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天仙姻缘》
【导读】《董永变文》叫董仲,《董永遇仙记》改为董仲舒,明代《董永宝卷》叫董震清,“挽歌”《槐阴记》也叫董仲舒,评讲《大孝记》叫仲书,其弟(赛金生)叫仲遗,弹词《槐荫记》叫天保。仲书其实就是仲舒。董仲舒是汉代大儒,生于河北,对汉武帝“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了很大作用,也是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积极主张者和推动者。把董仲舒说成董永的儿子,是可笑的,但这正是这类讲唱文学作品的特色。更有意思的是,到戏剧文学出现,给董永当儿子的还加上了东汉末年的董祀、董卓、董奉等多人。董卓是大奸臣,历来是反派人物,豫剧《张七姐临凡》却让他做了董永的儿子。还有的说董永的儿子小名叫祀,官名叫仲舒,把前汉、后汉的两个名人捏在一起。
汉代有个非常孝顺的男子,叫做董永。他的父亲*,没有钱安葬,董永就自卖为奴,用来安葬父亲的亡魂。主人知道他品德好,给他一千万钱让他回家好好安葬父亲,以后再做工还钱。
董永站在父母的坟冢前,想到自己做了多年的游乡货郎,手里不知卖掉了多少棉花和布匹,却未曾想到给母亲置一件新衣。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一阵酸楚,一滴眼泪挂在了他年轻的脸颊上。悲伤了好大一会儿,董永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朝老榆树下走去,他的货郎担就放在老榆树底下。
董永突然发现老榆树底下,站着一个有着沉鱼落雁之貌、闭花羞月之容的女子。这个女子他从未见过,但董永分明看见她以长袖掩面,遮住了一个妩媚魅人的笑容。
“小姐,你从哪儿来?”董永结结巴巴地问。
这个女子幽幽地发出一声叹息,说:“董永呀董永,你忘了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了,*娘娘的天官里不是有七个仙女吗?我就是七仙女呀。你小时候不是常对你母亲说,你长大了要娶七仙女吗,我就是七仙女呀!”
这个女子其实是天上的七仙女。玉皇大帝有七个宝贝女儿,在天庭过着荣华富贵、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天庭毕竟不同人间,环境冷清了许多,人情也淡漠了许多。七仙女因感天官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这一天,她随着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慕之情。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顾天官戒律森严,助其下凡。
这个女子羞答答地对他说:“我愿意做悠的妻子。你的意思呢?”
董永除了傻乐之外,就是不住的点头。他们俩就托土地主婚,请老槐树为媒,在槐荫下面成了婚配。
七仙女与董永一起到主人家。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就和董永一块儿去傅员外家做工。
可是主人看见董永带了妻子来做工,心里不愿意,因为卖身文契上原写着“无牵无挂”,如今凭空多添了个女人,主人不肯收留。在董永的再三请求下,主人限定董永夫妻在当天晚上织成云锦十匹,如果七仙女织出来,三年长工改为百日,如果七仙女织不出,三年之后再加三年。七仙女马上答应了,董永却非常发愁。
当天晚上,七仙女劝烦闷的董永先去睡了,自己取出了一柱香。这香叫做“难香”,是当初她下凡时姐姐们送的,约定如果有难,就**帮忙。顷刻之间,天上的众仙女闻到香气,知道小妹遇到了麻烦。听了小妹妹的倾诉,大家马上一齐动手,这些灵巧的姑娘,都是天庭的织造能手,果然就在一夜之间织出了布满了花鸟的绚烂的云锦十匹。
第二天夫妻俩便去把这云锦送给主人,主人大为惊异。到了百日期满,他们就欢喜地去辞别主人,回他们自己的家。因为有约在先,主人无法留住,只好让他们回去。
董永刚刚回到他的茅屋,叔叔一家人和村里的乡亲都跟来了。他们果然看见了坐在灶前吹火的邢个女子,像仙女一样美丽干净的女子。有的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的嘴里发出啧啧之声,两只手却不停地揉搓自己的眼睛,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女子呀!难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自从娶了七仙女以后董永就不做游乡货郎了。因为七仙女不能忍受与董永的别离,即便是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的短短一天。
七仙女对董永说:“董永呀,我在天上看人间都是男耕女织,为什么你不去耕田呢?”
董永说:“可是,我不会耕田呀”。
七仙女说:“你从小聪慧灵秀,耕田之类的事情,肯定一学就会了。我来帮你吧”。
董永说:“可是我要是去耕田,你还是一个人在家呀”?
七仙女莞尔一笑说:“我把纺车搬到田边,我一边纺线一
边看你耕地,那我们就没有别离了。”
董永果然是伶俐过人,什么农活是一学就会。在七仙女的帮助下,到了秋天,董永的庄稼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收成。收割的时候他请来叔叔一家帮忙。叔叔捏了捏董永的玉米,又把董永的稻穗放到嘴里品尝着,难以置信地说:“你又不会种地,庄稼怎么会长得这么好?别是让七仙女施了什么妖法吧?”
