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8:32

《大雁归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知识: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能力: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

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到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归纳总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

五、作业设计:

作业本1——4题

拓展阅读

1、节 地球和地球仪

1、让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致过程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

3、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地球仪,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三、准备:

四、安排:

五、过程:

1、导入:

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章 地球和地图

、地球的形状、小(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个球体)引导:

地球是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个漫长的过程。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不能)引导:

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板书:(2)地球的

生读出地球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的地球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表示。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们想象下:(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小组讨论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 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地球仪上有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4)地球仪上还有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5)读图识图: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尝试画出地球仪标出地轴、南北极、赤道、南北回线、南北极圈、经线、纬线。

作业:绘制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2、节 地球和地球仪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

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

1、导入新。同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生回答(略)。好的,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

想到实践,由不科到科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下面,请同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生阅读(五分钟)。好了,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精神,相信很多同以后都会很出色。好了,返到本上,远古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再到后,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挂旗帜、用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有没有同在海边亲眼目睹过这现象?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如果没有,同们有机会可以在海边观察下,或者做个对比实验,把纸船在桌面上推移,平视纸船,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把船在球形物体上推移,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返到本,古人观察到这个

现象之后,就觉得地其实不是那么平,于是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解释斗笠和覆盘)。除此之外,人们开始注意到月食这个现象(用图片解释月食),于是猜测地球可能是个球体。但是只根据上面这个现象能不能断定地球就是球体呢?当然不能,上述还只是猜想,于是人类决定用行动去求证这个猜想对不对,因此有多位探险家尝试环球航行,但是都没成功,直至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船队成功环绕地球周,历四年,可惜他在航行快要结束的候就发生意外,最后是他的船员帮他完成了整个航程,这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正因为这次航行的成功,改写了人类的历史、、、、、这里要注意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依次經過的洋是?要求筆記)。进入20世纪,人类通过高科技手段,发射载人飞船、卫星等到太空。1961年,前苏联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人类首次上太空。1969年,美国发射飞船登月,也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直到现今的50年之间,已经有400多位宇航员上过太空,发射了不同的卫星到太空,为人类服务。当然,人类能够在太空上真真切切看到地球的全貌,从拍摄到的照片上看,地球确实是个球体,这种眼见为实的证据是最有力的。不仅如此,人类也能够通过仪器很精确地测量到地球的小。

3、地球的小。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它是不是个标准的球体呢?通过精确的测量就可以知道了。地球是个球体,那就要从半径、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它的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从地心到赤道的半径为6378千米。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

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板書,要求記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表示它的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的多21千米,对于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如此巨的地球说,这21千米的差别是微不足道,当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这么小的候,这种差别更加看不出,所以,地球仪的形状就是标准的球体。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定的比例将它缩小,制作而成的模型,简单说,就是地球的模型。它的作用是方便我们习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分布。例如,地球上的七洲四洋的分布,地球上各个国家的位置,地球上哪里有高山、哪里有沙漠、哪里有冰川。主要是如实去反映各种事物的位置和小。那么如何去反映呢?就是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和字。如同我们编排座位表的候,在室不同的位置,写上各个同的名字,通过写名字就相当于向你发出信息,告诉你你的座位在哪个位置,叫做对号入座。地球仪上的各种颜色、字、符号也样,让我们知道地球上的陆地、海洋、河流湖泊、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小。

5、经线和纬线。地球仪和真实的地球又有些区别,在地球仪上多了些我们认为加上去的经纬线和地轴,这些经纬线和地轴在地球上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方向而认为加上去的。我们总不能随身带着地球仪,指给别人看,我们澳门

在这个位置上,这样做是很不实际,别人也不清楚,那我们立了经纬线,用经纬度去告诉别人我们的位置,那别人就很清楚了。就好似如果你家里人问你你坐在室哪个位置,你总不能画展图或照张照片,这样多不方便,你可以说我坐在行,这样 别人就知道了,这些经纬网就有这样个定位的作用。演示地球介绍经纬线的概念(略)。强度纬线是圆圈,经线是半圆。

7、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8、布置后任务。4页的活动是家制作个简单的地球仪,有兴趣的同可以试试制作,制作出,也可以下节拿回家展示下,这个制作并不算很复杂,说需的材料也容易找到,但是在乒乓球上下两端钻两个小孔的候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家长协助。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

从西班牙出发→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西班牙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周长:40000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生认真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奥秘的志趣。

2.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4.标签

、导入新

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展示目标

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引导及点拨

(展示图片)观看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个球体,在今天看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生观察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生讨论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地球挡住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可以充分的讨论,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承转)现代的科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

生活动)让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的地球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表示地球的小。

(板书)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最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6、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点击查看更多《大雁归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16779.html

热门阅读

  1. 欧阳修古诗《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2. 公司委托个人代收款委托书
  3. 很好的升学对联
  4.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450字
  5. 小学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总结
  6. 快乐元旦祝福短信
  7. 精选励志诗句
  8. 店铺合作协议书范本
  9. 2016年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10. 2018年教师节感恩老师的祝福短信
  11. 课间十分钟优秀三年级作文400字
  12. 施工员面试时自我介绍
  13. 孩子满月短信祝福语
  14. 关于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
  15. 《和谐的家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范文
  16. 李镇西心灵写诗读后感范文
  17. 会计师事务所劳动合同
  18.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
  19. 暖心的羊年春节祝福语推荐
  20. 仓库管理员年度工作计划
  21. 论西方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文学论文
  22. 教育办公室年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范文
  23. 2018教师节祝福短信息
  24. 我的家乡四年级作文1500字
  25. 唯美爱情诗句鉴赏
  26. 把挫折踩在脚下的故事
  27. 四年级成长的故事作文
  28. 乌镇英文导游词
  29. 《山谷中的谜底》公开课教案素材
  30. 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兵读后感500字
  31. 六十个悲伤的句子
  32. 关于母爱的古诗
  33.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始皇求仙》
  34. 关于秦始皇的爱国故事
  35. 初夏的味道杂文随笔
  36. 关于幼儿园的学期教科研计划
  37. 二人搞笑小品剧本
  38. 幽默的母亲节短信祝福语
  39. 弘扬长征精神的诗歌范本
  40. 林建致精选语录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0 08:01:22
本页面最近被 86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安徽,TA在页面停留了 10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