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分钱的捐款》读后感
难道你能因为他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就嘲笑他吗?难道你能因为他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就讽刺他吗?难道你能因为他是一个残疾的人士就讥笑他吗?不,我们不能!因为人人平等,我们要尊重别人,就像你希望别人来尊重你一样,虽然他们是农民,是乞丐,是一些不起眼儿的人们。可是,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尊严,他们也需要关怀与帮助。社会上的一些人,他们做到了“人人平等”;也有一些人,他们还是嘲笑、讽刺那些比自己低等的人。
我们都应该学习那一个微不足道、蓬头垢面的乞丐,她把自己在炙热的阳光下讨了一天,讨来的29分钱全数捐给了德兰修女,29分钱虽然少,但是,这包含了乞丐浓浓的爱心。
善行有大小,善心无分别。向善,是人性中最光明的部分。每一个点亮人性光明的行为,哪怕是微弱的细小的,都是值得尊重、值得弘扬、值得用心去打量的。在纷繁的功利的惶急的世界里,人们需要舍弃一些为己的执念,需要放下冷漠的隔离心,让一丝丝的光明从被遮蔽的心底透射出来、让一缕缕的温暖从受相害的心灵流淌出来。那位老乞丐手中的29分钱,就是那丝光明,那缕温暖,虽少却同样珍贵,虽少却同样照亮人性。那天在电视里看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确实被深深地感动了,以至于眼角温润。感动不仅在于他们的贡献、品格如何,更在于他们的内心始终升腾绽放着一团光明的向善的火,光亮所照,温暖所及,不分彼此,平等地施之于人。
我们立身处事,就需要这份平等心,为善、存真的平等心。一句“您好”,一声招呼,是对老师辛勤培育的尊重;一盆洗脚水,一声问候,就是对妈妈的尊重;一碗米饭,一枚铜板,就是对乞丐的尊重;借一支铅笔;捡一块橡皮,就是对同学们的尊重;不扔果皮,捡起纸屑,就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一句句甜蜜的话语,一个个文明的举动,都显示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爱心,都显示出我们的平等待人。
我们现在虽然还是小孩,可是我们不应缺少自爱及爱人的向往,不应丢弃自爱及爱人的责任。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身边的人爱起,传播爱的暖意、善的光明。
拓展阅读
1、《满分作文》读后感写一读后感7500字
《史记》不愧于是中国的一大名著,我花了近七天的时间将他阅读完。《史记》的作者也是非常伟大的人。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第一个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的。他为人物做传,不仅着力刻画人物做了些什么,还用心发掘人物为什么这么做;不仅关注人物在历史中如何生活,还探讨人物命运究竟被什么力量所决定。这些思考和探索,或融于事件描写,或托借于人物语言,有时也直接表现为议论和评述。在一些优秀人物的传记中,作者本着“读起书想见其人”的知人世理念,着力凸显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渗透着他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解读。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有着许多令人着急的地方。也会给人留下许多印象深刻的东西。《史记》中描写了许多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和重大的事件。让我们了解到了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样生活和待人处事的。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和做人的道理。
《史记》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项羽本纪》。他描写了项羽的许多事迹。叙述了项羽戎马一生,征战沙场。而我喜欢的就是项羽的气概,虽然自己少年时没有什么知识,但却有想要做皇帝的伟大抱负。这也是项羽伟大的一生的开始。即使他最后还是失败了,最终自刎于乌江。我却觉得这样的人有很高的气节,因此我很欣赏他。
2、《满分作文》读后感写一读后感7500字
“又转了一圈,鱼背露出来了,但它这会儿离船还太远了点儿。又一圈,还是太远,不过它又浮出来了一些。老头儿盘算着,再收些绳子,就可以叫它靠拢过来。它已准备好了鱼叉,系叉的又是一盘轻巧的绳子,装在一个圆篮子里,绳的那头儿拴在船头系在缆绳的木桩上。这时候,鱼已经转了向,往船这边过来了。它游得静静的,全身只有大尾巴划着水,稳稳地朝前走。老头儿拼命地拽紧绳子,想把鱼往船边拉。他咬牙猛使劲儿,一拉绳子鱼跟着偏了一下,不过他马上就扳正了,又接着转圈。”
