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3 09:09:51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赏析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拓展阅读

1、初晴沧浪亭阅读答案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雨后沧浪亭的描写,表达了苏舜钦恬静安逸的心情。

原文: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⑴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镠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墅。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春水:春的河水。

⑵连明:直至明。

⑶娇云:彩云,又云的美称。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阴晴:时阴时晴。

⑷帘虚:帘内无人。日薄:日色暗淡。

一夜春雨,直至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空,时晴时阴,气也暖和。

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试题: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这首诗。(6分)

(1)(5分)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3分)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

(2)(6分)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庆历四年(1044年),进奏院祠神之日,苏舜钦作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循前例以卖旧公文纸的钱宴请同僚宾客。当时朝中的保守派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对宰相杜衍、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等人力图*弊政之举心怀不满;而苏舜钦得范仲淹荐举,又是杜衍之婿,因而保守派抓住这件事,借题发挥,弹劾他监主自盗,结果,苏舜钦被罢去官职,在席的有十余人被逐出朝。区区一件小事,竟得如此严惩,苏舜钦激愤不己,他带着心灵上的创痛,流寓苏州,不久,在城南营建沧浪亭。他时时携酒独往沧浪亭诗漫步,而《初晴沧浪亭》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

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气,取材典型。

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束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乍看,题中“”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表现出诗人在漫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南亭》)而已。

诗人喜爱这“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沧浪静》)。他所讲的“静中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说的“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气(《沧浪亭》)。其实他何曾自得闲适,在同诗中,他在那里曼声低“修竹慰愁颜”可见诗人在亥初晴沧浪亭争中明写“静中物象”,暗写流连其中的情景,表现的仍然是他难以平静的情怀。胡仔说苏舜钦“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苕澳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此诗可为一例。

个人资料: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相关推荐:

和淮上遇便风

夏意 苏舜钦_夏意

2、吴文英《齐乐》 原文 思想感情 评点

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古柳重攀,轻鸥聚,陈迹危亭独倚。凉飔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清尊未洗,不湿行云,漫沾残泪。可惜秋霄,乱蛩疏雨里。

【注释】 ①桃叶:王献之妾。王曾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西陵:在今钱塘江之西。《苏小小歌》:“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桃叶、西陵皆指所思之去妾。②“华堂”句:《史记·淳于髡传》:“堂上烛灭,主人髡而送客。”此处作者以淳于髡自比。③柔葱:指手指纤细洁白。④“不”句:暗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神女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事。见宋玉《高唐赋》。

文】 望着茫茫的烟波,曾与她在西陵路上邂逅,十年来的离魂似潮尾跌断。当初折枝送的古柳今又攀援,轻盈的沙鸥相聚忽又飞远。旧迹依稀,我在与她曾共同登临的高亭,独倚着栏杆凝望。而今凉风又起,烟雾蒙蒙的沙洲水急帆飞,傍晚的远山横亘青青翠缎。只有江岸枯蔫的野花,与我共照着如镜秋水,可叹我憔悴面色换。

在烛光暗淡的堂屋中送,她眼波回转犹如香艳的流水。细嫩的手腕如冰玉,纤柔的手指似雪白,我忆起那时与她分瓜对吃的深意。朝来酒杯未洗,暮到尚无至。沾不湿行云的相思,空有滴零的残泪。可惜在秋长的夜晚,独听蟋蟀凄鸣在潇潇的雨里。

【集评】 清·谭献:“虽不是平起,而结响颇遒。(‘凉飔’句)领句亦是提肘书法。(‘但有’二句)便沉着。(换头)追叙”(谭评《词辨》)

清·陈廷焯:“伤今感昔,凭眺流连,此种词真入白石之室矣。一片感喟,情深语至”(《云韶集》)。

近代·陈洵:“此与《莺啼序》盖同一年作。彼云‘十载’,此云‘十年’也。西陵,邂逅之地,提起。‘断魂潮尾’,跌落。中间送客一事,作换头点睛,三句相为起伏,最是局势精奇处。谭复堂乃谓为平起,不知此中曲折也。‘古柳重攀’,今日;‘轻鸥聚’,当时;平入逆出。‘陈迹危亭独倚’,歇步;‘凉飔乍起’,转身。‘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空际出力。‘但有……憔悴’,收合。倚亭送客者,送妾也;柳浑侍儿名琴客,故以客称妾。《新雁过妆楼》之‘宜城当时放客’、《风入松》之‘旧曾送客’,《尾犯》之‘长亭曾送客’,皆此‘客’字。‘眼波回盼’,是将去时之客;‘素骨……雪’,是未去时之客。‘犹忆分瓜深意’,后始觉不详,极幽抑怨断之致,岂其人于此时已有去志乎?‘清尊未洗’,此愁酒不能消;‘凉飔’句是领下,此句是煞上。‘行云’句着一‘湿’字,藏行雨在内,言朝来相思,至暮无也。窗运典隐僻,如诗家之玉溪。‘乱蛩疏雨’,所谓‘漫沾残泪’。”(《海绡说词》)

