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弘扬家风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古诗词
留别舍弟(唐)王建
孤贱相长育,未曾为远游。谁不重欢爱,晨昏阙珍羞。
出门念衣单,草木当穷秋。非疾有忧叹,实为人子尤。
世情本难合,对面隔山丘。况复干戈地,懦夫何所投。
与尔俱长成,尚为沟壑忧。岂非轻岁月,少小不勤修。
从今解思量,勉力谋善猷。但得成尔身,衣食宁我求。
固合受此训,堕慢为身羞。岁暮当归来,慎莫怀远游。
吾雏(唐)白居易
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嗟吾不才子,怜尔无弟兄。
抚养虽骄騃,性识颇聪明。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
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
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
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
我的家风随想作文
“拿得起,放得下”是我们居家过日子、处事待人的总则,亦是我家的家风。
回忆像盛在花瓣中的美酒,透着一股淡淡的槐花香。
小些时候家里有一个院子,院子里种着几棵槐花树。外公常坐在天井里的一棵树下。明净的青瓷小碗里倒着清冽的酒,他就这么不紧不慢,慢慢的呷,细细的品,偶有几朵槐花落入碗中,在酒的芬芳里,倒映出澄明的天空。
槐花凋落的日子,一个个脆弱的生灵坠入泥土,只空留几点零零碎碎的白色在枝头。薄薄的花瓣无力舒展着,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在这个令人感伤的时刻,外公却依然呷着酒,乐乐呵呵,悠悠然然。
而为那些“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花瓣暗自伤神的,只有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当我又一次为这些凋零的生命哭泣时,外公拍了拍我的肩。
“这花,好看吗”
我哽咽着点了点头。
“那它落下的时候是不是比它开放的时候还要香?”
我不解地眨巴着眼睛,但还是点了点头。
“那就是了,你哭什么呢?这花凋落再正常不过了。虽然花开尽了,但香味依旧留着。花成了泥土,明年啊,这花开的更艳。对事情啊,要拿得起,放得下。”
那时的我太小,并不能完全领会外公的意思,只道外公无情,望着地下的花瓣,又一阵无由来的叹息。
用文火和时岁慢慢地煮,日子过得不疾不徐,时光在懒散中滑走,翻转了几个季节。
长大了,来到了城里,视野大了,遇上的烦心事也多了起来。几次跌倒,挣扎着爬起来,为此伤神却发现根本不能避免下一次的跌倒。回想起外公真挚的话语,这才明白那句话的含义。一个人在处事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与掌声,有处事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常不易。大的挫折与困境,能坦然承受,这则是一种胸襟,一种肚量,更是一种气节。
而我的家人也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外公的影响。对人处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已经成为家人行为做事所恪守的一种准则。它的意义已不再是一条处事态度,而是代表这个家精神风貌与气节,家风。
家风悠悠,伴我同行。它好像春风甘露,浇灌着我的成长,若璀璨的启明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使我在黑夜的迷途中不会惆怅,不会迷茫。罗曼罗兰曾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着沿途的繁华落叶。”而家风所给予我的,不仅是繁华落叶的视觉感受,更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人生启迪。令成功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是在旅途中所携带的一份希望,是我们在人生的高峰上不断攀登。待一览众山小后,自然会有所感叹:此山不过尔尔。转身,继续启程。
明代吴麟徵在《家诫要言》中说,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诚哉斯言,与我心有戚戚焉!
