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行散文
一
去年十一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再次在乌镇召开。
级别这么高、规模这么大、技术含量这么密集的会议把*会址确定在乌镇,恐怕是世界诸多名城羡慕不已的吧!羡慕之后,人们定要猜测,小小的一个乌镇为什么能获此殊荣?
我个人认为,这与乌镇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有关糸。
走进乌镇西栅,满目皆是婉约的水乡风情,粉墙黛瓦,木栅板门,户户门前俱覆石阶,家家院后直临河面,前街既可开铺经商,后院又能靠舟停船。就拿作家茅盾的故居来说,两开四进的木楼宅子虽然处于镇中的观前街,倒不失于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十分幽雅的读书地方。凡到乌镇的游人,此处成了必去的地方,因此显得比任何一处景点的人都多。但是,仍凭人来人往,絲毫也镇不住那道木门后面蕴藏的文化气场。
有人说,一座城因一个人而出名,一个人的名往往又依赖于一座城。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地址选在乌镇,我认为多多少少与文化名人茅盾有点关系。
要说一个人的名往往依赖于一座城,那么这座城可不可以理解为“环境”二字呢?茅盾生长的这个乌镇,这个烟雨水乡,这个良渚文化的发源地,确实是很有灵气的。地灵造就英才,江浙出才子,这是众所周知的。远的不例举,就拿近、当代浙江藉的文化名人来说,就有蔡元培、马寅初、鲁迅、徐志摩、竺可桢、钱学森、钱三强、严济慈、吴晗、郁达夫、夏衍、艾青、柔石、殷夫……,等等。用余秋雨的话来说,是其它同等级省市的十倍。
当然,余秋雨也是浙江余姚人。
在乌镇,让我们把才子与灵气连系起来的无疑是环境。确实,石径深巷,小桥流水,粉墙木楼,窗通栏透,恁是一读书的好地方。
乌镇原滋原味地保存了典型的“水乡人家”风格,所以又被称作最后的“枕水人家”,被赞誉为“一个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世界,一张古老色彩依然浓重的史页”。
二
赏析古诗词是件很惬意的事,尤其是身闲心静之时,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两联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更是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还有更难得的幸事,这便是亲临唐诗宋词中记叙的某处实地,尽量去感知最接近诗人当初描写的意境。
在重游江南的旅途中,我停步于秦淮河畔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边默诵,边踱入巷子,边前行,边东张西望。不知不觉中,心里产生了许多疑惑。面前这条崭新的、不足百米长的“乌衣巷”太令人失望,我不敢承认这就是“乌衣军”当年的屯兵之处,更不愿相信这里曾经是名门贵族的庭院遗址。
苍海桑田,时事变迁,必竟是难以料及得了的,不然,刘禹锡也不会在没有到过此地的情况下,竞然能在回应朋友的诗句中,留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么两句千古留传的怀旧隹作。
但是,时过境迁诚然是自然规律,但历史的基本轮廓,大家还是比较清楚的。此时,总感觉面前的这条乌衣巷与近些年见到过的其它许多人造景观一样,离我们期待的太远。
的确,近些年各个地方为发展旅游业,人造了许多表现历史事件,或重现唐诗宋词意境的景观,而获得大家认可的、比较成功的寥寥可数。
由此又联想到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的地方*也确实太不容易。为了搞活经济,为了繁荣市场,抓了工业,抓农业,抓了城建,抓旅游……
