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一定要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的问题的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富饶是人们千百年来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2、台湾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源,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了解我国*一直致力于台湾的问题解决,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教学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地缘、血缘关系,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前准备:师生收集与台湾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美丽的宝岛——台湾
一、激发兴趣,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在二年级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日月潭》,还记得吗?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台湾)说到台湾,你们对台湾有哪些了解呢?说说看。(生自由交流)
对,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去进一步的了解美丽的宝岛——台湾。(读题)
二、学习了解台湾。
1、台湾在哪里
教师出示祖国地图,学生从地图上找到台湾,看看与祖国哪个省最近?然后用尺量一量(两地的距离,根据比例尺算一算实际距离。)
师:台湾本来跟祖国大陆是一体的,为什么现在分开了呢?请同学们阅读58页文字,了解台湾岛的形成。
(教师补充):台湾海峡的深度,宽度。用数据说明台湾跟大陆是原来是一体的。
2、 台湾的美丽与富饶
师:台湾岛是什么样儿的呢?
(1)(课件或者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欣赏富饶的台湾,美丽的台湾。
(2)学生谈看后的感受。
(3)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4)教师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对于台湾的富饶,老师应把台湾的别称一个个说出来,学生根据名字说出理由。如:米仓、东方粮库、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方盐库、兰花王国、蝴蝶王国、鱼仓等。对于台湾的美丽,老师建议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游一游台湾岛。领略台湾的“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重点游览日月潭,在游览中配上相应的图片。
(5)老师小结。
3、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人们千百年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师:我们惊叹宝岛台湾的美丽与富饶,这可是人们千百年来开发经营的结果。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指导学生看书59页)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开发台湾的故事?讲一讲。
4、画一画台湾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或设计一下未来的台湾。画好后在班上交流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根脉相连
一、激发兴趣,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台湾的美丽和他渊源的历史,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台湾,进一步去了解台湾传统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
1、了解台湾的习俗。
(1)课件展示或者图片欣赏台湾的习俗(也可看书上60页的插图)
(2)交流看后的感受。
(3)师小结:闽台一水之隔,同根同源,台湾的民俗大多是从闽南传来,和祖国大陆有很多同样的传统习俗,并一直保持到现在。一年中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是两岸民众最主要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因为一年到头工作辛劳的人们,要乘春节期间好好享受一番悠闲,人们不仅要吃好、穿好,还要玩好,为此台湾民众在节前忙得不亦乐乎。
(4)请知道的同学演一演台湾人民怎么过春节。然后大屏幕上出示教学用书资料袋中的《台湾人民过年》。
(5)你还知道台湾与大陆有哪些相同的方面?节日风俗、、饮食文化、语言文字、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等。
(6)师补充:如:速冻食品中的汤圆,快餐食品中的台湾方便面,餐馆中的台湾菜,台湾电视剧,台湾新闻节目等。
2、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
(1)了解台湾故宫博物院、孔子庙。大屏幕展示博物院和孔子庙内部结构。
(2)简单了解台湾作者写的一些书。比如:蔡志忠的漫画或者其它文学作品、青少年读物等。
三、两岸情深
师:同学们,台湾和祖国大陆虽有一峡之隔,可它隔不断我们的血脉相连,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也无法阻隔的,请读于右佐的感叹吧——(见书61页)
1、自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2、结合注释,领悟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
3、师: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心相系、脉相连,我们不仅从于又佐的感叹中感受到了这中根脉相连的亲情外,还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台湾青年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了这样深厚的情谊。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熟悉的文章。
4、师:是的,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你还有哪些类似的诗词、歌曲、故事等,让我们来唱一唱、讲一讲。
5、请班上有台湾亲戚的同学或者有台湾来大陆工作的子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台湾同胞们,我想对你说。
师: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写一段对台湾同胞的寄语。可以是小诗、一句话、一幅画、一篇日记、一封信等,小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在班上展示交流。或者办一个专栏进行展示。
第三课时
一、谈话揭题。
师:从上节课大家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两岸人民是多么渴望早日团聚呀。确实,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大家只有一个宗旨:祖国一定要统一。读题——
二、学习和了解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和我们的努力。
1、学生先阅读教材62页的资料。教师结合台湾历史进行讲解。
2、小组交流学生查找的有关资料和关注近期媒体中有关台湾报道。(如****份子搞分裂活动,我要*的态度和声明,台湾人民反对****的*等。)
3、实践作业(课前完成):结合前两个主题的学习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份声明或者公开信。也可以写一份希望祖国和台湾早日统一的呼吁书。
4.模拟新闻节目:“两岸儿童盼统一”。
(1)一个主持人主持节目,每组找个播音员,宣读本组的呼吁书。
(2)还可以请几个小记者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随机采访。
5、教师小结: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相信在我国*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一定会赢得一个大团圆。
三、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1、师:*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逐渐从隔绝走向交流,从陌生走向熟悉。两岸人民在经济、文化、贸易、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
2、观看*电视台的《海峡两岸》专题节目,可接取片段观看。
3、学生交流自己通过查、问、看、访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或是图片,或是文字,或是一些物品等,如果本地有台湾到大陆的留学生,请他来讲一讲更具有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实践作业。
到商店中看看哪些商品跟台湾有关。
拓展阅读
1、《祖国到处有欢乐》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二课时教案
能正确读写和使用本课中的七个生字:祖、欢、清、草、甜、暖、泥;懂得“祖国、欢乐、清清、甜甜、暖暖”等重点词的意思。
会用“……说:……有……”的句式说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会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通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引入)教生字词,初读课文。
第2课时:分析讲解,精读课文。
第3课时:巩固字词,精读背诵。
1.复习、导入:
复习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采用问答、朗读等方式复习生字词,重点是“祖国”、“欢乐”、“清清”、“草坡”、“甜甜”、“暖暖”、“泥窝”等词。
2.分析讲解,训练说话:
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熟悉文章的内容。
a.重点分析学生还不懂的字词
教师:小朋友们,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大家一起来讨论。
b.让学生说说小白鹅与小河、小山羊与草坡、小蜜蜂与花朵、小燕子与泥窝的关系。
c.教师:小朋友你能像小白鹅小山羊他们一样用:“谁说:什么有什么。”说几句话吗?
