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不睡的随笔
班上转来了一个插班的孩子,虎头虎脑的,长着一张很阳光的小脸,他就是凯凯!
凯凯来到班上的第一个早上,他主动跟妈妈说再见,然后很快的和小朋友一起玩开了。我想这孩子读过亲子班适应的还是很快的,都不会哭,可是我高兴的太早了点。中午吃晚饭以后,我们组织孩子午睡了,只有凯凯坐在吃饭的位置上不动,我说:“凯凯,要睡觉了哦!”
凯凯说:“老师,我不睡!”我耐心的说:“每一个小宝宝都要睡觉的哦,这样下午才会有精神和小朋友做游戏啊!”可是,小家伙哭着说:“老师,我不睡!”
最后,在我的引导下,他终于肯和一起坐在他的床上了,我抱着他看书,就这样十五分钟过去了,凯凯终于在我的怀里睡着了。下午妈妈来接的时候小家伙马上就抱着妈妈在不肯下来。
第二天以来幼儿园就开始哭鼻子了,凯凯的妈妈也是怕看到孩子哭会舍不得,送来了安慰了几句就走了。这家伙一直哭着不肯停,不管你说什么都会打你:“我要妈妈!”后来我就问:“你是不是不想睡觉?”没想到他马上就说:“是的”我说:“那你先不哭,我们家凯凯中午就不睡!好不好?”说也奇怪马上就端着饭碗开始吃早餐。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每个早上来上幼儿园他都会哭着鼻子上幼儿园,只有我去接他的时候,马上就不会哭鼻子了。每个中午在吃完饭的时候小家伙就会问:“胡老师,接下来要干什么?”我说:“吃完饭后就睡觉啊!”他还是固执的说:“老师,我不睡!”我没词都让他帮我做一些小事情,例如:搬搬小椅子、擦一下桌子、摆放小朋友的鞋子,然后及时表扬他!
终于,有一天小家伙中午吃完饭后对我说:“老师,吃完饭后是要睡觉对不对?”
我说:“是的啊”出乎我的意料,小家伙说:“我也要睡觉”我马上说:‘凯凯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中午我们要午睡了!那你马上找到你的床,准备睡觉吧?“小家伙很快找的床铺**衣服躺下来了,可是半个小时后还是没有睡着。我也没有主动过去陪他。一直到他小声的说:“老师,你陪我!”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凯凯小朋友终于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中午也会自己主动**睡觉了,也不在需要我的陪伴了,看着孩子一天天在幼儿园里开开心心的成长,我打心里感觉甜甜的!
而且,我在这个跟我说:“老师,我不睡”的孩子这里得到了是他对我那份独有的信任,还有那份独特的爱,以至于有时候小家伙总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对我叫:“妈妈”,在意识到自己叫错后马上改口叫老师。其实打心里,他是把我当妈妈一样去依赖了!
让孩子爱上我们很容易,那就是在他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多给一些关注和关爱给他!那么,以后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
拓展阅读
1、老师我不喜欢吃这个菜教育随笔
一次吃午餐时,有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个小朋友把不要吃的菜放在我碗里。”老师:“宝宝,是这样吗?你这样做了吗?”宝宝看看我,不说话。宝宝看着那位小朋友把刚才自己倒进去的东西挑出来,没有说什么,反而自己大口大口地在吃饭了。“宝宝,你觉得不要吃的东西该放哪里?”宝宝看着一桌上同伴吃着饭,好像觉得刚才的事情没有发生,那位小朋友指了指中间的小碗。“宝宝,你看见了吗?那位小朋友告诉你了。”我继续对宝宝说着,宝宝点点头,低头继续吃饭了。
从观察来看,其实宝宝把不要吃的饭菜舀进别人的碗里,老师知道宝宝明白的,不应该把饭菜放到别人碗里的,因为老师走过去向他询问时,宝宝埋头不响,表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知错不肯说。也或许是怕引起老师的批评,因为午餐时老师告诉幼儿,不喜欢吃的菜不能倒掉,每样菜都有营养的,而且也刚吃不久。如果老师看见这个情况,老师肯定会叫他吃下去的。也正是实在不喜欢吃这个菜,又怕老师看到,所以他只能往别的小朋友的碗里舀去。
所以我们要积极*、教育孩子。对于不要吃的菜,老师还是要鼓励孩子尝一尝,不尝怎么知道味道不好呢?如果吃下去觉得还是不好吃,那就可以倒在放骨头的小盘里。但是有个条件,真的碰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是*不可以往别人碗里倒的,这一定要和宝宝说明白。让宝宝向别的小朋友道歉,今后不要这么做了。不吃的菜可以倒掉一点,前提最好是尝一尝再做决定。所以我们从小要陪养孩子们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健康成长。
盘菜是我们家乡的特色菜,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不怎么喜欢吃,因为它有股特别的味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我班孩子也不例外,有一部分是不喜欢它的味道的,尤其是女孩子。所以每次有盘菜的时候,都会有那么几个幼儿嚷着说:“我不喜欢吃盘菜!”我知道,他们说这句话是为了让老师知道他不爱吃盘菜,不要打给他。但是盘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愿意吃盘菜呢?
