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纳兰诗词
《浣溪沙》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
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
相看好处却无言。
《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
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断带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
《点绛唇·小院新凉》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小院新凉,
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
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
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
夕阳吹角,
一阵槐花落。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消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
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
相对忘贫。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
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
转过回栏叩玉钗。
拓展阅读
1、最美不过转身作文
我一直认为人最美的动作是转身。犹记得一日在街上看见那小学时天天与我形影不离的密友,惊喜地高呼她的名字。她一边答应着,一边停下脚步,右脚借助左脚的力飞快地转过身,用极快的速度滑出半条弧线。她的动作像芭蕾舞演员那样轻盈灵动,真是美极了。我从她转身划出的弧线就可以看得出她遇见我也是十分高兴的。那条轻盈灵动的弧线竟因友谊变得如此美丽!有时,检验朋友之间的情谊只需半条弧线。
我还记得我那学生生病时自己带学生去看病的恩师退休前给我们上完最后一节课转身离开的瞬间。那时教室静极了,大家都在默默地看着她。只见她像往常拿起包,微笑地向大家道声“再见”,慢慢走向教室门口,左脚向前稳稳地迈上一步,右脚随着身子慢慢旋转180度,然后,缓缓离开。恩师的转身,透露出的是一种令人折服的从容与气度。我想,也许只有把自己几十年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事业中的人,才会有如此从容的转身。因为奉献,所以坦然;因为坦然,所以从容。恩师转身时划过的那一条优雅的弧线,是我记忆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有时,检验一个人对事业是否认真投入,只需看其转身离开时的那条弧线是否优雅。
然而最让我震撼的转身却是,我那爱打扮的奶奶由这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转身。那天,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映着斑驳的树影在病房里随风摇曳,整个病房里生机盎然。奶奶舒服地躺在病床上,穿着整洁而朴素的深红色外衣。她对围在她周围的儿孙们慈祥地笑着,带着浓重的方言口音缓缓说道:“孩子们,我要去了。”病房里的我们都在默默地哭,而她却带着看透尘世回归本原的欣悦之情缓缓地闭上了双眼。她闭上双眼的瞬间,又何尝不是一次美丽的转身!她闭眼划出的那一条弧线,透露出一种来自生命本真的通透与豁达,简直让任何一个生活在凡尘中的人景仰!后来,我觉得那天我们不是该哭而是该笑,为奶奶能够超脱凡尘转身离开而感到由衷的欢欣。
从密友的转身,到恩师的转身,再到奶奶的转身,她们转身的弧线一条比一条优美,一条比一条让人感动!但她们的共同点是在于她们对生活有着最真挚的热爱。犹记得密友当年每天都来我家叫我一块上学,对朋友的爱一如对生活的爱。犹记得恩师纵使不是班主任,仍每日早起来守我们上早自习,她对学生那种严字后面的爱让人感动,她对学生的爱又何尝不是她对生活的爱!犹记得年近70的奶奶仍每天早起画眉,去世的那天衣服的包里还装着一支用了一半的眉笔。倘若她们不热爱生活,没有真正用心体验过生活的喜与悲,何来一次次优美的转身?
为何最美不过转身?因为那一条条或从容或迅捷的弧线展示出人对生活的热爱。
朋友,热爱生活吧!早晚有一天你也会收获美到极致的转身。
2、最新诗和远方的唯美句子 观看远方心得体会
走向远方是一种追求自由和寻找成长的方式。无论是物质上的远方还是心灵上的远方,都代表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自身意义的追求。在走向远方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也会获得成长和改变。我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许多,下面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面对困境,坚持信念。
走向远方的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挑战。初始的热情可能会在艰难的时刻逐渐消磨殆尽,但正是坚持信念让我一次次走过困境。有一次,我在远方旅行时遇到恶劣的天气,行进的路上困难重重。当时的我有些疲惫,但我想到了出发前定下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理由,于是我坚持下来,最终成功到达目的地。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只要坚持信念,我们就能战胜困境,达到远方的目标。
第三段:开放心态,接纳不同。
走向远方意味着遇见未知的事物和陌生的文化,我们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这些新鲜事物。在我历次旅行中,我发现遇到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和包容。有一次,我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旅行,发现当地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我截然不同。起初,我可能会有些抵触和不适应,但后来我逐渐接受并适应了这个文化。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第四段:勇于探索,享受过程。