d.教师: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小朋友你能告诉老师你身边美好欢乐的事情吗?
e.让学生思考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说“祖国到处有欢乐”。
3.指导朗读:
让学生体会“清清的”“绿绿的”“甜甜的”“暖暖的”等词,读出句子的语气。
让学生体会各角色的心理,根据每样小动物的特征朗读课文(可先进行简短的动物表演)。
全体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布置作业:读熟课文。
2、你一定会听见的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的散文,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品味声音中传递出的情味。告诉人们只要用心听,并且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就一定能听见这个奇妙无穷的有声世界。
因此本文有两个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反复地朗读、涵咏,品味文章优美风趣、生动形象的文字。
二是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感受有声世界的美好,并能把自己听到的与感受到的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
围绕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六大板块,即无声篇、感声篇、读声篇、听声篇、述声篇、结声篇,来开展教学活动。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无声篇
师:请同学们一起玩一个游戏:用力堵住耳朵,听不到声音最佳,合住嘴,不能发出任何声响。
持续一分钟后,与学生交流感受:此时,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具体的声音没有了?你有什么感受?
师:此时,生活中的笑声、歌声、读书声、说话声等各种声音都消失了,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感受不到丝毫生气,只是死一般的.寂静、冷清。下面让我们回到有声世界,感受美妙动听的各种声音。(多媒体演示:流水声、笛声、铃声、鸟叫声等等多种自然界的声音。)引出课题: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感声篇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可从课文的语言、主题、结构等多方面来谈)
三、读声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指名朗读喜欢的语句,简单陈述理由,并请其他同学作评价。
3、精彩段落赏析。
(多媒体出示课文前三段)
学生齐读、男女生分组读后,再请同学试就这三段文字来总结文章的语言特点。
师:文章语言美,美在优美风趣、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活泼形象;美在用排比的句式,增强语气;美在不断地向读者提问,引发读者思考,使人倍感亲切。
四、听声篇
1、听音乐《苗岭的早晨》
要求:
①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②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了音乐中的景象。
2、学生听后,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发言。
五、述声篇
1、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被我们忽视的声音,请四人一组交流同学们在“找寻生活中的声音”中的收获,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为我们再现他找寻的声音,并说说这声音带给你的感受。
(课前布置学生找寻生活中那些带给自己不同感受的声音,课内主要是交流、展示活动的成果)
2、学生纷纷上台来再现声音,畅谈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和肯定。
六、结声篇
师:平时,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对周围奇妙无穷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呢?我们是否已经充耳不闻自己身边那充满爱意的声音了呢?我们又是否有着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悟呢?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心生活,你就一定能听见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你就会发现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都充满着新奇与惊喜。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文结尾处写了几种声音游戏,选择其中的一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2、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声音,写一组排比段。
3、收集古代诗词或其他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佳句。
3、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我们爱祖国》教案
《我们爱祖国》这篇文章以诗歌特有的激情抒发了心中最深厚永恒的情感——热爱祖国。这首诗一共有8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人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大部分时间都是放手让学生阅读,让他们自读自悟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启发孩子们:“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这句话什么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便相机点拨,你们看,是不是自己每年都要长一岁?全班同学却异口同声的回答,对呀,老师。哦,对就好了,这句话讲的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加,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等更加了解,情感也就更加深厚。不信请大家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第2至4节,看是不是这个理儿。于是学生纷纷的朗读起来,读完第2、3、4、节诗,学生才恍然大悟,我们平时讲的祖国就是这些东西呀!
接着,我又问:“那什么是对祖国的爱呢?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 “我们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这就是我们对祖国的爱。”有的说:“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也是我们对祖国的爱呀!”……这时,教室里闹哄成一片,学生的激情高涨了。我对他们连声表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努力吧,孩子们,你们这么爱自己的祖国,那现在就请你们来有感情的把第5~8节读一遍。此时,教室里书声琅琅,到处呈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今天的这节语文课,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到对祖国的热爱,而且大部分学生能带着情感背诵这首诗歌。
4、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我们爱祖国》教案
什么是祖国?
