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登金陵凤凰台》原文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6:22

唐诗三百首之《登金陵凤凰台》原文鉴赏

作品简介:《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韵译: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有很多白鹭,故名。现在已经与陆地相连。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李白从六朝的**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想和崔颢一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以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成为唐诗七言律诗中的经典。

拓展阅读

1、《客至》

《客至》是代伟大人杜甫创作的一七律,作于成都草堂落成后。此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流露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这是一七言律,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的这。全流露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

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感。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舍”,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更多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栏目。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人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写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表现了人喜客至,待客诚。对仗颇具匠心: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互而足。“缘客扫”,为了客人而打扫,古人常以扫径表示欢迎客人。“蓬门”,茅屋的门。

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因为居住在偏僻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你。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种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旧酿的隔年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人因以旧醅待客而有歉意。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是说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招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乐。

自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这是一工整而流畅的七律。篇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情。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刘克庄《后村话》说:“此篇若戏效元白体者。”

2、王涣《宴词》古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

1、春水:(1).春天的河水。《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黄武 元年,迁左将军” 裴松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杜甫 《遣意》一:“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杨维桢 《雨后云林图》:“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餘春水生。”(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崔珏 《有赠》:“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3).指帝王春季游猎。《史·舆服志下》:“其从春水服则多鶻捕鹅,杂花卉饰。”《续资治通·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岁春水所过州县,其小官多干事,盖朕尝有擢,故皆勉力。”

2、悠悠: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3、畎:quǎn 畎,水小流也。象形。古从田,川声。篆从田,犬声。——《说

4、漳河:漳河是现在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卫河支流。位于中国河北省、**省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5、棹:zhào ◎ 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划船:“或命巾车,或~孤舟”。◎ 船:~夫(船家)。归~。

6、不胜: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柳宗元《戒》

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人从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间小沟),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人的心绪贴近了。、四句,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中以“溪浅”反衬离愁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人的满腹愁绪了。

匠心独运的小含蓄蕴藉。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作品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2)。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3)。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4)。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5)。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6)。

常恐霜需至,零落同草莽(7)。

〔注释〕

(1)这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中表现出对纯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

(2)野外:郊野,指乡居。罕:少。人事:指世俗交往。穷巷:“僻巷。寡:少。轮秧(yang 央):代指车马。轮指车轮,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偏僻的巷子里,很少有车马来往。

(3)掩:关闭。荆扉:柴门。绝尘想:断绝世俗的念头。

(4)时复:常常。墟曲:偏僻的村落。犹“墟里”。曲:隐僻的角落。披:拨开。共来往:指和村里人相互来往。

(5)杂言:世俗尘杂的言谈。但道:只说。

(6)日:一天天地。我土:指自己开垦的土地。

(7)霰(xian 线):小雪珠。草莽:草丛。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

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

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

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事,

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

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

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江西庐山。

晨兴:早上起床。兴,起。

理荒秽:除杂草。理,整顿。秽,田间杂草。

带月:披着月光。带,一作“戴”。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草木长:草木长得高。长,这里易于作“长(chánɡ)”,因草木长得高,才易于打湿衣裳。

沾:沾湿。

愿无违:不要违背隐居躬耕的最初心愿。

【古今译】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晋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作过几次地方的小官,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即弃官归隐田园,直到老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后人所称赞。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人,其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后来的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有作品《靖节先生集》传世。

《归田园居》共五,本篇是第,写的是人的劳动生活情况和隐居田园的决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十年。”人厌倦了*,“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反而乐在其中。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狭窄的小路被齐腰深的蒿草封盖着,晚上挂的露水打湿了人的衣裳,但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够了。“衣沾不足惜”一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恰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为充分。这里的“愿”蕴含了人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的*与黑暗。

用语十分平白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带月荷锄归”,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粉饰。然而正是这自然平白的句创造了作品醇美的意境,形成了陶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点击查看更多唐诗三百首之《登金陵凤凰台》原文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5764.html

热门阅读

  1. 马的成语故事大全
  2. 汝湖记忆经典散文
  3. 《月亮月光光》教学反思范文
  4. 心爱的黄雨伞生活随笔
  5. 有关写赞美老师的作文
  6. 关于中秋佳节思念家人的诗句
  7. 2016年平安夜圣诞节祝福语短信
  8. 关于春天的古诗配图画
  9. 高处危险我不跳大班安全教案
  10. 书法沁园春雪楷书作品
  11. 母亲节的祝福优秀学生作文
  12. 对联大全8字
  13. 游江东公园小学游记作文
  14.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天仙姻缘》
  15. 翻越远方的大山读后感
  16.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搞笑祝福语
  17. 春节学生手抄报
  18.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19.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20. 租房合同协议书
  21. 《宇宙生命之谜》的优秀教学设计
  22. 十一国庆节祝福词
  23. 人言无畏美文
  24. 有关于形容记忆深刻的句子
  25. 稻草人读后感900字
  26. 用词造句的步骤有哪些
  27. 精选5则短小寓言故事
  28. 有用无用之辨哲理美文
  29. 《开学第一课》小学生二年级观后感
  30. 三年级数学日记0的重要性
  31. 新年拜年祝福语贺词大全
  32. 关于周末发给客户的祝福短信
  33. 泥工包清工合同模板
  34. 高考升学宴会上的致词贺词
  35. 有关七夕节的诗句精选
  36. 课文《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教案
  37. 祝贺新年贺词集锦
  38. 大班优秀校本老城新城都美丽的教案设计
  39. 刘同《向着光亮那方》语录
  40. 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0 22:18:58
本页面最近被 31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广东,TA在页面停留了 172 分钟。
← 返回首页