这段话选自《老人与海》,它描写了老人钓鱼时的情景。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人独自在海上钓鱼。他在钓一条大鱼,可是这条鱼拼命地挣扎,老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钓上来。就在这时,他又遇上了鲨鱼,老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最终战胜了鲨鱼,终于把这条800多磅的大鱼捕回了家。好大的一条鱼啊,而且是徒手和鲨鱼拼搏后而捕到的,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鱼,我们很难感受到这个渔民这时的快乐。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桑提阿果爷爷这样一位普通而又可敬的劳动者,他不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这种永不言败的硬骨头精神永远贯穿在《老人与海》故事的始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桑提阿果爷爷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就能够战胜这些失败。有一次,我遇到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开始我感觉很难,怎么也做不出来,这时就想放弃听老师讲了在做。后来我想,我还没好好地动脑筋,只是做一下就感到难就放弃,怎么行呢?不行,再试试看。结果我通过了画图,竟然做出来了。
这时,我的心真的好阳光灿烂啊!充分享受着战胜失败的快乐,这真是阳光总在暴风雨后啊!从这件事说明,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同学们去读《老人与海》吧!去和桑提阿果爷爷一起享受经过种种困难后而捕到那么大一条鱼的喜悦吧!
3、《语言论》读后感:层次分析法之我见
关于研读相关专业的书籍我选择了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因为无法找到原文,我仅仅以他的著名观点结合专业知识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布龙菲尔德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语言论》明显地摒弃了过去的语言学传统,这部著作因其简洁明了而被视为语言学中的经典之作。与传统的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语言研究不同,布龙菲尔德摆脱了语言学中所有内省心理学内容的影响,将语言学独树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因而在语言学界引起巨大争议。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不得不提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最早由他提出,经过后人不断完善,对语言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层次分析的相关内容,所谓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将整个句子一分为二,再逐层划分,划分的时候必须符合语法要求,这个很重要不能忘记。例如“他迅速地从球场东头跑到西头”这个句子,我可以很明确的划分前面的部分,可是到了“从东头到西头”我就开始犹豫,我在想到底是状中结构还是动宾,介词从修饰中心语应该是个状中结构,而后面的东头到西头这个部分,我的理解是东头和西头都做宾语那么会不会是动宾的结构,可又没有明显的可以判定为状中的成分。学习了布龙菲尔德的层次分析法,才有所顿悟:我为什么要把后面划分同等的两个部分,“从”可以是一个明显的状中暗示,而“跑到”就是动宾的暗示,这样看来就清晰明了了。会觉得模糊不清的理由就是无法层层递进,把小的部分一开始看得更大,试图倒分着回来,既然他以词类构成,那么从从词的语法成分分析就是一个很合理且有效的方法。从词类上来看的话,名词多做主语,而动词多做谓语,形容词又多做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而介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其实把它的层次按结构理清楚,一切又会变得明了。
句子成分可能会出现的另一个误区是,句子越长越复杂,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例如“喜欢看踢足球的学生今天都来了”这个句子,读书笔记层次分析法里认为名词性偏正短语可充当主语,动词性短语可以充当谓语,一分为二后,前面的偏正短语是主语部分,而中心词是学生,主语前的动宾部分又不能整体作宾语,所以还得划分,依次分清,结构就变得明了,甚至比起一些更短的句子,这样虽然长但是有清晰的层次的划分的更好理解。而能够准确地划分各种句子的成分那么就需要大量的练习。
在布龙菲尔德的书中还提出音位法,提出由词中部分的不同划分词义,在英语单词中这个可以有明确的理解,就像钢笔pen和每个per,音位分析法的理解就是它的词义的不同在于最后一个字母r和n。在英语单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但把它换到汉字里就很难去找到其中的联系,这个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很难,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有更深的理解。作者:陈雨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