整部书的主旨、内涵并没有把握清楚。因此我特意上网查看资料,才终于对这部书有了些许了解,在此,我便谈谈《窄门》给我留下的难题,以及对我的启示。
首先必须得了解的,自然是书题“窄门”的含义了。这是路加福音书中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通往天堂的必经之门。只要你认清了自己的罪恶,那道引向完美、引向永生的门就会开启。当然,名曰“窄”,道路自然无比艰辛,而阿丽莎,就义无返顾的选择了*、选择完美,以她的道德观念为轴心,杰罗姆、朱丽叶也被卷入其中,谁都无法抽身。
作为本书的第一女主角,阿丽莎给我的印象从始至终使我困扰,根据作者对角色的塑造,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她气质独特、通晓诗文,与男主人公青梅竹马、彼此照顾。然而,阿丽莎明知俩人互相爱慕,却一次次地、不近情理地拒绝了杰罗姆的爱情。甚至在明白自己的妹妹朱丽叶同样喜欢着杰罗姆时,还要帮助她们的感情。这让我不能理解,也接受不了她的作法,甚至有了一丝反感。而在书的后篇中,阿丽莎内心的悸动、矛盾和彷徨,却全都通过她的日记散发了出来。阿丽莎的这些行为,似乎体现了她的*迷狂,但也不尽然。在阿丽莎年幼时,她的母亲就和别的男人私奔了,这一定给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也许正因如此,她才变得自律、克己、信仰*,从而逃避杰罗姆的爱情,怕改变自己。正如她自己所言:“现在我觉得不为了他是绝不会‘臻于完美’的,而这种完美也只有不与他一起才能达到”。就因为如此,她才作出将杰罗姆让给妹妹的举动,通过自我牺牲,来达到“完美”。可她最后换来的,却只是孤独的迎来人生的终点。
而这俩人爱情的悲剧,只是由阿丽莎一人造成的吗?当然不是。杰罗姆内心丰富,感情炽热,但实际上,他所建立起来的、与阿丽莎之间的感情,却是失之抽象的。别看杰罗姆对感情执着,可他从一开始似乎就走偏了:他与阿丽莎,是通过虚幻的书本联系起来的,他们所体会的幸福,大多是从虚幻中感受到的,这种爱情,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书本上的观念,若没有现实对应物,就必然空洞、虚无。他们二人可能都意识到了这点,可已无力改变。到了故事最后,杰罗姆终于抱怨起阿丽莎,不明白为何永远接近不了阿丽莎。终于放任自流,纸碎金迷。
而作为二人的中间者,阿丽莎的妹妹,单恋着杰罗姆的朱丽叶,似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她嫁给了一个原本就不爱的葡萄酒商人,生了好几个孩子,平静地过着不同于杰罗姆的“庸俗”的生活。就结果而言,她已经足够幸福,可在故事最后,她与杰罗姆俩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还是放不下杰罗姆,她的心情不一定比阿丽莎好过。正如她所说,生活之风天天吹过,可吹不灭原先一份没有希望的爱情。这对三个人来说,都适用。
想要确定本书的主旨,对我来说万分困难。这本书中,处处体现了了浓厚的*色彩,然而我认为,《窄门》是反对*迷信的。“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应是作者纪德的意思。我们是要走过“窄门”,可应是我们自己来,向着幸福迈进,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纪德在写完《窄门》后,便立刻剃掉了胡须,我希望,我们也能鼓足勇气,坚定地迈向人生的“窄门”。
4、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作文范文650字
都说“给永远比拿快乐”,自愿的“被需要”,不仅让人在忙碌中感到快乐,看到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更是一种爱的满足,更是一种幸福。
人最大的需要,不一定是金钱,也不一定是地位,而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被社会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
他人有需求,自己正好能助一臂之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胜过一切。有人说幸福是相濡以沫,幸福是腰缠万贯,幸福是身强力健,幸福是儿孙满堂......能相濡以沫,是因为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彼此成了依靠。能腰缠万贯,是因为社会需要你发挥聪明才智去建设,金钱是你创造价值过后的回报。能身强力健,是因为你知道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完成,还有很多人需要你去爱。能儿孙满堂,是因为有了你,才能维系一个家的纽带,是你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家人需要你这根主心骨。
人只有在无助的时候,才会懂得,自己是多么需要一个肯出手相助的人。而那个被需要的人,或许帮不上什么忙,但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倾诉,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孤单。于是,也就懂得了,能在关键时刻成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是多么重要。而作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或许能帮上忙,或许又只是陪伴,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真正聪明的人,宁愿人们需要他,而不是感谢他。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聪明,更是高尚,回报和付出,他更在意的是付出,而付出在自己看来是实现价值,而从外界分析这是大爱。大爱中实现自我价值,很聪明地诠释了“高尚”二字。
但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能力,使别人不得不需要他,臣服于他,从而敛财甚至伤天害理,这是要遭天谴的。这样的人,他们痴迷于被人需要,已经扭曲了人生观,从而心生邪念,所以上天不会因为他扭曲的“及时行乐”而眷顾。
爱,与狭隘,出发点往往是一样的,但就在某一个节点出现了念头上的偏差。就有可能会造成天堂与*的差别。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用来灌溉自己,而不是用来放纵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