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古诗《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是作者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古诗《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欢迎大家阅读!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前言】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是作者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上片由现境而忆已过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全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含蕴深刻,耐人寻味。
【翻译】
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
【赏析】
此词上片叙事,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这里的新颖之处,是作者既未去写酒筳之盛,也未去写人们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游赏这大好春光。首二句词语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洛城东”揭出地点。洛阳公私园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专记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杨” 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所以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就是下片的“去年”。“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下片是抒情。头两句就是重重的感叹。“聚散苦匆匆”,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怎么不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呢!“此恨无穷”并不仅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说,在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这种怅恨,从古到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没有穷尽,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己矣!”(南朝梁江淹《别赋》)好友相逢,不能久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难受的。这感叹就是对友人深情厚意的表现。下面三句是从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写别情,也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感叹的具体说明。“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说“花胜去年红”,足见作者去年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容易,花又开得这么好,本来应当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末两句更进一层: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此赏花了。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立意与此词相近,可以合看,不过,杜诗意在伤老,此词则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宜之深。
清人冯煦谓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此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近人俞陛云的评价正说明它兼具这两方面的特色。
拓展阅读
1、关于描写《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风光》古诗词赏析大全
阳朔风光,在广西阳朔县。阳朔,汉代为始安县,三国吴时置尚安县,晋改熙平县,隋改今名。漓江自北向南流贯。山峰奇特苍翠,石壁嶙峋峭拔,江水清澈迂回。古人称为“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秀丽的阳朔风光,处处令人神往。境内有冠岩、画山、碧莲峰、书童山、屏风山等名胜,古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之誉。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
[诗名] 碧莲峰
[作者] 沈彬,字子文,唐代庐陵 (今属江西)人。唐乾符间曾任阳朔县令。此诗用人们熟知的两处著名胜境,来衬托阳朔的优美,别具一格。
[注释] ●碧莲峰: 在阳朔县东,濒临漓江,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碧莲,因而得名。●陶潜:即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弃官归里后,在宅前种5株柳树,自称五柳先生。●潘岳:西晋文学家,曾作河阳县令,在县内遍植桃花,每当桃花盛开时,便是一县花了。●争如: 怎如。
辍饭支颐看翠微,人间应见此山稀。
无从学得王维手,画取千峰万壑归。
[诗名] 阳朔山水奇绝
[作者] 李纲,
[注释] ●辍饭:停止吃饭。●支颐:支撑面颊。●翠微:翠绿的青山。这句意思是:在船上一边行舟,观山景,一边吃饭,山色太美了,以至不知不觉放下碗,支起面颊看山景而出了神。●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此后二句叹惜自己未学得王维绘画的本领,不能“画取千峰万壑回”,不胜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半天青是石,石势尽成峰。
水与山争怒,天为地所舂。
四围争相背,外岭忽芙蓉。
中夜前泷吼, 如闻下濑軿。
百里榕成海,千年桂作窝。
地高天逼近,人少石奇多。
可惜梭舟驶,兼之客梦蹉。
不知深雾里,无限好峰过。
[诗名] (六首选二)
[作者] 魏源,这首诗是作者从湘江南下,经兴安灵渠,过漓江,至西江入粤,途经桂林阳朔时所作。
[注释] ●半天二句:桂林至阳朔间,几乎全是苍蓝的石山。3亿多年来,这一带的石灰岩由于地表水的溶蚀,加上风化侵蚀,形成了无数奇特的峰林和峰丛。●水与二句:怒,强盛的气势。舂,撞击。两句极写漓江山水的奇特。●芙蓉:形容漓江两岸奇峰拔起,秀丽如出水芙蓉。●泷:急流。●下濑軿(qiong,穷):行于浅滩激流的平底小船。濑,浅滩激流。●百里句:桂林到阳朔的83公里水程,通称百里漓江。榕成海,形容榕树很多,至今漓江两岸还有不少古老的大榕树。●桂作窝:桂树窝集。漓江一带古来丛生桂树。●地高句:形容石峰高耸入云,几与天接。●可惜二句:指梦境中小舟穿梭般驶过石峰,错过了观赏美景的机会。
犬吠知村近,谁家水碓舂。
舟移红蓼岸,县隐碧莲峰。
瀑布落千丈,林烟深几重。
招提在何许?云外一声钟。
[诗名]
[作者] 李秉礼,字敬之,号松圃,清代临川 (今江西临川)人。其父李宜民迁居临桂(今桂林),故居在榕湖西岸湖西庄,曾做过刑部郎中。
[注释] ●水碓:一种以水作动力的粮食加工 (舂米等)工具。●红蓼: 即水蓼,一种生长在河滨的植物。●碧莲峰:阳朔县城即在碧莲峰群山之中。●招提: 佛寺的别称,由梵语演变而来。
桂林山势天下雄,阳朔一境多奇峰。
开窗仰视皆突兀,壁立千仞摩苍穹。
马驼狮象不一状,如瓶如塔如金钟。
云鬟雾帔降神女,虬髯驼背疑仙翁。
起伏倚立各逞态,或断或续江西东。
须臾雨过云亦散,依旧万朵青芙蓉。
[诗名] 望桂林阳朔沿江诸山放歌(全诗36句)
[作者] 张联桂,字丹叔,江苏江都人。清咸半间任太常博士,后为广西巡抚。
[注释] ●马、驼、狮、象、瓶、塔、金钟、神女、虬髯: 皆形容漓江两岸山形奇特,形似人、物。
阳川百里真如画,历数他州得似无?