这时,我忽然想到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白雪公主,于是,我给孩子们说起了白雪公主“知道白雪公主为什么那么白吗?其实是七个小矮人喜欢吃盘菜,他们就给白雪公主也吃了盘菜,后来白雪公主就越来越白了。所以,我们班女孩子要不要跟白雪公主一样变白啊?”女孩子都说想,于是都有了要吃盘菜的念想。但是还有个别有个别孩子是真的不愿意吃的,他们是闻不惯那种味道的,就让他们先去尝一尝,慢慢接受这味道。却有一些孩子吃了还想要再吃。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孩子并不是孩子本来就不爱吃某种蔬菜,而是这种蔬菜对幼儿的吸引力不够,只要我们能调动起孩子的胃口,他们对蔬菜的态度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幼儿只有吃各种蔬菜,他们的身体素质才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午饭时间到了,今天的饭菜是西红柿炒蛋,炒茄子和土豆炖排骨,还有米饭。轮到孩子们自助取餐的时间了,孩子们有的说老师我不吃茄子,有的说老师我不吃西红柿,还有的说老师我吃肉不吃土豆,各种的挑食不是不吃这个就是不吃那个,真是头疼,于是我就鼓励孩子,每种菜都有它的营养,只有什么都吃才能长得高高的,才不容易生病,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在我说完以后,就开始大口的吃起来,但是有的孩子只是象征性的吃了几口,就放在那里了,吃几口也总比不吃强。
我们大人不也是这样吗?说实话,我不挑食,但也不喜欢吃西红柿蛋汤。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在午餐中的表现也不一样,虽然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不挑食的好习惯,但也应尊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像个别的孩子,他们已经很努力的将不喜欢的菜吃了几口,对于他们是一个进步,以后再鼓励他们多吃一点,也许他们不会很快的爱上这个食物,但我相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孩子不会很讨厌的,这不是一样能养成好习惯,如果一味让他们吃下去,不但孩子不会对这个实物增加好感,相反更厌恶,所以,不同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同样也会影响我们的食欲,那么,我们何不也宽容一下孩子呢?多理解一下孩子,让孩子慢慢的接受,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
上午吃水果的时间到了,曹老师给我们拿来了西红柿。当孩子们洗手时看到西红柿时,孩子们开始议论起来,有的幼儿说爱吃西红柿,但有部分幼儿提高嗓门说:“我最讨厌吃西红柿了。”我知道,他们说这句话是为了让老师知道他不爱吃西红柿,不要让他吃。但是,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愿意吃西红柿呢?
