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画中游》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三个字。认识2个笔画“ 横折、横折钩”和3个偏旁“山、木、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理解词语和句子,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一)、看图,揭示课题
1、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
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图上的内容谈体会)
3、出示课题,生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帮助正音。
3、自由读后,开展朗读竞赛。
4、当小老师带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读了诗歌,我们读了课文知道江南很美,谁能说一说?
(1)结合看图,理解“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是江南水乡的交通工具。
(2)看图理解树木密的“密”指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树木特别密又特别绿。
(3)指出图中的禾苗。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江南鱼米乡”。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儿?(鱼儿游)哪个地方告诉我们这儿稻米多,稻米香?(禾苗绿油油)
师:江南一带小鱼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许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因为江南鱼米乡很美,就像一幅画。所以说小小竹排就像在画中游。
(四)、朗读、背诵
1、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2、请学生朗读。先个人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伴随音乐朗读。
3、看图试着背诵。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读”,并练习用本课要认的字口头组词。
(六)、拓展练习:
(1)把江南的美丽风景介绍给你的父母或朋友;
(2)对江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有关江南的资料。
拓展阅读
1、《田忌赛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后题五的词语,能有感情朗读课文3—12自然段,并能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2、初步学会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懂得“正确分析双方情况,合理安排力量就能取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学会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习课文3—12自然段。
难点:理解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制作有关的课件。
2、每位学生做一套纸马。
一、揭示课题,推想内容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题目叫《田忌赛马》。(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教学“忌”,简介:田忌是战国初期齐国的大将,他很喜欢赛马。
3、推想课文内容:题目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好比是房子的窗户,许多文章根据课题就能推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看了本课课题,我们可以怎样推想呢?
(田忌与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带着上面的三上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自学检查。
(1)齐读生字,简析“丧、惑、蔑”三个生字。
(2)指名说说三个问题的答案,再用一句话把三个问题答案连起来。
三、细读课文,弄清赛局
1、理清脉络。
(1)指名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写田忌“败”了,哪几个自然段写田忌“胜”了?
(2)按“初赛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获胜”的线索将文章分成三段。
2、学习一、三段,弄清比赛经过。
(1)边读课文边完成练习一。
(2)反馈:学生上台说说比赛的经过和结果。(边连线边介绍)
四、学习第二段,深究课文
1、导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这个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2、出示图片,介绍孙膑:
a、找一找图中哪个是孙膑?另一个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b、他们正在干什么?文中哪些段落是写这幅图的?
3、学习3—9自然段。
(1)指名朗读3—9自然段,其他学生用“____”划出同孙膑讲的话。
(2)学习孙膑的四句话。
a、出示这四句话,自由读一读,想想每句讲了什么?该怎样读?
b、讨论这四句话的关系。
c、孙膑说这四句话时神态是怎么样的?(胸有成竹)
d、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及在文中指什么?
e、有感情朗读这四句话。
(3)讨论孙膑思维过程。
a、孙膑在第一次比赛时看到了什么而想出调顺序这个妙计的?
b、出示句子:“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①刚才的情形指什么?他看出了什么?(仔细观察)
②假如这六匹马赛跑,它们的名次如何?(大家摆一摆)
③他进行了怎样的分析?(科学分析)
④他准备怎样调配力量?(板演六匹马调配的过程)
⑤再读3—9节,想想孙膑替田忌出主意时,田忌的心情是怎样的?找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师范读,学生练读。)
4、学习10—12自然段。
(1)导入:“马快不了多少”是田忌反败为胜的一个重要条件,转败为胜的另一个条件是什么?请大家自由读10—12自然段。
(2)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齐威王骄傲轻敌?
理解:夸耀、讥讽、轻蔑(找近义词)
(3)指导朗读齐威王的话。
5、分角色朗读第二大段:
(1)分组练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明确写法,延伸课外
1、本文的三个人物谁最重要?为什么把田忌和齐威王写得那么具体?
2、第二次赛马结束,假如田忌与孙膑再次见面,田忌会对孙膑说些什么?
3、假如齐威王得知孙膑的用计过程后,他会怎样想?
六、课堂总结
(略)
七、板书设计(略)
2、《田忌赛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地发展。
3、力求个性化的、情感化的阅读,在读中感悟形象、激发感情。
1、初步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3、任选文中某一人物,读中感受到该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人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2、难点:用自己的话简介人物。
2、常规预习。
一、导入。
1、出示赛马图片。(仔细看图片,想一想:这是什么比赛?)
(今天,我们要学一个古代赛马的故事。)
二、新课学习。
1、看题质疑。(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重要问题: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比赛的?结果怎样?
2、初读课文,解决问题。
①解疑
课件逐步出示:
②给课文分段。
③生字、新词学习。
3、深读课文。
过渡:出示“人物志”卡片。(只有对人物相当熟悉,才能制做出一张好的人物卡片。)
①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人物的言行和神态,让人物在你的脑海中活起来。
②选你认为最能使人物活起来的一段话,四人小组,分角色对话练习。
③汇报读。学生评议(活了没有?)
“我仿佛看到……”
4、研读课文。
①三个人物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位?
