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网打尽的成语故事
【释义】全部捉在网中,一个也不漏。比喻把自己的对立面或坏人全部逮住或彻底消灭。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北宋时,进奏院主官苏舜钦是当时着名的诗人,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是被当时*革新派首领范仲淹推荐提拔起来的。
他豪爽激进,屡次上书宋仁宗皇帝,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的强烈不满,致使吕夷简想伺机陷害苏舜钦及其*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赛神会。以往,各官署衙门都要在此时拿出多余的东西变卖成钱,然后大家用这钱尽兴地吃喝玩乐。
苏舜钦为了在赛神会这天让大家玩乐得更痛快些,照例把进奏院里拆下的旧公文封套纸卖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钱来资助,作为玩乐的花费。其他接受聚宴邀请的人,也分别拿出钱来凑份子。
正当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苏舜钦又叫了一些歌女来陪酒助兴。
当时,有个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参加聚会,却未被邀请,李定怀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处宣扬苏舜钦和一批*铺张浪费,寻欢作乐的事。
御史刘元喻素与苏舜钦不和,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忙上奏章给仁宗皇帝。宰相吕夷简一见有机可乘,也跟着在皇帝面前推波助澜。
皇帝听了大怒,把苏舜钦卖掉拆下来的旧公文套一事定为“监守自盗罪”,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
那天参加宴会的其他人,有的免职,有的降职,有的被调到边远地方去任职,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击。
拓展阅读
1、关于楚庄王的成语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因为有许多史书和典籍中都记载了关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故事,因此在这故事中也衍生出了许多的成语,这些成语到今天也都被人们所广泛的使用。
在这些与楚庄公有关的成语中,最著名的一个成语就应该是“一鸣惊人”了,现在比喻那些平时没什么表现,但是却突然做出惊人成绩的人。所以历史上第一个“一鸣惊人”的人,其实就是楚庄王了。因为当时楚庄王上位的前三年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没有颁布法令,也没有处理政事,楚国上下都为此感到担忧,于是就有人用一只不飞不叫不展翅的鸟来暗比楚庄王,楚庄王这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然最后楚庄王也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使楚国成为了春秋的霸主。
另外还有一个成语“问鼎中原”,现在也多用“问鼎冠军”来说明一个人得了冠军。“问鼎”两个字也是和楚庄王有关。楚国强大到击败了晋国之后,楚庄王就到了周天子面前询问鼎的大小和重量,一般臣子是不能询问鼎的大小的,这就是楚庄王展现出了打算一统天下的野心。
最后还有一个词叫做“因猎求士”,说的也是楚庄王,楚庄王喜欢狩猎,于是楚庄王就在狩猎的过程中发现人的长处,在各种情况下用不同方式处理事情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在他身上看出些特质,这也是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
楚庄王初登王位的时候,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于是在三年的时间里没有颁布过任何一项政令,在朝政上也没有什么作为,楚国的大臣们都为楚国的将来感到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事,每天都是打猎和游玩,要么就是和后宫中的妃子们喝酒取乐,而且还不允许任何人劝谏,还下令命令说如果谁敢劝谏,那么就以死罪处置。当时楚国有个右司马,他看清了当时不利的局势,想要劝谏楚庄王励精图治,但是碍于禁令,于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进言楚庄王。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自己的妃子们在猜谜语,于是他灵机一动,准备用猜谜语的方式暗示楚庄王。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就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说自己在南方的时候看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都不展翅不飞翔,也不叫唤,猜这只鸟叫什么名字。
楚庄王知道他是在那是自己,于是就说,鸟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如果飞一定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会一鸣惊人。楚庄王觉得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废除了许多不利于发展的法律,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启用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把楚国治理的很好。
之后楚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出兵讨伐齐国,之后又和晋国争中原霸主的地位,最后打败了晋国。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嫡长子熊侣即位,这位新的楚王就是楚庄王了。