这时,我忽然想到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于是,我给幼儿讲起了喜羊羊的故事,我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喜羊羊为什么每次都能打败灰太狼,那是因为,喜羊羊在每次打灰太狼之前,总要吃一种营养品,这种营养品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西红柿,吃了西红柿,喜羊羊就会有足够的智慧和力气战胜灰太狼了。你们想不想像喜羊羊那样厉害?”孩子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想!”不一会儿,西红柿就被孩子们吃光了。还有,中午吃饭的时候,喝的汤也是西红柿鸡蛋汤,我告诉他们,吃了西红柿皮肤还能变白,长高!孩子们都喝得很香!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并不是孩子不爱吃某种蔬菜,而是这种蔬菜对幼儿的吸引力不够,只要我们能调动起孩子的胃口,他们对蔬菜的态度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幼儿只有不挑食,他们的身体才会变得棒棒的!
一次吃午餐时,刚洗完手出来,坐下来午餐的佳佳告诉:“老师谁把蔬菜放我碗里了”我走过去,看到旁边的小宇,已经只剩下饭和荤菜,藕片一口都没有了。我问:“小宇,你的蔬菜呢?”他不说话,我又继续问:“是不是你把菜放佳佳碗里啦?”小宇低着头,不说话。小宇把不要吃的饭菜舀进佳佳的碗里,其实小宇明白的,不应该把饭菜放到别人碗里的,因为我走过去向他询问时,他埋头不响,表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知错不肯说。也或许是怕引起老师的批评,因为之前有发现小朋友把不要吃的扔在垃圾盆里。所以我教育他们不喜欢吃的菜不能倒掉,蔬菜都有营养,吃了身体棒棒的。午餐时间刚到小宇也正是不喜欢吃这个菜,不能扔垃圾盆里,又不想吃所以他只能往旁边的佳佳碗里舀去。 我对他说:“对于不要吃的菜,你不尝怎么知道味道不好呢,学校里阿姨烧的饭饭可好吃了,和家里的味道不一样的,五颜六色还很好看呢。如果吃下去觉得还是不好吃,要跟老师提出来,老师同意可以倒在放骨头的小碗里。但是有个条件,真的碰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是*不可以往别人碗里倒的。”
他的很多行为都是家中的娇惯养成。在家被娇宠惯了,妈妈照顾两个孩子比较忙,所以有时放任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以“我”为中心。他们在幼儿园,觉得没有在家自由、舒适,于是对园里的生活没有兴趣,对其他小朋友也没有感情。在现在的小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往往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全职妈妈在生活中往往出现左支右绌的情况,导致无法从容地教养子女。对于孩子不喜欢吃的蔬菜,现在的孩子都会出现这个问题。对于现在孩子心理都比较脆弱,只能从正面积极的去引导,慢慢改变他们不然会出现逆反心理。跟他妈妈教育他的问题上也作出了很好的沟通。这个月他有了很大进去,不管喜不喜欢吃,都会尝试去吃,有时还会主动跟我分享:“这个蘑菇我喜欢吃。”
2、托班不再要老师喂饭了教育随笔
案例:班级的幼儿近段时间经常会要老师喂着吃饭,吃饭时经常自己不吃还会说吃不完,等着老师过来喂饭吃。又一次午饭时间到了,等到老师把所有的饭发给小朋友并请小朋友吃饭后,只见煊煊小朋友端着饭在那里发呆。看到我走过去,马上对我说:“老师,我的饭吃不完。”她说完后我看了一下她的碗和其他小朋友的碗,发现她的是比较少的一碗饭。于是,我说道:“煊煊,你看你的碗里的饭食最少的,老师相信你能吃完的,你最棒的是不是?”“可我就是吃不完。”“你先试着吃一下,你都没试怎么知道吃不完,是吧?”说完后我就没有在看她吃饭,结果过了几分钟,她还是没有吃饭。这是,吃得较慢的小朋友有老师在喂着吃饭,她看到了就又说:“老师,我吃不完。”这时,我看其他小朋友都快吃完了,就过来喂她吃饭,不一会一碗饭就被她吃完了,还要吃第二碗饭。
分析与措施:
我们班上尤其是女孩子吃饭都较慢,有时老师怕她们吃的太慢了,饭会凉就会围着小朋友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她们的这种依赖的习惯。吃饭时经常就会看到几个小孩子端着饭在发呆,或者是一粒一粒饭的吃。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相比中大班的幼儿还是较弱的,而且在家有时也是家长喂着吃,所以这方面的依赖性较强。其实,煊煊小朋友自己可以吃完这一碗饭,可是看到有小朋友是老师喂着吃,所以她才会用吃不完来让老师喂她吃饭。针对这一情况,我决定让每位幼儿自己吃饭,老师尽量不要喂她们吃饭,而且在吃饭前反复强调老师不会喂小朋友吃饭,前几名吃完饭的小朋友老师会发贴纸作为奖励。
经过几天的努力,煊煊小朋友虽然吃饭速度较慢,但是能自己独立吃饭,不再让老师喂,有进步。但是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情境描述:
一天中午,其中的一个小淘气包很快地吃完了饭菜(他每次吃饭倒是吃的很好的),骄傲的拿起空碗说:“老师看,我吃完啦!”“恩,好的!”我笑着对他点点头,他又很开心的对旁边的小伙伴说:“我第一名!”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想怎么样能把他牵制住不让他淘气呢?不料小家伙自己先说了:“老师,我来给小霖喂饭吧!”我心中一喜,哎呀,这是个不错的主意!我微笑的点点头,他就很高兴的拿过沛霖手里的调羹开始一口一口的喂饭了,沛霖也很合作的啊呜啊呜吃的很香,我走过去问沛霖:“小伟喂你吃饭好吗?”他笑眯眯的说好。
