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两只小狮子》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认清字形,会写“练习”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研读一,二自然段。
3、感悟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通过品读课文,在语言情景中理解“整天练习,懒洋洋,刻苦”等词语。
课前谈话: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很喜欢动物,今天我们就来玩个模仿他们动作的游戏怎么样?
师报动物名称,学生做动作。(小猫,小狗、小兔子、小猴子,小狮子,威猛的狮子)
师:哦,真像一只只威猛的狮子呢! 接下去,我们准备上课好吗?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读题识字。
老师发现咱们班小朋友对狮子很感兴趣,学得特别像,你们瞧,狮子来了。
(课件出示狮子图和“狮子”二字)
1、谁能和他们打个招呼,教学“狮子”读音(生,“你们好,小狮子”等等)
预设引导语:
生说“狮子”语速快——狮子们没听清你说什么,能慢一点再说一次吗?
“狮”翘舌音没读准——请你把狮子的读音看一看,再说一次好吗?
“狮”翘舌音读得很好——你把“狮”字的翘舌音读得特别准,带着大家再读一读吧。
“子”的轻声——你把“子”的轻声读出来了,带大家学一学。
个别说——集体说一说
2、识字生字“狮”。
1)师板书“狮”。(写的时候提示反犬旁)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狮”字。(师总结识字方法:加一加熟字加偏旁 形声字……)
3)带有反犬旁的字还知道哪些?
小结:小朋友积累的反犬旁的字还真不少。反犬旁在汉字里通常都跟动物有关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看到的动物就是——狮子。(补充板书:子)
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补充板书:两只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生读课题。
你们看,(课件出示完整课题)我们一起再喊喊它们。
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1、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两只小狮子的故事吗?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2、明确读书要求:
读之前,老师有个要求: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落字。读完以后把生字指给你的同桌读一读。
3、朗读比赛:(要求:发音准确,通顺。)
1)老师想听听小朋友把书读得怎么样了。我们来进行朗读比赛吧,看谁能把课文读的准确,流利。
2)请七位小朋友各分配一段。
3)预设评价:(随机)
段1:生读很快——故事的开头通常要慢一点的,不急,请你慢慢地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段2:生读得不好——纠正读音。看来等会你还得多读几次。
段3:我再请一棵小树问一问。
段4:你能学着狮子的样子,慢吞吞地再说一次吗?
段5:你的声音真响亮……
段6:你读得很好,觉得自己跟他读得一样好的同学一起读一读。
段7:这段话有点长,谁觉得自己能比他读得通顺。
(谁听出来他落了什么字?哪个字音读不准了?……)
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引导学生找出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
1、真不错,看来小朋友已经能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你们瞧,狮子妈妈也在表扬你们呢。
(课件出示狮子妈妈图和声音)
2、狮子妈妈看到咱们班小朋友这么棒,她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狮子妈妈的考题就是:我的两个孩子学习本领时的样子是怎么样的?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我。(出示)
3、小朋友赶紧再去把课文读一读,用横线把找到的答案画出来吧。
4、请生读句子。看来狮子妈妈的考题真难不倒你们,小朋友找对答案了。
(出示第二自然段)
(二)读文识字
1、这段话中藏着许多生字宝宝,老师看谁的眼睛亮晶晶,你们把这段话大声地读一读,叫一叫生字宝宝。
2、读准生字发音。
你们看,生字宝宝很想跟你们一起玩。
谁来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生字宝宝的名字念准确。
3. 理解生字词意。
你们看,生字宝宝都跑出来了,小朋友一起再读一读。
1)用“练习”说话:课文中是谁在练习?练习什么?
(在家里,妈妈会让你练习什么?体育课上,老师让你们练习什么?)
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把事情做好。
2)“滚,扑,咬” 分别请学生做动作。
3)理解“懒洋洋”:(慢慢出示)
a.大家看它特别懒,出来最后一个,而且还——很慢!是谁在懒洋洋地干什么呀?
b.谁来说说,平时,你见到过谁懒洋洋地干什么?
c.老师觉得懒洋洋的词用得特别好,我们把懒洋洋这种ABB型的词我们已经见过很多。谁能再说出几个?
(师可以提示:小手——胖乎乎,荷叶——绿油油,太阳——红通通,星星——亮晶晶,)
4、生字宝宝陪小朋友玩了那么久的游戏,有点累了,也变得懒洋洋了,我们轻轻地读一次,把他们送回家睡觉去好吗?
5、你们瞧,生字宝宝都回到家中了,这样你们还认识吗,读读看。
(三)理解感悟第二自然段
小朋友今天表现得这么好,狮子妈妈还想请一年三班的小朋友帮她的两个孩子取两个不同的名字,愿意帮忙吗?
