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0:10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

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郎樊莹**,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如人元气内损,然后疮疡发四肢。朝廷,元气也;云南,四肢也,岂可舍致毒之源,专治四肢之末?今内府供应数倍于往年,冗食官数千,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今樊莹职**,不能劾戚畹、大臣,独考黜云南官吏,舍本而治末。乞陛下以臣所言弊政,一切厘革。他大害当祛,大政当举者,悉令所司条奏而兴革之。”时不能用。

武宗时,历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时王守仁谪龙场驿丞,书择州县子弟,延守仁教之,士始知学。屡迁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反,急募兵二万讨之。至则贼已平,乃返。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中官李镇、张旸假进贡及御盐名敛财十余万,书疏发之。嘉靖元年改南京兵部右侍郎。江南北大饥,奉命振江北。令州县十里一厂,煮糜哺之,全活无算。

大同军变,杀巡抚张文锦,毁总兵官江桓印,而出故帅硃振于狱,令代桓。帝因而命之,谕礼部铸新印。书持不可,请讨之,□*忤。时执政者费宏、石珤、贾咏,书心弗善也,乃力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且曰:“今诸大臣皆中材,无足与计天下事。定乱济时,非守仁不可。”帝曰:“书为大臣,当抒大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诿?”守仁迄不获柄用。

书以议礼受帝知,倚为亲臣,虽诸辅臣莫敢望。后书得疾不能视事,举罗钦顺自代。屡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其后疾笃,请益力,诏加武英殿大学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甫闻命□卒。赠太傅,谥文襄。

书遇事敢为,性颇偏愎。初,长沙人李鉴为盗,知府宋卿论之死。书方巡抚湖广,发卿赃私,□劾卿故入鉴罪。帝遣大臣按,不如书言。而书时已得幸,□命逮鉴入京再讯。书遂言:“臣以议礼犯众怒,故刑官率右卿而重鉴罪,请敕法司辨雪。”及法司谳上无异词,帝重违书意,特减鉴死遣戍。其他庇陈洸,排费宏,率恣行私意,为时论所斥。

(选自《明史》,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赏赉逾度 赉:赐予

B. 延守仁教之 延:邀请

C. 书心弗善也 善:善良

D. 帝遣大臣按 按:考查

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书持不可,请讨之,□*忤

②甫闻命□卒

③发卿赃私,□劾卿故入鉴罪

④而书时已得幸,□命逮鉴入京再讯

A.①则 ②以 ③因 ④乃 B.①与 ②而 ③因 ④乃

C.①则 ②而 ③为 ④以 D.①与 ②且 ③为 ④因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B.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C.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D.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云南发生日食、地震后,侍郎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朝廷内外三百多名监司以下 的官吏。

B.嘉靖时期闹饥荒,席书奉命到长江以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来供应难民,能够保全自己活下来的人不计算在内。

C.席书生病后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世宗没有准许。后来世宗还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在 京城赏赐他一处住宅,并且让他和从前一样支取官俸。

D.知府宋卿判李鉴死刑属于量刑过重,所以世宗免除了李鉴的死刑,改判为发配充军。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书为大臣,当抒大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诿?(4分)

②后书得疾不能视事,举罗钦顺自代。(3分)

(2)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席书“遇事敢为”的两个事例。(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

5、C

善:喜爱

6、B

①与:介词,同、和;②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就;③因:连词,于是、就 ;④乃:连词,于是,就

7B

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8、C

A.罢免的是云南地方官吏;B.“全活无算”意思是保全活下来的人无法计算;D.不是因为量刑过重,而是席书从中作梗起了作用。

9.(1)【文言翻译】①席书担任大臣,应当提出远大的谋略,一起渡过现在的难关,怎么能拿中等才能来推托呢?(抒:表达、提出、献出;济:渡过、挽救;诿:推托、推诿;各1分。大意1分。“为”可译为是、作为、担任;“济时艰”也可译为挽救艰难的时局。)