罗带潆洄双水曲,剑芒排插万山孤。
[诗名] (全诗8句)
[作者] 吴德徵,贵州遵义举人,道光十五年任阳朔县令。
[注释] ●阳川: 指漓江在阳朔境内的一段。●双水:指熙平河与金堡河,均流入漓江。●得似无:问句,意即“能见得着吗?”●罗带:指漓江水。韩诗有“江作青罗带”句。●剑芒句:形容阳朔千山万峰,平地拔起,孤立成形。 柳宗元诗有“海畔尖山似剑芒。”
漓江春水渌悠悠,细雨昙天结伴游。
两岸奇山看不尽,碧莲峰下泊行舟。
2、张翥《浪淘沙临川文昌楼望月》诗词选鉴赏
醉胆望秋寒,星斗阑干。小窗人影月明间。客里不知归是梦,只在吴山。
行路自来难,长铗休弹。黄尘到底涴儒冠。一片白鸥湖上水,闲了渔竿。
临川,今江西抚州。由词题知此作为词人客居临川时登楼所作。作品从醉后登楼写起,“醉胆”,即醉酒,古人认为胆囊是体内贮存食物之处,故云。词人在楼上望到的是一片秋天的夜景。秋天,在文人笔下,总是一个萧瑟凄寒的季节,本词中也同样,“秋”后被特意缀上一个“寒”字,由此奠定了全篇情景的基调。“星斗阑干”句写向空中仰望,看到满天星斗纵横交错。“小窗”句为从楼上向地面俯看:透过月光照射下的一面面小窗,可看到屋里人们活动的身影。这满天星斗下的“小窗人影”,令人颇感亲切和温馨,似与首句定下的基调不相吻合。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后面两句:“客里不知归是梦,只在吴山。”原来他误把此地当成自己的家乡了。前面描写的即是词人的这样一种错觉。“客里”句出于南唐李后主同调词,其词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张翥将后主词的语序前后略加变动,便转出了一层新的意思。后主词写“梦中”忘记了为客的身份,又回到故宫去寻欢;张翥词则写“客里”--清醒状态中--竟生出幻觉,忘记了归乡只是无法实现的梦,直将眼前的“客里”之景当成了家乡。张翥祖籍山西,其父随元军南下,遂卜居杭州,张翥青少年即在此度过。“吴山”,为杭州名胜,故作者在词中以此为家乡的代称。身在客里却梦回故乡,已属凄凉之至;而醒时生幻觉竟误识乡关,其思之深、情之切无疑又更进一层,令人酸楚倍增。
下片感叹为客的艰难和归隐的无望。作品以“行路自来难”换头统领前三句,言“客里”奔波的艰辛苦涩。“行路难”,在诗文中常用来比喻人生道路,特别是仕途的艰难,是历代诗人咏叹最多的主题之一,以至成为汉魏乐府中的一个固定诗题。作品称这行路之“难”是“自来”如此,表现出一种对仕途奔波生活的无奈之感。因为无奈,词人便宽慰自己:“长铗休弹。”这里用的是《战国策》中冯谖的典故,作门客的冯谖“倚柱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在词人看来不必去抱怨生活的不公,因为这是个人所无法改变的。尽管如此,他还是不能不为生活中的屈辱而哀伤,于是有了“黄尘到底涴儒冠”的慨叹。“黄尘”,本义为黄色的尘土,如唐王昌龄《塞下曲》之二云:“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后亦代指俗世,如聂夷中《题贾氏林泉》云:“岂知黄尘内,迥有白云踪。”此处具象与抽象意义兼有。“涴”,玷污、弄脏。“儒冠”,儒生戴的帽子,古诗文中常以此代指士人的学业和理想,如杜甫诗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词谓儒冠终究要被路尘弄脏,也就是说在仕途宦海的奔竞中最终丧失的将是人的独立人格、自由天性,这正是作者揪心之处,也是他向往归隐的原因。
有了前三句的铺垫,作品很自然引出了煞尾二句:“一片白鸥湖上水,闲了渔竿。”古人认为鸥、鹭这些水鸟都无机巧之心,故有“鸥鹭忘机”之说,并以“鸥盟”即与鸥鸟为盟来比喻隐居归隐。“渔竿”在词中也是隐逸的代称。张翥为一代名士,才学“擅一时之誉”,但他长期隐逸不仕,徜徉于吴越山水间,直到五十五岁被荐入朝。
3、古诗《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诗词注释与赏析
九曲②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③。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由刘禹锡、白居易等改创为诗题、词牌。
②九曲:援引河图“黄河九曲,长者入于渤海”。
③如今二句:据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问道家学者严君平,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十二月,诗人从贬居的朗州奉诏还京。第二年春天,他到玄都观中看花,触景生情,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不料此诗得罪当朝新贵,于是蒙受谗言,再次被贬。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母辞世,刘禹锡扶柩归洛阳,服丧三年。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服丧期满,再迁夔州刺史。于是诗人从洛阳出发,过鄂州,赴任夔州。联系一路所见,写下了浪淘沙九首,此为其一。诗人从千里黄河落笔,将那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大河气势描绘出来。而自己就像那水中黄沙,浪淘风簸来到洛阳。然而,诗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处境,他也要和传说中的张骞一样,迎着狂风巨浪,溯源而上,直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身处逆境时那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的可贵精神。