于是,十里秦淮得以重现了丝竹飘渺的朱雀桥,乌衣巷口兀现的新井旁边又有了浓酒笙歌。不过,此刻的“乌衣巷”,想要寻觅“桥边有野花”,“巷口夕阳斜”的意境,怎么也难找到。游人至此,品味诗的雅趣不仅不会被这些假景激发,反而让人觉得体会不到诗的意境的假景,大大地败了想要品尝江南美食的味口。
三
这又是一个让人叹息的悲情故事。西湖的自然风光本身就多得让人应接不瑕,西泠桥边的“慕才亭”頻添出一处不得不让人留步的人文景致。
说起这个亭,许多人印象不深,但亭中那块刻有“钱塘苏小小之墓”的碑,却能让许多人潸然泪下。苏小小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风尘女子中,最让人泪奔的。传说她的文才,数江南第一,传说她的容貌,是钱塘魁首。可惜红颜多薄命,年芳二八便因染风寒而夜夜咳血,十八岁那年因思念所爱之人,病情加重,自恃阅尽世间甘苦,死而无憾,拒绝服药,十九岁便香消玉殒。
以凄美之死,使自己的爱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有人评价苏小小堪比西方的《茶花女》。
苏小小不仅重情,而且也讲义。西泠桥头这座“慕才亭”,传说就是被她资助过的学子因感恩为她而建。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赞美这种纯情之美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
有个现象很奇怪,在西湖众多美景与众多传说里,苏小小的故事居然排在苏东坡、白居易、岳飞、武松等之前。同时,我们还看到,在与苏小小相关的诗词歌賦中,没有一篇一章不是在赞美她的。这不得不让人沉思。
是的,历史与现实就是这样,传统观念从古至今就不断地受到浪漫主义的挑战,风尘中的才子佳人历来就受到文化人的赞捧,以所谓正统的、卫道士占主流的社会一直都在许多凄美的民间故事里遭到取笑和批判。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
今天,西泠桥畔的埋香之处,既为美丽的西湖山水增添了些许色彩,也算是了却了佳人的心愿。
拓展阅读
1、散文:清明时节烟雨蒙蒙
清明时节泪如泉,阳光虽好心却寒,
嫩芽鲜花艳相伴,无心闲暇迎上前,
亲人啊你在哪边,千呼万喊无应验,
孰知俺的相思苦,阴阳两隔难相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朝烟雨,一纸唏嘘,一寸光阴,烟花三月,
祖辈爷辈,在天祖先,真能阴间,也能花钱,
在的时候,你可孝顺,活不惦记,死却记起,
暮入黄昏,忘记尘世,变得朦胧,变得沉默
无非也是,上辈在做,下辈在看,良心蔚然,
清明时节,烟雨蒙蒙,忧郁哀怨的天,没有了颜色;断桥行人稀疏,呼吸着悲伤的空气,疼痛抽搐着人的每一根神经。
细雨飘飞夹带着流浪游子的眼泪,内心喷涌着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
到了清明,多愁善感的人总会流泪,写下一些感伤的文字。行走在落叶街道,枯*叶子在半空盘旋而飞,又在飞舞最美的瞬间掉落。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深秋的季节,对爱的感伤;眼里灰色的天空,满是阴霾,到处都是灰色;一个人的夜晚,靠在会唱歌的墙,听着野蔷薇的旋律,月光不再皎洁,爱情不再纯洁,相爱变得奢移;梦里回到青石板的村庄,让心灵的泅度,看淡悲伤,明白爱情只不过是乡间的一场炊烟,人间的灯火,美丽的灯花,再美丽也会有熄灭的一刻。
