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独自欢喜独自愁的暗恋杂文随笔
随着时间过去,感觉自己越来越麻木,从前很容易伤感动情,记得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教唱小白菜,什么两三岁呀没了娘呀一唱就哭出来了,后来越来越不容易动感情了,一颗柔软的心变得越来越坚硬。我的经历很少,那些稀疏的小事,唯一值得回忆的那几件事,很怕以后自己回渐渐忘掉,那些珍贵的心情很怕以后会嗤之以鼻,所以想在自己还能回忆的时候记录下来。
故事的开场和千千万万高中时期的暗恋一样,阳光明媚的午后,你穿了一件我喜欢的白衬衫这种格式,那时我很喜欢阿信,演唱会的视频都下载在MP4里,晚自习后睡觉前小心地看着,也许喜欢一个人久了看谁都能看出他的影子吧,在那个下午,跑操结束后,大家百无聊赖吵吵囔囔地站着稀里哗啦的队形等待着进入班级,我的目光游移在站在队伍斜前方的他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体育委员,因为只有他是站在第一个面朝大家的。那种感觉是:啊,学校里怎么还有一个这个人存在。就像站在聚光灯下一样和周围的人完全不同,在阳光照耀的侧脸下,天啊,怎么这么像阿信。我变得恍惚了起来,眼光离不开他的身上。从此以后,我的高三生活每天就增添了一项粉红色的作业,就是看他,想方设法制造各种偶遇。
我和好朋友说起来这少女的心事,她帮我打听到了他的班级和名字,就在我的班级的楼上。我们学校的格局很诡异,我的级所在的三楼只有男厕所,他的班级所在的四楼只有女厕所,这相遇的天赐良机让我心潮澎湃。从此后,我就徘徊在了变态的边缘,每天一下课,如果不去四楼上厕所,就在三楼厕所门口等他上厕所经过,那一年,在男厕所门口,总有一个东张希望的女生,她假装在和旁边的人说话,眼睛时不时地向男厕所内窥视。
在长期地观察中,我摸清楚了对方的出没规律和大致时间,在中午放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收拾一下中午看的书再走,这样就没法遇见他,所以有一次老师提前下课,我立马就溜出来了正好看见他,从此后,一下课我就急吼吼地飞奔出去。但是每次看见他,我都是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死盯着,感觉他要看向我的方向了,就装作若无其事,有时候我放学比他还早,我就站在楼道口等他出来,为了不惹人怀疑,我就装作系鞋带,系好了再解开,然后再系,悲伤的是又一次装的太投入了他从我身边走过我都没发现,后知后觉发现他走了好远,然后我鞋带都没系上就跑出去了。
常常跟着他,跟着他回家然后再走回来,跟着他下课去买零食,跟着他去打篮球,篮球场是连接食堂和教室的捷径,于是我装作吃完饭去教室,又装作从教室出来去吃饭。想看他背影时就走在他后面,碰见他和同学一起走想听他说话时就走在他前面,听他说话,同时也为看不见他感到遗憾。
那一年,他不会知道有人天天等他一起下课,一起回家,一起打球,一起吃零食,显然还是不知道的好,因为知道了这种痴汉行为会很恐怖的吧。
可能在别人眼中他不是最帅的,只是就在那一瞬间我迷恋上了他,就是那一瞬间的事,那年高三生活,疲惫又黑暗的日子,因为这种幻想变得有了色彩,有了可以开心的理由
拓展阅读
1、纪念曾经的玩伴杂文随笔
孔子曾说道:“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如果你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生,那又怎样能知道什么是死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讨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毕竟生与死是不可分离的,死是人生的终结,任何人都无可避免。但是生却是人的一张单程票,又各种各样,万千差别,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安然地度过呢?