②后来席书生病不能处理事务,举荐罗钦顺接替自己。(视事:到职办公、处理事务、履行职责等;自代:接替或代替自己,宾语前置;各1分。大意1分。)

(2)【信息筛选】①反对在云南发生日食、地震之后只处理地方*,主张在朝廷内部兴利除弊。②宁王宸濠*时,他紧急召募了二万士兵前往讨伐。③上书揭发李镇、张旸假借进贡和御用食盐的名义搜括钱财。④反对世宗迁就叛乱士兵任命硃振做总兵官,并与内阁大臣发生冲突。⑤不喜欢当时的阁员,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席书,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1490)考取进士。进入朝中担任工部主事,后来调到户部,晋升为员外郎。

十六年,云南发生日食、地震,朝廷命令侍郎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三百多名监司以下的官吏。席书上书说:“灾异的来由和朝廷有关联,和云南自己没有关系,就如同人的元气在体内受到损害,然后四肢才长出疮疤一样。朝廷就是元气,云南就是四肢。怎么能撇开生成毒气的根源不管而专门去医治四肢上的小毛病呢?现在内府所要求的供应量比往年大了几倍,吃闲饭的冗官有几千人,织造的事情频繁地烦扰百姓,各种赏赐超越了应有的限量;皇亲吞并百姓的田地,宦官又不停地派出*;贤能的大臣闲住在家不加委任,因谏诤被贬的下级*也未予复职。灾异给我们的警告偶然在云南出现,想拿远方的地方官吏来抵罪,这是什么道理呢?现在樊莹担任**,没能力弹劾外戚和大臣,却去考核、罢免云南的地方官吏,真是舍本治末。我请求陛下把我所说的这些弊端全部予以革除!其他有什么大的弊端应当革除的,或是有什么大事应该举办的,命令各有关部门列举上奏,该举办的举办,该革除的革除。”当时孝宗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武宗时,席书先后担任过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当时王守仁被贬任龙场驿丞,席书选取州县子弟,请守仁教育他们,由此这个地方的年青人才懂得学习学问。经几次升迁,他又做了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时,他紧急召募了二万士兵前往讨伐。到江西时反贼已被平定,他于是返回去了。不久,凭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前往**安抚湖广。宦官李镇、张旸假借进贡和御用食盐的名义搜括了十余万钱财,席书上书揭发了他们。嘉靖元年(1522),他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郎。那年长江南北大闹饥荒,他奉命到江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供应难民,使无数人得以生存。

大同发生兵变,杀*巡抚张文锦,毁坏了总兵官江桓的大印,从监狱中放出原先的将领硃振,让他代替江桓。世宗(迁就叛乱士兵)就此任命硃振做总兵官,指示礼部铸造新印。席书坚持反对意见,请求讨伐他,与内阁(大臣)发生冲突。当时掌管朝政的阁员是费宏、石王缶、贾泳,席书心里不喜欢他们,于是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并且说:“现在朝中的大臣都才能平平,不能和陛下共商国家大事。平定天下祸乱,挽救时局,非用王守仁不可。”世宗说:“席书作为大臣,应当提出远大的谋略和我一起渡过现在的难关,怎么能以才能一般来推托自己的责任呢?”王守仁始终没能得到重用。

席书因为讨论“大礼”一事受到世宗信任,成为依赖的亲近的大臣,即使几个内阁大臣也没法和他攀比,后来席书得病后不能处理公事,举荐罗钦顺接替自己。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世宗总是安慰、挽留他,不准他退休。后来病重,更加坚决要求退休,世宗传令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在京城赏他一处住宅,并且和(生病前)在任时一样支取官俸。席书刚刚接到这个命令就死掉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襄。