曾经年少不谙世事的我,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撕心裂肺,没体会过失去亲人的痛苦,自然不懂得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我曾遥指苍茫天地傻傻地问: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的唯美和凄美吗?为什么想象之中的童话总是那么的美好?一只静静停留在枯树枝上苦苦等待归人的候鸟,树下铺满了泛*落叶,定格成瞬间的画面真的很唯美。可当阵阵掠过的秋风,拂过候鸟稚嫩的翅膀,沙子模糊了它的眼眸,嘴角没有了往昔温馨的笑,剩下的只是它内心道不尽的悲凉。
还记得那个烟雨朦胧的清明,我背着相机,经过落雨的屋檐,打湿了我的衣衫,冷湿的寒意渗入我的骨髓。我们来到了一片墓地,错综的小道杂草丛生,浸染着荒芜的气息。
这一刻我被墓碑和荒芜包围着,我的眼里多了几许的压抑,没有了轮廓。回想昨天,有时的我,抱怨生活,认为生活是一件半成品,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却混然不知生活在候知候觉中其实教会了我很多,记忆中此刻五光十色的生活变得全然陌生。
古老的墓碑上雕刻着陌生的文字,我不经意间看到有一段裂痕的墓,一朵不知名的小花在那儿悄然地生长,让我惊喜,也让我感到悲伤。这朵小花异样的色彩,莫明的感伤也油然而生。我用相机将这一画画定格成永恒。不顾意念和尘土。
那一片墓地,让我懂得,能活着,已是爱。生命其实是个很脆弱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不能总是想着别人怎么活,更不能一直为别人而活。我们需要的是去珍惜,懂得领略生活给予我们风景。
我们都向往那片纤尘不染的天空,没有落地黄花悲伤,没有硝烟的战场,没有生离死别的痛彻心扉;在这里,你年华不会老去,生命不会褪色,生活没有心酸的眼泪,爱情只有最美的开始,没有世纪末撕心裂肺的告别。岁月缄默,我要守望纯洁时光里那片纤尘不染的天空。
烟雨三月,悲伤笼罩的清明,清冷而肃然,变得朦胧,变得沉默,神圣庄严而让人不敢靠近。而看尽生命阅历的太阳,不管世事怎么流转,流年的彼岸花散发什么芬芳,它依旧热烈而温暖,带着最灿烂的笑颜,迎接孤独向晚的黄昏,独自面对黑夜的鬼魅;看透红尘世故的月亮,它高贵纯洁,冷艳而美丽,独自承受凄冷黯淡的残缺月,低吟浅唱世间那份珍藏在她心底最温暖的感动,静静地享受这份独处的美好时光,还一如从前地唱着最虔诚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命,行走在悬崖边上,太脆弱,太短暂,太匆匆。有时候,你一个华丽的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告别,没有前兆,没有仪式,有些人的身影就这样从你的生活销声匿迹,站在奈何桥边上喝下了忘记尘世的孟婆汤,只能期盼来生的相见。
生命,没有等待从头再来的奢念,没有生而复还的如果;走到了尽头,枯干了,冷却了,消失了,暮入黄昏,瑟瑟秋风扫落叶,就是一辈子的终结,没有来世的复活。
一朝烟雨,一纸唏嘘,一寸光阴,烟花三月,走过市井阡陌,听杜鹃清脆的歌声,听老人唱不尽的故事,道诉不完的苍凉;夜色如许,住进花落的乡村,孩童牧归笛声悠扬;听寂寞古树夜笙歌,看清风弄明月;透过黄昏夕阳看尽流年的光景,了却飘零落叶浮尘事。浮华光景,我不再做青春里肇事的逃逸者,荒芜时光的古堡城。
烟雨清明,雾里朦胧的晨曦,走过生命的断桥,走过死亡的坟墓,清风舞衣袖,掠动发梢,青丝已变白发,亦步亦趋,撑一把油纸伞,行走在岁月的*,走在珍惜的风雨中。
2、春风又绿江南岸散文
不知不觉中,春风已吹绿枝头,眼中所见的是那被春雨滋润过的柳条,当手指轻轻的抚摸上去是一种柔柔腻腻的感觉,当真是不敢不忍用力的节奏。看那一排排嫩绿如水的枝芽,如若是有心的你,又怎忍得去轻易的触碰?
春天是真的来了,在历经了数不清的风霜雨雪以后,东北毕竟不比南方的地域,但相较南方而言,却给人已一种四季分明的印象。
就在今天清晨,在上班的路上,很突兀的发现久违的杏花开的正盛,只是颜色显得有些发白,想来还是没到时候吧!