当时楚国内部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公子燮和克斗两个人臭味相投,*之心早已有之。二人在子孔出战的时候戒严了郢都,还挟持了楚庄王准备另外建立**,好在二人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
楚国的内乱解除之后,楚国很快就趋于稳定,所以楚庄王励精图治,有了称霸中原之心。当时晋国是中原各诸侯中最强大的,所以晋国就是楚庄王的主要目标了。公元前607年,郑国受到楚国的命令前去攻打宋过,借此机会打击晋国,此战以宋国大败告终。后来晋国的赵盾联合卫国、陈国一起攻打郑国,楚庄王于是出兵解救郑国之困。赵盾悄然退去,不敢和楚国的军队正面交锋,从侧面来说也是楚国强大的一种体现。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起了在他上位这些年里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楚国北上将郑国团团围住,但是郑国已经不是楚庄王的主要目标了。楚军进驻郑国,在这里等待晋军的到来。半年之后晋军开始渡河,楚庄王亲自统帅全军北上,与晋军对峙。这场战役最终以晋军进驻邲,晋军惨败告终。楚军扬眉吐气,楚庄王大展宏图,想要与周天子比肩的野心也开始显露。
之后楚国又围攻宋国,虽然最后没有取得胜利,但是这场历时九个月的战争足够让当时诸侯国谈楚色变。之后楚庄王又联合齐国,控制晋国进一步巩固自己霸主的地位。公元前591年的时候,楚庄王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在楚庄王死后的几十年里,出过国力急剧下降,很快就被晋国超过了。
能将楚国从内乱中解救出来,平定了局势,稳固了**,最后一步步坐上了中原的霸主,不用多说,楚庄王必定得是一个十分有勇有谋的人,不然的话楚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长的这么迅速,而且还能够称霸中原。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楚庄王*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楚国的国力就迅速后退,被晋国给超越了,这也足够能看出楚庄王的能力。
张光北饰楚庄王
另外这位霸主的*生涯也是充满了智慧,因为在他执政的前三年,他没有任何的政绩,没有颁布过法令也没有处理过政事,以至于楚国的大臣们都开始担心起楚国的未来。但是后人就都知道了,这个是楚庄公的大智慧所在,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周边各国对他放松警惕,因为他刚上位**不稳定,这样做可以先稳住自己的**。另外因为楚庄公的不作为,所以国内的许多问题也都显现了出来,这样也更有利于他今后的治理。这就说明楚庄王是个有大智慧,懂得厚积薄发,而且还是非常能够隐忍的人。
而且在其他很多的小故事中,也能够看出楚庄公这个人身上的许多优点。诸如在楚庄王绝缨的故事中,我们就能看出楚庄王的宽大*怀。而且在发动很多战争之前,楚庄王都会非常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以此来判断战役的可行性,说明楚庄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能成为一代的霸主,身上必然还有很多过人之处,比如楚庄王的忧患意识,还有知人善用也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楚庄王听朝罢宴楚庄王听朝罢宴是一个出自《韩诗外传》的一个故事,记载的是一个关于楚庄王关心朝政而罢宴的故事。所以这些事情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楚庄王在位的后半阶段,楚国的国势会日渐强盛。
故事说,楚庄王有一次上朝,结果朝散的很晚,于是樊姬就来迎接他,还问,为什么散朝这么晚,是饿了还是疲倦了吗?楚庄王说,和贤人们在一起,感觉不到疲惫和饥饿。樊姬就好奇了,便问大王说的贤人是谁啊?楚庄王回答说是虞邱子。樊姬就抿嘴笑了起来,楚庄王问樊姬为什么发笑,樊姬说,虞邱子算是贤臣,但是不能算忠臣。楚王好奇于是询问为什么。樊姬说,我伺候了大王十一年,大王身边有很多贤女,比我贤德的有两个,和我并列的有七个,我也想独占大王的宠爱,但是我想大王应该多见一些人,多了解一些人的才能,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情蒙蔽了国事。而虞邱子在楚国当了十年的宰相,但是推举的人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这样做事堵塞了贤人进身的机会,也蒙蔽了国军的眼睛。这样就是不忠了,而且无法分辨贤人这就是不智了,我就笑这个。
楚庄王听了之后很高兴,就把樊姬的话转告给了虞邱子,虞邱子无言以对,让出了自己的房子,派人去接孙叔敖,把他推荐给了楚庄王,于是楚庄王就出任了令尹,治理楚国三年,为楚国成为春秋的霸主立下了汗马功劳。
楚庄王举兵伐宋楚庄王伐宋也是楚国在成为中原霸主之前所打的一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楚庄王不知道了打了多少个国家才到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关于楚庄王伐宋这件事情,典籍上也有记载。当时楚庄王发兵讨伐宋国,宋国就向强大的晋国求救,但是晋国的大臣伯宗却进言说,现在楚国的形式已经非常得利,国势日渐强盛,我们不能够直接和他们对抗。言下之意就是要另外找个办法搭救宋国了。于是他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胆识的壮士,就找到了一个叫解扬的人,派他去宋国安慰宋国的人,劝他们不要放弃抵抗。
解扬出使宋国的时候经过了郑国,那个时候郑国被迫刚刚和楚国结盟。郑国就把解扬给抓了起来送给了楚庄王,楚庄王给了许多财物给解扬,希望解扬能说反话,让宋国赶快投降。解扬答应了下来,于是楚国就让解扬登上楼车,但是解扬立马就违背了和楚庄王的约定,对着城内的被围困的宋人大喊,说晋军会前来解救,你们不要放弃抵抗。
于是楚庄王就大怒,要把解扬给杀了,解扬说自己完成晋国交给的任务是因为言而有信,就算死也不会有二心的。解扬还对楚国的大臣们说,你们千万不要忠于你们的国君,因为这样会被杀头的。于是大臣们都劝从楚庄王把解扬给放了,楚王没办法,也只能把他给放了。
最后解扬为晋国立下了大功,被封了爵位。
楚庄王莅政三年“楚庄王莅证三年”这句话是出自《韩非子·喻老》中的一句话,原句是““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说的就是楚庄王执政前三年的情况。
影视剧中的楚庄王
