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次的解释及造句
【注音】: ban ci
【意思】:(1)(学校)班级的次序。(2)定时往来的交通运输工具开行的次数:增加公共汽车~。
1、我们正在努力构建航线网络,增加班次,当时机好转时我们已经做好准备。
2、这样,供献的事齐备了。祭司站在自己的地方,利未人按着班次站立,都是照王所吩咐的。
3、在他手下有伊甸,珉雅珉,耶书亚,示玛雅,亚玛利雅,示迦尼雅,在祭司的各城里供紧要的职任,无论弟兄大小,都按着班次分给他们。
4、且派祭司和利未人按着班次在耶路撒冷事奉神,是照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
5、内部审核应覆盖所有的与过程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和班次,应根据年度计划加以安排。
6、虽然在这个示例中只出现了一次,但为了分级目的,您应该确定这些任务在主要班次期间的运行频率。
7、还要注意构建阶段是平稳穿过每个小组成员的,而产品化阶段的工作量班次在预期之内。
8、班次每日:每天的一个点。
9、明天我搭乘的班次是几点?
10、针对这一趋势,宾利将其在英格兰克鲁的工厂两个生产班次减掉了一个。
11、通过将其更改为每日主要班次视图(参见图6),可以容易地看到在同一期间内主要班次期间的事务处理率。
12、书上还有公共交通的详细地图,汽车与火车的班次、票价以及从一地到另一地所需要的时间,这就使你能够做出一个很好的计划。
13、美国国务院将提高效率,将每日的班次增加一倍,将使领馆人员调配到签证需求较大的地点。
14、您是否查看了全天24小时的间隔,或是否查看了主要班次间隔?
15、管理者可通过编程控制照明资源并且接收到及时的每个灯,每个区域,每天或每个班次的能源消耗。
16、有没有快一点儿的班次?
17、开放天空协定将取消对班次、飞机型号及航空服务其他方面的种种限制。
18、这家公司带来了热巧克力和歉意,并把火车拖了出来,同时欧洲之星公司还表示,它将减少一半班次,并请求人们尽可能不要旅行。
19、在巴西,大众公司等厂商最近减少了班次,以便适应*紧缩*的举措。
20、在过去的几年间,他们增加了公交班次,发展了数百公里的城市轨道,实施了一些像公交专用道这样的新举措想让司机们放下手中的车钥匙。
拓展阅读
1、手表的解释及造句
【注音】: shou biao
【意思】:带在手腕上的表。
1、请把你的手表借给我。
2、她把她的手表托我保管。
3、那个疯子把自己的手表和皮夹子扔了。
4、他请钟表匠把他的名字刻在手表的背面。
5、快把手表给我,我要看看它们配在一起是什么样子。
6、我低下头看看我的手表,然后回到这所房子以外几个街区的地方。
7、这块手表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流动的时间”,另外一个是“永远的无处不在”。
8、我朦胧地记得那最后一景,她站在那里,望着公共汽车,或者是望看着她的手表。
9、奢侈汽车的主人有机会细看手表的每一处细节位和完成的情况。
10、你可以把手表留在手提箱里了。
11、我看了一下我的手表,果真如此。
12、如果资金有限,优先选择配有真皮表带而不是金属表带的手表。
13、如果你想对跑步和步行的间隔计时的话,你可以用一个手表或者其他能够发出哔哔声信号的设备当你需要转换的时候。
14、“戴着你的手表出去享受户外生活、享受美好的天气以及在你周围奔跑的人,或许还有一些什么场景,是无比美好的事情。”科恩说。
15、我需要为你的兄弟买一块新手表。
16、你在哪里买到这块独特的手表?
17、所以,在退休的时候,收到一块手表就象征着员工的时间重新回到他的`手中。
18、并且他有许多奢侈品,例如精巧的手表和昂贵的汽车。
19、或者你的老板戴了哪款手表?
20、这些手表的原理大多数比大学微积分都还要复杂,对于它们的来历,你一辈子都了解不完。
21、古董级手表,其实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方才能买到。
22、男人喜欢多功能的手表。
23、他不时对手表瞥上一眼。
24、假如你的手表需要一个零件,又无法从生产商那里订购,那么这个零件只能从头做起。
25、不过和这个名单内的其它手表比比,它实在是相当地便宜哦。
2、有教无类的解释以及造句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有教无类的解释以及造句范文,一同来看看下文。
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
基本信息
【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
【出处】《论语·卫灵公》
【释义】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教育。
【结构】紧缩式
【词语色彩】褒义。
【押韵词】食不遑味、凤冠霞帔、为山九仞
【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西周时期,*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痒宫"。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所以,他本人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故而,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儒家认为人可以为神、*。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圣。荀子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权柄最终交给圣人。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吸收儒家的有教无类也发展出众生平等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3、千钧一发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拼音:qiānjūnyífà
释义:钧:三十斤;千钧:古代三十斤为一均。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十分危急。
歇后语:一根头发系石磨;单根青丝拴扇磨。
出处:《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imminentperil]千钧之物吊在一根发丝上。比喻极其危急
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明方孝孺《吴氏二贤母哀辞》:“引千钧兮一发,以手障兮惊澜。”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十七》:“《或问》‘喜、怒、哀、乐,各有攸当’二句,安在‘方其未发上’,补本文言外之意,是别嫌明微,千钧一发语。”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正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那捉女学生的警察猛地被一个人一脚踢出好远去。”
1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千钧一发的时刻,班长用身体掩护了战友。
2跑到马路中间的孩子眼看就要被车撞上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眼疾手快的过路人救下了他。
3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刘英俊拦住了受惊的'军马。
4称,这是个"千钧一发"的时刻。
5眼看着女孩要掉下了楼,他在千钧一发之际冲到楼下,用双臂接住了她。
6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只能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才有可能扭转局势。
7黄继光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用他那宝贵的身躯堵住了机枪口。
8就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一位青年拦住惊马,救出了吓呆的孩子。
9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老班开会回来了。
10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国家财产。
11司马光的小伙伴掉到了水缸里,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搬起石头砸开了水缸,救了伙伴。
12在千钧一发之际,我们要誓死保卫祖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9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