记忆里其实也是一样的,只是那时的杏花自觉的要比当下艳丽的多,然后每路过一处杏树总是要深深的吸一口气,感觉唯有那样才能够真正的汲取到杏花的灵魂一般。纵使后来所去过的城市亦不在少数,见过闻过的花花草草也是数不胜数,到最后不知觉中只余下一声默默的叹息:又怎样,还是依旧喜欢杏树上那细碎花瓣包裹着的`朴素味道。
我想这就好比人生吧!尽管生活它总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若一颗心能够放得下,灵魂能够放得开,似乎对于我们平凡人而言,都是可以过得去的不是!可惜,人生偏偏就是不知足!
但是,但可是,倘当真少了这个不知足,我想人生也确确实实会无由的缺少许多的趣味吧!
忽然的记起一首,不是一首,应该是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至于是谁写的早就不记得了。其实谁写的真的不重要,只要可以较为明确的表达自己的一种心境就好吧!虽然此身非在异乡,倒也一样的有所失落,继而于失落之间找寻一种模糊的归宿感吧!
而就在昨日按节气恰是谷雨,到今天只隔了一夜,外面便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记得以前是喜欢雨的,遗憾的是现在(应该说与处境和心情有关)已无存一丝喜欢的征兆了。尽管我还是依旧期待着江南的烟雨蒙蒙以及吴侬软语的,或许期待也只是单一的期待了……
现实告诉我,我是一个受环境所左右的个体,现实又告诉我,心境更加重要!
于是,当自己面对镜中的自己,唯有哈哈一笑的份了。或许照镜子就是个错误也说不定呢?
3、写景散文1000字《散文江南》
江南,养育滋润着我,一个美得有说不完话题的地方。在我的心底,始终有一种情怀在萦绕,挥散不去,我称这锦绣画境为“散文江南”不为过吧。
你翻开金庸老父子的书,很多地方都是他深深的江南情节在弥漫,“江南三月,草长莺飞”在他的文字间屡屡闪现,文如心声,我能感受那深深的眷念是如潮湿一般积蓄在他心底的。就在日月的另一端,该也会几度梦里回江南的,不能亲近,莫不能借文字堆砌那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徜徉在文学伤痕文学代表作的长河里,沐日月之宠幸,且让这些微的秋风替我翻开那油墨清香犹存的书卷,搜寻一番那如泣如诉的散文江南。
江南如歌、江南如酒、江南如诗、江南如梦,江南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哪一句不是江南的飘逸呀。在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霏霏细雨里,可见杜牧的轻愁萦结在眉梢;在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乌啼里,有张继的长夜无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里跳跃着白六一的满心喜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里,东坡该把盏艳羡那西子的袅娜芳华……
散文江南里,你可以在春日里寻一径绿地放飞轻灵的纸鸢。或可以在杨柳依依里长亭赋诗,寄托给心上人儿缕缕思念。当那满目青翠的荷叶描写雨后荷叶的句子葳蕤时,有一叶乌蓬轻舟在湖面荡漾,微温的绍兴黄酒在手,带着菡萏气息的清风拂面时,直须长醉不愿醒是谁都乐意的。红男绿女,于长堤上轻折桃花,吴侬软语会和那金丝小枣、陆稿荐排骨一起甜得让你发腻。在那浆声灯影的夜色里,穿行十里秦淮,你可见那“烟笼寒水月笼纱”的绮丽?此时或许有那一温润女子,葱指在琵琶上轻拢慢捻,岁月就在此时跨越了千年,幽幽如梦,甘醇如那陈年的酒。郁达夫描绘到“烂熟的春光,带来了沉酣的光和热,流露在钱塘江的绿波影里,江上两岸的杂树枝头,树下的泥沙地面,都罩着一层嫩绿绒衣,有一种清新香味蒸吐出来”。此时的你可以从这文字里嗅到了江南的独特气息么?