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学习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
(以声激趣,先声夺人。学习生字“铛”时,真正是“形”“声”兼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放课件:看,我们的新朋友快乐地跑来参加我们的学习呢!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读给同桌或授*、听*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
那,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掩耳盗铃]被人发觉)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在一次次阅读中,强化了记忆,梳理了条理)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思考:那个盗铃人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认为谁听不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两个“就会”前一个能去掉吗?用“只要……就会……”说一句话吧
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作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从阅读的阶段目标看,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铃人的想法下定义是错的,而把所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铃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五、表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大家都是表演明星,让我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创设真实情境,进入角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其实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情感与价值观。)
六、深化理解
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台下的观众:
1、读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语文课堂的对话,是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全方位互动共振的过程,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什么,而是以一种轻松的对话方式让学生明了寓意,深化文本内涵,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
七、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八、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听大人讲的……)老师及时肯定:真不错,书上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还能让课外知识丰富你们的大脑。这都是学知识的方法!
2、你们学了后面的一则寓言后,举办一个寓言故事会好吗?请更多的老师也来参加吧!
3、选择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凸现其个性,建构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拓展阅读
1、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1.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
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过渡: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学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你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1.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指导
2.说一说你给哪个场景作批注?怎么批的?注了些什么?
学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注: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注: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注:小作者为什么这样?)
(1)说一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批注?
预想: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
(2)由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读出天真幼稚的小傻孩。
不同读法: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3)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 ),那样( ),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大鼻孔里( ),白沫子( )。我( ),( )。
谈驼铃
(1)议一议: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喜欢哪种看法?
(2)文中多处写到驼铃的声音,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这三句话都是写到驼铃声,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听一听,这三处驼铃声有什么不同?
预想:第二处“更清脆”与第一处的“铛、铛、铛”比较;第三处是作者记忆中的驼铃,由模糊到渐渐清晰,所以是“缓缓”的。
②这驼铃仅仅是给行路的人增加一些情趣吗?
点评:这驼铃声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么清脆,那么悠长,成了作者童年里最美妙的声音。
问去处
(1)“谁?”问得莫名其妙,一门心思想着骆驼。
(2)“总是问,总是问”夏天,我还可能问哪些关于骆驼的事?
想剪骆毛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
点评: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悟情——留恋画面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批注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贴近林海音的心灵,这四幅画已不再只属于作者,而属于我们每个人。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骆驼)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请你充分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预想:代表作者的童年;代表作者的故乡;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思念。引导学习表达眷恋童年,思念故乡的语句。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1)读一读,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想:三个相同结构的句式节奏感强,突出时间过得快;童年留不住,一去不还,表达对童年的眷恋之情,透着淡淡的伤感。
(2)朗读抒情
童年是多么美好啊,我真想把它永远留住,真希望它能象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它能象骆驼队一样可以再回来,可是它却一去不还啊!我怎能不为之伤感!(引读)
唉!童年一去不还了!就在这叹息声中我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驼铃声,时光虽然逝去,可是故乡依旧在,那是一份绵长的思念啊!(引读)
2.作者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
不是,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出示图片配音乐)
点评: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出示书图片)
3.品悟最后一段
(1)齐读——教师范读
(2)你想怀着怎样的情感读这段?(指名读2人)
预想:怀念、回味、感伤与幸福交织在一起
(3)齐读
总结: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同学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写一件自已童年里发生的事。
3.选读《城南旧事》中的故事。如:《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2、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童年的完美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师、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第一课时教案略
第二课时
一、回忆往事,走进童年
师:同学们,小时侯你都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学生交流后,老师导入:是啊,每个人都有完美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这节课我们就继续随着林海音的记忆,走进她快乐的童年生活。齐读课题。
二、回忆课文,感知童年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围绕骆驼队,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
学生边交流边板书:学骆驼咀嚼、谈驼铃作用、想替骆驼剪毛、问骆驼队去处
三、直奔趣事,品悟童年
1、自学:在这四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意思?请认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用一二句话或一二个词写出自己的体会。
2、引导学生交流: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勾画了一处,有的同学勾画了多处,第一次画出来的地方肯定是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下面谁先来说一说?
3、学生自由交流:(可打乱顺序交流)
(1)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貌,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之后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貌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a、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述中能够体会到什么?