你们没有看错,楚庄王执政前三年确实就是这样的,在这三年里面,楚庄王没有颁布过一条法令,也没有搭理过政事,总之就是楚庄王整个人都处在一个放弃国家的状态。所以大臣们对这样的楚庄王都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和怀疑。对于楚庄王的这个情况,后来官方的说法是说楚庄王当时是为了让自己的对手们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观察国家内存在的情况,反正前三年,楚庄王就是这样的。
后来有一个*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可能看不破楚庄王的用意,于是大义凛然的用一只不会飞不会叫也不会展翅的鸟来比喻楚庄王,楚庄王可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又不傻,自然能够听懂。于是楚庄王就表示,这只鸟不叫不飞是为了养精蓄锐,这只鸟一飞一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一鸣惊人。
大概是觉得时机到了,或者觉得实在不能这样下去了,楚庄王于是开始了自己人生崭新的篇章。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废除了许多不利于发展的法律,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启用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推行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法令,楚国在他的治理之下很快就一片生机了。最后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谋事而当”这句话是出自刘向所著的《新序·杂事第一》中的,讲述的是楚庄王处理政事时候的一些态度。
优梦智劝楚庄王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的时候,做的非常的得当,权臣都没有人能够给他一些建议,也没人能够超过他,退朝之后楚庄王就面露难色,神情十分的忧愁。一个叫申公巫的人就问楚庄王,为什么大王退朝之后神色就开始忧愁起来了呢。楚庄王回答他说,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话,诸侯能够自己选择老师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能够称王了;要是能够自己选择朋友了,就说明他能够称霸了;如果自己已经对所处的情况满意了,群臣都已经比不上他了,那他就要亡国了。现在我这样没什么本事,但是上朝的时候群臣还是比不上我,那我们国家大概就是要灭亡了,我这神色也就忧愁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楚庄王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虽然故事的最后没有给出任何说明,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解决的还不清楚,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我们能够判断,忧患意识会使人不断的进步,而满足于现状沉湎于享乐的人最终都会走向消亡,楚庄公有这样的意识,说明楚国会进一步的强大,当然历史也是按照这个节奏发展的,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问楚庄王问题的这个人是申公巫,就是那个为了得到夏姬而不惜潜伏陈国十余年的人。
关于楚庄王的故事,史书上记载的就有非常多,而且在其他书籍上也有许多关于楚庄王生平和楚庄王的一些言行的记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能够坐上中原霸主的位置也就说明了这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我们都知道“一鸣惊人”这个成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其实和楚庄王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楚庄王可是历史上一鸣惊人的“第一人”。史书上记载楚庄王最初继承王位的时候并没有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励精图治,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楚庄王执政的前三年没有颁布过一条法令,对政事也没有任何的干预,还不让别人劝谏他。但是三年之后,还是有一个*用谜语的形式暗示楚庄王,说楚庄王应该重拾政事,把楚国建设的更加强盛。楚庄王才变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的。所以楚庄王说自己一飞就一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一鸣惊人,很显然,楚庄王做到了。
另外我们现在都用“问鼎”来形容某个人到了最高的位置,比如问鼎冠军这个词。其实这个问鼎这也是一个和楚庄王有关的一个典故。击败晋国之后的楚国已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楚庄王的野心也进一步的明显,于是就以朝见周天子为名询问鼎的大小和重量,在古代皇帝用的鼎和诸侯、大夫用的鼎在数目和大小上都不相同,所以问鼎这个举动可以说是楚庄王对周王室的一种挑衅。但是最后楚庄王认为时机没有成熟,也就没有取周王室而代之了。
2、一则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一则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继续求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3、一见如故成语故事
一见如故,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子产,如旧相识。”
房玄龄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从小就机灵聪明,博览群书,文笔出众,还擅长书法,而且这时候他就已经显现出了治国的本领。有一次,他对父亲说:“隋统一江山,天下太平了。可当今皇上无功无德,不重用人才,还滥杀无辜,只知道享受,不理人民的疾苦,百姓怨声载道,灭亡之日,不远矣!”父亲一听,吓了一大跳,连忙制止说:“小孩子不要乱说!”