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的江南,在淙淙溪流里浣纱的女子,那轻灵、那妩媚,怎不叫王孙驻足低头!滕王阁上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有多少积聚*臆都可在此刻挥洒,任思绪在水天一色里飞扬。秋天描写秋天的散文的江南是沉静的,若用音律来描述,那尺八洞箫是最为贴切的。《红楼梦》里黛玉葬花,应该是在肃穆的秋天里,金陵的肃穆,石头城的萧瑟里。看过张秀亚的《秋日小札》,是写给爱人的,“菁菁,你浣衣古潭,水面生凉,我看见你的影子在水面颤抖了。而当你归去,独木桥上,月明如霜,正是一个银色的夜,残荷上水珠滑落了,一切静寂,过路的只有微风同你,更不闻青蛙跳水的音响。”,你看,江南的秋天里,竟然看不见肃杀的爱情,还是甜蜜悠然。
江南的雪天都是灵巧的,不同于“大雪满弓刀”、“燕山雪华大如席”的北国。是有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馨,依偎着红泥小火炉,喝着新醅的酒,絮叨着闲话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幅江南冬日的水墨丹青,只黑白二色就勾勒得淋漓,在养眼的愉悦里是感受不到寒冷的,你就入了那画境里。很喜欢郁达夫的描绘“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暴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情也悠悠,梦也悠悠,我的散文江南啊,对你的爱恋我是说不够的。
4、梦里江南原创散文赏析
我从十四岁起
开始用我的笔描写江南
但 时至今日
我没有一篇文字 一首诗一句词
能写出江南的秀丽和妩媚
这 是我对江南的亏欠
从十八岁那一年我开始
用我的笔描绘江南
但 时至今日我没有一幅画
能完美画出江南的神韵和典雅
这 是我对江南的亏欠
或许是因为我太喜欢江南
或许是因为我太爱江南
在我的感觉里
无论怎样的词汇
怎样的构思
都无法写尽江南的神采和气势
童年时
我在江南的怀抱里
她的姹紫嫣红
她的草长莺飞
那醉人的小桥流水
雨后彩虹
白云下的燕子
晚归的牧童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好
少年时 江南在我的笔下
她典雅 高贵
那整齐的青石板小巷
曲折小路
鸦啼黄昏
蝶舞花丛
那绵绵喜雨下的四合小院
那廊檐下刺绣的女人
那落日边的红云
那飘渺的炊烟
对于我她们是那样充满魅力充满诱惑
成年后
江南在我的'心底
那听不完的爱情故事
说不完的凄凉缠绵
杭州的西施
苏州的林戴玉
断桥的白娘子
祝家庄的山伯与英台
苏绣 泥人 紫沙
细细竹语 萧萧松涛
这一切
对于我是那样神秘那样壮丽
如今
那夕阳下缝缝补补的祖母的身影
田园里母亲和婶娘们勤劳的汗水
江水边青青杨柳
鹅卵石上三三两两的鸭蛋
山崖上五彩缤纷的映山红
爷爷背回来的野山羊
江南 在我的梦里 她是一个女人 典雅 高贵 青春 妩媚
江南 在我的梦里 她是一个母亲 慈祥 大度 宽厚 仁慈
江南 在我的梦里 她是一首歌曲 悠扬 柔和 缠绵 委婉
江南 在我的梦里 她是一首诗词 大气 抒情 古朴 久远
5、江南的雨作文900字
不久前一位北方的朋友托我作画,她在北方的风沙大雪中长大,一直很向往江南,她让我画出我印象中的江南。
我略思忖,然后铺纸着画。我用了大量的清水,片刻之间,一幅江南水景,烟雨朦胧,便随着水波在纸上晕开来。我在边上用小楷题上“烟雨江南”。
我很想念江南的雨。
江南是我的故土,却有很久没有回去了,闭上眼,耳畔响起的便是那淅淅沥沥、连绵不断的雨声。
江南的雨主要是黄梅雨。惊蛰过后,春雷闷闷地响起,沉闷地轰鸣声伴随着灰蓝色的云翳,黄梅雨季便来了。
棉雨细细地洒着,天空是一片泛白的灰蓝色,像是褪了色的绵绸,其中云霞错开的地方却又透着几缕阳光,不亮,却有几分温暖。雨丝很密集也很纤细,落在地上、墙上也不过针尖大小一个雨点儿。几十,几百个雨点才攒成一个小指头尖大小的水珠,从伞的边沿向下淌着。青石板上的水珠更绵密,像是一阵阵的雾气细细地笼上去似的,经行人一踏,融合成一小掬水洼,顺着石板淌下,被泥土吞噬,与沃土交融。