近代·俞陛云:“人当旧地重过,每生惆怅。况十年往事,潮上心头,古柳危亭,处处皆怀陈迹。以下若即咏怀人,便少回旋之地。‘凉飔,五句从空际着笔,写临江风景,所谓情景两得也。下阕追忆时,临歧千万语,只赢得青眸回盼。偶忆分瓜往事,细细写来,见馀情之犹恋。后幅魂不到,清醑慵斟,但闻夜雨蛩声,洒一襟残泪耳。哀而不伤,自成雅调。’”(《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现代·刘永济:“此词亦追念旧欢而作。……(换头)窗以淳于髡自比,客则同宴之友也。送客而髡者,美人于髡情独厚也。此或记初遇去妾时事。陈洵说此词,‘送客’为送去妾,非也。‘眼波’二句正写髡之人之美。‘素骨’三句,又即此人剖瓜同吃之事。与周邦彦《少年》词‘纤手破新橙’同是写小小情节以点染一时情趣之语。陈洵谓‘分瓜’乃‘后始觉不详’,亦设想太过。……(结句)此亦以景结情而融情入景之结尾法。”(《微睇室说词》)

【总案】 这是一首怀人词。后十年仍对昔日所恋之人魂牵绕。故地重,一景一物都勾起对往事的苦涩回忆。上片写往事与今,下片写所怀之人的形貌情态。已十年而其人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见出词人对她的爱恋之深、相思之切。词虚实结合,今昔叠映,意象密集繁富。安排布置得错落有致。

3、宋词《仙子·张先》 原文 评点

诗词鉴仙子·张先》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仙子,词牌名。 ②倅,副职。此处指判官。 ③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唐代很流行。 ④临晚镜,晚上对镜自照。 ⑤流景,流逝的年华。⑥记省,清楚地记得。 ⑦并禽,成双成对的禽鸟。 ⑧落红,落花,飘落的花瓣。

这首词是作者临老伤春之作,也是他享誉盛名之作。上片写人之愁闷无聊,由午及晚。下片写到庭院中所见的景象,情寓景中,情与景谐,自然浑成,妙不可言。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而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则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临晚镜”这个“晚”既是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往事已成过往,但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忆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

下片写景,烘托作者的心情。语词精工,秀句纷呈。“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简直就是一幅画,缓缓地展开在读者面前。这种美景与伤春的意绪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伤感和愁怨也空灵起来。又有风的陪伴,沙上并禽,花影扶疏,帘幕重重,徜徉良久,不能入睡。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春自得的窃喜。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作者在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而且静态有平淡之趣,动态有空灵之美,与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异曲同工,为后人所传唱。

仙子,本名《万斯年》,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本自西域传入,因皇甫松词有“懊恼仙应有以”句,遂取名《仙子》,后用为词牌。有单调、双调两种:单调三十四字,双调六十八字。

●张先填此词时身为小吏,官职低微又年逾半百,埋藏于心中的,有那种不得志的深愁。“《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也难怪愁不能醒,这种愁绪,又岂是“水调”所能排遣的?“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伤春也是自伤,年华已逝,流年不待,功名未果,纵使是疏狂的诗人,面对迟暮的春景,也无法保持超脱的心境,这就是张词与大晏词的不同。仕途得意的晏殊,自可以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闲静旷达,而张先,却满是失意的悲哀和失望的苦闷。

●宋祁曾作一首《木兰花》,以“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而名动一时,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有一次,张先在屏风后听到宋祁的声音便边走边高呼:“哈哈,莫非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到了?”两人一时相见恨晚,摆酒尽欢。张先一生安享富贵,未居*,亦未遭贬;加上性情疏放,为人“善戏谑,有风味”,诗酒终年。