十八岁时,房玄龄考中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十分欣赏他的忠诚和才学。由于隋朝统治不得民心,各地纷纷举起反隋的大旗。其中以秦王李世民领导的队伍最为壮大,深得民心。房玄龄知道后连忙投奔李世民,匆忙间竟拿着马鞭子上门求见。
李世民对房玄龄也早有耳闻,两人一见就非常投缘,共商治国方略,谈到兴致处,更是有相见恨晚之感,两人仿佛是相识很多年的老朋友。
从此,房玄龄跟随着李世民,九死一生。他为李世民召集人才,并使每个人发挥特长。李世民因此感慨道:“汉光武帝有邓禹,使他的幕僚们齐心效力;我有了房玄龄,如同光武帝有了邓禹一样。”
李世民即位后,宣布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功居第一,封房玄龄为中书令。
后来,人们就用“一见如故”来形容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4、一叶障目成语故事
一叶障目,出自《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从前,楚国有一个书生,生活十分穷困,他和他的妻子每天都为生活而发愁。
一天,这个书生在读书时读到了一句话:“如果得到螳螂捕蝉时用来挡住身体的那片树叶,就可以隐身,别人便看不见自己。”书生一看,喜出望外。
于是,书生天天在树下等待着机会。终于,他看到一只螳螂躲在一片叶子后面对一只蝉虎视眈眈,心中大喜,连忙把那片叶子摘下来,没想到,一不小心,把这片叶子和树下的落叶混在了一起,他只好把树下的几筐落叶都带回了家。
回家后,他拿起一片叶子,遮住了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他妻子说:“那么大的一个人,我能看不见吗?”
于是,他拿起一片又一片的叶子,不停地问他的妻子,妻子烦了,就说:“看不见了,看不见了!”
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有了结果。
他拿着这片叶子到了街上,用叶子遮住了自己的眼睛,走到了一个卖水果的面前,拿起一个水果就走。摊主十分气愤,将他捉住,说他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于是就把他送到了官府。
县官问他:“你为何偷别人的东西?”
书生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大家一听,哄堂大笑。书生羞得满脸通红。县官也没有将他法办,笑着放他回家了。
后来,人们就用“一叶障目”这个成语来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
5、关于齐威王的故事 齐威王是怎样一鸣惊人的
齐威王,妫姓,也叫田因齐,是田齐恒公的儿子,战国时期齐国的第四位国君,本是齐侯,在周显王十七年称王。齐威王通过广开言路,积极采纳谏言,励精图治,成为战国七雄之首。而且齐威王在位期间修建的稷下学宫,更是为天下文人志士向往之所,是当时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中心。这样一个丰功伟绩的国君,他的故事自然有很多。
在齐威王即位之初,他对国家政事并不感兴趣,而是整天沉迷在酒色当中,朝廷政务也是被卿大夫们把持,纲纪涣散。全国上下更是文过饰非,官官相护,谎报政务,那些勤政的*也是敢怒不敢言。这时候一个叫淳于髡的人以鸟为喻,对齐威王说,齐国内有雄气十足的大鸟,就栖居在他的后院中。只是这只鸟长久以来没有鸣叫,也没有过起飞。齐王听了便说,这鸟啊不飞而已,一飞的话那定是直上云霄,不叫而已。一叫那定是震惊过人,震惊天下人。不久,将齐国地方的*召到都城,杀了一个贪官,赏了一个勤政的好官。齐国自此走上了正轨道。
开始励精图治的齐威王,完全和以前判若两人,就连眼光也是超出其他的诸侯王。一次齐国和魏国的首脑在郊外打猎,魏惠王因为小家子气,在齐威王前炫耀自己的那十颗璀璨的夜明珠,还借机刺激齐威王。不过齐威王很是淡定,他说他没有这些俗物宝贝,他对齐国的宝贝的定义同魏国是不同的。齐威王告诉魏王,他国内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士,善于治理国民的文臣就是他的宝贝。魏惠王听了羞愧地离去。