梅雨季的草木近乎夸张的旺盛,草木中的水分饱和到了极致,呈现出一片蕴含生机的浓绿。城春草木深,盎夏草木长。娇嫩的叶子上笼罩了水雾,显得更娇艳欲滴,却又似出水芙蓉,不俗,自然,清新。几树早开的迎春与樱花在雨中挺立着秀气的枝桠,舒展着各自的金黄和粉白。迎春太矮,近于灌木,却能从立春一直开到立夏。樱花沾了露,粉白的一树霞色,十分好看。可不过三、五天便败了,花瓣儿轻盈的近乎透明,从枝头悄然褪下,留下一树的花梗,给人一种心疼的惋惜。
雨丝落在湖面上,搅不起什么波澜,顶多点点涟漪,黛绿的水面漾着水波——是出来透气的锦鲤。几抹胭脂色在黛青的湖中映得煞是好看。远处的凉亭檐角风铃声不断清脆地回荡着,别有几番雅致。
黄梅雨季最新鲜的吃食,便是香椿了。香嫩的椿芽经了春雨的洗礼,被人们从枝头轻轻掐下,用稻草捆成盈盈一握的小捆,整齐地码在小竹篮里。那江南的小姑娘挎着小篮子,用略含羞怯又软软糯糯的嗓音叫卖着,声音中浸了雨水的清澈,悠扬在春雨中。
那几日,餐桌上必定就会有一道香椿做成的美食,香椿炒鹅蛋,香椿牛肉酱,油炸香椿,香椿拌豆腐……母亲奇妙的手总是能把一道普通的食材变成各种不同味道的美食。但吃香椿的日子也就那几天,过了,就需再等一年才行。
我真的很想念江南的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而江南的春天也是如此。生机勃勃,别具韵味。
“春风又绿江南岸”,微微的春风迈着轻巧的步伐,给江南着上了嫩绿的衣装。河岸边上的小树开始露出淡淡的春色,新抽出的嫩枝在微风中摇曳。河那边的田野褪去了金色的大衣,披上了淡绿的轻纱,远远望去就像覆盖着一层透明的碧纱,好像残冬的荒凉正孕育着早春的生机。慢慢的将目光拉近,仔细搜寻脚下,你会发现,不知何时软软的泥土中有点点绿色冒出地面。哦,这是小草,是新的生命,带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迸发而出。
江南春天的雨,平静而连绵,没有大风的吹拂,没有雷公的喝彩,更没有电母的关照。就这样悄悄地、默默地滋润着大地上的万物,让人们知道春天来了。这小小的一声问候,把人们从香甜的梦乡中唤醒,奔向苏醒的大地去播种下春天的希望。春天的雨,是多么温柔啊。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古诗来形容江南的春水是多么贴切呀。春水在万物的映衬下绿的发亮,倘若你站在岸边,身影映入水中,仿佛也变绿了。山间清澈见影的溪水,文静得宛如一位小姑娘,缓缓地驶向远方。黄昏时的春水最是迷人,夕阳像一把火染红了对岸连绵的青山,江水一半红一半绿。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静静地坐在岸边的长椅上,望着微波粼粼的江面,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春天的美好。看,微风拂来,春水波动;听,鸟儿吟唱,江水拍岸;闻,泥土芳香,感受春天的气息。
人们用辛勤的双手,播种下来年的愿望,播种下他们坚定的信念,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是那么用心,又充满期待,迈着喜悦的步子向前进;是那么从容淡定,又带着几分迫切;是那么忙碌,又蕴藏着点点乐趣……广阔的田野上,是人们忙于春耕身影。望着人们的背影,我想我也该早播种、早耕耘了。
新学期是新的开始,同时也是是学习上的春天,不早早的在如此生意盎然的季节里做点什么,为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哪会有金秋的收获呢?人生的春天,不也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认识、去发现、去体会吗?