生甲:“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生乙:“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丙:“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b想一想,在什么状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谁来学学骆驼咀嚼的样貌?
c指名演示,问:看着同学模仿的样貌,你想说什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d想象作者应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e童年真有意思,可我们的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四十二岁了,已身居台湾了,她还会去学吗?你从哪儿明白的?
f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总结过渡:是的,看<**>来“呆”“傻”这样的事永远只能属于我们的童年了。你觉得还有哪些事个性有意思,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B、谈驼铃的作用
a指名分主角读,说说“我”认为驼铃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孩子眼里,那清脆的驼铃声就像是美妙的音响。你认为驼铃还有什么作用?
c在你们眼里,一切还是那么完美,那么充满情趣,但是作者在写本文时已42岁了,比老师此刻还大2岁,那她还会去遐想驼铃的作用吗?读句子: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
C想替骆驼剪毛
a自由默读,想想从“我”给骆驼剪毛这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b大家想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吗?再次齐读“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
a分男生、女生读,想想林海音问妈妈什么问题?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b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请联系课文,说说她还会问关于骆驼的哪些问题?
c不仅仅关于骆驼的,我们都是孩子,请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想她可能还会问什么?
d过渡:这些问题你们问的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问的情景。出示短文,指名读。
“爸,什么叫做贼!”“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贼是什么样貌?”“人的样貌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样问起这个来了?”“随便问问!”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那里打岔。”我忍不住又问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e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f小结:人到中年了,远离故乡了,林海音女士还会问吗?再读“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
四、读文悟情,怀念童年
1、总结过渡:刚才我们一齐走进林海音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完美,在童年里能够漫无边际的遐想,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人长大了,这些事不能再做了,如果你是林海音,此时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你从“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这段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请你用一二句话来赞美一下完美的童年。
3、升华情感:童年是完美的,快乐的,它五彩斑斓,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完美的回忆。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时光,珍惜这天,让它也成为我们明天最好的记忆。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大家必须想回到童年,如果人生有第二个故乡,那必须也是我们的童年。下面让我们齐诵《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来抒发我们此刻的感受吧!
师生齐读:《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早已不知去向。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我依然执著地把完美珍藏。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不知不觉一堂课就过去了。最后,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十分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些好书。
想象驼铃用处(5—9)}怀念童年
想替骆驼剪毛(10)
追问骆驼去处(11—14)
3、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
一、揭示课题,了解本文的作者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过难忘或有趣的经历吗?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一起回到她的童年时光,领略与众不同的另一种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师:简介作者的资料,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返台,后举家迁居北京。后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中国台湾。1953年开始创作,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生: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师:正音,指导读好句子。
三、自学课文
1、电脑出示自学引导题:
⑴ 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⑵ 请你想想,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有趣或难忘的经历。
2、生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指导。
3、汇报交流:
⑴ 问题1:
作者围绕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了以下几个片段:
① 冬天,骆驼队拉着煤停在我家跟前,当父亲与他们讨价还价时,“我”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不禁模仿起来。
② 我看到系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忍不住问爸爸,爸爸正确的回答引出了“我”幼稚的想法。
③ 冬去春来,骆驼脱去了它的旧驼绒袍子,我真想为它剪一剪。
④ 多年后,当“我”长大了,“我”又一次听见悦耳的驼铃声时,回忆起一去不还的童年。
⑵ 问题2:
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把生活中有趣或难忘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四、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师:在作者回忆的四个童年生活场景中,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2、第一个内容:
师问:冬日里送煤的骆驼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
(骆驼咀嚼的样子,显示了它们安静的态度。尤其是它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的双峰上驼着两袋煤、从遥远的门头沟一步步走来与它们的安静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第二个内容:
师问:骆驼的脖子下面为什么会挂一个铃铛?爸爸和我的解释一样吗?为什么?
(爸爸的回答是骆驼怕狼,带着铃铛,狼就不敢侵犯了。我却认为给骆驼带上铃铛,给人们的长途旅行增加一些情趣。说明骆驼耐得住长途旅行的寂寞和干渴的折磨。因此,“我”由衷地敬佩骆驼这种稳重、耐劳的特性。)
4、第三个内容:
师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关注?这说明了什么?
(春天就要来临时,“我”看到骆驼的毛皮大块大块地脱掉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了。夏天到了,再也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就问妈妈它们的踪影。冬天又来了,“我”又看到了骆驼队,听到了驼铃声。这说明了“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无限留念。)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布置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练笔:
选择你童年生活中的经历或趣事写下来。
咀嚼
怀念童年 驼铃声
驼绒掉了
踏实、稳重
任劳任怨
4、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