席书遇事敢作敢为,但性情很偏激执拗。早先,长沙人李鉴做了偷盗之事,知府宋卿判他死刑。席书当时正**安抚湖广,揭发了宋卿贪赃*的事,于是上书弹劾宋卿有意把李鉴定为死罪。世宗派大臣下去考查,并不像席书所说的那样。当时席书已经进京并受到世宗宠信,于是就命令把李鉴逮来京城再次审讯。席书这时上书说:“我因为讨论‘大礼’一事触犯了大家的怒火,所以刑官们都偏向宋卿,把李鉴的罪加重惩办,请陛下传令要法司审问后给他昭雪。”等法司审讯后报上情况,和当初并无不同,世宗很不同意席书的意见,但还是把李鉴特别减免死刑,发配充军了事。其他如包庇陈洸,排挤费宏等,席书都无所顾忌地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受到当时舆论的指责。

拓展阅读

1、《后汉》的阅读翻译

张堪,君游,南阳宛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列上言,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大悦。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领骠骑将军杜茂营,击破匈奴于高柳,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掾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拜显为鱼复长。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选自《后汉》)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受业长安 受:接受

B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 诣:告诉

C阴具船欲遁去阴:暗地里

D劝民耕种 劝:劝勉

10、下列对的叙述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堪年少时品行超群,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让给侄子,自己来到长安受业,受到诸儒的称赞。

B.张堪率兵入成都,首先派兵占据了城池,然后清查仓库,收其珍宝,并将财宝逐件登记,上报朝廷,没有半点儿占有。

C.张堪任渔阳太守时,不仅捕击奸猾之,抗击匈奴入侵,力保边疆太平,而且还辟田劝耕,使百姓殷实富足,其乐融融。

D.张堪被任为渔阳太守,后受命协助大司马吴汉征伐公孙述,献奇策,以示弱挑动敌出战,打败公孙述,攻占了成都。

1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捕击奸猾,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3分

(2)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3分

参***

9、B诣:到……去

10、D.“张堪被任为渔阳太守,后受命协助大司马吴汉征伐公孙述”,“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

11.(1)他率领军队追捕奸险狡猾的,功劳罚非常分明,官吏百姓都乐于为他所用。(计分点:“奸猾”、“信”,句意。)

(2)而他解职还都时,乘坐的只是一辆断辕的 破车,车上只有布被包袱而已。(计分点:“去职”,“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句意)

张堪,君游,南阳宛,为郡中的大姓。张堪早年成为*,把先父一百余万的财产都让给了侄子。十六岁时,在长安求学,志向美雅,能够自励,儒生们都称他为“圣童”。

光武帝没有显赫时,了解张堪的志向和节操,经常称赞褒扬。即位之后,中郎将来歙推荐张堪,征召拜为郎中,经三次迁升为谒者。派他负责运输缣帛,并送战马七千匹,交吴汉讨伐公孙述,在途中追任他为蜀郡太守。当时吴汉的军队仅剩下七天的军粮,暗中准备船只要撤兵。张堪听说后,急忙驰驱至吴汉那里,论述公孙述必败,不应退兵之策。吴汉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显示软弱引诱敌兵,公孙述果然亲自率兵出战,结果在城下被击杀。成都被攻克之后,张堪首先占据城池,检查府库所藏财物,收敛珍宝,全部列出名单上报,一点都没有装入自己腰包。他安慰招抚城中的*百姓,蜀地之非常欢悦。

张堪在蜀郡任职两年,被征召回京,拜为骑都尉,后又领骠骑将军杜茂军营,在高柳击败匈奴,拜为渔阳太守。他在渔阳追捕打击奸猾之徒,罚必倍,*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匈奴曾出动一万名骑兵入侵渔阳,张堪率骑兵数千名奔袭攻击,大败敌兵,渔阳界内从此安定无事。于是他令百姓在狐奴开垦稻田八千余顷,劝谕百姓耕种,因此使郡中殷实富庶起来。百姓作歌说:“桑树无乱枝,麦穗有双歧,张君施政,百姓乐不可支。”任渔阳太守八年,匈奴不敢入侵边塞。