或许只有自己身边有过生命的陨落,自己刻骨铭心地疼痛过,思考过死亡这一哲理问题,才能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童年的生活总是无忧无虑,欢快活波。
有知心的玩伴更是增添了无限的精彩与乐趣。很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也很缅怀那个已经逝去,再也见不到,无法对话的伙伴。但是她的笑容,说话时轻声细语的神态,以及我俩在一起的耳鬓厮磨,都一一记得,永不消退。
她叫王静,是我的伙伴,我俩是一个村子的,两家也离得近。
从我记事起,我俩经常在一起玩耍,形影不离。
当时没有幼儿园,都是到了五岁才入学,先上育红班,然后再上一年级。
我的性格比较腼腆文静,也爱哭鼻子。王静比我大几个月,总是像个大姐姐似的在学校照顾我。
我俩一个班的,或许是真的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吧,刚去了一两天,我就哭着喊着不去学,王静也像个小大人似的陪伴着我,哄着我,每天上学都早早地来到我家等我,然后她拉着我的手,我俩一起去学校,放学时,也一起回家,一起做作业,再一起玩耍。
当我在学校被其他的同学欺负时,她会第一个站出来替我说话,永远护着我,帮着我,让我有所依靠,不再感觉那么孤独无助。
就这样我俩的感情也在一点点地增加,好得像一对姊妹花,穿一条裤子都嫌太宽了。我们两家的关系也很好,就像一家人一样,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分享。
童年的记忆都是如此美好,遇到好天气,好风光,我俩再叫上其他几个伙伴玩捉迷藏,跳皮筋,扔沙包,丢手绢等等,这些游戏在现在看来是如此的遥远,更让现在的孩子不屑一顾,但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的时代,那些游戏真的是我们的最爱,通过游戏互动更增加了我们彼此间纯真的友情。
就那样一起疯着、玩着,在你追我赶,欢笑嘻戏中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们也一天天地成长。时光流转,岁月无情。匆匆几年就过去了。
很快迎来了我们的初中时代,我俩都需要到乡镇上去求学,因学员比较多,重新编排了班级,我俩没有在一个班级。
但是,我俩的感情依然很好,从未红过脸,吵过架。上学放学以及周末依然在一起,感觉跟她在一起的时间,比跟父母的时间都长。
一个夏季周三的下午放学时,我去找她一起回家,她却不在教室,没找到。经问其他同学,才得知,她在上最后一节体育课跑步的过程中,突然摔倒了,已被送往了乡卫生院。
我听了,大吃一惊,怎么回事,哪里受伤啦?流血了吗?严重不严重啊?我抓起书包,飞奔向乡卫生院,当我到达卫生院急诊大厅时,看到王静的父亲比我前一步到了医院,正在一个窗口咨询着什么,脸色惨白,神情焦灼,然后匆匆向楼上跑去。我也想跟上去看看,可是被医院人员给拦住了,不让闲杂人员上去。没办法,我只好作罢。心里想着,应该没啥大事吧,估计也就是哪磕破了皮,流点血吧。只好一个人悻悻地,闷闷不乐地回家去。
第二天,突然听村里人讲到,王静死亡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里震惊无比,怎么会呢,不可能啊,她不是一直好好的吗?昨天还活蹦乱跳的,只是跑步摔了一跤而已,年轻人嘛,摔一跤怎么就会要了人命呢?
大脑瞬间短路了,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后来得知,在王静送往医院后,没有抢救过来,很快就死亡了。不确定死亡原因,可能是突然的心脏病等导致的猝死。
当我得知王静死亡的消息后,当大脑回转过来,用了好长时间才接受到这个信息后,我哭了,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哭得泣不成声。妈妈也在一旁惋惜痛心地说:“好好的一个孩子,说没就没了,老天太不公平了。”
妈妈也第一次跟我谈论到了死亡,教育我生命是顽强的,但有时又是很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很多事情都有挽回的希望,但是生命不能,它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
王静的死亡,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她永远定格在了美丽的12岁。她身材纤小,皮肤白静,扎着两个长长的辫子,脸上永远是淡淡的微笑。她善解人意,大方懂事,心灵手巧,她是那么美好,简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可是,再也不复存在了。
我的心真的很痛,心在滴血,感觉要窒息了。到如今仅存的与她相关的物品,也就是我们一起照的一张小学毕业照了。每每思物睹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对她,我也有所愧疚遗憾,在她生命的最后,在她最需要人陪伴的时候,我却没能陪在她的身边,没能给予她温暖,支持,帮助,鼓励。