拓展阅读
1、关于家教家风家训家规的手抄报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国同构,一个家庭的家训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违背家训,就会遭受道德的谴责。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家谱就是记述家族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这个定义包含了“记”和“述”两个方面的家谱。“记”的家谱主要指文字家谱;“述”的家谱主要指口传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主要分为书本家谱和非书本家谱;书本家谱即是书写、印刷在纸上装订成册的家谱;非书本家谱主要有: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谱、塔谱、布谱、神轴图谱、光盘家谱、互联网家谱。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2、小学生手抄报中秋节的礼仪风俗作文集合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一天我非常高兴。
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兴致勃勃地上街走走。刚走出大门,眼前全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景象。我们一往广场上走去,看见了水花四溅的清澈喷泉,还可以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它们有的似箭向上喷,有的如蛟龙喷水等,喷出的朵朵水花,让我看了心旷神恰。五光十色的灯,照在大地上,好像白天一样亮。
接着,我跟爸爸走到了北二路旁,看到了辛苦工作的交警还在路上保护治安。川流不息的车辆来来往往,可真是热闹极了。
回到家,我连忙跑到阳台上赏月。只见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宛如一个圆润亮泽的白宝石在黑夜里站岗,非常美。我好想有一双翅膀,飞到月亮上去,在空中旅游,还可以看到美好的夜景,观察大大的月亮,那该多好呀。
"女儿,睡觉了。"爸爸的叫声惊醒了正在遐想联翩的我。
中秋节这天我过得无比快乐。
3、小学生手抄报中秋节的礼仪风俗作文集合
我喜欢九月,在我看来,它也是个喜气洋溢的月份呢。你看,刚刚送走温馨的教师节,我们又迎来了快乐的中秋节。
天一亮,我和哥哥早早地来到菜市场买菜。哥哥,这菜叶好看又新鲜,买它。还在干什么呢,快点呀!我看到什么想买的东西就要忍不住叫起来,弄得哥哥都有点跟不上我的节奏了。不是我做事急性子,唉,谁让今天是令人开心的中秋节呢。
菜买好了,接下来就是买月饼。超市里的月饼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五仁的,有冰糖的,有芝麻的;热情的导购让人应接不暇,她们的介绍不绝于耳。但我是有定力的,最后,我精心挑选到了称心如意的月饼,有稍贵一点的板栗蛋黄月饼,也有廉价但口感好的水**味月饼和老流苏月饼。这样,全家人就都可以吃到自己喜爱的月饼了。
回家后,妈妈正在厨房忙碌着,为全家人准备丰盛的午餐,我也主动参战,为妈妈打下手。妈妈为了过节做了充分的准备,光是火锅就有好几个。妈妈做洈水鱼火锅,还有土鸡火锅最拿手,今天我看妈妈做的时候就更用心思了,连放佐料也是一丝一毫也不肯马虎。我有些急不可耐了,一闻到那诱人的香味,一看到那新鲜的色泽,我的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
菜上齐了,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围坐在桌边,边说作文笑,边吃着喝着,每个人都带着笑容。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伦之乐吧。看到爷爷,我忽然想跟他开个玩笑。我说:爷爷,上个星期五是您的生日,这个星期五呢,又是中秋节,您马上就可以见到嫦娥了。您跟这嫦娥是不是很有缘分呢?爷爷故作生气的样子:说什么呢?我的小心脏快受不了了。你说,嫦娥那么漂亮,我怎么能不喜欢呢?哈哈一桌子的人哄堂大笑起来。
悦怡,悦怡,快来呀,月亮出来了!再不来就没你的位置了!转眼间,已是晚上,我刚做完作业,就听到有人在阳台上大声叫我。我欣喜若狂地跑去,发现阳台上的小方桌上已摆满了月饼、水果、各种饮料,大家都在等着我呢。喝着可口的饮料,吃着美味的月饼,我抬头向天空望去,乌云渐渐散去,中秋的月亮终于掀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向我们展露出美丽的笑脸。我凝神望着那一轮圆月,仔细地辨认着哪是桂树,哪是玉兔,睁大了眼寻找嫦娥姐姐的影子,课堂上读过的那些关于月的诗句好像一下子变得格外生动感人了。也许是受到我的影响吧,大家也静静地观赏起来。没有了喧闹,如水的月光洒满人间,阳台上的一切陈设,还有我们每一个人,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银辉里,是那样柔和而美丽,就像一幅无声的画。
带着这幅画入梦,我发现,它变得更美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