我们天天在思索,
一年长一岁,
答案有千万个。
小时候,她是妈妈的摇篮曲,
长大了,她是长江、黄河,
她是巍峨的*纪念塔,
她是蓝天里飞翔的白鸽,
她是国徽在阳光下闪烁,
她是夜晚的万家灯火。
她是秋天长长的送粮车队,
她是草原成群的牛羊骆驼,
她是钢水奔流、钻塔林立,
她是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
祖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
祖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
祖国是历史课本中的英雄故事,
祖国是我们心中的一首爱之歌。
什么是对祖国的爱?
我们天天在思索,
一年长一岁,
答案有千万个。
小时候,它是我画的第一幅画,
长大了,它是我献给土地的花朵,
现在,它是我栽下的一棵小树苗,
还有小树引来小鸟的歌。
和满天星光一起闪烁,
在校园的铃声里摇响,
在翻开的课本里探索。
像涓涓细流汇成长江黄河,
一路奔腾,一路唱着歌:
教材分析
全诗以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展现了祖国的各个方面的风貌,并有生活中的细节入手,表现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对祖国的情感。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3.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理清诗歌的结构;通过诵读,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难点: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由“爱”导入,激起爱国之情,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为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呢?猜猜吧!我想起了一个字“爱”,就将这个“爱”字送给你们吧!
师:就让我们再次面对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大声地说一句——我们爱祖国!
师:孩子们,让我们走进诗歌《我们爱祖国》,尽情抒发自己对祖国的那份爱吧!
(板书课题,生读)
二、预习诗歌、认识生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三、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情况,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巍峨、国徽、骆驼、燃烧、奥运、涓涓细流)
2.重点理解生词“巍峨”“涓涓细流”。
3.指导朗读。
(1)抽学生分小节朗读。
(2)学生评价,主要引导从字音方面评。
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歌是围绕哪两句诗句展开的”,并勾画出这两句诗。
(2)师:这首诗歌根据这两句诗句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什么是祖国?”第二部分是“什么是对祖国的爱?”
四、精读诗歌,情感交流
师:下面让我们也围绕这两句诗句深入学习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激荡起我们心中的情感。
(一)什么是祖国?(第1~4节)
师:先来学习第一部分“什么是祖国”。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倾听作者的述说。
1.邀请男生读第一部分1~4诗节(分组读),再次感知诗节,找到喜欢的诗节。
2.根据学生情况,相机教学。
师:孩子们找到让你备受感动的小节了吗?将这小节读出来跟大家分享吧!
第2节(师范读)
(1)教师范读,学生品味。
(2)让学生谈体会。
(3)喜欢这小节的学生再溶入情感朗读或看图片试着背诵。
第3节(个别读)
(1)抽学生朗读。
(2)抓住喜欢的诗句谈感受。
(3)教师相机补充相关的知识点,帮助理解诗句。
(4)引导朗读或背诵这小节。
第4节(评价读)
(1)抽学生朗读。
(2)让读这小节的学生说说喜欢这小节的原因,教师及时补充总结。
(3)理解后,学生再读这小节,并试着自我评价前后两次朗读,再谈体会。
(4)想读这小节的学生再读,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读中去。
3.课后第2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完成2题。
①将小组交流结果在全班汇报。
②动笔完成课后第2题,仿写诗句。
(3)总结。
①师:听到你们心中的答案,我也想把我心中的答案与你们分享,祖国在我们心中就是——
②反复朗读“祖国是我们心中的一首爱之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什么是对祖国的爱?(第5~8节)
1.邀请女生读第二部分5~8诗节(分组读),再次感知诗节,找到喜欢的诗节。
2.根据学生情况,相机教学。
师:来读读这一部分中你们最喜欢的小节吧!
第8节(挑战读)
(1)抽学生朗读,邀请挑战者挑战读。
(2)教师及时评价,对比在这小节中5个破折号的读法,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不同的理解。
(3)再读这小节体会破折号的读法。
第6、7节(分组读)
(1)邀请两个组的学生,分组朗读6、7小节。
(2)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回忆平时自己做过哪些爱国的举动?
(3)再次回归到朗读中去,深情表达对祖国的爱。
五、拓展,升华情感
1.选择喜欢的方式表达“爱”。
(1)到台前深情地朗读或背诵诗歌中喜欢的小节;
(2)表演歌唱赞美祖国的歌曲,用歌声唱出对祖国的爱;
(3)提起手中的笔,写下对祖国的爱,画出祖国的明天,并把心愿卡贴在黑板上。
2.总结。
师:什么是祖国?什么又是对祖国的爱?这将是我们用生命去努力诠释的一首不灭的爱之歌!此时,就将我们对祖国的爱融入读课题的声音中。
板书:
里面贴上学生
填写的心愿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