真是苍天弄人,为什么我没有和她排在一个班级,如果在一个班,我就能及时知道所发生的一切,我就能陪着她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了,至低,给予她温暖,让她依靠我一次,给我俩的感情有个交代。可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哪怕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深深地知道,王静的父母在那段时间有多么地痛切心扉,失去爱女,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的悲事之一。听说,她的父母当时把法医都请来了,要求解剖尸体,找出死亡原因。可是,王静的爷爷奶奶拦了下来,不愿意亲眼看到自己的孙女在死亡后再被解剖,落得个尸首不全,开膛破肚,心里上接受不了。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她被下葬了,我想,她是喜欢阳光的,愿天堂温暖如春。
她的离开,真的在心灵上给了自己很大的创伤,当时,在好多次的梦里,总是能梦到她,她依然跟我有说有笑,一起玩耍嬉闹。有一次,我又见到了她,我还问她“你不是已经死亡了呀,怎么又活了?”她说她没有死,医院给她打了特效针,所以又活过来了,得知后,我开心得笑了。一觉醒来,发现原来只是一个美好的甜梦,她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王静的母亲失去爱女后,在家里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伤心哭泣了一个月。后台经人劝解宽心,才渐渐地出门,慢慢地与人交谈,开始正常的生活。
那段时间,我都不敢经过她家门口,都是绕路行走,偶尔碰到她的母亲,我都是将头低到不能再低,几乎不敢抬头看她的母亲,说真的,我害怕看到失去女儿的一个母亲的眼神。她的母亲见到我,依然亲切和蔼地问我话,关心我的生活学习。我深深地知道,每当这位母亲看到我时,一定会想起她心爱的静,一定会再一次勾起她的伤心。
再后来,听说,王静的父母担心她在阴间孤孤单单,被人欺负。所以按照农村的习俗,给她找了个男子,配了个阴婚。
我曾经的玩伴,我一生的挚爱。
多少个夜晚,我45度角仰望星空,暗自祈祷:只愿你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幸福美好、安详自由。
2、替代游戏杂文随笔
我时常会用“如果你找不到只能是自己做的东西,那么你很快就会被替代”来说教别人,但是事实上,找到“这个东西”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这个时代原本就默认所谓的“模仿”和“复制”(当然没有人会说山寨这个词了)。所以一个人能够被替代,就看到底有没有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复制他的一切。
事实上这件事情再简单不过,只要这个模仿你的人能够做出优化你所做行为的事情,那么他就会被认定“有能力”,不要觉得这是什么胡乱的猜测,试着回想一下你的身边是否无时无刻都在上演这样的桥段?所以要做到真正不被替代,或许最好的办法还是以“武功之道”的说辞来比喻,例如抓住了对方的命门,亦或者有了可以一招致命的绝技才行,不然你永远是可能被替代的那一个。
因此时常有人向我抱怨,问我是否是因为这个社会风气的原因,导致了原创性原本就举步维艰,甚至是人的能力都可以被复制和抄袭,只要别人的流量大过你,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被替代,然后你的创意和想法都会变成被人的囊中之财。期初我也好好地思考了这句话,但是很快又发现了这个思考里面的巨大陷阱——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我们的东西会被抢走?是否是因为我们也想到了一个别人也能够轻易想到或是轻易剽窃的东西?其次是否是因为我们太过轻敌,或者是能力不够,无法匹配做如此庞大构想的主体——不过我这样的自我反省很快就会遭到抨击,就如同“女人之所以会被强暴是因为他们身着暴露”的逻辑一样,明明是因为这个市场太过浮躁总是用这种恶意行为彼此争夺,为什么所有的责任都要怪罪我们自己?
所以我又不得不继续思考这个被人强行遗留在我这里的问题。但是思来想去也没有想到别人之所以会“替代”我们的“犯罪证据”,或者说这太过平常,已经让人觉得司空见惯,所以才会麻木不仁地认为这些都是合理的事情?亦或者说是因为太多人都做了剽窃的被害人,而他们也是剽窃的纵容者甚至是施害人,所以法不责众没办法调整这种已经社会合理化的风气?最终我还是解答了这个困难的问题——当然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感到开心才对。
首先要弄清楚一点,之所以我们的想法和能力太过容易被替代,就需要去看看到底是谁在替代我们?如果是一个更强的对手,他们又有前瞻性的目光,能够预判市场的起落,所以模仿了你的想法,那么他们确实是“流氓”,因为你无能力为;而如果替代你的人是比你能力差的,或者是原本就是剽窃的“流氓”,那你是否也应该自省一下,是否是因为自己想出的东西刚好也是这群人能够想到的能够养育它那片你瞧不起的市场的东西?
这样说可能会让人有些费解,那我干脆就明说了,所以这篇文章的立意可能会让你不太舒服:
你认为的能力是在这个快销的时代赚快销的钱,那么你也要做好一个最可悲的结局——你也被这个快销的市场所消费甚至是彻底被人遗忘。
——特以此文纪念那些在2017年突然火了然后又被替代的网红们,新年快乐!