张先词的含蓄清丽在后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看他另外一首作品,写此词时作者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看惯了潮起潮落,看淡了相思情愁。这首词,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描绘了吴兴一代的风俗习惯,书写作者细腻的美感体验。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女并。芳洲拾翠暮望归,野秀踏青来不定。 行人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此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全词情景交融,艺术效果颇佳。全词意境更趋空灵,勾勒出一种幽静清明的景象。上片尽情写出节日的热闹;下片却转而进入极冷静的境界。在写这种冷静时,又用无数缭乱的杨花反衬出来,颇像王维的写景小诗,静境是通过热闹的事物来传达和*读者的。但也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特殊心境。青年人的心情和老年人的心情很不相同,对于热闹的节日、欢庆的场面,彼此之间也是反应不同的。青年人追求热闹,全身心都能融进热闹里,热闹过了,还保着心情兴奋。老年人却不同,在热闹中还忘不了安静,热闹过后更是要求安静下来。张先在这首词里,真实地写出自己这种暮年的感觉。

“花落”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作表示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恋,追怀等。“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中的“落红”委婉的传达了人生的失意与惆怅之情。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4、朱彝尊《桂殿秋》原文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这首词曾被清末民初的词学家况周颐激,在其《蕙风词话》中,曾记载云:“或问国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再三审度,举金风亭长(朱彝尊)对。问佳构奚若,举《捣练子》云云。”(按《捣练子》即《桂殿秋》,而误引“小簟”为“小枕”。)如果按况氏所云,则此词简直成了一代清词的压卷之作,但况氏却并未能清楚说明其好处究竟在哪里。

这首小词应该跟朱氏与其妻妹冯寿常的爱情本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彝尊十七岁入赘到冯家,其妻妹冯寿常只有十岁。九年后冯氏出嫁,到了二十四岁她又回到娘家来住,在这时她才真的和朱彝尊有了爱情事件。但她在三十三岁就死去了。朱彝尊的词集《静志居琴趣》以及晚年编定的诗文集《曝书亭集》中的长诗《风怀二百韵》,都是在冯氏死去后才写的,在这些作品中均可见到朱氏对冯氏的感情之深厚和难忘。

朱氏和冯氏曾有几次同舟共载的机会,这在朱氏的诗词中曾有不少有关的记述。从这些诗词中来看,朱氏之得与冯氏有同舟共载之机会,大约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次是朱氏入赘到冯家后不久,江南曾一度遭遇兵乱,朱氏与冯女全家避兵舟中,这是两人第一次同舟共载,当时冯女年纪虽方逾十龄,但其眉目必极为秀美,曾予朱氏以深刻印象,故其《风怀》诗于叙及兵乱中“连江驰羽檄,尽室隐村”之时,竟以生动之笔墨记述了冯女“推窗倚峭樯”时所露出的“蛾眉新出茧”的美丽。其次是朱氏入赘后曾与冯氏全家数度乘舟出,而于途中登岸参**寺时,两人曾被人误认为夫妻,故其词有“众里分明并侬拜”,及“尽说比肩人”与“赢得渡头人说,秋娘合配冬郎”等句,这些情景必然都曾给朱氏下了不少美丽动心的回忆。其三则是朱氏移居梅里时,亦曾与冯女同舟共载。盖以江南水乡,其来往出入必多以舟船为重要交通工具,而朱氏与冯女之间,则平日因为有礼防之拘束,自然极少有能够公然相对共处之机会,但在乘舟外出时,则全家势必同处于一个篷舱之内,如此则朱氏与冯女遂得有较长的时间可以公然地相对共处,而两人之间的爱意滋长,也必与此种同舟相对之机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其《鹊桥仙》“寒威不到小篷窗,渐坐近、越罗裙钗”,及《渔家傲》“一面船窗相并倚,看渌水,当时已露千金意”等词句,皆可为证。《桂殿秋》正是朱氏若干年后再回忆起当年自己与那个美丽的女子同舟共渡之往事所写的一首词。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曾把朱词与南宋史达祖的《燕归梁》作了比较,丁氏以为朱词“较梅溪词尤含意无尽”,此言的是。朱氏的爱情词虽然只是写爱情,并无言外的贤人君子的用心,但因其所写的是属于一种传统礼教所不容许的、不可公诸于世的隐秘恋情,因而在其内在之欲求与外在之局限的冲突矛盾中,有一种不得不自我强加敛抑的姿态,这使得他的爱情词写得很含蓄朦胧,容易给人以言外之联想。而且因为对这一爱情的珍惜与对冯女的尊重,使他的词写得比一般爱情词更珍贵、更庄严,有一种尊严和高贵的品质。何况这首词所表现的,除去一种尊严高贵之品质以外,似乎还蕴含有一种丰富的言外之潜能。