董永说:“她是下凡的仙女,又不是妖魔,哪来什么妖法?你不要胡思乱想!”他们收割的时候七仙女来了,她像一个标准的农妇似的,放下男人们的午饭就转身离去。她走起路来像风拂杨柳,她的裙裾在乡间的泥浆粪上中拖曳而过,裙裾上却总是一尘不染。
他们就这样建立一个小家,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七仙女私自下凡的事终于被*娘娘知道了。*娘娘怒气冲冲,立即召集天兵天将,准备下凡来捉拿七仙女。七仙女在天上时常常到天河浣纱,同河里的神龟交上朋友。神龟听了这件事,急忙来给七仙女报讯。神龟走路很慢,刚到洞口,天兵天将也赶来了,把七仙}同围得水泄不通。神龟一急,把头往前一拱,拱出一条明洞、一条暗洞,七仙女就从暗洞中逃走,神龟却被天兵天将打*。
天兵天将没找到七仙女,*娘娘急忙派出二郎神,带着哮天犬赶来助阵。这哮天犬的前半介身体已经钻人岩石中。但是,哮天犬只知道七仙女顺着暗洞跑了,不知道藏在什么地方。二郎神火了,一巴掌劈了下来。这一掌非同小可,地也塌了,山也崩了,两头神龟赶来帮助七仙女,也被挂在半空中。七仙女见势不妙,连忙抛出一支纺锤,化成一根柱子,把山顶住了。
二郎神和天兵天将没能捉回七仙女,*娘娘自己出马了。她从头上拔出一把玉簪,往天河里一划,划出个决口,天河水哗哗哗地泻下来,形成一堵水墙,挡住七仙女的去路。玉帝闻讯大怒,即令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打人天牢。从此七仙女与董永,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相望不可见,生死两茫茫。
只是每当夜晚明月当空的时候,董永抬头望着月亮,便想起娘子,想起七仙女,鼻头一酸,控制不住自己淌下眼泪。好多个夜晚,他喃喃自语:“娘子,你在哪里?我好想你。”以后,董永经常来到当初遇见妻子的地方,向老槐树诉说自己的痛苦。
一年过去了,董永每天都来槐树下,希望能再见到七仙女。枝叶繁茂的树下没有妻子的身影,却多了一个小小的襁褓。那是七仙女送回人间的孩子。董永便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儿子成年后,还考上状元了呢。
拓展阅读
1、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故事
早在中秋节的前一个月,各式各样的月饼就纷纷上市了,人们很早就准备好了供节日享用的食品。
节日是从下午的设宴聚餐真正开始。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最精致高雅、隆重的,当属宫廷宴席。八月十五这天,上到天子,下到百姓,无一例外地要全家团坐在一起,用餐赏月。明代的宫廷,在八月十五这天,最流行吃螃蟹,人们认为八月十五前后的螃蟹又大又好,是食用的时间,因此中秋这天,大家围坐在蒸熟的螃蟹周围,一边聊天,一边用餐。在吃的时候还可以蘸上点醋,这样更可口。吃完螃蟹以后,还要喝苏叶汤,用苏叶汤洗手。聚餐过后,大家一同观看关于中秋的神话戏曲的演出。清代的宫廷中秋节不同于明代,在中秋节这天,多选择一个合适的院落,在院子的东边竖一个屏风,屏风两侧摆上鸡冠花、毛豆枝等植物。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桌子正中放一个特大的月饼,月饼四周堆满各式各样的糕点和时鲜瓜果。祭月完毕,按照皇家人口,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份月饼,这被称为“吃团圆饼”。
吃罢晚饭,正是明月冉冉升起的时候,这个时候,节日的气氛才真正地显现出来,有的家庭会全家一起去河边或到视野辽阔的地方赏月。赏月的习俗,一直以来就盛行。在唐代,中秋赏月,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了宋朝,中秋节赏月吟诗更为风行,每到中秋之夜,夜市常常通宵营业,赏月游人络绎不绝。
有的地方民间要举行“拜月”仪式。到中秋节,各家各户都要设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于香案上,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西瓜还要切成莲花形状放在案首。然后要将月神像面向月亮供好,全家按照辈分依次祭拜,然后这家的女主人将月饼切给家人分享。团圆月饼的切法非常讲究,在动手之前,要把家中的所有亲人都算在内,无论是在家的家人还是在外的游子,都一并算在其中,分出的月饼份数不能有差错,而且必须每一块都均匀,不多不少,公平分割。
在中国南方,中秋节晚上还会举行灯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举行灯会展览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中秋节也不例外。中秋节的灯会虽然不像元宵节那样规模宏大,但是中秋节的花灯种类却非常丰富,有放上天空的孔明灯,有放在水中漂流的荷叶灯,有用柚子皮做成的柚子灯、南瓜掏空做成的南瓜灯,还有稻草灯、鱼鳞灯、蛋壳灯等,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中国香港地区过中秋节,流行一项古老的庆祝活动,即舞火龙。为了庆祝中秋节这一传统佳节的到来,香港的铜锣湾大坑地区每年从农历八月十四晚就开始了一年一度、延续三天之久的盛大的舞火龙活动,庆祝用的火龙是用珍珠草扎成,一共有三十二节龙身,总计长达七十多米,龙身上插满了长寿香,舞龙的人们挥舞着火龙在大街小巷欢腾,吸引众多的民众前来观看狂欢,热闹非凡。
在中国湖南、贵州、安徽等地有中秋节偷瓜送子的习俗,祈求已婚妇女能够怀上孩子。在中国台湾,未婚女子在中秋之夜还会跑到别人的菜园中偷菜,据说如果能够偷到蔬菜的话,就会找到如意郎君。
2、中外神话故事的读后感
这本书了有许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很精彩而且语言描写生动,可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月下老人》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韦固的年轻人,16、7岁左右,尚未娶妻。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到南城去办事,一天他办完事,在回客店的路上,他看到有一个白胡子老人在月光下席地而坐,在他旁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口袋。韦固很奇怪问老人看什么书。老人说看的是一本记载天下所有人的婚姻的书。韦固又问这些绳子做什么的。老人说红绳的作用非比寻常。用来系夫妻的脚的,只要我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脚下,他们一定能结为夫妻。韦固还没结婚,听说老人有这种本事,就请求老人告诉他,今后谁会成为他的妻子。老人说这是天机,不可泄露。韦固再三求老人。老人这才告诉他,你的妻子现在才三岁,十四年之后才会嫁给你。你的妻子就是客店北边那个卖菜的婆婆手里抱的小姑娘。韦固不相信,派了一个人去杀那个小姑娘。十四年之后,当韦固得知他现在的妻子就是十四年前那个小姑娘。韦固向大家承认了错误。他的故事被传开后,人们就称那位老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这就是整个故事的过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生活与命运的态度,应做到顺天应人、随遇而安。生活自有它的规律,命运也会得到转机。如果一意孤行,意气用事,难免碰壁。