3、千年坊巷星河灿烂杂文随笔
回眸千年古坊巷——福州三坊七巷,星河灿烂,人杰地灵。昔日建筑物的彩绘虽已暗淡失泽,过往的金鼓齐鸣渐飘渐远,古代的衣锦荣归天之骄子存入史册,当年的书香已飘散到寻常百姓家,可是保留至今的“里坊制度活化石”,躺在那里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领教育风气之先的地方,出将入相的所在地的人文景观依旧在。她是当代人读不完的书,解不完的谜。
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可不是石,而是活生生的有人居的地方。古代这里被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坊)作为居住区,而商业与手工业都被限制在定时开闭“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由吏卒和市令管理,晚间实行宵禁,人们自由地生活,又被高墙严严实实地包围。不如此,怎么能成为活化石。然而赫赫有名的扬州原来也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但她不甘心寂寞,几百年前已经“冲出坊墙”演变成现代化的都市。
三坊七巷这块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由来已久,奠基于晋,成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她在有福之州的腹地,千年来,战火兵灾,狂风洪水,瘟疫肆虐,她自岿然不动,守望着文明古城,如今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从奴隶社会到*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的精华。现在有268座,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共15处,真乃至高至伟。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迭院,鳞次栉比。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曲径通幽。庭院里都以花厅为中心,左右为厢房,厅前有天井,天井两旁为回廊和披榭。天井内有花坛、假山、水池,形成精美的私家花园。花园里种有名贵树木,点缀得满园春色。
各民居大宅的屋脊、墙脊巍然高耸,翘角飞檐,如翼轻展,美如冠冕。各民居大都以硕大的木头制成门坊,门坊上的木雕图案线条飘逸,花厅门扇的窗花纹路流畅。在木穿斗架中,插斗、重柱、月梁等部件雕刻着历史人物、四时景象。柱础用青石细磨,状若须弥座;础壁四面雕刻花草山水、虫鱼鸟兽。这众多的古建筑,集中体现福州古民居特色,有玲珑园林之妙,收赏心悦目之效。
领教育风气之先的地方
三坊七巷自古崇文重教,文化积淀,雍容深厚,文臣武将,俊采星驰。各民居的花厅摆设呈现文化和家教上的意义。厅中间挂着孔子像、诸葛亮像或关公像。厅堂两面的墙上悬挂着结合家训的名人字画,有“断齑划粥”、“程门立雪”、“圯桥进履”、“负笈寻师”等。
三坊七巷是全省罕见的领教育风气之先的地方。贯穿三坊七巷1000米的南后街显现“书香文化”,书店多时有24家。清末举人王国瑞赞道:“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宋诗人吕祖谦诗云:“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冰心、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又看到林纾翻译的令中国人断肠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震古烁今的《天演论》、林觉民惊天动地的《与妻书》洛阳纸贵的空前奇观。
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宋代文儒坊的郑穆以进士之身直步青云官至国子监祭酒;清代帝师陈宝琛生长在“六子科甲”之家,他任鳌峰书院山长,又任全闽大学堂监督,成为一代宗师和楷模。
三坊七巷走出来的人,多数是德行操守,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誉满全国。
出将入相的所在
低徊漫步在三坊七巷,上溯历史的河流,历代众多将相纷纷踏浪衣锦荣归。他们有唐朝崇文阁校书黄璞,宋朝祭酒郑穆、知府陆蕴与陆藻,明朝户部尚书林泮、都御史林廷玉,清朝内阁学士陈宝琛,巡抚梁章钜、李馥,知府林文英、郑瑞琪、王燮,学者郭柏荫,《福建通志》总纂陈衍,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三坊七巷人多是锦文绣口,也不乏英武之气。明兵部尚书张经署衙于文儒坊。倭寇猖獗犯境,他任七省总督,斩寇1900人,世称“东南战功第一”。文儒坊甘亨贵学拳练武,习文弄刀,得中举人,还中武进士,后任清福建提督、台湾总兵,他为平定台湾战乱、统一祖国立下赫赫战功,真正成为国宝。宫巷人沈葆桢力主建立强大的海军,由左宗棠推荐任福建船政大臣,培养众多海军人才,其中有严复、邓世昌等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界、海军界的骨干。
三坊七巷人才辈出,她迥异于神州千万个坊巷,其他坊巷星星点点,而三坊七巷则是星汉灿烂——“近代名人聚居地”。只因这里自古以来蕴蓄其中的秉性,百代延续浸透子子孙孙的心田,以推动中国历代尤其近代历史的进程。
如今,福州三坊七巷,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5A级景区。回眸福州三坊七巷,不仅留连以往,还在于目视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7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