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题答案和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wáng)。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
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
②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茫茫,不明貌。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
③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
④ “尘满面”两句:两鬓已经白如秋霜,哀伤自己奔走劳碌和衰老。
⑤轩窗:门窗。
⑥短松冈:指墓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1.对上词解读不正确的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 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 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2.“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参***:
1、D(浓墨重彩错)
2、“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本词为悼亡词名作,是苏轼怀念亡妻王弗所作。苏轼十九岁时,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的王弗完婚。王氏贤良聪慧,终日陪伴苏轼读书,二人情深意切,十分恩爱。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王氏病逝;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虽时隔十年,他仍然对王弗一往情深,因夜中梦见亡妻,于是写下这首凄楚哀怨的悼亡词。本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推崇为悼亡词中绝唱。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词以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开篇,直陈难忘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十年来,词人在仕途中颠沛波折,历经忧患,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恐怕妻子认不出自己了,把对妻子的想念与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既道出了死者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的辛酸。
下片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作,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这样幸福的生活场景,反衬出今日无处无人诉说的悲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刻画梦中悲伤相见的场面,此时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却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流下千行,表现了深挚的夫妻情意。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全词感情凝重,词人将梦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构思巧妙,笔法率直,格调高尚、凄清。
拓展阅读
1、念奴娇苏轼《念奴娇·重九席上》阅读题及答案
【**--诗歌】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重九席上①辛弃疾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②。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注释】①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小宴席上,当时词人61岁,赋闲家居于江西。②“老兵一笑”“落帽参军”分别指晋人桓温、孟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以“重九席上”为题,点明了写作时间是农历九月初九。
B.上片取桓温、孟嘉的典故,写酒席上的雅量趣事,追忆仰慕魏晋风度。
C.上片先写龙山重阳小宴,再忆晋人的龙山盛会,由虚到实,令人浮想联翩。
D.词人的生活经历与陶潜有契合点,戏谑“何必杯中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E.下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描写了稼轩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读后回味无穷。
15.该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14.CE(C项应为由实到虚;E项没有描写)(C项3分,E项2分)
15.(1)抒发了词人在现实中倍感物是人非,知音稀少的凄凉之情。词人追忆晋人龙山盛会的雅量趣事,然而晋人已逝,樽前客稀,惟余“眼中三两飞蝶”的凄凉。
(2)抒发了词人对陶潜躬耕归隐的仰慕之情。由于“凄凉今古”知音稀少,故词人空杯问陶,赞叹“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须信采菊东篱”也体现了词人对陶潜归隐生活的仰慕。
(每点3分,结论2分,分析1分)
2、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答案
1. 诗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
2.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3. 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4.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 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 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3. 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往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4. “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3、移居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两项的是:DE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解析]
阅读全诗,通过农务、力耕等词,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诗歌。
过门相访的,一起斟酌的,相思的,言笑的,都是乡亲邻里农民兄弟,而且诗人和乡亲邻里互相串门、一起饮酒、围坐谈笑,关系十分融洽和睦,全诗的的基调是快乐的。
理解把握了这首诗的大方向,马上就可以解答第1小题了。A、B不符合本诗的题材特点和思想情感的大方向,所以是错误的。C项的理解和本诗的感情基调相背,也是错误的。再依据注解,可以明确判定D、E为正确。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4、移居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5、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答案
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参***
1.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4.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5、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
6、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7、 “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9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