皇帝曾召见各郡负责*的官吏,向他们询问各郡的风土情以前后郡守县令能否称职。蜀郡负责*的属官樊显进言说:“渔洋太守张堪过去在蜀郡时,他的仁爱能够惠待下属,威严能够讨罚奸。之前公孙述攻破蜀郡时,珍宝堆积如山, 他所掌握之财物,足以富十代,然而张堪离职的时候,乘坐的是断了辕的破车,睡的是布被,用的是布袋而已。”皇帝听了,叹息了很久,授予樊显做鱼复县令。正要征召张堪,恰逢他病逝了,皇帝非常情惋惜他,于是下令对他加以褒扬,赐给他一百匹帛。

2、刘桢诗、翻译注释

魏晋:徐干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与您分别时间还不久,经过的时间还不到十天。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我的思念多么的深厚,这愁绪就像多年没见一般。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虽说(我俩)相距近在咫尺,(相见)却难如越过九重天。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和暖的夏天,草木是那样的昌盛繁茂。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刘桢(170?—217),公干,东平阳(今山东阳县),汉魏之际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掾属。其五言诗风格道劲,语言质朴,当时负有盛名,后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作品已散佚,明辑有《刘公干集》。作者好友之一。子:你,对刘桢的尊称。无几:表示时间过去不久。所经:经过的时间。一旬:十天。

我思一何笃(dǔ),其愁如三春。

一何:多么。笃:深厚,真诚。三春:多年。三,虚指多数。春,指年,古代常以季节名代表年。

虽路在咫(zhǐ)尺,难涉如九关。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为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涉:度过,越过。九关:九重天门。关:闭门的横木,这里指门。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陶陶:和暖的样子。朱夏:夏天。昌且繁:(草木)昌盛繁茂的样子。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写分别之日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天。这两句为后面写二感情之深做铺垫。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我对你的思念是多么深重,虽然分别没几天,但我的感觉如分别了好多年那样漫长。此句明显套用《诗经·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诗句的意境。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这里将相距之近与相见之难对比,更加重了对友的'思念。刘桢《赠徐干》“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之句,二处于不的部门:刘祯因罪被拘禁,而徐干*在西掖园,两地很近,但两却无故不得相见,因此才有路在咫尺,难涉九关之叹。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全句说,盛阳的夏季,草木是那样的昌盛而繁茂。全诗前六句写情,结尾两句写景,以草木之繁茂喻比诗与刘桢情谊之绵长,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出无限的回味和深长的意境。

这首诗明白如话,无丝毫矫揉造作,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以“与子别无几”领起,以“其愁如三春”相接,极写相思之深;以“虽路在咫尺”与“难涉如九关”相对比,续写相见之难。在相别与难见的内心情感矛盾冲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友的思想情感。

全诗只有八句,四十个,从其所表达的形象的生动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中,可见诗之功力。

3、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翻译注释

清代:纳兰性德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春天的傍晚,帘外雨收云散,濛濛的飞絮粘在蝴蝶的翅膀上,使它欲飞还住。独居在高楼之上,无相伴,只能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料峭春风。

楼外柳丝已经凝成轻烟,暮色降临,笼罩在楼顶的鸳鸯瓦上。不要再凭栏远望,夕阳下绵延不尽的远山,只能引起内心的无尽伤悲。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xù)黏蝴蝶飞还住。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玉楼:指华丽的楼阁。

柳烟丝一把,暝(míng)色笼鸳(yuān)瓦。休近小阑(lán)干,夕阳无限山。

柳烟:柳树枝叶茂密似笼烟雾,故称。暝色:暮色,夜色。休近:《昭代词选》作“休问”。阑干:栏杆。

上阕,词以渐进的手法写主公独立小楼所见之景。首二句写主公眼看楼外云散雨住,飞絮牵住蝴蝶飞行的脚步,一派春意阑珊之景,这样美好的景致不禁令想入非非。接下来,词马上反跌一笔,“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两句与楼外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主公在小楼上,只能望着远处美好的春景,而回看四周,只有冰冷的四壁,感受到的也只有吹来的凉风,流露出主公心中隐隐的.伤感。