1、同桌讨论一下,取什么名字最合适,
2、交流名字:你们给两只小狮子分别取了什么名字呀?
引导语:a(你看,你的名字里有那么多的字吗,谁能换个简单点的。)
b(这个名字不够有特色,你坐下去再想想。)
c 生说到和“勤,懒”有关的名字:你为什么给他们取这个名字。(你真能干,会根据两只狮子的不同特点取名字。)
3、第一句话。理解“整天”
1)勤狮子很勤劳,整天练习练习什么本领?
2)小朋友想一想,勤狮子都会在什么时候练习这些本领呢?
课件出示:
_______,勤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
3)小结:是啊,勤狮子不管在早上,晚上。都在练习滚,扑,撕,咬。所以课文中说它——整天练习。(板书)
4、第一句话。理解“刻苦”
1)今天,我们也学学勤狮子练习本领吧。
师带领生做滚,扑,撕,咬的动作。
2)反复地演,演到手酸为止。老师采访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3)累。啊,我们才练了一会儿呢,就感到累了。可小狮子呢——?(出示第一句“整天练习”显红)生读完后板书:“非常刻苦”
多么刻苦的狮子呀!男生读——女生读——表演读。
6、第二句话。
勤狮子这么刻苦地练习的时候,他的兄弟懒狮子却——(出示第二句)
哎,真够懒的。 谁想把这句话懒洋洋地读一读。
指名读:要是你把什么都不干读得更慢点就像一只懒狮子了。
7、齐读第二段。
原来狮子妈妈生下的这两只小狮子这么的不同,我们把介绍两只小狮子的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四、复现巩固生字。
瞧,老师也编出了首儿歌来介绍小勤,老师给他们取了小勤和小懒两个名字。(生字显红)
整天练习滚、扑、咬。
说话走路慢呑呑。
小懒应该学小勤,
将来的路靠自己。
(师范读)你们帮老师拍节奏,听老师把儿歌念一念。——大家一起念一念。
七、写字教学
接着,我们学习勤劳的狮子练练字吧。
出示“练习”两字
1)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练”时,学生举起右手一起书空,师边写边提醒重要笔画。
3)“习”字虽然简单,但要写漂亮也不容易,老师提醒大家写横折钩时要稍微往里收一点。
4)生练写。各写一个。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狮子妈妈生了两只狮子,一只是——勤狮子,另一只是——懒狮子。下节课,我们再去帮助狮子妈妈教育教育懒狮子!
1.突破第一教时集中识字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文本过程中识字、记字,提高识字的效率及效果。
2、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
2、注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体验。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本课的学习,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中,致力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想象扩大语文文本的空间,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多元感受。
3、打破逐段讲解方式,将内涵紧靠又富有朗读价值的语句突出结合来进行阅读指导,使读活跃于文本,深入于文本。以期学生得到良好的阅读感受。
学习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会写“练、习”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
学习重难点:
1、指导朗读进行识字教学,了解“整天、刻苦、懒洋洋、慢吞吞”等词的意思。
2、抓信相关词语,了解勤狮子的刻苦与勤劳。
3、抓住懒狮子说的话,了解其不练功的原因。
一、谈话揭题:
1、出示狮子图,要求学生读准“狮子”两个字的字音。
2、图片展示狮子的各种姿态图,让生用一个词来夸狮子。
3、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谈感受。
1、师范读: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的吗?那就打开语文书,边看书,边用小耳朵听听他俩的故事吧!
2、生自由初读:喜欢这个故事吗?那就让我们自己来读一读吧!第一遍读的时候呀,我们争取要把这个故事给读通顺了。第二遍读的时候,小朋友要动动小脑筋想一想,这是两只怎样的小狮子。
3、生说感受。
三、找反义词取名,过渡:是呀:这两只小狮子其中有一只特别的懒,我们就叫他“小懒”吧!(教“懒”来,谁能叫准他的名字?)那还有一只呢?我们可以叫他们呢?(小勤)
四、学习勤狮子的表现:
那么小勤有多勤奋呢?你能找出书上的一句话来告诉大家吗?
出示学习: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
1、练什么?小朋友读了这句话你知道这只小狮子天天在练什么呀?(滚、扑、撕、咬)这四个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你会做吗?用偏旁记住这四个生字。
2、学生学写生字:练习。
3、怎么练?那小勤怎么练习这些本领的呢?你能找出书中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出示:( )练习让学生填充。(随机学习:整天、非常、刻苦)
4、为什么练?小勤为什么要练这些呢?是呀,为了长大后能成为一只真正的狮子,你猜,小勤还会练习哪些本领呢?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说一说吗?
出示:小勤( )的练习( )。
5、夸一夸。带着感受读句。
五、学习懒狮子的表现:
过渡:就在小勤不怕风吹雨打,天天练本领的时候,我们的小懒在干嘛呀?
