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故事阅读理解及答案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上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愿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作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结束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
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台。这位老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划去括号中不适当的词语。(4分)
2.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在()内写上序号。(6分)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解释。
①“簇拥”的意思是()。
A.聚成一团B.许多人紧紧地围着C.许多人围着
②“盛誉”的意思是()。
A.很高的荣誉B.称赞C.赞美、夸奖
(2)“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老人流下了“热泪”是因为()
A.老人能参加开幕典礼,上了**台,很激动,所以流下热泪.
B.老人被居里夫人的这种成名不忘小时侯教过她的老师的美德感动,所以流下热泪.C.老人看到会场的热烈场面,感动得流下热泪。
3.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哪两件事?(4分)
(1)(2)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
1、震动希望愿望传播
2、(1)①B②A(2)B
3、(1)居里夫人帮助她的法语老师完成重游出生地的愿望。
(2)在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典礼上,居里夫人把鲜花献给她小时候的老师。
4、居里夫人虽然有很高的名望,但她在获得荣誉的时候,仍不忘传授她知识的老师,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她是一个尊敬老师的科学家。
拓展阅读
1、周总理理发的故事阅读理解答案
北京饭店理发部,有个李师傅。李师傅经常给周总理理发。
有一次,由于总理有外事活动,需要去迎接外宾,所以打电话让李师傅来家理发。
李师傅给总理理完发后,就开始刮脸了,可是,刮到下颏(k5)时,总理突然咳嗽,一下子碰在刀刃上,脸给划出了一个大口子。李师傅见此情况,很着急,脸都红了,忙说:总理我,真对不起您!
周总理笑了笑,扯住李师傅的胳膊说:老李啊,这怎么能怪你呢?都怪我咳嗽没跟你打招呼嘛!
说着,总理和李师傅都笑了。
又过了一个月,总理亲自到理发部理发了。这天,李师傅见总理眼睛里挂着红丝,知道他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实在太疲劳了,赶忙把躺椅放平,让总理躺下,一边理发,一边让总理休息。李师傅心里想:就是睡上一小会也好啊!
李师傅轻轻地、慢慢地理呀理呀,突然,总理醒了。总理看了一下挂钟,催促李师傅说:快点,该收摊子了!
李师傅以为总理有急事,就问:怎么,总理还有外事活动吗?
不,不!总理笑了笑,却用手指着李师傅的肚子说:你该去吃饭了,你看,时间不是到了吗?
总理的话,说得李师傅心里热乎乎的。
李师傅一直给总理理发,他没想到这1976年竟是自己最难忘的一年。
又有一段时间总理没有理发了,李师傅找到总理的秘书,对他说:请你告诉总理,再忙,也得理个发呀!秘书把信捎走了。李师傅耐心地等啊等啊,谁知等来的竟然是总理去世的噩耗。
李师傅哽咽着为总理修整遗容。他哭着说:总理啊总理,我在你身边待了27年,可惜临终前没有来得及给您理理发、刮刮脸呀!
总理秘书说:年前,你的信捎到了。可总理讲:老李给我理了二十多年发,看到我病成这个样子,也一准会难过的,就不必了。请转告老李,我谢谢他
周总理为人民操劳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别人。
1.先排列下面几句话的顺序然后根据这些意思把文章分成五段,在每段最后画上||。
()李师傅为总理修整遗容。
()李师傅给总理理发,总理的脸给划了一个大口子,总理不怪李师傅反而责怪自己。
()北京饭店理发部的李师傅经常给周总理理发。
()周总理为人民操劳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别人。
()李师傅见总理太疲劳,想在理发时让总理躺下休息一会儿,总理醒来催李师傅收摊去吃饭。
2.从文章中找出三处写周总理时时处处想着别人说的话,在下面画上曲线。
3.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画上√。
(1)这天,李师傅见总理眼睛里挂着红丝,知道他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实在太疲劳了,赶忙把躺椅放平,让总理躺下,一边理发,一边让总理休息。这句话的含义是:
①说明总理工作十分劳苦。()
②说明李师傅有心计,考虑问题很周到。()
③说明李师傅十分关心、爱戴周总理。()
(2)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①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比关心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②赞扬周总理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别人的崇高品德,同时表达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思想感情。()
③表现周总理为国操劳的伟*和平易近人的高尚品德。()
4.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在括号里画上√,不对的画上×。
(1)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起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2)容的音序字母是R,部首是宀,在遗容中的意思是脸上的神情和气色。()
(3)这篇文章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4)这篇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5)文中的两处省略号表示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参***:
1.排列顺序是:4、2、1、5、3
第一段(1)
第二段(25)
第三段(610)
第四段(1114)
第五段(15)
3.(1)③(√)(2)②(√)
4.1.(√)2.(×)3(√)4.(×)5.(√)
2、无主体熟人社会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的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提出可以说使得费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有了时代的呼应,让我们看到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中所体现的特点。
我们知道,熟人社会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由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作用,这个形态正在解体之中,可解体下的乡土社会有何特点呢?无主体熟人社会给了我们一个形态或类型上的说明。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自身文明、历史、思维和习性的社会中发生的。我个人一直认为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不能做两极式的或二元对立的处理。许多学者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似乎要现代就不能有传统,有传统就无法现代。但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呈现过这样的特征,可见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也应该是一个有张力的、交融性的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符合这一原理,因此它比较真实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