下阕首二句续写春色,景情交融:楼外是杨柳青青,暮色冥冥,烟笼翠瓦,楼中则心有戚戚,笼在心头的是那如烟雾般的愁绪,进而逼出“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两句,暗自警告自己,切莫凭栏望远啊,在这蒙蒙之色中,只能眼见夕阳渐渐低沉,落入远山,而思念的更在远山之外,望也望不到,只是徒增伤感罢了。结尾两句,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异曲工之妙。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主公在小楼中所见之景,全为景语,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毫无矫揉造作之气,令回味无穷。词中之景都是从闺阁中所看到的,伤情之眼中的景象都是凄迷伤感的,因此“不洗铅华,而自然淡雅。”此词写得十分含蓄,只描写景物而不明确表达其作词之意,很类似于《花间集》的风格。

4、《暮秋独游曲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注释

⑴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唐高适《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⑵春恨:犹春愁,春怨。唐杨炯《梅花落》诗:“行断消息,春恨几徘徊。”生:一作“起”。

⑶深知:十分了解。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⑷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时。”

参考资料: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社,1991:222-223.

刘熙载《艺概・诗概》独推李商隐诗“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诗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上、下句七中有四重复,类似的句重用令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的哀思有关。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第二年,诗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留下多大的憾恨。只有知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他也只不过暂存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诗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参考资料: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社,1991:222-223.

5、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注释

家:一作“归”。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复恐:又恐怕。

:指送信的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的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前、作后的心理活动。作前是“意万重”,作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意中常有之事,却非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是否安吉,切盼来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的历史,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想起晋张翰的故事。据《晋·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上的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意万重”,其中的“欲”紧承“见秋风”。来诗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意看,家还是写了,问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来看,那个捎信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也与上“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所说不尽者。‘行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点击查看更多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3694.html

热门阅读

  1. 续租房协议范文
  2.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3. 关于妇女节的祝福短信集锦
  4. 大班泥工活动教案小花猫教学设计
  5.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6. 军训开幕式高一新生代表发言稿
  7. 诗经中最美的句子
  8. 学习打造忠诚担当干净的铁军战士心得体会
  9. 心理健康手抄报素材
  10. 朋友乔迁新居贺词大全
  11. 有限公司股东出资证明书
  12. 独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13. 端午节的诗句有哪些
  14. 晋升培训自我鉴定
  15. 关于《识字1》教学设计
  16. 时间经典语录
  17. 同学情谊的句子
  18. 写一个有特点的同学高中生优秀作文500字
  19. 贩卖部门一周总结范文
  20. 姐弟雨后小故事
  21. 如何制定珠宝销售工作计划
  22. 2018年中秋节员工祝福语50句
  23. 机械租赁合同模板
  24. 民间房屋买卖协议书
  25.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测量物品》教案
  26. 车下中学禁止有偿家教公开承诺书范文
  27.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我的小笔头是我最喜爱的地方》教案
  28. 第一学期幼儿园小班教师个人计划
  29. 机械加工合同协议范本
  30. 201年公司过小年祝福语精选
  31. 司马迁的故事
  32. 佛语伤感经典语录
  33. 春游手抄报大全
  34. 2016元宵节句子大全
  35. 高一英语学半学期工作总结范文
  36. 精选女性朋友生日祝福的话语
  37. 莫高窟教学反思优秀范文
  38. 执着奉献的美丽师德演讲稿
  39. 好的甜蜜爱情句子
  40. 幼儿园的安全的工作总结范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0 09:06:47
本页面最近被 36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重庆,TA在页面停留了 88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