3、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故事
1、中秋典故之一——嫦娥奔月,中秋节日由来
说起中秋佳节,在中国,人们便会自然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几个年了,至今仍为地球人所喜闻乐道,成为中秋由来起源的典故。
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集”,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人类难以生存。
一个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其力无比,身怀绝技,人称“神箭手”。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为救人于水火,便登上世界顶峰喜玛拉雅山,支脉的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用箭射落九个多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按时起落,在天空运行,为民造福。
因此,后羿之名扬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有一个能歌善舞、美丽善良的女子,名叫嫦娥,慕名嫁给了后羿。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后羿除给年轻人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嫦娥在一起,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做为后羿的妻子,嫦娥的心地非常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穷苦的乡亲们,乡亲们都夸后羿娶了一个温柔、贤惠、善良的好妻子。
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徙弟多了,人员也就复杂了。有一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名叫蓬蒙的也乘机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道教祖师爷爷太上天君,天君刚刚用八卦芦练成一种长生不老之药,天地间不少神灵与人吃了他的药后,一个个都修成超凡的仙人,得了正果,上了三十三洞天。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访寻找与仙有缘之人,祖师爷爷十分佩服后羿的神力,敬重后羿为民造福的功德,便赐给后羿一包长生不死之药。
据说,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只要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上天。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心爱的妻子嫦娥与乡亲们,更不愿意一个人升天。便回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窃听和看见了。
拜倒在后羿门下蓬蒙,原本就是个奸佞小人,他看嫦娥长得漂亮,就起了歹心,后偷窍了嫦娥藏药之处,就想偷吃掉不死之药,自己升天成仙。
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进了卧室,对嫦娥非礼,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身单力薄,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知道自 www.huzhidao.com 己打不过坏人,便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果断地一口**腹中。不料药性发作,嫦娥**药后觉得自己身轻如燕,身子一下子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宫中成了仙。
傍晚,等后羿回到家后,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己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妻子嫦娥,在天上望着他,好似妻子正在伤心得痛不欲生。后羿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月光变得又大又圆,后羿更加思念爱妻,可自己又上不了天,只好再次院中摆下供品遥祭嫦娥仙子,年年如此,此情传到民间,世人效仿,日久成俗。人们以月饼、瓜果相送,有“合家团圆”、“吉祥平安”之意,故传到明代俗称“团圆节”,便有“中秋节”拜月等种种说法。
有诗为证,后羿问月:
几缕情丝系广寒,
真心问计向青天?
今生已是难相聚,
来世谁帮续旧缘?
4、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故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5、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市称“走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6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