一般说来,一篇作品并不见得其中之每字每句都富含有感发之潜能,不过只要全篇中有一二处蕴含此种潜能,便已足可以使全篇为之振起。朱氏此词开端三句所写的“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是说回忆起当年两人同舟共渡时,那个美丽的女子风姿绰约,她的黛眉在青山的映衬之下显得更为秀美。而朱氏这首词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足以引人产生感发之联想者,实在乃是因为此词有结尾的“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两句。此二句若就其狭义者而言之,则其所写者自然乃是朱氏与冯女同舟共载之情事,写两人曾经共在一条船上,两个人都因相思不能成眠,可是却连诉说衷情的机会都没有。前句的“共眠一舸”四字,写所处的地点之相近,同时也暗示了在如此接近的“一舸”中,其主观的想要接近的内在愿望之强烈。而后句的“小簟轻衾各自寒”七字,则写外在的现实环境之约束所造成的难以逾越的隔绝之痛苦。而且前句之“听秋雨”三字所暗示的无眠的苦况,则又正是对开端“共眠”二字的强烈的反讽。是其所写者虽为现实之情事,但在其叙写中所暗含的反讽的张力,以及其在主观内在之愿望与客观外在之约束中所造成的强烈的对比,遂使其所写的个事件,化生出了一种足以喻示整个人世之“教心愿与身违”之共相的潜在的能力。何况这两句词中所使用的一些语汇,也都在语言学之联想轴中,具含有一种足以引生读者丰富联想的作用。即如“舸”字所提示的“船”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就有着一种喻象的语言代码作用。船的形象一般习惯给我们的联想就是一段生命的历程,一片生活的地。所以我们俗语形容生活的苦难,就说“逆水行舟”,形容同心合力就说“同舟共济”,以舟船来喻示人生的种种处境。即使仅就词人作品中所写的舟船形象而言,如苏轼《临江仙》结尾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便是以“小舟”之远逝,表现一种想要飘然远引的襟怀;而辛弃疾《沁园春》之“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则是以“骇浪”中不能前进的船来表示一种对外在环境之迫害的忧惧。而朱词在“共眠一舸”之下所写的“听秋雨”的意象,就中国诗歌之传统而言,原来也有一种喻象的作用。秋雨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而听雨给了我们多少感受和联想?蒋捷《虞美人》词,曾有“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老年听雨僧庐下”的叙写,就是以“听雨”的形象,来喻示人生各种不同环境之经历和心情,而苏轼《定风波》之“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以对“雨声”之无惧来表示他的潇洒,可见以“听雨”一词来喻示自己的感受与心境,含蕴是极其丰富的。下句“小簟轻衾各自寒”,同样甚有感发之潜能。盖以“簟”为所卧之席,“衾”为所覆之被,下“簟”上“衾”正喻示了一个人生活在人世中的最基本的处境,也是最基本的所有。而曰“小簟”“轻衾”,“小”字之拘限,“轻”字之凉薄,二者相结合,遂使人感到了一种最为无助与无奈的境界,更继之以“各自寒”三字,则是在此种无助与无奈之中,对于外在凄寒之一种独力的忍受和承担。所以朱彝尊这两句词写得很妙。他写的是一个爱情事件,可是他这两句词给了我们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联想。如果把这首词的范围扩大,那就是在我们的国家,或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是在一个屋檐下的,在一个空下的,可以说都是“共眠一舸”,但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所经历的风雨,我能够为你做些什么?你又能为我做些什么?古人说:“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相助。”一个人又能替另一个人分担些什么呢?只能是各自忍受承担自己的苦难和寒冷。所以此词的“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两句,就作者之本意言之,虽或者只不过是对于旧情往事的一种现实的追忆而已,然而却因其在叙写中,于无意间所使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使他所写的文本产生了一种足以引人感发之联想的喻示的潜能。这正是朱氏此词于无意间所达致的一种妙处。

5、书《通鉴》序 原文

周世宗既服江南,谕使修守备。《通鉴》以为近于“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 是比之文王也。方是时,世宗将有事于燕、晋,其谋以为若南方有变, 虽不能为大害,然北伐之师,势亦不得不还。故先思有以安江南之心, 又疲其力于大役,使不得动,比北伐成功,江南折简可致矣。此世宗本谋也,遽谓之近于文王, 岂不过哉!然世宗之谋, 则诚奇谋也。盖先取淮南,去腹心之患,不乘胜取吴、蜀、楚、粤,而举胜兵以取幽州,使幽州遂平, 四方何足定哉!甫得三关, 而以疾归, 则也。其后中国先取蜀、南粤、江南、吴越、太原,最后取幽州, 则兵已弊于四方, 而幽州之功卒不成。故虽得诸国,而中国之势终弱,然后知世宗之本谋为善也。

(“四部丛刊”影明本《渭南文集》)