情境分析:
小伟小朋友是我班的典型,也是我们最为头疼的孩子,从学期开始他妈妈就告知我们说他的孩子从下是外公外婆在带,没有养成很好地生活习惯,可是他对同伴也没有很好地相处习惯,他喜欢在同伴的身上找乐趣,不是去打他们就是去咬他们,时间一长我们班的孩子都知道了小伟是个爱欺负人的小孩子,每天都有小朋友告他的状。
解决策略:
对于小伟这样的孩子,我认为他去打,甚至欺负小朋友不是一种恶意的表现。或许是他表现情感的一种体现,他认为他是喜欢你才会有这样的表现的,他觉得他这样做很开心但是没有顾及到对方孩子的想法,这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就像他不喜欢别人跟他一起搭积木一样,他的占有欲很强,他喜欢的东西就只愿意自己一个人玩,我们针对这一种情况对小伟的家长也做了说明,其实他回去后跟小朋友的接触不多都是关在家里要么早早地睡觉了。现在除了上课让他坐在最前面之外,每逢出去户外活动我们都把他排在第一个,手把手的牵着他;现在吃中饭的时候他已经很主动的帮吃饭缓慢的孩子喂饭,相较于以前的连蹦乱跳收敛了很多,他也觉得这是件很自豪的任务,每次喂饭都是做的可认真了!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个幼儿因为吃了凉的饭菜而呕吐。吓坏的我马上带幼儿到洗漱间进行清洗,并告诉了其他的教师,而大家却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视无睹。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由于幼儿吃饭比较慢,冬天饭菜没有吃完就已经冰凉。加之教师不停督促让幼儿吃干净,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顿凉饭。所以我从那时起坚持每个中午晚回家一个小时,对平常吃饭慢的幼儿直接进行喂食。
我以为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去照顾好了孩子,是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剥夺了幼儿自己进食技能的培养。代劳不是帮助幼儿。
我们老师平时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关心幼儿吃饭的多少,快慢、挑食等问题。很少考虑到幼儿进食时的心情,胃口等。这样一味的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所以才会出现催食、喂食等现象。有时,教师在反复催食,或着特殊强调照顾时,也会给幼儿小小心灵带来无形的压力。进而更加恐惧甚至厌恶吃饭。
对待吃饭慢的,可以先给幼儿少盛,循序渐进。不要刻意的强调或者批评幼儿吃饭慢,少。或者直接代劳,拿过碗勺喂饭。但是我绝不让幼儿吃凉了的饭菜。饭前食欲的调动,舒适进餐环境的培养,及时的表扬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会有利于幼儿的进食。看似无所为,其实功效卓著。
这个学期我带的是小班,虽然一开始就做好带小班的心理准备,但这个学期班里的孩子年龄差距比较大,开学初孩子们的哭闹还是让我感到小班带起来好累。现在孩子们的哭闹渐渐停息了,可是还让我感到累的就是每天要给几个幼儿喂饭。
到午餐的时候,会有幼儿嚷着不吃饭,可见对这些幼儿来说独立进餐是一件不乐意的事情。这也许是家中吃饭的时候,大人追着让孩子喂饭,所造成的吧!也许家里大人喂得累,把吃饭不愉快的情绪隐约传给了孩子。孩子们进入了幼儿园几周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快乐情绪渐渐地*了每个孩子,他们互相比快、比多、比干净,要老师喂饭的少了,吃得满地满桌都是饭粒的现象在慢慢改善。
记得我给几个幼儿喂饭的时候,我感触颇多。一开始,有的幼儿一口饭也不肯吃,怎么哄都不吃。我们怕孩子们饿着,三位老师就分工喂他们,我面前坐两个幼儿,放两个碗,第一个喂一口,接着第二个一口,然后等他们咽下去。他们咽得实在太慢了,只见饭在嘴里不停地咀嚼,左腮帮推右腮帮,就是不下咽。更甚的是有一幼儿嚼得难受吐出来了,还*我一手,我可以体会到那些给孩子喂饭的家长的累。
想想孩子这样吃饭是谁造成的?想当初,孩子想拿起汤匙“自食其力”的时候,是家长怕他弄脏了衣服、地板而强行制止?由大人喂。孩子的依赖性就是这样被家长培养成了。作为家长要时刻牢记:该放手时须放手,千万别低估孩子的能力,更不能用自己的“爱心”扼杀孩子的动手机会。
美国和中国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就拿教育孩子吃饭来说,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我们一起来看下美国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吃饭的,和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首先,先看中国家长怎么教孩子吃饭
1、中国家长爱逼着孩子吃饭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而喂孩子的最大年龄可达十一岁。
2、中国家长辛苦给孩子做饭
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当然,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咂嘴吃香,父母心里更是甜如蜜糖。