“一鸣惊人”是中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本是指林中的一只鸟,平时并没有飞起,也没有鸣叫,然而一当它振翅而飞,张嘴名叫的时候,却是惊人的。指代那些常日里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的人,一下子就做出了惊人的成果来。在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君王就是这样的一鸣惊人,他是称雄七国的齐威王。
淳于髡虽然貌不惊人,但是聪明才智却是常人不能比的,极善辩论,由他代表齐国出使诸侯国就没有受过什么屈辱。齐威王在即位之初,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至于国家大事都被他一并交给了卿大夫们。在很长的时间里,朝廷是散乱无纪,各路诸侯也是乘着齐国的荒于治理而侵扰不断,齐国可谓是危在旦夕了。在众位大臣不敢进言触犯齐威王之际,这个淳于髡就挺身而出,以比喻的形式来唤醒沉睡中的齐威王。
淳于髡告诉齐威王,说齐国里有一只大鸟,就栖息在王宫的后院中,已经有三年没有振翅高飞和鸣叫了。齐威王听了,豁然开朗,就说这鸟只是不飞罢了,一旦起飞那就是冲破了云霄,一旦鸣叫,那就会震惊全国乃至天下的人们。
不久齐威王召集了齐国各地的*来到朝堂之上,在经过自己暗地的考察之后,齐威王烹杀了一位贪官,重赏了一位勤政爱民的*。从此震慑全国,各个*无不克己守礼,勤勤恳恳地工作,齐国也自此走上了强大之路。
齐威王二十四年,齐王同魏惠王相约在一处郊外打猎,算作是常规的外交活动了。不过在这一次活动中,魏惠王故意向齐威王发难,意欲借自己的身怀的国宝来探明齐威王手中有何种宝物,于是齐威王只好向他讲明了自己的对于国宝的看法。
魏惠王
按照常理,君王之间的外交会谈,应该以国家大事为准,但是魏惠王却不分场合像妇女一般和齐威王比比手中有哪些首饰起来了。魏惠王以为要想探明别人有何秘密宝贝,就得先透露自己的宝贝。所以他说自己虽然是个小国家,但还是有能够照明前前后后各十二辆车直径一寸的十颗夜明珠。尽显魏惠王的小家子气,并且耍着类似*那样的聪明,反问齐威王,他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会没有一件宝贝呢?
齐威王转身对洋洋得意的魏惠王言明,说他认为的国宝有所不同。在他齐威王的眼里,像那能镇住南城,成功令楚国人止步在向东侵略的道路上,让泗水之滨的各路诸侯都前来朝拜的檀子;像那镇守高唐,使赵国人不敢到东边捕鱼的盼子;像那镇守徐州,以至于令燕国和赵国的人连番祈求上天保佑不被攻伐的黔夫;还有那防范盗贼,导致路上没人会捡别人丢下的东西的种首。在齐威王看来,这些功绩卓越,成就非凡的国之人才,就是齐国的宝贝,这岂是那照亮车的夜明珠能比的。魏惠王听后,愤愤不平,但还是羞愧的离开了。
所以说,无论古今,人才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但是在很多时候,这种常识都会被忽略,就是因为人们都有眼光短浅的时候。
历史上的齐威王,是一代明主、圣主,在当时那群雄并起逐鹿的年代,各诸侯相互厮杀演变成了中国史上空前的一次战乱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齐威王就在这样动乱的年代,称雄称霸,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齐威王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成就,除了他广开言路,重用人才,积极纳谏之外,还在于他赏罚分明。
虽然齐威王威武圣明,但是在他即位的早期却是不理朝政,以至于朝堂均被他身边的小人把持,所以各种真实的声音不能传到齐威王的耳朵里。齐威王身边的人总是夸赞阿城大夫,说他田地耕作,百姓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官府也是竭尽全力处理百姓的困难,而且公文还没有积压,同时一度贬低即墨的大夫。但是齐威王表面是应付过去了,暗地里却是派人分别到两处查看当地的实际情况。回报到齐威王那里的,是和之前人言的截然相反的事实。于是齐威王招来了即墨大夫和阿城大夫,对即墨大夫的诚诚恳恳的工作进行了赞誉表扬,并且给与了奖赏。另一方面严厉斥责了阿城大夫*,贿赂齐威王身边的小人,是为大过,最后阿城大夫连同他收买的小人均被齐威王处死。