注释①周世宗——五代后周皇帝柴荣。江南——指南唐。南唐中主李璟被周世宗战败后,割江北十四州,去帝号,称“江南国主”。②“大邦”二句——见《伪尚书·武成》,称赞周文王的功德。③燕、晋——燕,指辽,时入据燕、云十六州,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部分地区。晋,指北汉。④折简——发出通知书。⑤“不乘胜”句——吴,指南唐。蜀,指后蜀。楚,时为周行逢所据。粤,指南汉。⑥幽州——指辽人所据之地。⑦三关——瓦桥关,在今河北省雄县;益津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高阳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三关之北为辽。显德六年(959),周世宗率大军征辽,克三关,后因病还师,不久即去世。⑧吴越——吴越国,在今浙江省及江苏、福建两省部分地区,国主钱俶以地归宋。太原,指北汉,国主刘继元为宋所灭。

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有词,有散文。由于生活在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屈膝事敌、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文都蕴含着浓郁的统一情结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曾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但由于他“喜论恢复”,在主和派占上风的南宋朝廷,几次被罢官,以致发出了“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即事》)的感叹。尽管屡遭挫折,但他“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精神却始终不渝,就是在他临终时还写下了《示儿》诗,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作家的爱国精神是贯注一生的。

在本文中,陆就司马光在《通鉴》中对周世宗的一段评价发表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说的是历史,着眼处却是南宋的现实,表现的仍是他那种一以贯之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司马光认为周世宗击败南唐中主后,接受其割让江北十四州的求和条件不再乘胜追击,是“以德服人”,可与周文王相比拟。然而陆以为不然。在本文中他提出世宗的本意只是在南方先解除后顾之忧,而后平定北方,最后南方也就唾手可得了,也就是说世宗对南方并无怀德之心。

当时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对外用兵,连战皆捷,形成了统一中国的大势。周世宗的策略是先取辽国,后平南方。原因在于辽占据北方十九州,直逼中原,威胁最大,且辽在各国中兵力最强,如平定了辽国,其他各国也就容易得到了。陆称赞世宗之谋“诚奇谋也”,对此策略予以充分肯定。作者虽把世宗染疾早逝、大业中废归于意,但我们还是读出了其中的无限婉惜之情。

文章的结尾,不明说宋太祖,实以太祖之谋与世宗之谋相比较。宋太祖赵匡胤以政变手段夺得**后,战略思想与“世宗之谋”相悖,是先取南方,后定辽邦。结果因在南方久战,军事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虽得诸国,而中国之势终弱”,于是在与辽交战时大败而归。此后宋与辽(后来是金)长期对峙,并步步退让。在比较中作者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是由于他立国思想的失误。作者以“世宗之谋为善”结束全文,也是为当时统治者点明这一治国策略:用兵北伐,收复失地,北方平定则下安宁。

本文从小处落笔, 由对周世宗的评价引出治国安邦的重大命题。从这种“曲笔”中,既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更呈现出他那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

点击查看更多《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2763.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400字
  2. 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800字
  3. 名人的成长故事50字
  4. 2019元宵节祝福短信
  5. 立春民间谚语
  6. 2015带羊字的成语祝福语
  7. 圣诞的祝福450字作文
  8.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略论教育论文
  9. 发现你人生的灯草了美文
  10. 201年立夏节气祝福语
  11. 幼儿园平安教育班级计划
  12. 2016年平安夜给老公的祝福语
  13. 欢乐年夜饭初中生作文600字
  14. 古代丝绸之路散文
  15. 201年给同事的新年祝福语
  16. 幼儿园远程研修总结
  17. 做好庆祝5国际护士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18. 201年祝朋友复活节快乐祝福语
  19.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整理与练习教学设计
  20. 幼儿感恩的小故事大全
  21. 201年有关拗九节的祝福语
  22. 电动工具租赁协议范文
  23. 海运出口货物订舱合同模板
  24. 关于工作不顺心的句子
  25. 小学二年一班家长会发言稿
  26. 橘皮花瓶教案
  27. 我的姐姐作文
  28. 老师我不睡的随笔
  29. 学会做人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
  30. 2018最新腊八节祝福语句
  31. 彼岸花开优美散文
  32. 201年经典复活节祝福语
  33. 优美诗歌精选
  34. 无奈离别的诗句古诗
  35. 描写春天的诗词
  36. 那年独自欢喜独自愁的暗恋杂文随笔
  37. 高中日记1200字
  38. 朗读教学法在不同体裁作品中的具体运用论文
  39. 写辞旧迎新的诗句
  40. 公司十周年庆花篮贺词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1 02:56:25
本页面最近被 11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福建,TA在页面停留了 117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