4、《元和甲午岁》古诗鉴赏
【**--教案】
这是刘禹锡在当时被贬后,被召回京,在回去的图中写的,当时于长安近郊的驿站,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这首刘禹锡的这首《元和甲午岁》吧。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遂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
刘禹锡
雷雨江湖起卧龙,
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
今夜初闻长乐钟。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贬往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元和甲午岁,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这一年的十二月,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见《资治通鉴》卷二三九)。这首诗是刘禹锡奉召返京,宿于长安近郊的驿站中写的。续来诸君子,指当时八司马中仍在贬所这次被召还的柳宗元、韩晔、韩泰、陈谏。
雷雨江湖起卧龙,雷雨,比喻召回朝廷的诏书。本来唐宪宗在元和元年曾经下诏: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这就等于说永远处放,所以这一次接到召回朝廷的诏书,诗人感到简直是一陈天外飞来的雷雨,它来的那么突然,而又那么势不可挡,使得这些多年蛰居于江湖的卧龙都腾跃而起。人称隐居于隆中的诸葛亮为卧龙,诗人用卧龙一词比喻他们这些被召回的伙伴,是值得玩味的。刘禹锡虽然贬居朗州,但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志坚
(《何卜赋》),总是期待着故态复还,宝心再起(《砥石赋》)。就当时的时局来看,元和九年七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自领军务,蓄谋叛乱。多事之秋,正是任贤之时,所以柳宗元在归途中是那样兴奋,那样急于为国效力,他说: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泪罗遇风》)。同时,元和九年十月,专事逢迎以取悦于上的宰相李吉甫*,韦贯之拜相,韦贯之是一个抑浮华,先行实的人物,所谓执政怜其才,也就是指象韦贯之一类的朝官,怜爱刘禹锡等人的匡时济世之才,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的原因,刘禹锡才能写出雷雨江湖起卧龙这样有气势、有信心的诗句。
汉置武陵郡,隋罢郡改为朗州,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故谦称武陵樵客;蹑,追随;仙踪,仙郎的踪迹,唐时尚书省官署被看作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尚书省诸曹郎官称为仙郎,这句话的意思是:续来诸君子将要在朝廷任职,我这个来自武陵之地的樵夫也要追随于诸位之后。诗的第二句就其内容看是承上句而来,然而武陵樵客引出了十年楚水枫林下,而蹑仙踪又为今夜初闻长乐钟伏笔,针线细密,结构严谨。刘禹锡从永贞元年(805)被贬,到这次奉诏返京,行至长安近郊已是元和十年(815),正好是整整十个年头了;武陵古属楚国,地多江湖、枫林;西汉长乐宫中有钟室,这里的长乐钟,代指唐代宫中的钟声;初闻二字值得注意,初闻,不是说刘禹锡生平第一次听到这钟声,应该联系第三句来理解,意思是说自己度过了十年楚水枫林下的放逐生涯之后,今夜又开始听到长安宫中的钟声。这钟声是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新鲜,那么生疏,它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反响呢?诗人没有讲,有人说以复闻长乐钟声为幸耳(唐汝询《唐诗解》);有人则以为这一句是最伤心之处(徐增《而庵说唐诗》),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也都不免失之偏颇,实际上恐怕很难用一个幸字,或者是一个伤字来概括。这钟声是可以使他产生疑比庄周梦,情同苏武归(柳宗元《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的喜悦;也可以唤起他对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的快意生活的回忆;若为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这钟声也会使他重新咀嚼十年憔悴武陵溪,鹤病深林玉在泥(窦巩《送刘禹锡》)的痛苦;这钟声也会触动他对那些同遭贬逐而今已经逝去的朋友的悼念;当然长安就在身边,朝廷就在眼前,这钟声还会在他的心中泛起希望的绿波,..今夜初闻长乐钟,既非景语,亦非情语,它言浅语直,寓情于事,只此轻轻一笔,则千种心事,万般滋味,尽在其中。所谓诗至入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评比甚当。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