走向远方并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更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个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并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有一次,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迷路了。起初,我感到迷茫和不安,但后来我意识到偶然的迷路也是一种体验,于是我开始尝试去欣赏这个城市的风景和当地的生活。最终,我不仅找到了出路,还收获了一段宝贵的回忆。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在走向远方的路上,重要的不仅是抵达终点,更是享受整个过程。
第五段:回望远方,思考人生。
走向远方的过程不仅是对外界的探索,更是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当我们到达目标,回望远方时,我们会思考自己和人生的意义。有一次,我在一个壮丽的山川中旅行,当我站在山巅俯瞰整个风景时,我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明白了我们活着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内心的真实。这个体验让我对自己更加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总结:走向远方是一次探索、成长和思考的旅程。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坚持信念;在遇到不同文化时,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享受旅程;而回望远方,我们要思考人生的意义。通过这个旅程,我们会发现远方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我们心灵的追求。
3、从此我不再错过美好作文600字
我们奔跑着,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东风唤醒田蛙的春;错过了浪花堆起清荷的夏……
——题记
我们奔跑着错过了多少身边的美好。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终寻觅到那些美好,从此,我不再错过身边的美好。
荼蘼花开
投笔,茫然。又是繁重的功课使我烦恼。我叹了口气,揉了揉酸酸的手。一阵风吹来,轻抚起窗纱。春季的风略凉,雨阑珊后的湿气却带了几分寒意。这样凉的春,不会有花开吧?我踏出院子,只为了确定心中早已坚定的答案。巷陌,谁家枝蔓爬上墙梢,霁青色的枝叶与红墙相映,显得愈发嫩绿。无意之中却瞥见,簇拥的枝叶间中藏着一朵白花,似在傲视百草,又似在点缀枝桠,却铺满了我的心。
茶糜花开,暮春的美好可不要错过。
芸薹如扆
折扇,寻觅。岭南的田畔总是湿湿的,廉纤雨不止,地面浮漾着湿湿的流光。却收伞,任凭雨水微微打着绿倾蝉鬓。不禁驻足,望着花浪花海。正是芸薹花开的季节,满眼尽是一片嫩黄,只在其中寻觅到一丝嫩绿,与之相映。我伸出手,感觉芸薹在我手中轻抚,酥酥的触觉,仿佛又回到童年时在潺潺的小溪流水旁嘻戏是,水轻轻流过我手心的感觉。整一个安静的下午,嫩*花不住地摇摆,风便从那边滤过来带来满袖馨香。芸薹如扆,尽掩chanchou,举目望去,尽是美好。
木樨清露
重回,惊雀。推开斑驳的院门,许久未回了迎接我的是木樨清香。“奶奶!”我轻轻叫道。奶奶笑着从屋中走出,用手抚着我的头说“回来了,快喝糖水。”我兴奋的进了屋。一如既往,桌子上放着一碗木樨清露,几朵桂花点缀其上。轻轻捧起,才想起奶奶,盘问了一番,奶奶却只说“乖,我早喝了。”木樨清露里蕴藏着多少错过的美好与温暖!
从此,我不再错过美好,哪怕秋风萧瑟,草木葳蕤,心中早已撒满素美的种子,不再错过美好。
4、阅读是不过时的美丽作文600字
如果说人的内心是一片浩瀚的星海,那么对阅读的热爱,就是我的星海中最耀眼的北极星。
——题记
在一个被蝉鸣充斥的夏日的午后,我打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它已经很旧了,纸页泛黄,封面上落满了灰尘。我看着它,不由得陷入了回忆。
从前的我,认为阅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那时,我无论何时都抱着一本书,如一块海绵尽情地吸收着知识的甘泉。我同泰戈尔一起歌颂孩童的纯真;我同林黛玉一起痴一起嗔一起怨;我同罗丹一起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毛毛一起探索时间的本源。阅读领着我走过纷乱的现实,推开大门将我引入新的世界。我呆呆地看着书中美丽的景色,如同贫困的男孩看见了堆满珠宝的岛屿……
从何时起,我不再阅读了呢?
书架逐渐落满了灰尘,如同明珠失去了色彩。我的目光被手机、电脑牢牢地吸引,再也无暇顾及昨日的老友。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东西抓住了我的全部身心。灯红酒绿的嘈杂掩盖蒙蔽了我的双眼,我没有看见慢慢流逝的时光,没有看见日益贫瘠的知识的土地。阅读的美丽似乎已经成为了昨日的黄花,我沉浸在精神的麻药中无法自拔。
直到今天,我打开了一本书。
“我要变成一朵金色花……”一个个文字印入我的脑海,抚平了我心中难言的烦躁。我找了个舒服的姿势,继续看了下去。一个个句子在脑中飞舞,时隔多年,阅读这位老友,再一次拉住我的手,将我带入知识的殿堂。我笑着,哭着,跟着它的脚步,走进那个曾令我魂牵梦绕的世界。我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心中那被无数声音充斥的星海突然宁静了。书中的文字在我的心底弹奏出一手乐章,一颗沉寂许久的星星划破黑暗,冉冉升起……
我合上书,慢慢品味着阅读的甘露,焦虑躁动的心似乎在被一点点抚平,宁静又重新回到了心中。我笑了,也释然了。往日的烦恼有了良方,我重新投入了书的怀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