②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填写“人物志”卡片。(怎么填才合适?从课文中找出有力的证据:相关的词、句、段落或对话。)
③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找出有力的证据,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④校对,出示教师准备的人物卡片。
三、总结谈话,激发兴趣。
(另外两位人物,我们可以在课后给他们制做一张更好看的“人物志”卡片。我们古代的`伟大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找一找他们的事迹,给他们也做一张“人物志”卡片。)
四、布置作业。
3、《田忌赛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怠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孙膑仔细地观看了这场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原来,转败为胜的法宝就是“变”。在这里边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思想方法的巨大作用。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向对立面的转化。
文章不但情节曲折,人物神态描写更是传神。文中用“扫兴”“垂头丧气”,把田忌输后情绪十分低落、无心再战、准备离开的情形刻画得淋滴尽致。当孙膑献言时,田忌“瞪了一眼”,表示“怀疑”,没有“信心”;而齐威王则由胜利后“得意洋洋”“讥讽”“轻蔑”的目中无人到“有点儿心慌”,直至“目瞪口呆”,毫无思想准备的失败。作为比赛的双方,作者把人物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亲眼所见一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又相映成趣。因此,可以让学生积累描写神态的词语。
1、自主识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的异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疑三探
课件、录音、生字卡片。
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
1、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对一篇历史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喜欢赛马。赛马前,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马奔跑的速度,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这三种马各赛一场,谁的马贏的次数多,谁就获胜。《田忌赛马》一课讲的就是田忌参加赛马的事。
2、读题,题目最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好比是房子的窗户,许多文章根据课题就能推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看了本课课题,我们可以怎样推想呢?
(1)田忌与谁赛马?田忌赛马的经过怎样?
(2)田忌赛马最后胜利了吗?原因是什么?
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4、介绍孙膑资料。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过渡:请同学们稂据老师的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用自已学过的认字方法记住本课的生字,把你认为易错易混难写的生字作上标记。
(2)洼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工具书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作上标记。
(自读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3、学生展示:板书同学引领学生重点认学字词(可以从1、指导读音;2、指出生字的易错易混难写之处;3、理解难以理解的词语。等方面来学习。)
注意以下的字和词:
忌、将、膑
描写神态的词:疑惑、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得意洋洋
通过读课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如: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4、字词学完了,现在我们把字词送回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声音响亮,有感情,注意停顿。
一至四组各推荐一名分节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准备评价。
5、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是采用什么方法概括的。并思考课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批注。
6、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并评价。
三、学会质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学习这篇课文还应重点探究哪些问题?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组长记录,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同学们,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4、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九九歌》。
2、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板书课题。
3、读题,解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长堤 缀满 俗称 凝结 摄氏度 弥漫 蒸腾 模糊 松花江畔 情不自禁 琼枝玉树 (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自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课件出示:
(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3、指名说。
4、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好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5、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说说在写法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6、指名说。重点指导写好“雾”、“凝”、“氏”、“零”等字。
7、学生写字。
四、布置作业。
1、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3、抄写生字。
5、一年级语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短文插图。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篇课文有4个段落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一到端午节,外婆会干什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等我们回去)
(4)“总”说明每年都会煮粽子,“盼”说明每逢佳节外婆盼望一家人团聚。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 请同学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 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粽子是用什么包的?(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4)里面裹什么?(白白地糯米)
(5)中间有什么?(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6)青青的,白白的和红红的写出了粽子的样子和对粽子的喜爱
(7)外婆掀开锅盖飘出什么呀?(一股清香)
(8)粽子怎么吃?(剥开粽叶)
((9)粽子什么味道?(又黏又香)
(10)掀,剥,咬分别写出了煮粽子,剥粽子和吃粽子的动作,又黏又香写出了粽子的味道?(请他们品尝水果的香甜)
(11)第二段写了包粽子的材料和煮好的'粽子的味道。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外婆的粽子好吃吗?(十分好吃)
(4)花样多吗?(花样也多)
(5)都有什么品种?(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6)你十分好吃,花样也多说明外婆包粽子经验丰富,也体现了外婆对端午节的重视。
(7)在外婆家美滋滋的吃完后,外婆还会做什么?(装一小篮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8)美滋滋说明外婆包的粽子好吃,也表达了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9)第三小节写了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会教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6、同学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长大之后牛知道了什么?(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4)第四段写了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5)介绍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背后人称为“诗魂”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主要作品有《离**》《九歌》《九章》《天问》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
8、老师总体提问。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呀?
学生自由说,然后老师总结:这篇课文写了每年端午节时外婆都会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外婆的粽子好吃,花样多,我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 盼我们回去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 包粽子的材料——粽子清香,又黏又香 清香好吃
粽子好吃,花样多——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纪念屈原
长大后——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五、灵活朗读
接力朗读:四个人一小组,进行接力朗读。
六、考考你,课内阅读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
1、文中写了粽子那些特点呢?请在正确的选项后面画“√”
(1)好吃( ) (2)花样多( )(3)非常大( )(4)非常尖( )
2、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外婆包的粽子好吃,请写一写。
(美滋滋)
七、课文升华
1、说一说: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吃粽子的故事吗?
2、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3、交流作品:可先与家人交流,然后将学生的创意画在学习园地中展览。
八、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学习了朗读和分析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写字教学。
2、同学们回家可以把课文背下来,背给爸爸妈妈听。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