引出句子: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1、找中心词:书上呀有两个词语写出了小懒的懒劲,你能找到吗?(懒洋洋、慢吞吞)
2、词语拓展,丰富想象:你觉得这小懒除了懒洋洋地晒太阳,慢吞吞地说话。他还会懒洋洋地、慢吞吞地做些什么事呢?
六、探究原因:
(一)小懒这么懒,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读读课文3—7自然段,找一找它为什么这么懒?
1、自由读。
2、组内发表意见。
(二)反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中句子)
1、怕吃苦。
句子一:懒狮子抬起头来,慢吞吞地说:“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
2、靠父母。
句子二:“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
(1)引导看图:看看他的表情、动作,也来当当小懒,自己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向老师推荐组内说得好的同学。
师:你们在说的时候加进了自己的动作、表情,读出了小懒骄傲的样子,现在,肯定还有很多不同的动作、表情,懒狮子还可以怎么样地说?
(点击课件)出示:懒狮子( )说
(4)齐读懒狮子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自己的动作。
3、体会小树的话。
小朋友,看到小懒这个样,你猜旁边的小树心里会怎么想呢?指导朗读小树的话,读好问句。
七、总结:小朋友,不肯吃苦头,想着靠父母的小懒最后会怎么样呢?我们呀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拓展阅读
1、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优秀
1)感受夏日艳丽色彩的强烈气氛。
2)体会描绘夏日有趣事物的无限快乐。
学生——自己喜欢用的,或自己有的绘画工具。
老师——课件(图片资料),水彩颜料,画画的刷子,画板,素描纸2张,剪刀一把,胶水一只,道具太阳一只
1)用道具太阳引入新课。
2)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观察、记忆、理解夏日艳丽的色彩。感受夏日色彩带来的快乐气氛。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色彩,可以在我的颜料盒里找到吗,把它涂到老师的画纸上吧。当然,看到了其他的什么都可以画画。让小朋友看到的色彩面积宽的就图宽一点,看到的面积小就图小一点。看到什么形状就涂成什么形状。
师问:这些色彩来自那里,老师把色块补画成具体的事物。其他的让学生自己来画。
3)从夏日的场景研究引到夏日的活动研究。老师把其中的一幅场景画添上人物活动。然后继续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注意观察。同时让小朋友回忆自己或周围的有趣的活动瞬间及有趣的其他事物。
让小朋友画画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可以画在已有的场景中,也可单独成画。老师以补充或剪贴的方式帮助完成作品。
4)老师把以上的画稿剪贴拼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且加以修改,展示。
5)激励小朋友自己完成一幅夏天的有趣的画,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帮助解决技术困难。展示、讲评、交流。
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优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过文章的学习,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发挥联想,“以小见大”,借物喻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教学难点】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呈现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并试着说出内容,老师结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怀”的概念,并解释“感怀”意为“感慨自身,怀念故人”。则中国文人常常采取一种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怀。
2。知人论世:巴金
(二)整体感知
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并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进行写作的?
(引题——————包弟进家———————七年相处———————送别包弟—————————怀念包弟)
前几部分叙述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为主。
(三)深入研读
1。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相关章节,并回答
1在叙述的部分中,作者怀念的人是如何出现在文章中的?能体现出如何的情感?
(两次特别提起,多半是“我们”,都属平实的细节叙述,说明作者无论是与包弟,还是与爱人,都是朝夕相处,关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怀?
(近:自我忏悔;远:借景怀人)
2。范读:“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一段
引导学生找出写景的词“衰草”“篱笆”“无缝的砖墙”“葡萄架给虫蛀了扫掉,连葡萄藤都给挖走”“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等等,对比“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爱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动的,令人快乐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
(苏词更加含蓄,可解读为感慨自身,也可解读为怀念故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浓烈,有深刻的忏悔,也有深沉的怀念。
(五)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项脊轩志》,谈谈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项脊轩志》属于初中已学课文,用这一篇来导入似乎更符合“温故知新”导入的理念,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为拓展来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合适。在以后的设计中,我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接受度,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与逻辑性。
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优秀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逐渐*破,私人著书和讲学的风气越来越盛;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介绍: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3、作品背景: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朗读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2)小声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解惑。
(4)全班共同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
(5)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略)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3、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4、教师适当指导朗读。略
5、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读准。(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6、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注释②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
(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解释“兼爱”、“非攻”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思路,体会对话的语气、语意。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 ** 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思考: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分析第一回合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①当墨子请公输*时,公输作何表示?(“不说”)
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③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一语,驳斥了他的所谓的“义”。
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
4、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优秀
1、 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 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1、 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2、 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xx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 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 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 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 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 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领袖对二战责任和*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 小结:
1、 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 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 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 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 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 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 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一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3、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1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