中国式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不是界定性的。如果套用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来讲,就是带有触发性。所谓触发性,就是我们建构一个概念不是为了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然后将定义操作化,最后进行实证研究用,而是提出一个引导性的概念,由此引发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深度思考,并随着事物动态过程让其内涵发生一定的变化。
许多文化领域的学者都倾向于把儒家思想看作中国文化的代表,它不但长久统治着中国人的灵魂,包括现代的中国人,而且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乡土社会的特点,便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实际上具有嵌入性的特点,而其嵌入的背景条件就是熟人社会。它的运作方式是伦理规范远大于法律诉讼。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将其归纳为“礼制秩序”和“无讼”;梁漱溟将其归纳为“伦理本位”;钱穆将其归纳为“和合”;许烺光将其归纳为“情境中心”。既然熟人社会倾向伦理生活,自然该社会就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人的言行可以通过舆论得到纠正,面子成为人生的追求,关系成为生活的基础。而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可是,如果一个社会形态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那么我们无论如何强调儒家思想之重要,它也只能是有劲无处使。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伤害他人事件——从个人到团伙、从组织到企业都在不停地提醒我们,这样的伦理在如今的社会萎缩了,沦落了。
(选自2011年9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1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放30多年来,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但是学界对这一变迁的理论研究还不够。
B.“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新生代农民工”等,都是理论概括,但类似概括太少。
C.《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在对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理论研究上可谓是先走了一步。
D.“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算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费老《乡土中国》中的观点给予了呼应。
【解析】 B项中“理论概括,但类似概括太少”错,应为“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语言,理论性不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熟人社会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但是这种形态正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作用下解体。
B.熟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正在解体,而无主体熟人社会则从形态或类型上揭示了解体下的乡土社会的特点。
C.中国式的概念还应具有触发性,即建构一个概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操作性,为实证研究提供便利。
D.儒家思想和熟人社会的关系比较微妙,儒家思想嵌入熟人社会,其运作方式就是伦理规范远远大于法律诉讼。
【解析】 C项“构建一个概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操作性,为实证研究提供便利”错,这正是文本所否定的。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乡土中国发生着的社会变迁,我们之所以还多是停留在经验描述性、成果总结性的水平上,是因为尚未有现成的理论和概念可用。
B.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从来不是二元对立,尽管也有学者误认为它们对立,所以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应是有张力、交融性的概念。
C.因为熟人社会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所以就倾向伦理生活,人的言行、面子、关系都能发挥其作用,这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
D.如果一个社会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那么儒家思想想发挥其作用就失去了应有的载体。
【解析】 C项因果错位,“熟人社会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所以就倾向伦理生活”应为“熟人社会倾向伦理生活,所以就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
3、《一个美丽的故事》原文阅读及答案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蹋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砰砰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美丽的故事:(2分)
2.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你能理解妈妈的心理感受吗?请写出来。。(2分)
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3.体会下面这个比喻句,它表现了小男孩什么心情?。(2分)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
4.文中的小男孩虽然“智力受损”,其实也还聪明乖巧,试找出一个这样的细节,写在下边的横线上。(2分)
5.仔细阅读小男孩的作文《愿望》,完成下面的点评。(2分)
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点评:这是小男孩的一个 的愿望。(填上一个短语或短句)
6.文中有一段满含着哲理的抒情,将它积累在下边的横线上,并且永远记住它。(2分)
参***:
1.一个塌鼻子的小男孩以一篇作文打动老师,感动妈妈的故事
2.说明妈妈被这篇“作文”感动了,知道了怎样“格外喜欢你”
3.写出了这个小孩受到老师的表扬后高兴的样子
4.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5.感人至深、真诚、发自肺腑等
6.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每题2分共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