呼吸江南春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让我们在春天里漫步前行。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题记
撑着一把印花油纸伞,踏着几方青色石砖,我踱步在这迷蒙细雨中,感受着诗一般的江南。
烟雨缭绕,袅袅升起,给清秀的山水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如烟似雾的雨润湿了久经沧桑的青石砖,浸透了屋顶破旧不堪的灰瓦,也濡养了我那枯萎的心灵之花……
用手指轻轻触摸那长满青苔的砖墙,墙面凹凸不齐、斑驳有致,青苔在砖与砖之间夹缝生长,为砖墙抹上了一笔岁月之色彩。那砖墙上一道又一道的裂痕,似乎是时光之湖中的沉淀之物,它向过往还来的人们无声地阐述着江南悠久的历史,让人们细细品味到江南独特的风韵。
漫步在长街小巷中,热闹非凡,举着一大把冰糖葫芦的老人、卖糖人的师父、做泥人的巧匠……都在吆喝着叫卖。一群可爱的小孩欢笑而过,他们或手拿着精美的纸鸢,或吃着冰糖葫芦,或举着转动的纸扎风车。
茶楼之上,几位茶客品茶聊天,谈笑风生。阁中古香古色,颇有一番味道。执笔的墨客在一方木桌上泼墨挥毫,墨香弥漫在这悠久的古巷中,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摩。
行船于小河中,绕着这水乡,缓缓行驶。几支兰花桨划破了平静的水面,迟来的涟漪,在行过的水路中,一圈圈地晕开,只留下未尽的痴意与惆怅。两岸的垂柳,耸拉着,垂入水中。一阵轻风吹来,青丝绦在风中飘动,宛若一个浣妆梳洗的小姑娘坐于河边。又忽而传来一曲箫声,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随之,对岸亭台楼榭之上,几位古装女子翩然起舞,她们粉黛柳眉,长发飘逸,罗衣熏香。
杏花于一旁开放,随风飞舞,遍地落英。那一簇簇绯红,撒入水面,随水流,飘向天涯,流往海角。我陶醉在如泼墨的山水之中,乐此不疲。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执笔赞美江南,而江南这张神奇的面孔早已是看不穿,猜不透。天又泛青了,只等烟雨,只等烟雨在梦中落下。
等待重游江南,小桥流水,宁静人家……
小时候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白居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给我留下了美妙的憧憬!它就如诗一般。
江南,我从未去过,但从诗人们的诗句中,它的一切便可悉知,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入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给人留下的美都被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女诗人皇甫松“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它被千古诗人所传诵。
江南是美的,它背后的文化更美。江南文化是诗性文化;它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超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如果说北方文化是中国现实世界最强有力的支柱,那么江南文化则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生活的背景。在陈望衡《江南文化的美好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它如诗一般有它的韵美。
长大了,我与戴望舒携手相邀在《雨苍》中,那般惬意。被雾笼罩得朦朦胧胧的早晨,飘着细雨,一条遥不见尽头的小巷,路边墙壁有着星星点点的青苔和微微裂痕,一个身着白旗袍,撑着一把淡紫色的纸伞的女生在雾的笼罩中优雅地消失在小巷……我翱翔在这迷人、令人向往的江南小巷当中,游着,我仿佛就是那个优雅的女生。
江南又给了我另一个感受,它给我的不仅是它的美和它的文化,而是另一种无法言形的升华,文化的升华,价值观的升华……江南的神秘、江南的美、江南的文化将永远在我心中荡漾,滴破海面平静,荡起层层波纹……
对江南的爱,发源于内心,根深蒂固,不可磨灭,永远有熊熊烈火在心中燃烧。它给予我另一种超越常然的感受与喜悦,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同我的影子,不可分割也分隔不开,将伴我到老去。
诗一般的江南,美一般的江南文化永远流传,我心所爱也。
风,轻柔地吹到表演者的身上。
场下一丝声音也没有,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
但是,听!