接着,我们看美国家长怎么教孩子吃饭
1、美国家长不逼孩子吃饭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更*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因为大人也不吃。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不同的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
2、美国家长不给孩子做饭
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2、美国孩子吃什么自己决定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去吃。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3、美国的家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
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大人肯定会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大人就一定要逼他们再多吃。
最后,我们来反思下中国家长教育
1、中美家长教育方式的结果有什么区别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应该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是饥还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也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明白,自己说什么也不会被信任,时时刻刻要等待大人的命令。每天都要讨好大人,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2、中国孩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我听话”。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3、美国家长尤其注重孩子的吃相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3、2022年语文老师教学随笔总结
在我今年接手的新生中,有一个学生在日记里这样问道:“老师,你为什么没有领着我们一句一句地来分析课文呢我认为你应讲得再细点,这样我们会理解得更好。”这说明学生已正在由过去的被动理解、消极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一样见解、敢于反驳老师的新型学生转变。
今日的小学语文教育无疑加强了对学生表达潜力的培养,这在他们的口头表达上更突出一些。不论是开学时的自我介绍,还是课堂上的发言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初见成效。以今年的新生为例,他们对朗读的要求明白得更多,表现得也更好些。
就应说此刻的小学语文教学与过去“应试教育”时的教学相比,更注重对学生潜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在其中我们还是觉得有几点不足:
第一,拼音教学还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在近几届的学生身上都有很明显的表现。例如: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夜”应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第二,常用字词掌握不准确。如“以”、“已”的用法不分,经常错写成“以经”、“已后”。总之,错别字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先入为主,这些错误在初中阶段纠正起来很困难。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还就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观察力及领悟潜力的培养,让学生多体验生活。这方面的不足主要表此刻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家庭生活还是写学校生活,选材仍然狭窄,资料也不新鲜。
期望小学的语文教学在注重对学生潜力、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能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因为只有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4、2022年语文老师教学随笔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了。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全班同学的重担。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在地位和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