这件事说明了判断事情的真相不能仅凭一面之词,还需进行实际的了解,草率的定下结论最终会铸成大错。齐威王面对别人阐述的截然相反的两个例子,他没有轻信,而是自己去佐证,最后通过赏罚分明的形式,即鼓励了那些正直*们的工作,又警告了那些意欲混淆视听的小人,从而杜绝了此类事件的发生。
齐威王之时喜隐“齐威王之时喜隐”,是司马迁所编撰的《史记·滑稽列传》里的一个句子,意思就是齐威王在位的时候(即位后不久)喜欢隐语,就是现今常说的谜语。谜语就是一种娱乐的形式,意在表现齐威王不务正事。原文里还提到他曾经彻夜饮酒作乐,沉迷在酒色中多年不理国家事务。而朝廷的日常处理都交给了卿大夫,这导致卿大夫专权,朝廷纪律涣散,贪官污吏横行,其他的诸侯国也都时常侵扰齐国。
淳于髡像
彼时的齐国已经到了危难的时刻,在齐威王左右都不敢进言的时候,一个叫淳于髡的人挺身而出。虽然他只有七尺的身高,但是为人聪明伶俐,出使他国也都不会受挫。他投齐威王所好,跟他打了个隐语。说齐国有个雄奇的大鸟,生活在齐王的宫殿中。只是这只大鸟三年多了,都不曾鸣叫和起飞过,旁人都以为它不能鸣叫也不能起飞,于是纷纷来欺负它。聪明的齐威王听后立刻醒悟过来,说这只鸟只是没叫而已,当它叫了就会震惊全国人,当了飞起来的时候就会一飞冲天。不久齐威王要回了朝中一切权力,主持朝政。并且将各县的*叫到都城,诛杀一个贪官污吏,奖赏了一个勤政好官。齐国自此开始日渐强大。
其实齐威王早先即位的时候也只想图个痛快,毕竟成为万人之上后,想过过瘾也是长情。估计是这滋味太好了,以至于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倘若没有淳于髡的劝谏,他还不能幡然醒悟,留给后人就不是圣明君主齐威王的名声了。
威王作为战国七雄之首,以圣明圣贤之名流芳千古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懂得积极纳谏。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有局限的,但是众人思想的摩擦却能有无限的力量。而且齐威王本身的成名就是他采纳了淳于髡的谏言,令他一鸣惊人。后来又接受了邹忌的谏言,放弃酒色歌舞的麻醉,改为发奋图强治国治民的谏言,所以齐国才会日渐强大。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关于齐威王采纳谏言,还有一个故事。一日相国邹忌起床,按照惯例照着镜子梳妆打扮,他穿戴好之后,望着镜子中的衣冠楚楚的自己,问妻子他同城北的徐公哪个更美些。邹忌的妻子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徐公哪里能比得上他。又问妾,得到的答案还是一样的。后来,一位客人来到邹忌的府上,他也不放过机会,就问客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客人的回答也是说邹忌比徐公美。
不过邹忌还是有自知自明的人,他叫来了徐公,在亲自对比了之后,心中知道自己是不及别人的。经过一夜的思考后,他知晓了其中的缘由,于是立马上朝告诉了齐威王。邹忌江讲明了为什么别人都说自己比徐公美。因为邹忌的妻子爱他,所以说他美;因为邹忌的小妾怕他,所以说他美;因为邹忌的客人有事求他,所以说他美。然而这些人心中都清楚邹忌没有徐公美,这也就蒙蔽了邹忌。然而齐威王更是位高权重,爱他、怕他、有求于他的人多的是,所以对他说的话更是真假难辨。
齐威王觉得邹忌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对齐国上下讲明,只有认真谏言的,依照谏言的积极程度给与三个等级的奖赏。自此齐威王的身边都是真言真话,齐国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0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