琴声宛转而动听,缓缓地传入观众的耳中,传入观众的心中。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轻轻流淌;有如微风在森林中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多么美的江南丝竹啊!
他们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微风、灯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传入观众的心,观众们忘记了伤心,忘记了烦恼,忘记了一切,只沉醉在这美妙的乐曲中。
表演者深情地演奏着,仿佛把人带到了仙境,琴声,笛声,箫声,声声入耳,令人陶醉,令人沉迷,令人分辨不出自己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多么美的江南丝竹啊!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让人仿佛看到烟花在空中绽放,又仿佛置身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勇向前;渐渐地,乐曲舒缓了,恬静了,仿佛冲过了激流,来到了水光潋滟的万顷碧波上……观众的身体,随着乐曲声动着;观众的心,也随着乐曲声动着。
多么令人陶醉的江南丝竹!
当它停止时,每一个人都还在沉醉乐曲中,浑然忘我。
江南如一本古老的需要你细细口味的书,厚重而缠绵。鲜衣怒马踏在氤氲如烟的江南,狂妄的笑穿透层层烟雨,在古朴的伞下缠绕,那曾让无数佳人摩挲过的伞柄依旧散发着淡淡的馨香,渗透着丁香般的惆怅。
江南给人的印象总是温文尔雅的,如气韵生动的国画,又似潇洒飘逸的书法,让你陶醉,然而彻底沉沦在江南温柔的顾盼里。
江南的书画是柔美的,因为有无与伦比的风华。无论是烟水迷雾中的采莲女,还是水中月亮弯曲的一叶残舟,都是写意画或是工笔画最根本的情愫。风华之中,寻一份慧根,一份画中难得的意”,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出了狂草之意,苏轼和黄庭坚分别从逆水行舟和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的奥秘。
江南的书画是灵气的,因为有人杰地灵的传说。书法有笔势、笔法、笔意的轻重缓急,使点线面三者有机结合,黑白相依,虚实相生。笔锋的变化,运笔的跌宕,屏气凝神之间,温润的宣纸便似乎有了仙风道骨一般,飘飘欲仙。
江南的书画是厚重的,因为有沧海桑田的积淀,故而在江南,又多了几分历史的底蕴。秦淮河的浆声灯影,魏晋的王谢堂前燕在南朝的暮鼓晨钟中飞过,几个王朝的背影在摇曳了千年的荒草丛中若隐或现……
清代王原祁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斐然于笔墨之外。既然心中有对历史的感慨和牵挂,书画中无须在意的便流露出治世与乱世的情怀。只可惜,当“江南”二字只成为现代人梦里水乡的代名词时,当凡。高、达芬奇等的油画蒙上厚厚的铜臭时,真正的江南书画也不免沦入深深的世俗泥淖之中。
让思绪停留在江南的山灵水秀之间。远山村落,沉默为一幅远古的江南书画,沉睡于童话的缱绻,谁来托起这梦中的沉舸?谁来洗涤那堆积千年的尘埃?
当水声铺向遥远,当青春划向彼岸,我又忆起了江南,忆起了这条承载着华夏书法和绘画的江南古渡的船。那是游子心中那根神秘的舷。
这午后,我只想摸一摸古渡那真实的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6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